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推荐度: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推荐度: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1

这学期,我们学校组织了体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老师们从容不迫、大气自然的教学风格,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充满浓浓人文关怀的交流气氛令我受益匪浅。回头再来反思我自我执教的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同时,“生命桥”的好处又是课文的难点。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1、整体把握,抓主线。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潜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在这堂课上,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始终围绕“台湾青年无私为大陆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献骨髓的动人故事,为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桥为主线”创设情景,到达学有目标,学有重点。

2、以两个“静静地”为点,巧比较,重体验。

以文中描述的小钱和台湾青年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细节做为教学的突破口,这两处的语句看似是普通的细节描述,其实是比较中突出了人物的高大形象,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因为小钱是因患了严重的白血病,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期盼着拯救他的骨髓,而台湾青年则不然,他是在余震中冒着生命的危险,为大陆青年小钱捐赠骨髓的,神情截然不一样。在教学“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的时候,教者首先创设情境:“清晨的阳光洒满大地,空气中还有甜丝丝的香气”,以这样的句子唤起孩子对所有完美事物的遐想,然后让学生想象在这样的美丽的一天会做些什么,而“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之后出示“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一句,在强烈的矛盾比较中,初步感知生命的可贵与脆弱。然后抓住重点词语“唯有”来体会生命垂危的小钱迫切需要移植骨髓,同时让学生明白骨髓难找,透过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使学生们更深入的体悟了小钱的痛苦,急需爱心奉献的渴望;激发孩子对小钱的同情,学生自然明白“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原因。

在这时候,老师话锋巧妙一转,引出话题,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吸引孩子阅读和探究的兴趣。之后老师透过放地震录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震的可怕,让学生想象这样危险的状况下青年人就应做什么?让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并且让学生进行主角转化,透过读的方式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设计巧妙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台湾青年不仅仅是自我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整个环节的设计巧妙自然,不是透过简单地讲解,而是创设很多情境,拓展课文以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理解两个“静静地”的含义。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从而理解人物的品格,以到达突破中心与难点的作用。

3、情境的巧妙创设,适度的拓展,再辅以多媒体及影像资料,简单突破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这堂课上,有多个情境的创设,如课前谈话的情境、体会小钱痛苦情绪的情境、感受地震可怕场面的情境、主角转换体会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成功创设充盈了课堂,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使教学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视频出示地震场景,再如补充李博士资料及一天工作时光表,再如多媒体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再透过教师激情讲解,简单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课前谈话、导语、过渡语、结语生动、朴实。

整堂课由于课前谈话、导语、过渡语、结语设计巧妙,朴实自然,所以整个课堂如讲述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学生恍若在听故事中对本课进行了学习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如:课前透过和孩子交流姚明捐献骨髓的故事,让孩子们对姚明肃然起敬,同时又对白血病知识作了必须的了解。这样的设计既为课堂教学做了铺垫,也节约了教学时光。而导语、过渡语、结语也流畅自然,如导语:当清晨的阳光洒满了大地,空气中飘着甜丝丝的桂花的香气,此情此景,你会油然而生出什么感觉?在这样完美的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过渡语:小钱的生命即将凋零,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在海峡的另一端,一个青年也和小钱一样,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你明白为什么吗?结束语: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去帮忙身边的人,但很少是需要我们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的,有时候,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甚至一个甜甜的微笑,都会给别人带来鼓励,带来帮忙,也给自我带来快乐,请记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完美的人间。无论是课前谈话,还是导语、过渡语、结语的设计都展现了教师的细腻和智慧。

这节课,我努力用真情和智慧拨旺学生的生命之火,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人间真爱,感受两岸亲情,期望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这就应是语文课的骄傲,也是语文教师的骄傲!同时也是我最大的期望。

课上完了,对于本堂课,自我个性想说的一句话是:经过了不少努力,留下了不少遗憾。

1、这本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朗读与体会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做到这一点,由于课文容量较大,时光紧迫,对关键的句段只是仓促地形式的一走而过,没有留出足够的时光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品读,去体会,。另外,指导朗读时情境设置不充分,指导的深度不够,致使学生在朗读总感觉缺少点什么,还没完全投入其中。

2、整个教学设计虽然花了超多的时光去准备,教学设计经过反复琢磨,但是整个课堂总感觉平均用力,没有出彩的地方。

3、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我的感受、体会完全溶入到朗读中。由于本节课有些环节无法预知,所以在处理上语言不丰富、也不够精炼,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课后反思犹如照镜子,让自我的优点和不足一览无余,但这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自我今后该怎样做。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2

