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戴志强NLP教练技术(学员角度的分享)

戴志强NLP教练技术(学员角度的分享)

劳俊铭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教练技术只是帮助人达到目标的工具。甚至许多教练技术的工作者也如此认为,这是令人遗憾的。

NLP是研究人的学问,教练技术是使人可以发掘自己和他人潜能的技巧。这两者的结合带给了我们许多简单易懂,推动自己,推动他人的方法。

  意识与潜意识

  人从母胎开始,透过感官系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向外界吸收资讯,建立了意识和潜意识的资料库,我们称之为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简称思维系统。人的行为基本上由这个系统所支配。每个人从母胎至今透过感官系统所吸收的资讯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思维系统也不同,因此行为模式也不一样。也因为感官系统仍然会不断吸收新的资讯,一个人也会不断的改变。所以我们得到一个结论: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没有一个人在两分钟里面是一样的。

  意识只处理当下的事情。它会从大脑提取相关的资料,分析,解剖当下的情况,然后指挥身体进行相应的行为反应。

  潜意识主持着人的三大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它同时储存了人从小到大绝大部分的记忆。潜意识所储存的记忆中的资料,并不都是“立场”一致的。例如从小到大父母个别所说的话就有所不同。而他们两位却都是孩子最相信的两个人。以此类推,可以想象我们的大脑里面有多少互相矛盾的资料。所以,当意识按照当下的情况向大脑提取相关资料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就会产生许多“对话”。父母,老师,书籍,媒体,好朋友,自己个人的经历等等资料都可能在当下“浮”上来。这时候意识就很难做出快捷有效的决定,也就是我们感到矛盾的时候了。

  绝大部分的记忆藏在潜意识。所以,你的能力如果已经是你的能力,它就必定储存在你的潜意识。每一次你的意识只是发出一个指令提取这方面的记忆来用而已。如果你的潜意识同意,它就会在意识发出指令以后执行相关的言行。否则,潜意识就会发出相抗的情绪,例如恐惧、愤怒、沮丧、或忧虑等等。身心合一其实就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合一。当然目前有很多的研究显示,人的意识可以分成很多种,在这些研究还没有真正“着陆”之前,我们仍然先以意识和潜意识两种而称之。

  思维系统

  思维系统可以分为三大系统: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这三者是三而一,一而三的。分不开同时可以从三方面来看。当然思维和情感是分不开的。脑海里怎么想就会带出怎样的情感(或作情绪)。想法加上情绪就是我们常说的状态。大脑要产生思维却是物理的。大脑要以神经递质从一个脑细胞传递到另一个脑细胞。神经递质是生化物,它的传递就产生了思维和身体的感觉(大脑每一秒产生五百万次的活动)。人把身体的感觉赋予了种种情绪的名字,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所以情绪并没有正面或负面的分别,它只是身体传递给我们的一种感觉信息。一件事情在大脑里面是很复杂的神经网络所组成。到目前为止,科学仍然没有能力分析大脑对一件事情的“工作”情况。(简单至说是,或不是,科学都无法分析)

  信念系统

  你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这就是你的信念系统。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当信念执行的时候却异常复杂,同时我们还是赖此为生的。没有了信念,我们根本就无法行动,无法生存。信念的数目到底有多少?可以想象那是以百万为单位的。你做任何事情后面都有你的信念支持。没有信念,或者有超过一个信念在“打架”,你就无法行动了。

  价值观系统

  你做什么,不做什么的衡量标准就是你的价值观。当然,当你“相信”可能,你才会去做,反之,当你相信不可能你也不会去做。所以我才说信念和价值观分不开。

  你觉得做了可以拿到满意的价值,你就会决定去做,反之,你就会拒绝。这里说的价值包括了我们内心的深层需要。

  所有外在价值都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在深层需要的载体。人的本能里面核心的价值是求生存。所以基于求生存,人就产生了许多可以让他生存下来的价值。例如:被身边的人肯定,得到爱和关怀,得到可以换取食物、尊重、的物质等等。

  人的推动机制就基于他的信念和价值观。由于没有两个人的信念和价值观是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推动机制也有所不同。比较普遍性的就是比较核心的:鼓励、肯定、关爱、尊重、赋予归属感等。

  规条系统

  你相信了,觉得值得,你就会安排外在的资源以达到目标。后者就是你的规条系统。外在的人、事、物如何安排才能有效达到目标,需要有其先后顺序。而我们大脑里面就有这样的系统。当然,你马上就会想到很多的规条系统不都是从身边的大人,家庭传统的家规来的吗?是的,从小你相信你身边大人的教导,“听话”就得到很好的价值(肯定、认同、奖赏、),所以这也就成为了你规条系统的一部分。另外的部分就是你自己亲身的经历。例如你曾经被狗咬过,所以长大以后你会“规定”自己远离狗。

