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咨询师专栏】幸福或冲突的根本原因?听首席咨询师的全面分析!

文/孙月芬

北京会明心理咨询中心 首席咨询师

早年我们大脑和心智是在母婴依恋关系(婴儿与母亲或与主要扶养者的关系)的熔炉中得到发展的。依恋关系中的经验与边缘系统的化学递质,导致依恋的内心经验的形成。也就是说,每个人大脑的发育与生活的刺激具有关联性:当外来刺激(母亲的温柔的声音、平静的回答)激发了婴儿的大脑活动,同步放电的脑神经元相互建立起“神经网络”,将这些舒服的母性的刺激和一种安全的感觉联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法,体验--特别是重复的体验――塑造了大脑的“环路”。较年幼的大脑天生是设计为向较年长的大脑学习。而这种学习大部分是发生在依恋关系的环境中。由此,生活中关系的联接变成了婴儿大脑的神经联接,进而影响婴儿自我对于新体验的反应性。相反,联接的缺乏――比如,在冷漠的父母和痛苦的婴儿之间――可能会阻碍婴儿大脑神经联接的发育,从而限制了婴儿感受自身的情绪的能力。

所以,婴儿的心理命运及成年后亲密关系类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婴儿最初的依恋关系,即父母是否能够成功地调节他的情感。研究发现依恋关系主要分为四个类型:

一、 安全/自主型依恋:自由地联接、探索、反思

父母:开放的、灵活的以及自我监测的,会作出敏感的反应。安全型父母心理是健康的,他们不需要审查或编辑自己早年有关依恋的内在“消息”,也就是父母自身早年有良好的依恋关系,因而他们能够接收到孩子全方位的人际沟通信号。在此,这种发展性对话上的包纳性为孩子的心理整合提供了关系的基础――依恋和探索之间的平衡,联系性和自我定义之间的平衡――这也许是儿童安全依恋历史赠予的可喜的遗产。

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他们有良好的弹性,既可以很好地相互亲密交流,也可以独立地愉快生活,亲密和独立两种状态之间可以自如地转换,营造一种安全、舒适的氛围。

二、 回避/冷漠型依恋:不太显眼的隔离

  母亲持续拒绝孩子对于躯体以及情绪接触的要求,或者由于母亲过于侵入、控制,以及养育中的过度唤起。仿佛回避型婴儿的整首歌都只有一个单一的调子,他呈现出来的情绪只限定在他感兴趣的物体上。

  回避型的父母通常会贬低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无意识地“合理化”他们情绪的隔离,或者童年依恋相关体验的理想化,或者选择性不注意、遗忘等方式,使痛苦体验潜在的扰动降到最低。比如:“我总是忍耐住不哭,因为她一个很坚强的人”;把父母对自己的拒绝、疏忽或者愤怒,解释为艰苦的锻炼。把对感受的觉知,特别是与依恋相关的感受的觉知,降到最低。在这个情绪上平淡的世界里,仿佛所有一切都倾向于是好的--好像反映出他们在感受到(或者看起来感受到)坚强、自给自足以及独立坚强方面有专门的需求。然而心灵内在的景象,则被阴影所遮盖,将自己否认掉的需求、脆弱和愤怒都投射到别人身上。

  冷漠型的人,将自己的注意从依恋体验中调离,使得他们和他人以及自身最深切的渴望保持距离,这时不仅阻碍了对自身体验(内在的和人际间的)反思能力,而且也阻碍了对自己婴孩的所传递的信号作出敏感反应的能力,婴儿的需求被阻断了。冷漠型父母的模型和规则,被儿童内化,排斥对身体和情绪接触的需求进行表达。结果,他们的孩子内化了这种模式,无法满足自己的依恋这些需求。

  这些“最小化”或者“降低活性”的策略通过矛盾的工作模型交织在一起――在意识层面或无意识层面――塑造了回避/冷漠型人的内在和人际体验。

  一类是意识层面的,信奉并涉及到一种感觉,即自我是好的、强大的、完善的,而其他人是不可信的、依赖人的、不足的。推动保持距离、控制和自我依赖的行为。

  另一类是潜藏于无意识层面和恐惧的,伴有令人不安的感觉,即自我是有缺陷的、依赖的、无助的,而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有可能是拒绝的、控制的、惩罚性的。从而抵制那些有可能激活依恋系统的情绪体验。“降低活性”策略支持一类,防御另一类。