今天在全校上论文教研课《跨越海峡的生命线》,现结合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我自己的体会做如下反思后记。

一、因为考虑学生预习过,为节省时间多上点内容,我一开课从题目入手,解题以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学生是能够概括出来的,但是我觉得在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多了一点,完全还可以再高效一点的,那就是直接在课题下画桥,然后问桥的这一头是哪个地方谁怎么了,另一头是哪个地方谁干什么?依着学生的回答做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讲完整的一段话,可能会高效一些吧。而我却是让学生先讲,再做板书,再讲完整的一段话,在这里好久没磨得出来。呵呵。

二、因为是第一课时,又是重点课文,根据xxxx版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写字训练,所以我在这里也做了展示,但我觉得如果在写“暂”字的时候,让两个写得比较好的同学上黑板展示,再评价,识字教学可能会更落到实处。

三、在品读课文的时候,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默读课文,哪些句子让你感受深刻?学生画,写感受,然后汇报。有学生汇报了第五自然段,说被李博士的敬业精神感动,然后我们抓住了“仍)”沉着“去体会,这本没有什么错误,但我觉得在这里学生回答语言简单,我的启发性语言不够。接着,我把小黑板出示我的对话设计,无疑是想体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有读到的`内容想开去“我的练习是这样的: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有人说:“李博士,到空旷的地方菜安全啊,换个地方吧。”李博士沉着的说:“。”

有人又说:“要不,把手术改期吧。”李博士仍沉着的说:“。”我本来想设计这一组对话以后感情朗读,但时间已经到了。我觉得在这个环节我做得不尽如意,我缺乏教学机智,没有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我感到很遗憾。

四、在评课过程中,有老师评价说我的收尾很遗憾,她一提醒,我马上醒悟,确实是真的,我没有上完第五段的内容,但也应该做好收口的“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我应该用强有力的语言做总结,点名文章主旨,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可是,遗憾了。

五、我觉得板书做得很不美观,也许今天的板书是我做得最难看的一次,哎,我怎么搞得?还教学生书写规则,自己却没有做好典范,影响真不好,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潜移默化的呀,想到我的板书,我真羞愧。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断努力弥补遗憾,提高境界,是我努力的方向。OK!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我在教学时,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以读为主,体会课文的情感。

读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伊始,我就让学生初读,把课文读通顺正确,重点读好课文的第2段。这段不仅生字词多,难以读通顺,而且正是这节课研读的重点;接下来轻声读,想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接下来的带问题默读,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感,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最后的汇报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的感受。让学生每次的朗读都是为品读文本而服务,层层递进。

二、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使学生体会文中的感人之处。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我便出示几个关键词。如“凋零”“含苞”“绽放”“辗转”“沉着”“奔波”“连夜”等词语,让学生体会李博士的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台湾同胞不顾个人的安慰,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情操。

三、以情入手,展开课文最动人的场面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到课文的"感人之处。

理清文章主线后,我就让学生找找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此时主要要求学生顺文本思路,聚焦课文的第二段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让学生敏锐地抓住“含苞的花朵、凋谢、绽放”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体会到了他的无奈,体会到了他的痛苦。

教学中,以“读”做肉,以“情”注血,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下感受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比如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学生已经对关键词语的感悟到位了,但没有及时进行朗读训练,致使错使了朗读训练的良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4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的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如何更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生命桥"的含义,习得语言,从而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发现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步履匆匆"与"7。3级大地震"联系起来读,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伤的高大形象;"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小钱期待着骨髓"联系起来读,就更能感受到台湾青年虽心系家人,但坚持躺在手术台上的不平凡的举动。"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他们一心为小钱着想的形象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体现无余。

体会"生命桥"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一是通过自由读,看哪些细节感动了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做骨髓移植手术。联系上下文,比照阅读,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的爱心。二是以"期待"为切入点,老师示范朗读描写杭州小钱的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是一种生命的期待,唯一的期待。三是在理解了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后,返回来阅读描写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句段,学生的感受就会更深。经过这三个层次的.阅读,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细节就会潜移默化的内化成一种人性的美好,植根于学生心中,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会变成学生心中一座永远割舍不掉的心桥。

对于"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一句的感悟,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入不同人物的内心,体会就会不同:这涓涓流淌的骨髓,对小钱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火种;对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浓浓的爱心;对在余震中做手术的李博士来说,意味着手术成功的喜悦;对读者来说,流出的是深深的感动。