  在职场或生活中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规条,一个人对某一个领域的规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习惯”。许多规条甚至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因为大部分都在潜意识)。只有当一个人面对事情,潜意识才会以他的“习惯”反应。

  没有标准

  过去认知教育一直在探讨人应该怎样行事为人的标准。因为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没有一个人在两分钟里面是一样的。所以,人的行为模式并没有标准。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因需求等情景来决定。既然如此,人的独立思考能力,灵活应变能力,效果导向的分析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古老中国的智慧:保持中庸,保持中正,可以说已经道出了一切。凡事观察,细心探索所追求的效果,本于三赢的基础而行动,凡事不那么快下判断,我想会是许多智者的模式。

  思维模式

  思维是由语言文字所组成。我们从小到大所吸收的语言文字,有许多都是我们自己所不了解的。在父母和身边我们所信任的人的要求下,我们经常只是盲目的遵从,并没有自己真正的体验和了解。例如:

  好好学习、有礼貌、诚实、爱心、上进、积极、听话、对社会有贡献、孝顺、好人、考第一名、做领头羊、要有出息、感恩、真诚、睿智、爱情、自我价值、体现自我价值、快乐、开心、成就感、满足感、自尊、自爱、等等。

  尝试回答以下问题,把上述的词语填在空白处。

  ●为什么你要。。。。。。。。。?

  ●对你来说什么是。。。。。。。。。。。。?

  ●。。。。。。。。。。。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你做些什么就是。。。。。。。。。。。。?

  ●你怎么知道你已经是。。。。。。。。。?如何证明?

  你会发现这些你耳熟能详的词语,你并不如你所想象的熟悉。你同时会发现你却是经常在要求自己达到或拿到这些你并不很清楚知道是什么的东西。

  这些语言文字往往涵盖了大量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不同的语言文字会对不同的人带来个别不同的情绪状态。个人对语言文字的习惯和偏爱,加上与其链接的情绪状态,我们称之为思维模式。

  谁是主人?

  我们经常会觉得“我”被“我的思维”所约束。我们也经常会说:“我觉得我很不应该。。。。。。。。”;“我经常骂我自己。。。。。。。。”

  这里都有两个“我”。一个是你的思维,一个是在你的思维以外的你。

  到底你是你的思维的主人?还是你的思维是你的主人?你是由你的思维决定你怎么想,怎么做,还是你决定你的思维怎么想,然后你才决定怎么做?你可以指示你的思维“休息”,停止思考吗?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你就只是被动式的活着。而并不是你自己真正的活着。是你的思维在要求你怎么活,怎么做。你只是在回应你的思维的要求。现在,你会开始明白为什么你大部分时间都活得那么累,那么身不由己,那么没有“自由”。

  过去我们一直以为心灵的对话是“平面”的。是几个“自己”在对话。今天的研究却让我们知道是“立体”的。思想上面有思想,情绪上面还有情绪。一层一层上去,形成了我们的思想和情绪的“框架”。

  例如:当你悲伤流眼泪的时候,悲伤上面有另外一个情绪,可能是羞耻愤怒于自己的悲伤流眼泪。

  我对我的思想有我的判断,我对我对我的思想的判断也有一个判断…… 这个句子可以无穷无尽的写下去。

  同样的,思想产生情绪。我对我的情绪有一些情绪……. 这个句子也是可以一直延续的。

  重要的是,我不再是自我、本我、社会的我、超我等所组成。我只是在潜意识里面储存了许多立场不一致的信念、价值观而已。只要明白了这个立体的框架矩阵,我们就可以很容易身心合一的推动自己了。

  我是谁?

  在你的思维以外的你是什么?你是谁?你里面有什么?既然从在母腹中开始你的感官系统所吸收的资讯就是你思维的全部,那你的部分是什么?从否定的答案我们知道:你不是你的思维,你不是感官系统所吸收的资讯。你在你的思维以外,你在感官系统以外。这里包括了当你孕育为生命的时候就已经有的本质,以及在感官系统以外,你与你以外的一切互动所“产生”的生命能量。是你“存在”的生命能量。我们暂且称他为“本我”。

  生活中你可能经常有这样的经验:

  你很满意/不满意自己的一些表现。这个在评估你好与不好的“人”是谁?

