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可怕的两岁VS.可爱的两岁 ——给父母的建议(二)

01

约定规矩,保持规律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当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足够亲密时,孩子都倾向于按着约定的规矩来行事。比如,关于孩子晚上睡觉,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约定一套入睡规矩,先洗澡、洗脸、刷牙,然后换上睡衣,睡前去一次卫生间,最后是故事时间(内容要提前定好),讲完故事,与孩子拥抱、亲吻,然后关灯睡觉。完成这一系列动作要花一些时间,但如果能坚持下来,慢慢地,孩子每天上床睡觉就会容易些。有了规矩,并不代表孩子就会照章执行。如果遇到故事讲完了,孩子却央求着“讲一遍,再讲一遍?”的时候,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帮助孩子学习“和别人商量”,让他了解他需要接受一些“限制”。

两岁左右,是很好地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时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来就十分注重秩序和一致。在有规律和一致性的生活中,孩子知道将会在什么时候发生什么事情,这对孩子来讲非常重要。

建立规律的过程中,父母的示范和坚持非常关键。比如带着孩子刷牙,可以让他在旁边看好每一步:牙刷在哪里?在我的牙刷旁。挤多少牙膏?大概你的拇指那么大。刷多长时间?我们要刷3分钟。准备好了吗?开始刷牙吧!

建立规律的过程中,辅以音乐旋律或韵律也会很有帮助。可以用唱歌的方式,也可以用带有韵律的语言。比如,饭前洗手,就可以带着孩子边唱边做,“一点点香皂,一点点水,搓搓擦擦起泡泡!” 每次吃饭前都带着孩子一起唱这首歌,听着歌,说着话,它就会和身体感觉连在一起,孩子自然就会把洗手和吃饭联系起来。又比如,收玩具,可以带着孩子边唱边收,“收玩具,收玩具,把玩具,送回家。小兔子,放上面,小汽车,放下面,小画书,放左边,积木块,放盒子。”02:告知过程,增加预期

两岁多的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还很少,需要我们帮助他不断增加认知。对一些事情的安排,我们可以提前告诉孩子,这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事情的认知,还可以增加他们对要发生事情的预期,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和掌控感。

让我们再以睡觉为例,有的孩子到了晚上,总会出现入睡困难的状况,这时我们不妨和孩子讲一讲明天要发生的事情,让孩子有所预期,比如,明天的天气如何,明天是爸爸还是妈妈带着孩子去公园,明天会和哪些小朋友一起玩。让孩子带着明确感入睡,对孩子会有所帮助。这样,孩子不再是完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他们知道有人在掌管一切,而且他们也了解这一切,孩子会有一种融入其中,而不是分离的感觉。

再举一个例子,放下玩具去吃饭。我们知道,对小孩子来说,“转换”是一个很困难的阶段。你的2岁半孩子正在专心搭积木,半小时后,就是晚饭时间了。那么,你是等到最后几分钟强行把孩子拉去吃饭,还是提前15分钟就告知孩子:“宝贝,一会儿咱们要吃晚饭了,10分钟以后咱们就要洗手做准备了”。生硬地把孩子从他的世界拉出来,是对孩子情感上的一种剥夺。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会受到伤害,只是这种伤害的影响并不会立即显现。而提前告知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在生活中增加预期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礼貌用语”。“礼貌用语”可以建立信赖感并且有助于沟通和互动。当我请你帮忙,我说“请”;当你回应我的请求,我说“谢谢”,你再说“不客气”,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有预期性呢?在家中实践礼貌用语是一种很基本的能给孩子内心深处带来安全感的方式。就算我们真得很忙,挤不出时间建立家庭节奏和规律,也可以做到用礼貌的方式彼此互动。这不仅可以巩固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更可以巩固我们相互对待的方式。

03:转移关注,离开现场

两岁多的孩子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度还不是很高,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如果遇上孩子情绪多变、发脾气、无休止哭闹,我们除了可以共情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还可以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离开现场。

比如,带孩子出去玩,玩了一阵,周围事物就不能引起他的兴趣了,孩子不想再待下去,但也没有主意要去什么地方。这时,不妨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对他来说是新鲜的事物上,化解他的不耐烦。需要注意的是,这时要慎用让孩子选择的方法。在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中,我们提到过,对两岁多的孩子来说,可能会出现“做选择很困难,做选择易反悔”的行为表现,如果这样的话,孩子反倒会在负面情绪中越陷越深,不知所措地继续哭闹。这时,父母不妨直接提出转移孩子注意力的话题。如果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不起作用,那么就把孩子带离现场。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还会通过哭闹来表达不满,但比起我们对他要做什么毫不确定而反复追问,哭闹一会儿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

