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4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1

1、结合初中数学大纲,就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要通过对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后,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其特殊性质和内在的一般规律。例如,在“因式分解”这一章中,我们接触到许多数学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这是学习这一章知识的重点,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些方法,按知识──方法──思想的顺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就能运用它们去解决成千上万分解多项式因式的问题。又如:结合初中代数的消元、降次、配方、换元方法,以及分类、变换、归纳、抽象和数形结合等方法性思想,进一步确定数学知识与其思想方法之间的结合点,建立一整套丰富的教学范例或模型,最终形成一个活动的知识与思想互联网络。

2、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数学思想方法有机地渗透入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之中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现实原型作为反映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或构建所做的整体性考虑,它来源于现实原型又高于现实原型,往往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有利于对其深人理解和把握。例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分类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标准统一、分层不越级),然后逐类讨论(即对各类问题详细讨论、逐步解决),最后归纳总结。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般在知识的概念形成阶段导入概念型数学思想,如方程思想、相似思想、已知与未知互相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互相转化的思想等等。在知识的结论、公式、法则等规律的推导阶段,要强调和灌输思维方法,如解方程的如何消元降次、函数的数与形的转化、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哪些常用思路等。在知识的总结阶段或新旧知识结合部分,要选配结构型的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思想体现了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相互转化,分数讨论思想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转化。在所有数学建构及问题的处理方面,注意体现其根本思想,如运用同解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为简便而采取的移项法则。

3、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在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应用过程中促使学生领悟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也是其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以及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创设使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激发作用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全部投人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从而主动构建科学的认知结构,将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融汇成一体,最终形成独立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恰当地展示其形成的过程,拉长被压缩了的“知识链”,是对数学抽象与数学模型方法进行点悟的极好素材和契机。在概念的引进过程中,应注意:①解释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②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综合概念定义的本质属性;③巩固和加深概念理解,让学生在变式和比较中活化思维。在规律(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揭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灌输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直观背景材料或已有的知识发现规律,不过早地给结论,讲清抽象、概括或证明的过程,充分地向学生展现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使学生领悟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

4、通过范例和解题教学,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一方面要通过解题和反思活动,从具体数学问题和范例中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并提炼和抽象成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对发现解题途径的定向、联想和转化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数学思想观点为指导,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范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造性和审美性的例题和练习进行。要注意设计具有探索性的范例和能从中抽象一般和特殊规律的范例,在对其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展示数学思想和具有代表性的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对某些问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运用多种方法,从各条途径寻求答案,找出最优方法,培养学生的变通性;对某些问题可以进行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推论,让学生大胆联系和猜想,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对某些问题可以分析其特殊性,克服惯性思维束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一些条件、因素较多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全面分析、系统综合各个条件,得出正确结论,培养其横向思维等等。此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解题以后的反思,优化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2

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却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下方我谈谈这一学期来我对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七年级学生学习用心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习动机所。

二、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对数学“爱”的火花。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记忆会深刻而持久,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个性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如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提出一般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忙学生了解每一章的学习目的;此外,我还利用学生每一天的作业反馈和单元测验成绩的反馈,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适应生理和心理特点。

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往往直理解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在心理调动起来,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数学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让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为了适应学习注意里不能长时刻集中的生理特点,每节课授课不超过分钟,剩下的时刻看书或做练习。

四、寓数学思想于课堂。

教学中数学观念、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科学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是数学科学的灵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课本中没有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的教给学生,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质。如有理数这一章个性突出了数型结合的思想,紧扣数轴逐步说数的对应关联,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习时引导学生思考一般情形下的结论,从中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促进其思维潜质的构成。

其实,数学思想渗透到概念的定义、法则的推导,定理的问题证明和具体解答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讲出学生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看不出的奇珍异宝,讲出决策和创造的方法,精心提炼,着意渗透,经常运用。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3

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却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下面我谈谈这一学期来我对七年级数学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七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习动机所决定。