  碰到人生中重大的选择,你心里面很混乱。有好几种声音,好几个思想。这些声音或思想如果你细分,很容易就分出从小到大许多你所信任的人的声音,祖父母父母、家族长辈、师长、甚至是某著名作家等。那么,察觉到你乱,分辨出这些声音的人又是谁呢?

  如果有人问:“你是谁?”

  你会怎么回答?

  “我是XXX” 那只是你的名字。

  “我是中国人” 那只是你的国籍。

  “我是男人” 那只是你的性别。

  “我是一位温柔的人” 那只是你的性格。

  “我是我父母的孩子” 那是你和你父母的关系。

  “我是董事长” 那是你在你的公司的职称。

  假设你把所有你能回答的答案都回答了。你发现你是上述全部答案的全部。那么,到底你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知道或不知道你是谁并不重要,人生重要的是活得有意义。基于三赢的基础,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发挥你所长,在这个世界上活出你自己,才是真道理。

  教练的对象

  很多学了教练技术的企业家,回到公司总是想学以致用,会开始在公司里面运用教练技术,实行教练式管理。而往往他们会把教练的焦点集中在“有问题”的下属,而不是“有能力”的下属。

  无可否认,教练技术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做任何事情的潜能。NLP也认为世界上有人做得到的事情,只要给你方法,你也一定做得到。这些前提假设都是对的。同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在企业里,高效率是我们追求的。如果在你的面前有两位员工,一位在性格上、能力上都比较适合,而另外一位却刚好相反,作为领导,你要选用谁呢?答案是肯定的。同样的,当你考虑要花时间去教练某一位员工,那么,你会选择有能力的,还是有问题的呢?如果领导把时间花在有问题的员工身上,那么有能力的员工会如何看待此事呢?我想他们就会感到不平衡了。而企业的效率也慢下来了。

  另一方面,如果领导都用教练教练有问题的员工,慢慢就会形成某种特定的“企业文化”。“凡是领导要教练的人,就是有问题的人。教练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你想,有哪位员工会喜欢被领导认为是有问题的呢?渐渐的,教练式管理就会被员工从心灵深处抵抗。教练和被教练者都会很辛苦,教练的效果也会很不理想。

  反过来说,领导用教练模式来教练有潜能的员工,同时强调被教练者都是公司里面的精英,是要被栽培的对象。这样,教练模式的氛围就会截然不同,教练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同时也会使员工们欢迎教练模式的企业文化。

  教练式管理

  当企业要启动教练式管理,企业要区分教练与培训的分别。没有能力的员工我们要给予培训,而不是教练。培训是教导员工掌握工作的方法。教练教练有能力的员工发挥他还没有发挥的潜能。好让这位员工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当企业要拓展的时候,往往会感叹没有相应的人才。聘请“空降”人才,存活率只有20%(这是工商界的一个统计数字)。企业需要的人才往往要企业内部培养。这里牵扯的原因很多,就不在这里一一细数了。培训人才如果是从零开始,那是事倍功半的。如果是挑选已经有一定能力的员工,运用教练的方法,在岗上教练。其成功率却非常高。这也是为什么欧美许多国家的工商界都引入教练式管理的原因。

  当然,并不是任何企业都可以引入教练式管理。教练式管理也不是万灵药。例如下列的企业就不是很适合启动教练式管理:

  ●企业面临重大问题,快要倒闭。

  ●企业管理制度严重混乱。

  ●企业刚刚有一群高层离职,或刚换了领导层。

  ●企业刚刚成立,大部分员工都是新入行。

  ●企业主不支持教练式管理,或主要领导层不支持教练式管理。

  当一家企业要开始教练式管理,当然先要邀请教练式管理的专业人士到企业来,以顾问的方式设立教练式管理的制度。然后,当领导层都已经掌握了教练技术,教练式管理制度才能执行。

  另外企业也可以针对某一个项目,聘请外部教练团进入,教练项目组中的主要人员。以教练的方式来进行项目,确保项目的成功率。

  互动式教练

  NLP教练技术是互动式的教练模式。教练的内容和教练的方式都必须是教练和被教练者两个人一起来制定。教练过程中,教练和被教练者都可以针对教练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修改。两个人都有相同的权力。这和传统的教练是不一样的。传统的教练模式是教练制定一套方案来教练教练者,被教练者只有尽可能的去适应教练的方案,而不能修改教练的方案。

  互动式教练模式是基于“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人生的专家”为前提假设。同时尊重教练的专业修为。采两者的智慧,设计出一套适合并且有效果的方案。很多时候,这些方案都需是“摸着石头过河”般在过程中修改或调整。

  教练的目的是让当事人从被动变成主动的掌握他自己的人生。开发出当事人更多的潜能,好让当事人在处理人生诸多的事情上有更多的“工具”选择。提高人生的成功快乐机率。

  他人的肯定(自我的尊严)

  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从小就要求身边大人的肯定,否则就活不下去。身边的大人往往会对小孩说:“你不听话我就不疼你。”;“你不听话我就不给你饭吃!”

