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周晓青】在抑郁中重生的灰姑娘

原创:广州爱灵心理咨询   周晓青

导言:我曾写过一篇叫做《灰姑娘抑郁》的文章,主要讲述婚后的灰姑娘因为自卑而导致对皇宫生活的不适应,最终因猜忌多疑而陷入抑郁。而今天,我将把灰姑娘抑郁推至更早年,看一看早年创伤对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后所造成的深远影响。(注:此文的情节以电影《灰姑娘》为原版)

( 此文当中涉及丧失与抑郁的相关问题,可能会造成部分人群的情感反应,请慎读此文)

    悲惨的故事总需要美好作为铺垫:英俊的商人风尘仆仆的赶回自己的家园,他纵身跳下马车,一把抱起飞扑过来的女儿。快速的旋转带来近乎眩晕的幸福感被爽朗的笑声传播开来,每个人都被卷入父女俩共建的空间——包括微笑着站在一旁的妈妈。

然而,温柔贤淑的妈妈突然去世了。年幼的灰姑娘被妈妈叫到跟前,她聆听着妈妈的遗嘱,要永远做一个“坚强、勇敢和善良的人“。可是,谁会想到这般叮咛竟被孩子视作了最沉重的枷锁?

丧母的灰姑娘当时正处于弗洛伊德所界定的俄狄浦斯期,一个儿童在正常发展期间会对自己的抚养者产生强烈幻想的年纪,即他们渴望与主要抚养者保持亲密,同时又害怕因此受到另一个与之竞争的抚养者的惩罚。所以,对于妈妈的离世可能被灰姑娘想象成——杀死母亲嫁给爸爸的愿望竟然成真了?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这无疑是一记重创,它会令到孩子突然陷入幻想与现实强烈的混乱感之中。灰姑娘断然无法负荷内心的自责和内疚。她表现的蛮坚强、更加乖巧。

两父女相互依傍,彼此用微笑驱散心中的阴霾,假装自己一切都好。灰姑娘仿佛一夜成长,在现实中扮演起妈妈的角色——她需要在精神上抚慰父亲,也借此缓解自己内心弑母的焦虑。

这是一种无稽的猜想吗?故事的发展自然会给予人们答案。

父亲临行前和女儿有一段亲密的谈话。灰姑娘请求父亲将划过他头顶的第一根树枝摘下,作为给自己的礼物。灰姑娘说:“就像我一直陪在你的身旁”。她多么渴望全然占据父亲,包括那些思念的日子。途径的后母听到了这番对话,她惊讶而扭曲的表情就像人们在听闻俄狄浦斯情结后所表现出的震撼。这个带着两个女儿改嫁的妇人;这个热心举办各式聚会,想借此驱逐丧夫之痛的女人;这个渴望新生活的夫人无法容忍一个孩子,一个失去妈妈的孩子内心对亲密的幻想。屋内的父女和屋外的后母,直观的将俄狄浦斯期的三角关系呈现眼前。从象征的层面来看,后母就是妈妈,是那个还无法被灰姑娘在情结中消化的妈妈。

    如果说家庭的变故为抑郁埋下了伏笔,那么灰姑娘何时形成症状?应该就在她收到父亲的噩耗之后。对于一个孩子,很难承受得住两个至亲的相继离去。灰姑娘会在内心谴责自己吗?谴责自己不该幻想成为父亲的唯一。她不得不动用想象来为生活的巨大变故编制出合理的解释——妈妈一定愤怒了,她加重了对我的惩罚。

回避是自我保护最原始的方式。于是,灰姑娘甘于陷入无休止的家务,她乐于躲在肮脏霉腐的小阁楼里。她自我安慰道:“这样就听不到两个姐姐无休止的吵闹声了,我有了自己的自由。”遗憾的是,她为这份有限的自由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她与现实世界隔离。究竟有谁还记得她曾经的样子?有谁还能喊出她原本的名字:辛德瑞拉?

     只有当考虑到创伤发生的时期,才能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研究表明:人在越早年经历创伤,受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所限,遭受的影响也越深远。灰姑娘在童年期的创伤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她能否在青春早期利用好这个修复的机会则显得愈加关键。

罪责深重的灰姑娘不断告诫自己要“永远坚强、勇敢和善良。”她以对妈妈遗言的愚忠施行自我惩罚,是她自己把遗嘱变成了枷锁,以痛苦的生活状态戴罪服刑。这就是精神分析所说的“攻击指向自身”。同时,灰姑娘明显的少食行为也是青春期孩子常用的一种自我攻击方式,表现为拒绝摄入。

灰姑娘病了,是因为她痛恨自己!如果妈妈还在,她可以恨妈妈不该这样惩罚自己,她可以恨妈妈没有给自己一个改正的机会……然而,这些强烈的情感终究无处投递了,人就会将这份恨意转变为对自己的憎恶。如此,才能理解为何灰姑娘对待后母和姐姐们的虐待如此默然、无动于衷。

我们该如何求证灰姑娘内心的想法呢?检验内在现实一个便捷的方式就是观察对方的外在表现。灰姑娘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这和注重外在形象的青春期孩子显得格格不入。或许我们都有过对青春的共同记忆:不自觉的老爱拨弄头发;模仿偶像摆出各种耍酷的表情……青少年借助自己的身体来展现活力和与众不同。然而,灰姑娘忽视了这一切。她自卑的不敢再去端详自己,她害怕照出低贱的自尊。灰姑娘对自己施予了严苛而持久的惩罚,以至于抑郁的“蓝色”成为了她生活的基调。