在成人的亲密关系中,回避/冷漠型的人似乎将自己的脆弱和需求“重新放置”在配偶身上,而他们把这个人的体验为一个懦弱的、麻烦的、令人讨厌的角色。更普遍的是,这些患者膨胀的自尊,只有在自己所依赖和爱的人身上找出缺陷,并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时,才会感到安全,否则他们无法去依赖和去爱。

三、矛盾型/迷恋型依恋:没有为自己的心智留出空间

与回避型婴儿的标志是过度调节,即感觉不到情绪相反;矛盾型的婴儿是调节不足,即常常被情绪所淹没。

矛盾型的婴儿对于母亲身在何处的慢性焦虑淹没了他们,以至于他们不能去探索。这种放大的情感的模式――可以看作是婴儿用来应对那个反应无法预测的母亲,获得母亲游离注意的一种努力,同时抵制了儿童的自主性的探索。表现形式:一会儿粘人和愤怒,夸张地表达对父母的感情,一会儿又突然地中断联系,陷入到无助的被动状态。而这种冲突的模式所导致的情绪发展停滞,也损害了这些父母准确地感知婴儿的信号以及始终如一地对他们的需求加以反应的能力。矛盾型的婴儿父母和他们的孩子一样,看上去他们自身也身处重负之下,即“与依恋对象之间过度的、令人困惑的、或愤怒或被动的迷恋”,这影响了这些父母对自己的依恋历史进行探讨,同时也失去了合作性交流的能力。这些父母以混乱和让人迷惑的方式进行沟通,让人摸不着头脑、抓不住重点。他们容易被情绪所淹没,痛苦、脆弱。他们常常自顾不暇,而孩子为了获取父母的不可靠的关注,于是学会了放大对痛苦的表达。孩子身上激起持久的迷恋观念:一方面是亲密(良好的体验)是有希望的;另一方面这种亲密随时都会失去(被抛弃感)。于学会用过度激活的策略。

在成人的亲密关系中,矛盾型/迷恋型的人会特别愿意在亲密关系中更多付出,总希望配偶有及时的回应,当经过反复努力,得不到回馈时,会夸张地表达自己的亲密需求,愤怒甚至抓狂……关系中,他们常常是挑起冲突的一方,他们的表达常常让配偶望而却步,甚至退缩,而配偶的退缩让矛盾型/迷恋型的人更加紧张、焦虑、严重时甚至抓狂……形成恶性循环。

四、混乱/未解决的依恋:丧失创伤的伤痕

混乱/迷失型的婴儿在陌生情境实验中对母亲的行为,偶尔表现出让人难以理解、奇怪、明显的前后矛盾,甚至是莫名其妙的。孩子的这些行为被认为是受到父母的惊吓后的反应――或者,是父母受了惊吓或解离的反应激起婴儿的恐惧。婴儿面对两难处境:生物学注定的安全港同时又是的惊恐的来源,这时,他本有的有组织的依恋策略崩溃了,表现为无法解释的恐惧以及其无能为力。如儿童看到分离的照片时,他们往往沉默不语,过于焦躁不安以至于无法做出反应,或者想象出灾难性的结果,或者表现出言语或行为的紊乱。长大后,他们会发展出全新的策略,通过与父母颠倒角色,比如:“妈妈,你累了吗?想坐一会儿吗?”或表现出直接的攻击性:“坐下!闭嘴!把眼睛闭上,我说了,把眼睛闭上!”通过承担父母的角色和父母保持亲近,同时处理来自父母的威胁。

邀请混乱/迷失型的父母讨论丧失或者虐待时,他们好像一时间被侵入性的创伤相关记忆或信念淹没了。对话中,突然切换“话语的语域、声音突然改变”。父母对过去的创伤或丧失缺乏解决方案,导致了心理状态明显不连贯,会突然“掉进”淹没性的、混乱的或恍惚的心理状态中,使得对过去困扰的体验做出僵化的否认成为必要。当未解决父母被上述心理状态所控制――例如,当婴儿难以安慰或者生气时,婴儿的哭声或者脾气会引发未解决型父母出现这种状态――会很容易表现出吓坏自己孩子的行为方式。而父母的暴怒引发的躯体或情绪上的虐待具有双重破坏作用,依恋对象同时是危险的来源,既不能靠近,也不能逃开,只能抑制行为,或表现出矛盾行为,或者僵住在那里。这种被依恋对象的威胁,对于需要依赖对方的婴儿而言,实在是无从抵挡,以至于难以被整合。因此,混乱型的婴儿把这种体验压抑下来,就像未解决型的父母自己所做的那样。但是,这些地被自己否认的体验依然会或多或少以困扰的方式存在,潜伏在意识的深知的外围,并周期性地爆发,回到中心舞台上。

