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研究生之死,呼唤心理教育的常态化

“我走了,你照顾好咱爸妈,我没能力”,在给哥哥的短信发出后,这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小伙疑似因求职屡屡受挫跳楼自杀。据了解,该小伙今年9月才从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前找工作并不顺利。(郑州晚报12月9日)

  研究生的学历、如花般的年华、求职的不利,给这位年轻人的人生画上了悲情的句号。而自杀的方式像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惊叹号,却在留给了世人痛苦的同时,是对“高学历“的看不开、自杀的决绝与对父母关怀里透露出的对世间的留恋的巨大问号——谁的病?谁的罪?谁的责任?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这位研究生本身的问题。心理素质不高、挫折教育缺乏,但这只是研究生本身“看不开”吗?很明显,是外在的高温环境引燃了内部的火苗,进而引发了心理大爆炸。而且,心理防火机制的匮乏更是使得心理大爆炸走向了不归路。

  其次,外部因素中,之于社会因素,年复一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年”,在闭门羹走向闭门羹的就业路上磨砺着年轻脆弱的心灵。再者,之于教育方面。比如说高校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就业之间的严重脱节,比如听话教育下,在鲜花和掌声夹道的学习成绩单行道上一路狂奔,习惯性上大学、考研究生,导致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比如忽略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就业指导等等。

  “接受你不能改变的,改变你所能改变的”,按照这个实用主义理论,即便大学生自身有心理问题,即便“就业压力最大年”年复一年,即便是高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要改变非一日之功,但一样可以有应对机制——找到研究生“心理大爆炸”的“灭火器”,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防祸于未然。

  时至今日,看心理医生在我国依然等同于“有神经病”。其实,这是一种荒谬的无知下的想当然。在国外,社区有社区心理医生,校园有校园心理医生,而且,人们对待看心理医生就像看待看感冒一样等闲视之。而我国直到2012年,《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才指出,,中小学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或兼职”、“原则上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这些“松一尺”的规定必然导致政策落地“松一丈”,要知道心理辅导是专业性极强的、不可“或兼职”的本科学历算起步价的行当。

  综上所述,研究生之死是大学生自杀现象中的一粒沙子,其中既有大学生内在的“心理危机火苗”和外在的社会、教育中的“高温环境”的罪与责,更有心理健康教育体制“灭火器”缺失之痛。对此,笔者建议,在社会、学校广泛招收专业心理医生,并在学校建立全面覆盖的心理教育辅导体系,在社会上宣传“心理问题人人有”但不等同于“人人都有心理疾病”的常识,以及看心理问题形同看感冒的理念,为大学生的“心理大爆炸”把好“最后一道关口”,防患于未然。(作者:朱清建)文章来源:中国江西网-大江时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词条  常态  常态词条  呼唤  呼唤词条  研究生  研究生词条  
综合

 拖延VS效率:待办清单的秘诀

怎样克服拖延呢?有不少人会想到制定待办清单,提醒并督促自己?然而,待办清单真的能如你所愿提高工作效率吗?不一定!要知道制定待办清单也有秘诀。——你身上的责任越来...(展开)

综合

 适合是种无穷趋近的状态

    小圈在很努力的找工作,但是已经过去小半个月了,依然没有起色。每次面试完下了公交总是在想怎么遇不着合适的呢?不是环境太糟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