当一个人将内在好的部分分裂后投射到外面,世界反倒变得更加美好。遗憾的是,外在的美好和内在的卑微会因此拉大鸿沟,成为无法逾越的距离。这进一步加重了抑郁症患者的低价值感。灰姑娘认同自己就是一个该被全世界嘲笑的对象,无论在原著还是在电影里,刻薄愚蠢的姐姐就是嘲讽者的化身。

   灰姑娘可能获得重生吗?在弗洛伊德看来,人们只有从抑郁回到正常哀悼的时候,才有新生的可能。所谓正常的哀悼是暂时的、痛苦的抑郁。人们会在这个阶段失去对外部世界的兴趣,仿佛世界失去了一些原有的魅力。它所强调的丧失是发生在外界世界。只有当哀悼者内心保有对失去客体的爱意大于恨意,正常的哀悼才能得以出现。相反的,病理性的抑郁则体验为长期的、痛苦无法缓解的状态。它所强调的丧失是发生在内心世界,个体的价值因此被剥夺。显然,这是对事实丧失的扭曲。

     当极度悲观的时候,生活总会给人们留有希望,哪怕非常微弱。灰姑娘有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那就是她始终不愿离去的老房子。灰姑娘得以在这里经历内心的哀伤。老房子以象征的方式使得父母的角色、爱恨的情感都能被灰姑娘所使用。如果没有任何遗产,会让活着的人特别痛苦。

     此外,爱情也能帮助灰姑娘抑郁中挣脱出来。新的爱人对应的是旧的、过时的客体。换言之,同伴在青春期的时候将逐步替代成长中的父母,成为青少年投注强烈情感的对象。当策马扬鞭的灰姑娘在森林偶遇王子,疗愈的过程似乎就慢慢展开。

     如果灰姑娘注定是低自尊的,那么如何解释舞会当天的情景呢?魔法,一个幻想中的梦境!否则,灰姑娘还是仅将王子视为一个普通的随从。她显然失去了部分现实检验的能力,无法通过对方的衣着、言谈等进行基本的判断。灰姑娘用自视低微的眼光看待自己,也看待着对方,因此她才感到匹配和自在。

从教母出现的那一刻开始,梦境便开始被编制。灰姑娘就是造梦者,她把生活中熟悉的一切转变为南瓜车、蜥蜴侍从、白鹅车夫和老鼠骏马。这看似荒诞的场景会在梦境中变得合情合理。甚至,她得以回避现实中强烈的焦虑——就是自如的在后母和两个姐姐面前炫耀。她们不仅没有认出灰姑娘,还使得她自己也完全失去了记忆。这种失忆的好处在于灰姑娘能暂时和那个自卑的、弱小的自我分离。她的夸大自体得以呈现,甚至敢于被聚光灯追随,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然而,12点的钟声催迫着梦境的终结——人们需要从幻想回到现实。灰姑娘狼狈不堪的逃离皇宫,还不慎丢失了一只水晶鞋。它令到灰姑娘醒来后还能存留对自我良好的记忆,它以“唯一”的方式提醒灰姑娘自身的独一无二。正是这份美好的独特性强化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认识到自己究竟是“谁”的灰姑娘,终于在影片最后冲着后母喊出:“我恨你“三个字。这一声喷薄将内在不敢承认的、极力回避的坏客体终于投射到了外在世界。善良的灰姑娘必须原谅后母,如此才获得对自己的宽恕——在她的潜意识能够承认俄狄浦斯情结只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幻想,她能从此区分出现实与幻想。并且,孩子对父母原本就存在复杂的情感,包含着浓烈的爱与恨!

     童话还是以美好落幕,可是否“他们从此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呢?当激情的爱恋渐渐消退,隐藏在灰姑娘内心深层的抑郁会否席卷而来?生活的各种意外会否重新激活她的创伤体验?王子的爱是否足够稳定,以提供给灰姑娘一个疗愈的空间?太多的不确定也就成为我预测灰姑娘婚后抑郁的原因。

     对于经历过创伤的人,良好的关系才是疗愈的关键,才给予抑郁中的人们重生的可能。

心理咨询师

周晓青

 

广东省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会员、广东省南方分级阅读专家顾问、EAP高级培训师、多类杂志及报社特约心理专家。擅长两性情感、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情绪调节;成人及儿童依恋关系、儿童青少年学习与行为问题,个人成长体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晓青  晓青词条  灰姑娘  灰姑娘词条  重生  重生词条  抑郁  抑郁词条  
综合

 人生最不值得你去做的30件事

继之前的《人生最值得你去做的30件事》,今天说说人生最不值得你去做的30件事。当你不再追随错误的想法,你就成全了更好的你。 玛丽亚·罗宾森(Maria...(展开)

综合

 TED演讲:不怕和世界不一样

由国际知名舞蹈家许芳宜带来的演讲,她的经历足以让你触动。不怕和世界不一样。她说,我也会怕,可是,我会假装勇敢,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真正的勇敢。 &n...(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