二、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对数学“爱”的火花: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记忆会深刻而持久,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提出一般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了解每一章的学习目的;此外,我还利用学生每天的作业反馈和单元测验成绩的反馈,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适应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往往直接受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在心理调动起来,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数学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让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为了适应学习注意里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生理特点,每节课授课不超过分钟,剩下的时间看书或做练习。

四、寓数学思想于课堂教学中数学观念、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科学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是数学科学的灵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课本中没有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的教给学生,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理数这一章特别突出了数型结合的思想,紧扣数轴逐步介绍数的对应关系,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习时引导学生思考一般情形下的结论,从中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

其实,数学思想渗透到概念的定义、法则的推导,定理的问题证明和具体解答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讲出学生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看不出的奇珍异宝,讲出决策和创造的方法,精心提炼,着意渗透,经常运用。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练习也做了不少,可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个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诸多方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面,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为怪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4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一学年的时间过去了。从初来乍到的懵懵懂懂,到现如今的逐渐上手,多亏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导,我所任教的三四班数学,上学期片区排名23和21,下学期片区排名23和16,虽然一个班稍有进步,但另一个班却原地不动。为此,应该对这一学年的教学工作做一深刻的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查找不足之处,继而制定措施,从而争取更大的进步。

一、通过两个学期的教学,总结的教学经验有:

1、优生成绩要求稳。通过诸多次的考试发现,有些优生同学考试成绩不稳定,时高时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一是部分优生粗心大意,经常犯低级的错误。二是细节知识点掌握不牢固不扎实。利用课间或者中午的时间,找他们谈话,加以辅导。

2、对于练习册答案的使用。上学期答案集体上交,利用自习时间让学生来更正答案,这种方法一来耽误了宝贵的自习时间,二来导致部分学生抄袭未学内容的答案。下学期,我改正策略,答案不上交,留在学生手里,晚上布置的练习作业,做完之后务必自己更正答案,把错题改正过来,不会做的题标注下来,一来节省了课上更正答案的时间,二来可以督促学生立即改正错误。但是,这一方法必须严格控制好学生不抄袭答案。我通过让学生在练习册后面写承诺书,保证不抄袭答案以及抄袭答案的处罚措施,第二天抽查学生作业,查看有无抄袭答案现象,一经发现,答案撕掉,绝不姑息,从而敲醒其他同学的警钟。可以允许不会做的,坚决不允许随意抄袭答案。

3、小组合作的灵活运用。上学期,小组合作只是局限于前后四人,但成效甚微,有的小组成员间关系不太融洽,学习讨论氛围不浓厚,导致4号同学毫无学习劲头。下学期,明确了1、2、3、4号同学的学习任务,1负责4号,2负责3号,这种一对一的责任制,一段时间后略见成效。后来通过参观学习李校长的课堂,学习并借鉴了他的小组合作方法,不要拘泥于原地不动的小组合作,让课堂活跃起来,允许离开座位找自己信任的同学请教,但绝不允许讨论与学习无关的问题,在这过程中,我严格把关好课堂纪律,随时了解每一组的学习进展情况。这一方法的运用,确实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能更好地使3、4号同学获得实质性的进步。

4、堂堂清的坚持运用。不管是上学期还是下学期,都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开始只是利用自习的时间,一节课都用来集中练习运算,但是进步不大。后来通过李校长的指点,每节课拿出最后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两三道计算题,然后上交批阅,查看明确错误点,继而进行专项讲解练习。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大演草的完成及批阅有待改进。学生的大演草,部分存在应付不认真现象,如:中间不分开;用铅笔进行作答;错了的题目不改正;抄袭他人现象。我在批阅上也存在着批阅不及时,找学生单独辅导不及时现象。改进措施: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标准完成大演草,不合格者,撕掉重写,

明确严格要求,不允许学生得过且过这一心理。在批阅上,加班加点完成批阅,不耽误教学进度。

2、对中游学生的管理有待提高。中游学生接受知识要比优生慢一点,所以对于他们,需要循序渐进的讲解与练习。

改进措施:中游学生的进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急不来,必须要有耐心,多次的讲解,学生还未听懂,这时要积极鼓励,决不能严厉呵斥,打击他们主动请问的积极性。