孩子出去玩,会经常发生的另一种状况就是,时间到了,孩子却不肯回家。这时,我们可以关注孩子想继续玩的愿望,和他说“我看得出来你喜欢这里,我想你希望能多留一会儿,甚至待上一整天,但是回家的时间到了。”如果一两分钟后,孩子还要坚持留下来,父母可以牵上孩子的手,或者抱着他,带他离开。对于两岁多的孩子,行动往往比语言更有效。04:留有余地,正面指引

在向孩子发出指令时,要给自己留有余地,避免因为孩子的不配合,而将父母置于情绪爆发的境地。举个例子,我们希望孩子收玩具,与其说“你不把玩具收起来,就不能出去玩”,不如说,“我们先一起把玩具收起来,然后就可以出去玩了。”大家可以注意到表达方式上的两点显著不同,一个是负面威胁,一个是正面引导;一个是“你……”,一个是“我们……”。后一种说法因为给到孩子一个渴求的预期,所以孩子也更愿意配合。即使孩子没有采取行动,我们也不会因为把话说绝,而下不来台,与孩子陷入僵持。

在指令留有余地的同时,还要避免让孩子和我们讨价还价,尽量不要用“以后再做……”这样的字眼。例如,孩子非常想做一件他不能做的事情,如果我们和孩子说“以后才可以”就可能陷入一种永无止境的反复循环中,孩子可能会说“不,就现在!”如果这件事是过一段时间才能做的,那我们不妨告诉孩子“我们首先要……然后才能……”,给孩子一个预期和更好的选择,他就极有可能会忘记原来的想法。或者我们可以转移话题,拖延时间,直到他能做这件事情为止。

给出指令时还要避免一种状况就是使用“”如果……就……“的方式。这个方式可能偶尔会激励孩子为了眼前的目标而努力,但是很少会鼓励孩子一直努力下去,甚至从来都不会。这种表达方式传递给孩子的信息都是对他们能不能变好的能力的怀疑。“如果你不再尿床,……”,“如果你能学会这首诗……”言外之意是“我们认为你能控制自己,但是你却不想”,“我们不确定你是否能学会”。这种表达方式甚至会导致有些孩子故意犯错,以便得到父母为了让他们更好而提供的奖赏,久而久之,就变成对奖赏和利益的要求日益增长。05:根据情况,慎用选择

孩子有所选择,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决定。这种感觉对孩子的成长及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都是很有帮助的。但考虑到两岁多孩子的心智水平,我们需要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要让孩子选择

那么,什么情况适合让孩子选择,什么情况不适合让孩子选择呢?

孩子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情,可以逐渐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以吃饭和穿衣为例,对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可以问他“你是要半杯牛奶还是满满一大杯牛奶”,“你是穿红色的裤子还是蓝色的裤子。”这样的问题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他需要对自己的事情负一定责任。他不仅是一个接受命令的人,还是影响他生活的决定的参与者。

出现怠惰拖延的情况时,我们也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的选项做选择,以便停止拖延采取行动。比如“你想在看动画片之前吃饭,还是看完动画片再吃饭?”或者“你喜欢听小马过河的故事还是乌鸦喝水的故事?”一般而言,孩子倾向于选择后者,因为对于两岁多的孩子,后面的一个更容易记住。所以,你可以把倾向于让孩子选择的一个,放在后面来说。

孩子很疲惫或者出现负面情绪时,就不适合让孩子选择。这时候,给出简单指示才是上策,而做选择的话只会把事情推向复杂。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需要做选择的情况是孩子从未经历的,孩子还不具备正确选择的能力,这时也无需提供选择孩子

另外,是否要用选择的方法,也要因应孩子的气质个性来做决定。有的孩子善于决断,有的孩子不善决断,这些都需要父母平时细心的观察。

其实,“可怕的两岁”大多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不够,误把符合孩子年龄阶段的一些行为表现认为是“不正常”的。而当我们能够真正了解孩子,平和心态,放慢脚步,就会享受和这个“小可爱”的每一次沟通,每一次互动,建立更紧密的亲子联结。

▲以上文章内容均转载自

微信公众号:亲子沟通如何说

晓菲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认证讲师

平和式教养法课程培训资质

美国卡内基训练资深讲师

1000小时专业培训经验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国外认证师资培训9月深圳第六期开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可怕  可怕词条  父母  父母词条  可爱  可爱词条  建议  建议词条  VS  VS词条  
综合

 微信阅读何以成为一种心理慰藉?

文/郝旭光,原文载于《北京日报》微信阅读现在已经成为人们习惯的阅读方式,因此,探讨微信阅读的内容及其原因、微信阅读的利弊等等,是值得思考的问题。1.微信阅读情况...(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