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魏德东:共创宗教慈善事业的春天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慈善”的重大新闻频频出现。先是大张旗鼓地宣扬“2005年慈善排行榜”,继而前所未有地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年)》,最新的消息则是以耿直敢言著称的教育部前副部长张宝庆出任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慈善活动的大幅升温有着令人焦虑的社会背景。农民的医疗保障、城市居民的看病、儿童失学、大学生学费等关系老百姓切身需要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能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不仅有违改革开放的初衷,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的慈善事业谱系中,宗教界的力量还没有引起社会充分的重视,宗教慈善事业的自身潜力远远不曾发挥,与庞大的社会需求极不相称。从历史源头看,离开宗教就没有所谓的慈善事业。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包含了扶危济困、救苦救难、慈悲行善的思想,并将其作为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直至中世纪,所谓的慈善基金会基本等同于从事卫生与教育活动的宗教组织。依赖宗教徒的捐赠开办孤儿院、医院、学校等机构,为群众提供义务的医疗、教育服务成为基督教的传统。在中国古代,施舍饭粥、免费医疗、收养孤寡从来都被佛教、道教看做天经地义的事情。

   从现实看,在林林总总的慈善团体中,宗教慈善组织依然是最受政府与群众信赖的力量之一。

   根据1996年的统计,美国约有宗教机构35万个,占所有非赢利机构总数的20%、所有慈善机构总数的30%,但其所获捐款却占全国慈善总额的60%。在台湾,佛教界的慈济医院堪称一流,天主教的辅仁大学雄踞私立榜首。可以说,宗教组织在慈善活动中效率之高、成本之低以及道德声誉之隆都有目共睹。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宗教慈善事业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西方近代教育、医疗、体育等事业的传入都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震旦大学……协和医院、广济医院、仁济医院、同仁医院……这些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密不可分的名字,记录了宗教慈善事业在中国曾经的辉煌与贡献。在笔者的田野调查簿里,有一个深处中国腹地的四川省三台县,直到今天,全县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幼儿园都为上世纪初叶的教会所创办。

   最近20年来,中国大陆的宗教慈善事业已经有长足进步,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几乎所有的寺院、教堂都程度不同地参与救灾、助学、帮危等慈善活动,一部分宗教慈善团体也破茧而出,如基督教爱德基金会、天主教信德基金会、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等等。然而,从总体上看,宗教界的慈善活动还是零星的,与时代的发展不相符合。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宗教参与慈善活动天经地义。许多著名宗教活动场所每年的门票收入数以亿计,如果不引导他们积极办学、办医,这些善款将流向何处?难道宗教发展就是宗教建筑越来越高大、造像越来越金碧辉煌吗?

   开宗明义,《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号召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积极投身慈善事业,这当然也包括了宗教徒、宗教法人和宗教组织。我们相信,政策的支持、宗教界的努力、舆论的引导,必将共创中国宗教慈善事业的春天。

   ——《中国民族报》2006年4月11日总527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魏德  魏德词条  共创  共创词条  慈善  慈善词条  宗教  宗教词条  春天  春天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