但遗憾的是,由于课堂中安排了写的环节: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他会想到谁,会想什么课堂时间没有调控好,所以没有把预先的设计完整地呈现。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5

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像含苞的即将凋零的花朵,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一、在品味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小钱的.不幸,悲伤与绝望,朗读时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学生在读的时候,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声音上扬,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我能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并给予恰当的范读,用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二、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唯有”,虽然读了句子,但没有对“唯有”进行深入挖掘,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让学生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三、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和爱心,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

四、自身应变能力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己的不足,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向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理解词语。通过这段时间的了解,学生没有理解词语的方法,于是我就想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个训练加进来,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例如,“凋零、花苞、绽放”这三个词,学生都知道他们是描写花的",但在本文中的用意不是很明了。于是就把这三个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在体会“18岁,是个美好的年龄”基础上,明白这三个词在文中是在写小钱的生命,马上就要结束,进而理解小钱的不幸。

2、概括主要内容。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用简练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是个难点。针对这篇文章来说,学生很难概括完整,于是我就想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个困难。仔细研究发现,只要抓住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再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发生的事情就简单多了。于是,在教学中我就确定这样分两步走,通过老师的板书,给学生一个扶手。从课堂上来看,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也真正的经历了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3、以感动展开重点段落的学习。我先让学生找找事情发生的特定情境,是在大地震过后,余震不断的危险情况下发生的,然后再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随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研读、自我感悟。学生以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为研读点,独自阅读、独立思考。在学生交流之中,引导学生想象手术的情景,从词、句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从而带领学生深入的体会课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鸣。

4、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在经历了一次次与文本的对话之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慎重考虑之后,我决定不用课文后面的设计——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青年说些什么,而改为写感谢信。因为这个训练,学生思维的空间更广阔,而且会使学生收获更丰富的情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7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该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主要有以下几步:

一、教师做到了创设情境

课中老师通过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的创设,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在多种情境的创设下,一入课堂就有感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中通过多种渠道展示情形

本节课老师主要向学生展示三种情形:

①展示大陆青年小钱病危的情形。

②展示李博士和青年抽取骨髓的情形。

③展示地震的情形。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大陆青年小钱迫切需要骨髓,感受抽取骨髓的艰难,感受地震当时的危险。

三、 教师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析情况,让学生动感情

①通过课件展示书中所描写的同一时刻的两个不同场景来令学生动感情。

②重难点词句的辨析,如两个“静静地”对比,分析当时不同的情况,分析小钱病危的情况,让学生有所感动。

③感情朗读,课中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读你感动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理解,拨动了学生的感情之弦。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8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一开始上课我就通过声情并貌地朗读将学生带到了1999年9月22日,并通过环境的渲染来反衬小钱的处境。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下,一入课堂就有感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对小钱的关怀与同情之心。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自己感动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理解,同时适时给予点拨,扣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门。

三、借助对比感悟,深化课文理解

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将“中国台湾青年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小钱期待着骨髓”联系起来体会,让学生感受中国台湾青年的伟大。将“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使他们一心为小钱着想的形象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体现无余。

四、注重读写的训练,敞开心扉表达。

教学中,我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当地震发生时,中国台湾的手术室里可能会是怎样的场景?” “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相遇了,他会对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等,并注意了学生的读写训练,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最后以歌曲《感恩的心》结束,升华了主题,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9

当看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之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像这样人文性很强的课文,他的工具性体现在哪里?教学中,该怎样才能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深思熟虑之后,我确定了以下训练点:

1、理解词语。

我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个训练加进来,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例如,“凋零、花苞、绽放”这三个词,学生都知道他们是描写花的,但在本文中的用意不是很明了。于是就把这三个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在体会“18岁,是个美好的年龄”基础上,明白这三个词在文中是在写小钱的生命,马上就要结束,进而理解小钱的不幸。

2、概括主要内容。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用简练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是个难点。针对这篇文章来说,学生很难概括完整,于是我就想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个困难。仔细研究发现,只要抓住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再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发生的事情就简单多了。于是,在教学中我就确定这样分两步走,通过老师的板书,给学生一个扶手。从课堂上来看,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也真正的经历了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3、走进人物的内心。

对于文章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学生是很陌生的。怎样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能真正的走进文章中去,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帮助他们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让我们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来看一看,他在想什么?