  因此,从小大部分的人都会很重视身边的人的看法和肯定。察言观色几乎成为生活中必要的能力。身边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也会成为我们自己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的一部分。生活中往往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可能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而只是身边的人所要我们追求的。所以,有时候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去追求某些事物。

  例如:要赚很多的钱!

我曾经问过很多当事人,他/她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是赚钱。

  戴:你说你人生的目标是赚钱,你想赚多少钱?

  当:越多越好。

  戴:意思是多少?

  当:没有想过,总之是越多越好。

  戴:多少才算多?

  当:一个亿?(自己都不确定)

  戴:好。就算你人生的目标是一个亿。赚了一个亿,会带给你什么?

  当:可以有好的生活品质。

  戴:那是什么意思?

  当:生活得好一点啦!

  戴:那是什么意思?

  当:我可以拥有好的房子,好的汽车,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可以给一笔钱我父母

  戴:这样又可以带给你什么?

  当:我就会很开心啊?

  戴:带来了什么会让你开心?有了房子、汽车、钱给了父母会带来什么会使你开心?

  当:我没有想过。总之这样我就开心了。

  戴:现在想想,带来了什么会使你开心?

  当:带来了成就感?(自己都不确定)

  戴:带来了什么会使你有成就感?

  当:其他人会肯定我,认为我是一位成功人士,会尊重我。

  以上的对话并不是一个当事人的记录。我曾经与好多位当事人谈起这个话题,经常会有类似以上的对话。满足身边的人的需要,是要满足我们内心的深层需要:他人的肯定,他人的尊重。尤其是父母、伴侣的肯定。这是许多人奋斗背后的推动力。也是人类求生存的本能反应。

  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无知的被这份力量推着走,我们的人生是很被动的。尤其是当身边的要求是我们所不喜欢的方向,当事人就会活得很苦。如果我们自己清楚了这份深层需要,自己主动的调整自己,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得到他人的肯定,生活就会变得更有意义了。

  父母对我们的影响

  许多亲子关系的书籍都已经探讨了很多这方面的话题。这里我想从职场的角度来阐述。

  如果父母在职场中很成功,孩子仿效父母也在职场上很有动力追求成功,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在职场中失败,孩子在意识上可能很想成功,但是,潜意识里却因为要表达对父母的爱与忠诚,会使自己仿效父母而失败。比较多的例子是:

  1.  没有动力。凡事都三分热度,不能持之以恒。

  2.  当事业朝向成功的方向,自己就会加以破坏。

  3.  身体开始出现健康的问题。事业难以进一步的发展。

  教练的过程中,这样的个案很多。教练在处理这样的个案的时候,先要了解当事人父母的关系与背景。(有时候父母离婚也会有所影响。)处理的方法是引导当事人换另外一种方式来孝顺父母,区分父母的关系与当事人自己没有关系。当事人只是孩子的身份。并不需要为父母的关系负责任。

  孩子天生孝顺父母。这是潜意识里面很深层的感情。包括在意识层面恨自己父母的当事人,潜意识里都深爱父母。连从来不知道自己父母是谁的孤儿也不例外。这是人类很美的一面。当生命从父母传了给我们,我们的内心就充满了爱。爱从来都不是产生的,爱是与生俱来的。

  有1-3的症状的当事人,如果父母都在职场上很成功,另外一个可能就是父母怀了当事人的时候曾经想过不要他,想过做人工流产把当事人流产掉。或者,在生下当事人以前曾经做过人流。这都可能会导致当事人潜意识里觉得“没有资格活”。更不要说是在职场中成功了。处理这样的个案,很重要的一句话是:“父母终于把你生下来了,他们终于还是把生命传了给你。你终于活下来了,并且活得很有能力。”

  以上这个课题会让我们明白,有时候教练过程中,一定的心理治疗知识是需要的。这样会让我们的教练效果得到更好的保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戴志强  戴志强词条  学员  学员词条  教练  教练词条  角度  角度词条  分享  分享词条  
综合

 最易让女人生病的9种不良情绪

 负面情绪一:承受压力  经常承受压力,也就是忍受慢性压力的摧残,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张弛有度,你的身体会进入一种长期的强健身体、恢复疲劳的良性循环。不论是记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