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刘申宁:幕府

  

  幕指帐幕,即蓬帐,古时军队出征时,将军的府署称幕府。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这是关于幕府最早的记载。这里有关幕府的几个重要职能已基本具备,首先是将军在边关设府署,其次是“便宜置吏”,自己任命官吏,最后,这些自置的官吏是为将军办理各项事务。后世人们也多仿此称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为幕府,如明清的督抚衙门。

  有了幕府,便要有幕友、幕宾或幕僚,其实这三者是指同一种人,多指地方军政大吏幕府中的参谋、书记之类的僚属,清代又称这些人为“师爷”。由于浙江绍兴人多从此业,故人称“绍兴师爷”。幕僚是军政大吏私募人员,为其专属、专司一事的帮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重要领导的助理、秘书之类,是专职为领导服务的工作人员。

  古时的幕府制度,酝酿自战国,起于汉代,原本是将军远伐或驻扎边关,不便建衙署,以幕帐办公,故而“便宜置吏”,以代行公事,事罢则遣散之。幕府制度到宋代已极为普遍,早已不再是戌守边关的大吏所特有,而是各地的行政大员多设幕府,为其奔劳办事。幕府遂由边关进入内地,由蓬帐改为固定衙署了,但制度依然相沿不变,就是专为大吏服务,处理各类公私事务。

  晚清时,幕府制度发生重大变异。为平定太平天国和捻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相继以地方官承办军务,手握地方军政大权,为处理诸多杂事,广揽幕僚,群蚁在他们身边的幕僚常多达数百人之众。有人专司奏疏、书信,有人专办转运、粮饷,有人专门联络洋人,办理对外交涉事宜等等。过去官吏招幕友,皆“便宜置吏”,事毕则遣,其所有费用皆出自大吏。到晚清时,情况为之一变,各地实力派官员招幕僚乃是在全国招募,凡有声望,能做事之材皆有所聘,其经费则列入了督抚的藩库开支,来自厘金,不再由官员自备。过去的幕友则是事毕即遣散之,此时则终生相追随,成为永远不变的主仆关系。例如李鸿章在同治初年率军赴沪时,在家乡招的幕僚周馥一直跟随李鸿章,到四十年后李鸿章去世,仍守其身边,并继承其衣钵,做了直隶总督。

  古时,天子掌社稷,用人之权在庙堂之上,非天子点头,吏部不敢擅权,加之有科举之限,非获取功名者难以登攀仕途。用人之权在中央,决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乃由上而下,有效保证了这一制度的实施。到晚清时,用人之权下移督抚大吏手中,他们滥招幕友,任用私人,并利用手中权力向朝廷举荐人才,把自己熟悉的幕僚推荐给吏部,甚至要求吏部将其放至某省为官。古时天子之权遂为潜越。曾国藩的幕僚迁为督抚一级者有28人,李鸿章也不逊色,其幕友擢升至督抚一级者也有25人之多。地方实权则被其所控,大吏和幕友的人脉相连,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把自己的人网罗其中。不入其山头者,苦等一生也不会有机会降临;一入山头,便“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大吏的人脉关系迅速升迁,遂为终南捷径。这正是许多人不愿实心做事,而拼命钻营人脉的原因。

  自大吏到幕友,由幕友再升迁为大吏,再到幕友,代代相习,朝廷用人之公器,渐渐变为地方实力派的私人恩典,只要跟对了人,不愁无官做,日渐成为社会风习,影响着代代做官之人,国家权力就是这样一点点陨落下来的,而伴随着国家权力陨落的,还有社会风气的日益败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刘申宁:幕府  幕府  幕府词条  刘申宁:幕府词条  
史学理论

 杨奎松:不能以党史代替国史

   《出版商务周报》写在前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神州大地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这场巨变千头万绪...(展开)

史学理论

 谢泳:“在史中求史识”

    俞大维晚年回忆陈寅恪,说他研究历史是要在历史中寻求历史的教训,即“在史中求史识”。陈寅恪论文中,有很多看似纯粹的历史问题,但细察著述时间并结合当时背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