(课件出示)

大地震过后,我没有考虑……没有考虑……没有考虑……

但是,我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我的骨髓,因为只有我的骨髓,会……会……会……

从课堂上反馈的情况来看,这一训练还是很有效的。

4、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之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慎重考虑之后,我决定不用课文后面的设计——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青年说些什么,而改为写感谢信。

因为这个训练,学生思维的空间更广阔,而且会使学生收获更丰富的情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10

一、对读写结合的一点认识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话题,更是一个与时俱进、永远创新的话题。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协调发展的研究,既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又是一个前沿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读的能力是目的,培养写的能力也是目的。

小学语文大纲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将训练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从语言到思想,也要实现从思想到语言。长期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强化体现文道统一和读写结合这两个基本原则。在教学实践中,要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

中年级阶段是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读写训练,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写作方法,这将对他们的写作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设计思路

本单元以“人间真情、真爱”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文章用深情的笔触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赞美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感受爱、学会爱的好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设计本节课,我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此外,我还力求做到抓住读写结合点,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一)、努力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凋零”“辗转”“连忙”“奔波”等词语的意思时努力做到理解语言和体会感情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词语的含义;另外,在学习课文3、4、5段时,我引导学生勾画出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抓住了“这位青年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些鲜活的形象铭心的场景、抓住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等感情强烈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在理解这些重点句子的同时,还使学生全身心注入到文本的人物身上,感受人物形象带给心灵的感动,感受语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效地统一,突出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二)抓住读写结合点,培养学生的能力。

1、从读入手,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

以读促写还要多做笔记,灵活运用。教师指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力争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默读学习课文3、4、5段时,我特别强调让学生边读书,边勾画出自己受感动的句子,在书边用简短的词语写出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养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学生能够长期坚持这样读数,他们就会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为自己写文章积累更多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意思的时候,我也有意识地介绍了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这对学生平时自己读书理解词语意思,积累词汇还是很有帮助的。

2、抓住重点修辞句子,进行读写结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不在长,佳句则成。一篇文章中若有几个充满灵性的佳句,就会锦上添花,画龙点睛。而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是要使学生读有所悟,尽得奇妙。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懂得像比喻这样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更形象,鼓励学生在作文时多多使用。

3、读写结合,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有人说作家就是儿童,因为他们都有无限的想象力。那么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必然的。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融入课文情感,作文中才可能会更有可写之处,更有可看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几次为学生创造借助文本展开想象练习说话的机会,如:想象医生可能在哪些人中为身患白血病的小钱寻找过骨髓,鼓励学生仿照“可能在( )找过,可能在( )找过,也可能在( )找过,可是都没有找到。最后终于在( )找到了。”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想象小钱希望自己的骨髓能给小钱带来什么,仿照“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_____”练习说话等。这些想象交流既是为深入理解

文本内容服务,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为学生写话,写文打下基础。

在教学最后,我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读写结合。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得到了作文的素材,为作文创造了条件。

4、体会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读写结合。

在研读课文,感悟爱心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了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在学习之后,我告诉学生文中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令自己感动的地方,都是细节描写,明确了细节描写的好处,鼓励学生在自己作文时也要注意细节描写。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则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我在本课教学的设计上,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学生理解能力,降低门槛,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学反思

由于自己心理素质较差,所以上课时有些紧张,把第五自然段中备课时精心准备地对“突如其来”的理解丢落了;还有在最后理解课题意思后,我原来想问学生:“此时小钱得救了,你们一定也会为他感到高兴吧,就让我们一起再来饱含深情地读读大屏幕上的这句话!(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把感情推向高潮,可是我一着急地忘了;还有为了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完整性和情感感悟的连贯性,我没有让学生进行词语运用的练习,感觉还是挺遗憾的。

四、教学收获

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只要我们能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点,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利用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载体作用,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在本课教学中,有收获,有遗憾,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领导多多批评指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虚心向大家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11

原文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地高尚品质,感受两岸人民血脉亲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感悟台湾青年和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想象两岸的不同场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三、教学准备:

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白血病与骨髓移植方面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导学单:

1、我要把生字写正确写规范。

“湾”笔顺__________________,第十二笔是_____,组词_______。

“袭”共_______笔,第四笔是________,组词:_________。

“暂”读________,第九笔是___________,组词:_________。

2、我能理解下面的词语,并能联系生活用它们各说一句话。

谈何容易:凋谢:

3、我要把课文多读几遍,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颠倒词序,能正确停顿、断句。达到熟读课文。

4、通过朗读课文,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生命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初感“给予是快乐的!”

师:同学们,在“512地震”的灾难中,你们是怎样帮助灾区人们的?

