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拆掉思维里的墙:亲身经历后才能明白?

长辈总传授经验教训,我们却不以为然,觉得只己亲身经历后明白的道理才真正属于自己。其实不然。希望本文能帮助你拆掉思维里的墙。 —— 

 

一、为什么我们常说,很多时候一定要亲身经历了之后才能明白?

1. 切身体验。

亲身经历一个负性事件带来的情绪记忆要比看着或听说别人遭受一个同样的事件所感受到的强烈得多,形成的负性条件反射也远远更持久。我们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感同身受,但心理学实验同样也表明,自己是无法从强度上真正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的,《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 p192 举了一个极聪明的实验:

即便两者实际上是一样程度的,我们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也总是比观望别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一个古老的笑话是这样说的:别人断了条腿没啥大不了的,我们断了根指甲就要大呼小叫了。这个笑话碰巧生动地描述了我们大脑的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英国的神经科学家们曾经做了这么一个实验:将人们配对进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实验,每对被试食指上都夹着一个夹子,实验者通过这个夹子往其中一个人的食指施加一定的压力,然后让他施加同样的压力给他的同伴。结果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公平,尽管他们很努力地试图做到,然而他们总是施加更大的力道给他们的同伴--他们心里认为这正是他们所受到的力道。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效应是我们的神经处理机制的自然副产品。这个实验有助于解释一个我们常常注意到的现象:两个人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拳,结果很快拳头的力道就会越来越重,从打闹变成了真正的打架。每一方都认为自己是在公平地还以颜色,而实际上他们却并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是以牙还眼,结果再弹回来的时候那家伙就想卸你的腿了。

好友徐宥最近经历了7个小时的肾结石,在博客中写道:

有句话叫感同身受。我没有体验过肾结石的那种痛苦前,只是道义上支持三鹿宝宝的维权;现在,我真心的支持三鹿宝宝维权行动。我甚至很想折腾一下那些往奶粉里面加三聚氰胺的人,那些知情封锁几个月的人和那些不许家长维权的人。有生之年,得给那些害人之人,一人冲杯三聚氰胺奶粉,让他们"感同身受"一下这种绞痛,认识一下自己干的是不是人事。

2. 别人口中的故事。

别人口中的故事也许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难免受到他们自己观念的影响而产生偏见,我们每个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世界,客观且全面的描述一个事情极少有人能做到。别人的故事也许只是他们的想法,你自己亲身经历同样的事情也许完全又是另一种想法了。

3. 为什么。

别人在告诉你一个道理的时候往往只能告诉你怎么(how)做,而难以说清为什么(why)要这么做,遑论"为什么一定(have to)要这么做"了(因为他们自己也不一定能说清)。在没有听到逻辑严密、无法辩驳的证据之前,你很难说服自己A选项优于B选项,直到最终自己在某一条路上撞了南墙才肯死心。

4. 世界是复杂的。

更何况,很多时候人们根本无法确切地向你保证A选项一定优于B选项:比如,好好学习并不一定会有好的前程;不好好学习也并不一定以后就一塌糊涂。吸烟不一定短命,不吸烟也不一定长寿。坚持到底不一定就胜利(甚至有可能万劫不复),而不坚持到底也不一定就失败(学会放弃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互相影响,用单一因果来解释事件几乎总是不恰当的,唯一能够靠谱地搞清因素X和因素Y之间的关系的方式就是通过随机控制实验。

5. 未来是不确定的。

人类天生有一种寻求确定性的需要,以及控制周遭的小世界的需求。我们总是希望听到"你只要这样这样,以后就一定能够那样那样"这类令人窝心的话。然而与我们的控制错觉相反,这个世界有太多因素是不确定的,除了自己的因素比较可控之外,外界的机遇因素几乎完全不是能够控制或预测的。我们最多只能做好头脑准备,尽量不错失机遇。也正因此,你几乎永远也听不到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来告诉你"你只要…,就一定能够…",因为成功并不是仅取决于个人因素的。个人因素往往只是成功的一个既非充分又非必要的条件,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无需悲观,因为毫无疑问,改善个人因素的确能够大大增加成功的几率。

下一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拆掉  拆掉词条  亲身  亲身词条  思维  思维词条  明白  明白词条  才能  才能词条  
综合

 巴霖效应

源自於马戏团经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钟都有一名笨蛋诞生。”巴霖效应” 多少解释了为什麽有些星座或生肖书刊能够”准确的”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此,那些用来描述...(展开)

综合

 温尼科特:适应or顺从

所有的精神分析理论,都关注于过去的经历如何影响现在的生活,关注于人的内部世界如何影响他的外部经验。其中,客体关系理论,聚焦于前语言期,即0-3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展开)

综合

 如何过上一种智力生活?

文/胡赳赳,摘自《新周刊》过一种有效的智力生活,当然是每个人所希望的。而更多的人从未想过他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也因此,他们并不明白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到底该过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