这些未解决型患者以异常的代价来“驱逐”过去的创伤或丧失。这些患者不断地感到从内在和外部而来的威胁,深受持续的解离、淹没性情绪、危险的外部世界之苦,外部世界的危险正是源于不能忍受之内部体验向外的投射。而且,他们的元认知监测能力大大受限――因为如果他们深入地体察自己或他人,那就要去面对自己为了情绪需要而深埋于内心的东西。最后,正如MAIN的解释所证实的那样,未解决型父母解离或危险的工作模型――以及相应地关闭了的自我反思――使得他们的孩子处于危险的境地,那就是发展出混乱型依恋模式,以及常常与之相边的各种精神病理现象。

在成年的亲密关系中,混乱/迷失型的人很难过平静幸福的生活,他们既不能太靠近,因为太亲近的关系会感到不安、不适而要莫名其妙地攻击把对方推开;同时,也不能太疏离,否则他们会极端暴怒、恐惧和绝望。总之,他们爱“作”。若非一位内心十分强大的人作为他/她的伴侣,否则即使特别爱他/她的人,如果内心不够强大,也会被折腾得千疮百孔,苦不堪言。所以,混乱/迷失型的人是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和成长后才能获得常人的平安幸福的生活。

所以,在亲密关系治疗中,常常遇到:一方配偶非常努力有家庭、对方付出,得不到配偶的回应,甚至连基本的回应都没有,有时反而还觉得你不好;一方想尽快真正解决矛盾、彻夜长谈,配偶却苦不堪言、避之不及。只因为前者是矛盾/迷恋型依恋的人,而后者是回避/冷漠型依恋的人。而有些则是,一方你想让冲突尽快停止,冷静冷静,事情自然会过去,配偶却火气越来越大,伤心欲绝,濒临绝望崩溃……,只因为前者是回避/冷漠型依恋的人,而后者是矛盾/迷恋型依恋的人。更有奇怪的是,一方面工作中常常表现优异出色,充满创造的活力,而另一方面在亲密关系中却让对方痛苦不堪……也许因为他/她是混乱/迷失型的人。而与安全/自主型依恋的人生活,则会让所有类型依恋的人感到生活更平和、舒畅、愉悦。因为依恋的需求,导致追与逃的恶性循环,潜意识不自知而越演越烈。因此,依恋是亲密关系中幸福和冲突的根源。

情绪取向婚姻家庭治疗,即EFT(EmotionallyFocused Couple Therapy)是一种专门用于帮助困难夫妻重建良好情感关系的有效技术。在陷入困境的关系里,强烈的负面的情绪以及企图控制那些情绪的努力,会像漩涡一样让当事人难以自拔,也使得伴侣间在互动时会习惯地采取某些立场,两个人立场的组合造成了彼此互动的模式,比如“追逐-逃避”或“攻击-防御”。这些互动模式会自动增强、自成体系,不但把他们关系中所有的层面都卷进去,也使他们从这个模式的观点去解读对方的行为与自已的反应,在这些痛苦的夫妻身上,你会看到咄咄逼人、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以及僵化重复的互动模式。EFT治疗过程中,治疗师搭起重建依附关系的平台,从浅层情绪、深层情绪、心理需求、内在动作模式等不同层面入手,停止恶性互动循环,松解僵化的互动模式,化解亲密关系中幽怨、恐惧的情结,逐渐建立安全的氛围,帮助双方坦诚表达内心脆弱的心情,激发内在爱的能力,相互呵护、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交流,帮助困难夫妻重建夫妻新的积极正向的交流互动循环,夫妻个人内心也在安全的依恋关系中获得成长。从而,夫妻关系温暖健康,经得起今后家庭事件的考验。

参考文献

1 (加)Susan M.Johnson著,刘婷等译. 《情绪取向婚姻治疗-婚姻治疗的九个步骤》[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4

2 (美)David JWallin著,巴彤等译.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从头养育到治疗,从理论到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

咨询热线 010-65389318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咨询师  咨询师词条  首席  首席词条  冲突  冲突词条  根本  根本词条  原因  原因词条  
综合

 头顶小宇宙,潇洒走江湖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没有对与不对,只是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人生,就是最好的人生。——我的一个高中女同学很喜欢找我聊天,以前读书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