3、讲课水平有待提升。对于新授课,严格把控好讲解与学生作答的时间,改变之前多讲少练的现象,将课堂交给学生。

改进措施:加强业务学习,上网浏览,看书学习,多观摩听课,进行反思总结。

4、数学学科能力有待加强。备课不充分,没有做好课堂生成问题,从而导致课堂上出现问题,不会作答的尴尬情景。

改进措施:充分详细备课,参照教参书以及练习册,归类知识点,做好课件的制作。做中考题,多做多问,不懂就问,请教他人。

以上就是本学期的教学反思,接下来的教学,在总结经验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和自己都得以进步。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5

首先很感谢校领导,精心安排这种大型的教学活动------“同课异构”赛课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我认为受益匪浅,有那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们,专门为我们的课,听一节,教研一节,指导思路,点评我们上课教师的优缺点,鼓励并促使我们取长补短,帮助我们进步一大截。

针对4月27号(下午第二节课),我的这节课【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我想从两方面来反思。

第一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自身的问题。上课教学目标虽然清晰,但是目标完成的很不好,原因是上课主线不清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关键是审题,找出等量关系式,而我在上课时却忽略了这一点。如何找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组,我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反而在方程组的解法上浪费时间。课堂上,解应用题方法并没有教会孩子们,为此,我感觉很惭愧,这节课我一定会再找一节自习课,还给学生的。

其次,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与展示的问题。小组长的作用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应用题对于多数孩子来说是一处难点,需要靠小组长的点拨,带领其他成员参与进来,真正的及时解决问题,处理疑惑。但小组长的带领指导作用发挥不出来,那么整个合作交流环节就欠缺好多。另外,展示环节中,展示的"孩子们声音不够洪亮,字体写的不够清楚,最严重的是展示时比较啰嗦,浪费时间,甚至跑题等问题。总之,各小组成员都没有真正的按分配任务行动起来,更没有真正的思考起来。

最后,就是导学案设计,题目对于我所带班级来说,有些偏难。上课之前,我忽略了孩子们的程度,只是贸然的在思考如何能把这张导学案的教学任务完成。所以,在午自习时,我临时给各个小组适当的分配了任务,要求他们在上课之前把展示的题目提前板演在黑板上,上课时,可以节省板演的时间,小组讨论、点评时,就可以直接看板演讨论。但,整一节课,下来之后,我错了,我太高估孩子们的能力了,提前板演省下的时间,反而给他们多多提供了说话、做小动作的时间。

第二方面,解决的方案。

借用王忠敏副校长的三句话“解决一个观念,落实一个行动,收获一个效果”,来说,当天下午第三节课教研结束后,我直奔教室,开始继续落实小组培训的行动。通过教研,我突然意识到了之前培训的活动太肤浅不到位,导致孩子们在应付各科教师而已。我按照期中考试成绩,把小组适当的调整一番,分出6大组。每组8人,又分成2个A层、3个B层、3个C层,确定谁帮谁进步,又确定新的奖励措施。

另外,对于本节课的导学案,我适当的进行了修正,准备找一节自习课,把这节课,给孩子补回来,还孩子们一节完整的课堂。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6

在乘方和幂在这节课中,我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比如,乘方和幂在这节课中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我在引出幂的概念时并未直接给出幂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回忆学过哪些运算,学生答:加减乘除。教师接着问这些运算的结果我们叫做什么呢?学生答:和差积商。教师又问:今天我们又学了什么运算呢?学生答:乘方。这时我才引入幂的概念:我们把乘方运算的结果称为幂。这样我就带领学生把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分得清清楚楚。学生之所以能分清这两个概念主要是因为我能够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知识,这完全符合当今的建构主义理论。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7

在这个学期的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下面,我结合一些具体案例,对本学期教学进行反思:

一: 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图形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有几个不同的展开面,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答案有11种基本图形,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这11种基本图形会是怎样形成的,于是我让同学们从家带来正方体图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剪,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二: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由于在新教材中没有 “代数式”这节课,但在选学内容中,却有“代数的故事”为了让学生能简洁地明白代数式,我采用了由生活实际出发,只要让学生能明白代数式实质就是用数来代替字母,就完成了教学目的,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我说一个事实,如“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学生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三: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在本学期习题中有关 “几何体的切截”的问题,我想没有实践学生是不会有立体感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带来土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四:在本学期中我还采取了激励政策,我从家中拿来印泥,如果某个学生回答的问题比他本人的能力强,就奖励给他一个大奖,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论什么档次的学生都有获奖的可能,使学生能抬抬脚就得到满足。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迈上新的台阶。

反思二

作为一名学从教数学多年的教师,不断摸索和学习中开展教学工作是我的工作本色。对于本学期的初一数学教学工作,我有所收获,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1、对教材内容的反思

教材是如此安排,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遵循教材的编排原则,先易后难的教授学生。提到教授学生,目标新课标要求不是教学生知识,而应该说成教学生方法,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教师应该总体了解整个初中数学中所学习的内容有哪些,以便有针对性地教学。

2、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学生是主体,教会他们方法才是重要的。以画图为例,尺规作图法,不是教他们如画角平分线,而是教会他们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学会了这种方法,无论是画角平分线,还是画中线,高线,或者找中点等等,提示他们用尺规作图法,学生便知道怎么做了。再如等式的性质,只要教会他们用等式的性质的方法,在解方程时他们就觉得简单了,就算是解不等式时遇到移项,提示一下,他们也能够想到借用等式的性质。

3、对教学对象的反思

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我这里重点要讲的是后进生的话题。一个班几十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点,他们中有先进、中间、后进的不同层次和状态。后进生变差的原因又很复杂,多是外在的、客观的,很难凭借他们自身的力量去解决。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老师,要充分了解后进生,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千万不能置之不理,将其边缘化。

4、对教学反馈意见的反思

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课后我总结出以下两点体会:(1)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2)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努力,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8

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反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对于本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特作以下反思:

一、课堂教学的思索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特长,都潜藏着许多“闪光点”和存在各自的薄弱点。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做优生的培养又要照顾中等生,更要注意后进生的转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加强个别辅导、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尽可能给各类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

2、抓好“三基”教学

“三基”教学是指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是初中代数、几何中概念、法则、性质、公式以及由内容反映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技能是应用基础知识按照一定程序及步骤来完成的动作、能力,是对思想材料进行加工的活动过程的概括。“三基”教学是抓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基石。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展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素质教育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又依赖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式,因此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深入教学的重要体现。本人在教学中主要以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4、挖掘教材德育素材,进行思想教育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恰当介绍中国古今数学的伟大成就,使学生了解祖国丰富的科学贡献逐步提高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意识到有责任继承民族的光荣传统。使学生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纯正的思维素质。也只有真正把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才能适应21世纪人才素质需要的根本要求。

二、备课的修正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之为演奏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备课就是谱曲了。反思一下,着重修正三点:

1、备教材。

进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学处理教材。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往往显得层次不强,对照例题(习题)精心设计一些铺垫或引申的"题目,形成例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节课的理性审视工作,今天的课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败了,哪些地方还需改进。不断总结成败得失。

2、备学生。

我感觉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参差不齐的思维体。要做到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面批作业。尽最大可能亲自来到每一位学生身边,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边探讨,边批改。改善师生感情,使学生做作业更具有纠正错误的主动性。

3、备练习。

要从巩固教学成果、检测教学效果的前提出发,精心选择作业。具体做好三点:①与本课密切对应的最能强化教学重点的练习;②要符合本课的练习,需要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样诱导;③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重新理解的机会,从而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三、数困生的转化

1、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按照多元智力理论,许多数学学困生实际上就是在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具有弱势,而在其它某一种或某几种智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智力来学习,那么他们完全能够像其他学生一样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不同特点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因材施教