生:自由回答。

师:钟老师知道你们不仅很聪明,而且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那么,假如你需要给于别人的不是物质,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

生:可能会出现畏怕表情。

师:有个台湾同胞可是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切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步理解语言和心中的感动

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边读边思考:

①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②了解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写下来,将写好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③感悟后有什么疑问?(主要是针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白血病的治疗)

生:自由读课文;写感受;组内交流。

检查读书情况,学生自由交流上面提出的问题。

三、认生字,写生字

1、认字:交流识字方法;开火车读;一字组多词。

强调:血、髓、暂、脉等字的读音。

2、写字:个别展示;学生板书。

峡、桂、移、湾、彼、怀、旷、胞、脉左窄右宽;暂下边的“日”稍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温故知新

1、听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2、讲评订正。

二、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1、小组内交流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重点是说出自己的感受。

2、集体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对以下句子作重点感悟理解:

(1)学习一二自然段

a。结合语句理解:凋零、绽放、几经辗转

b。重点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提示:找出两对反义词;18岁,是绚丽的花季,风华正茂,就像“含苞的花朵”。“面临凋零”文中指的是什么?)

(2)学习三至六自然段

a、结合语句理解:步履、袭击、空旷、涓涓流出

b、“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脸红润起来”

“此时此刻,……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他们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们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说出来。

文中“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地精神跃然纸上。

(3)学习第七自然段

a、结合语句理解:骨肉同胞

b、“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两岸同胞地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经久不息,世代相传。

三、感情朗读,拓展思维

1、有感情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为什么?

3、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他们的表情会怎样?会说些什么话?

四、小结

联系课文内容用“终于”写一句话回顾全文

小钱几经辗转,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台湾青年地骨髓,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十几个小时地奔波,李博士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三个段落。

2、小练笔: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他们的表情会怎样?会说些什么话?

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另一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李博士以及医护人员在余震的危险中做着抽取骨髓的手术,他们的努力是为了大陆青年能够早日得救。

在设计教案时,我紧紧地抓住了两个“静静地”以及“同一时刻”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明白就在同一时刻大陆和台湾同胞为了小钱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1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凋零,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在课文朗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间的血脉亲情,教学反思《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在课前孩子们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并理解了第二、三段的一些词语,了解了白血病的知识,还了解了李博士的相关资料。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课堂开始,我就让学生复习词语,然后播放视频朗读让学生再次回忆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接着让学生直接进入台湾慈济医院的手术室找感动的句子。我还是以读为主,体会课文的情感。读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一开始听读,了解课文,接下来的读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感,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最后的有感情朗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的感受。

上课时,我担心时间不够用,每一个环节都匆忙又紧张。抽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答案正确了就不给别的同学发言机会,急忙切换另一环节。虽然教学环节设计紧扣重点,但挖掘不深,没有全面关注学生,扎实教学内容。

虽然这节课留下了遗憾,但是也给了我以后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13

这学期,我们学校组织了体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老师们从容不迫、大气自然的教学风格,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充满浓浓人文关怀的交流气氛令我受益匪浅。回头再来反思我自己执教的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同时,“生命桥”的意义又是课文的难点。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1、整体把握,抓主线。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在这堂课上,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始终围绕“台湾青年无私为大陆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献骨髓的动人故事,为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桥为主线”创设情景,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

2、以两个“静静地”为点,巧对比,重体验。

以文中描写的小钱和台湾青年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个细节做为教学的突破口,这两处的语句看似是普通的细节描写,其实是对比中突出了人物的高大形象,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因为小钱是因患了严重的白血病,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期盼着拯救他的骨髓,而台湾青年则不然,他是在余震中冒着生命的危险,为大陆青年小钱捐赠骨髓的,神情截然不同。在教学“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的时候,教者首先创设情境:“清晨的阳光洒满大地,空气中还有甜丝丝的香气”,以这样的句子唤起孩子对所有美好事物的遐想,然后让学生想象在这样的美丽的一天会做些什么,而“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接着出示“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一句,在强烈的矛盾对比中,初步感知生命的可贵与脆弱。然后抓住重点词语“唯有”来体会生命垂危的小钱迫切需要移植骨髓,同时让学生知道骨髓难找,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使学生们更深入的体悟了小钱的痛苦,急需爱心奉献的渴望;激发孩子对小钱的同情,学生自然明白“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原因。在这时候,老师话锋巧妙一转,引出话题,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吸引孩子阅读和探究的兴趣。接着老师通过放地震录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震的可怕,让学生想象这样危险的情况下青年人应该做什么?让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并且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化,通过读的方式走进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设计巧妙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整个环节的设计巧妙自然,不是通过简单地讲解,而是创设很多情境,拓展课文以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理解两个“静静地”的含义。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从而理解人物的品格,以达到突破中心与难点的作用。