2、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针对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学生对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难掌握。我教给他们两种方法。一是口诀法:“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了。”学生觉得易懂、好记、轻松。二是数形结合法:先通过画线把各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再看数轴上被各条线都覆盖的那一部分所表示的数,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学生感到这样的方法形象、直观,便于操作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首先,通过直观教学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其次。加强对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应恰当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及相关有趣的事例,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再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挖掘数学的美,进行美的创造、美的教育;可以巧妙设障,营造悬念;可以进行教学的再创造,再发现,再探索等等,使得学困生在愉快的教学诱导下激发起对数学的兴趣。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尤其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当他们失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心理抚慰,主动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和克服困难;当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尽管已经看出学生某道题的计算是错误的,但还是以亲切的话语启发学生,使学生既能感到自己的进步和希望,同时又找到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

4、分层设计练习和试题,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我在一堂课内安排两次反馈。第一次反馈——尝试练习。如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讲解,起强化、调节作用,第二次反馈——课堂作业,如再发现缺陷,当堂就能补救。精心设计每个练习,做到有的放矢,在反馈基础上,重视讲评,具体地帮助学困生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形成技能技巧。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对学困生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出试卷时,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并在考试前对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对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就可能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会得较高分数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逐步改变他们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逐步培养他们,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我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我决心大胆探索,用智慧经营教学,用感情去灌溉学生,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作出应有的努力。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9

1、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展示和演示,动手操作感知,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利用电脑,演示直线、线段、射线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的观点。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电脑演示从直线上截取线段、截取射线。将线段一端延长变成射线。这样的演示,充分展示了三条线之间的关系,形象生动。比教师空洞,抽象的语言更有说服力。

利用红外线电筒演示射线和无限性,能让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数学,理解概念。如何感受无限。射线可以向一边无限延长的特征,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解决的一个知识点。按照我们的理解射线在我们生活中的原型是没有的,即使比如像太阳光、宇宙中的光线,它们也都会射向地面、射向宇宙中的某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线段。没有生活中的原型,我们是用激光电筒照到到窗外,想象一下假如没有任何物体的遮挡,一直照下去照下去……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的这一句话,头脑中自然而然感受到射线的无限性。

如何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很容易被别的因素所左右。在教学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层在角的形成阶段,问学生角的边还能画长些吗?为什么可以?用电脑演示,将边延长或缩短,这都是因为角的两条边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射线是可无限延长的,那么角的两条边也是可以无限延长的。第二层制作玩耍活动角时,通过角的变大变小,在演示中观察讨论得到角变大了,变小了,角的两条边的长短都没变,只是角的两条边的叉开的大小变了。第三层比较角的大小时,用不同颜色,不同长短的角来比较角的大小。大小一样而因为颜色的不同,让学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经过猜测,争论,最后想办法验证(重叠法比较)。排除了一切干扰因素,得到角的大小只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自主探究、感受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在辨析直线、线段、射线三条线之间的关系时,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关于射线的知识既可从书上得来,又可从同学中得来。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里了。

在学习无限性时,用红外线电筒演示时,一般学生都赞同射线是无限的,但有一个同学提出了异议,他认为不是。因为当红外线投射在墙上时,就是有限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激烈争论,在争论中明白了,当红外线投射在物体上时,它确实是有限的,具有两个端点,是线段。只有无阻挡,投向太空,看不到尽头时,才是无限的,才是射线。

在比角的大小时,学生通过猜想,想办法验证掌握了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师在练习设计中,设计了两个大小相似,既不能直观看出,又不能重叠比较的角,怎样比较?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为下节课角的度量打下了伏笔。

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要善于放手,敢干放手。如果控制得太紧,问题提得太小,太细,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的很小,学生思维空间小了,思维的差异性呈现不够,资源生成也变得很少。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初一是我校学究将用新模式的试点年级,所以我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缺乏意识或者有时候抓不住重点和难点,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对教学的自觉反思,阶段经验总结,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对于初一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二是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三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相符合;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生活中的数学。

二、反思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4)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三、反思听课感悟

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的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

四、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一是要抓住知识本质特征,设计一些诱发性的"练习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二是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变式和肤浅的问答形式上,而应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动手触摸、又能动脑思考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归纳、猜想和证明"的探究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五、记录学生的独特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见解。有时学生的解法独具一格,对此,教师应将这些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

以上是本人上完初一课程之后的几点感悟,我一定会紧跟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步伐,抓住学校学究将用模式广泛推进的契机,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11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在评课中,尽管其他老师没有多提意见,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在周三的公开课中我带领学生们一起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第二课时,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是含有分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的解法。在这个探讨过程中主要探讨到底是先去分母方便还是先去括号方便。

学生们最终通过讨论多个题目给出了最正确的理解:具体题目具体分析。课程结束后我看了达标测试50名同学每名同学都很认真的完成了达标测试。可是发下他们的成绩单的时候就发现了很多问题。达标的同学只达到了26人,其中满分的10人,另外的未达标的同学中有一人是0分,也就是四道计算题全部错了。我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零分的呢,就拿出来看了一下,感触很多。因为得零分的同学陈本昇,他在上次的单元测试中考了90分在全班也是名列前茅的,这次达标却是唯一一个全错的。耐心看了下他的题目并不是真正的不会计算,其中有一道是移项没有改变移动的项的符号,一道是系数化为1的时候除错了,一道是去括号的时候前面是负号没有改变符号。这些错误都是所有同学们易犯的错误,我觉得在这堂课中肯定是当堂掌握情况不扎实。接下来第二节课我在上课前告诉他们课堂结束的时候我们还会进行一个当堂测试。测完之后再看了陈本昇的五道题目,全部做对了。也就是上节课他犯的.错误通过这节课的再次强调和训练,再一次做到的时候就解决了。

我在这堂课中在讲例题4的时候学生中出现了不同于课本的另一个解法,直接先去括号再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可是该同学

去掉括号之后遇到了分数之间的合并同类项。这就体现出来了先去分母的优越性,在这个时候补充给学生是最关键的。对于教材的前后联系还是掌握的不是很好。比如等到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节课之前我们第七章第一节内容是等式的基本性质。为什么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呢,是因为系数化为1中用到了等式的基本性质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上或除以(除0外)一个共同的属这个等式仍然成立。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基本步骤,但是在这节课的达标测试里还是有学生移项时没有改变符号。所以知识的扎实才是接下来的学习的基础,接下来希望能抓住孩子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步骤小组内形成互帮互助,一号同学能帮助四号同学,小组内的学习氛围也很关键。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12

本节课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是后面几种判定方法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看似简单,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处理不好可能难以成功。备课时发现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处理从确定一个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学生相互交流验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做得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在课题的引入方面,让学生动手做、裁剪三角形。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又很好的过渡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学得自然新鲜。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把课堂充分地让给了学生。我和学生做了些课前交流,临上课前我先对他们提了四个要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尝试,踊跃发言。其实,这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是激励彼此的过程。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

3、在难点的突破上取得了成功。上这堂课前,我一直担心学生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上出现理解困难。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两边长分别为6cm和8cm,并要求相互之间互相比较发现制作的三角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即三角形都全等,最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但也有几处是值得思考和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1)、在课堂上优等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来探讨。

(2)、课堂学生的操作应努力做到学生自发生成的,而不是老师说"你们比较下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应换为自发地比较更好。

(3)、教学细节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时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后,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都掌握了,但有少数后进生仍然是不理解。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13

和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因为不少同学进入初中之后很不适应特别是初一年级,进校后,代数里首先遇到的是负数这使一些习惯于自然数运算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产生恐惧心理就使一些小学数学学得还不错的同学不能很快地适应而感到困难,新生进入初中数学课堂。然而,有50%的学生认为,"数学学科最难学".通过调查了解,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的疑惑就是"我们该如何学好数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忙着上新课而是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学数学?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首先要对数学感兴趣