3、情境的巧妙创设,适度的拓展,再辅以多媒体及影像资料,轻松突破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这堂课上,有多个情境的创设,如课前谈话的情境、体会小钱痛苦心情的情境、感受地震可怕场面的情境、角色转换体会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成功创设充盈了课堂,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视频出示地震场景,再如补充李博士资料及一天工作时间表,再如多媒体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再通过教师激情讲解,轻松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课前谈话、导语、过渡语、结语生动、朴实。

整堂课由于课前谈话、导语、过渡语、结语设计巧妙,朴实自然,所以整个课堂如讲述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学生恍若在听故事中对本课进行了学习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如:课前通过和孩子交流姚明捐献骨髓的故事,让孩子们对姚明肃然起敬,同时又对白血病知识作了一定的了解。这样的设计既为课堂教学做了铺垫,也节约了教学时间。而导语、过渡语、结语也流畅自然,如导语:当清晨的阳光洒满了大地,空气中飘着甜丝丝的桂花的香气,此情此景,你会油然而生出什么感觉?在这样美好的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过渡语:小钱的生命即将凋零,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在海峡的另一端,一个青年也和小钱一样,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你知道为什么吗?结束语: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去帮助身边的人,但很少是需要我们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的,有时候,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甚至一个甜甜的微笑,都会给别人带来鼓励,带来帮助,也给自己带来快乐,请记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无论是课前谈话,还是导语、过渡语、结语的设计都展现了教师的细腻和智慧。

这节课,我努力用真情和智慧拨旺学生的生命之火,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人间真爱,感受两岸亲情,希望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这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也是语文教师的骄傲!同时也是我最大的期望。课上完了,对于本堂课,自己特别想说的一句话是:经过了不少努力,留下了不少遗憾。

1、这本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朗读与体会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做到这一点,由于课文容量较大,时间紧迫,对关键的句段只是仓促地形式的一走而过,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品读,去体会,。另外,指导朗读时情境设置不充分,指导的深度不够,致使学生在朗读总感觉缺少点什么,还没完全投入其中。

2、整个教学设计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教学设计经过反复琢磨,但是整个课堂总感觉平均用力,没有出彩的地方。

3、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完全溶入到朗读中。由于本节课有些环节无法预知,所以在处理上语言不丰富、也不够精炼,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课后反思犹如照镜子,让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一览无余,但这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让我知道了自己今后该怎么做。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14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一,抓住"静静地"一词体会他们的不平静,初步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中国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 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引导学生理解"谈何容易","辗转"不仅仅说明了骨髓难找,还蕴含着医护人员及他的家人在找骨髓当中付出了许多的`艰辛。中国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国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潜心朗读中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 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尽量避免一步紧追一步的提问教学法。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三次朗读"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时,我及时地播放了"1999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资料,使学生更加体会到中国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当学到"小钱得救了,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时,用课件出示几个中国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告诉学生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让学生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生命桥。

四,不足

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1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一开始上课我就通过声情并貌地朗读将学生带到了1999年9月22日,并通过环境的渲染来反衬小钱的处境。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下,一入课堂就有感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对小钱的关怀与同情之心。

二、词语的学习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实际来选择。

本课的词语有很多。在选择时,我主要挑选了学生易错的词语如:白血病、辗转、间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读音不仅是学生,就连我们大人都非常容易读错,很难纠正。课堂上我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巩固字音,为后面读文扫清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理解记住。对于凋谢、绽放、含苞等词语,我让学生用话来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并配以图片使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同含义。

三、借助对比感悟,深化课文理解

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

四、不足与遗憾。

在课文学习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表达不够充分,例如:重点理解"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可贵,体会到生命将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应读出这些感受来,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把这种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到位。课堂上这一环节就让学生读了两遍过去了,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三:

这节课首先让学生读课文,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逐步地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学生的表现比原来课堂上要好得多。也许是施加了压力的原因。不足之处在开始部分讲海峡的时候,应该准备一份中国地图,或者用投影展示一下,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一些。因为是第一课时,有些内容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学生读的还不够,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而且没有给学生单独朗读展示的时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海峡  海峡词条  跨越  跨越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生命  生命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