有些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就不喜欢学数学,其实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联系非常密切的,只要我们对它感兴趣了,学习它就非常轻松来了。

二、要改变观念

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六年级,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使你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小学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浅显,更易于掌握,通过反复练习,提高了熟练程度,即可提高成绩,既使是这样,对有些问题理解得不够深刻甚至是不理解的。初中数学的理论性、抽象性强,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

三、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学生在校期间,在课堂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成绩的好坏,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不理解的新知识,可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讲;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合理安排听课过程

首先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使得上课时不至于出现书、练习本等物丢三落四的现象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3、对于课堂中讲的知识及时的回顾、反思

四、做练习及时巩固

有的同学觉得上课老师讲的我也都会,可过几天在做题就忘记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做题不够多,没能及时的巩固,所以要想学好数学就应多做题,才能达到灵活运用。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14

初为人师的我,不知不觉间已经在初一数学的教学中走过了三个月。回想起这段时间的教学,结合在新课程培训——课堂教学这一课程中有关创设教学情境的内容学习,特反思如下:

教学情境是指激发学生认知发展和参与行为的情景、场景、问题的背景、条件等。为什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呢?引用在学习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有必要根据学生、知识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多方面创设形象、生动、感人、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做到以境导情、情境交融。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这些思想的指导,努力创设数学情境,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学会在数学情境中自我辨析、纠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这三个月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模式。

1、利用实物进行情境的创设

实物型情景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它不但可以从具体的事物引出数学问题,而且使学生懂得数学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创设实物型情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直观性教学原则。例如在第四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中,我在教学第3节《截一个几何体》时,在每个学生的课桌上分发好两个正方体薯块,请同学们在薯块上切一刀,看哪位同学切出的面的边数最多。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同学们很快切出了不同边数的多边形切面,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迅速达成了共识。同学们不但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动手能力。

2、利用问题进行情境的创设

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和出发点。

例如在教学第一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作为引人: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对折20次,会有多厚?请估算一下,如果将它对折3O次,会有多厚?如果一层楼的高度为3米,对折了20次之后有几层楼高呢?通过猜想,激发起学生们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引出课题——有理数的乘方,并指出,只要认真学了有理数的乘方,就能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

3、利用故事进行情境的创设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同学的天性。用数学故事作为新课的开头,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第一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10节《有理数的乘方》第二课时中,我讲述了课本读一读《棋盘上的学问》这样的.故事:古时候的印度有一个聪明的青年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特别喜欢这样的娱乐,为了对聪明的青年表示感谢,准备嘉奖,请青年提出要求。青年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些米粒吧,第—格放1粒,第二格方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格放8粒,然后依次是16粒、32粒……一直放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青年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

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的米吗?想一想,若能满足青年的要求,国王的国库里应有多少粒米?答案是264-1粒米,若以100粒/克计算,约为1844.67亿吨,国王的国库里哪有这么多米?

4、利用模型进行情境的创设

数学模型是揭示数学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手段。很多数学知识,如果只是抽象地提出问题,学生就难于找出解题的方法,运用模型就能迎刃而解。

例如在前几天教学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第一节《字母能表示什么》时,我建立了这样的模型:

搭1个正方形需根火柴棒;搭2个正方形需根火柴棒;

搭3个正方形需根火柴棒;搭10个正方形需根火柴棒;

搭100个正方形需根火柴棒,你是怎么得出的?

搭n个正方形需根火柴棒。

学生在观察模型的特征中,探求出解题的规律,并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加深了理解。

当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背景合理恰当地使用,并努力使创设的情境具有新意,引题贴切自然。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教学的手段,它的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兴趣,并懂得数学源于实际生活而又能应用于实际生活的道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凡能实现这一目的的做法都是可取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词条  初一  初一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词条  
教学反思

 《加权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猫》的教学反思推荐度:教学反思推荐度:《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推荐度:《秋天的雨》教学反思推荐度:《鸟的天堂》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加权平均数》的教学反思身...(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