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推荐度: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推荐度: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推荐度: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推荐度: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萝卜图片、桃树画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电脑动画课件。

小兔子:“嗨,你好!我拔了6个萝卜,想把它们分给我的好朋友们,你能帮我分一分吗?”

小仙鹤:“哎呀呀,这个问题太难了,快请教一下咱们的小朋友吧。”?

小兔子:“对对对,我怎么没想到。小朋友们,我想把6个萝卜分给几个好朋友,可以怎样分呢?你们能帮帮我吗?”?

[评: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小兔子分萝卜的情境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亲切感,营造了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了条件。]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谈话:同学们赶快行动吧,用眼前的萝卜图片摆一摆,分一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2.汇报交流。

让学生把自己的分法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可能有:分成3份,每份2个;分成3份,一份1个,一份2个,一份3个;分成2份,一份是2个,一份是4个;分成2份,每份3个……)?

[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所倡导的。这里教师设计的“摆一摆,分一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为学习的平均分提供了背景材料。]

3.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你能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者每份都是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小结:(结合板书)同学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不仅帮助小兔子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评:教师给孩子营造了宽松的空间,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既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又锻炼了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4.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同学们每人面前有8个桃子图片,如果把这8个桃子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动手试一试。分完后,给小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集体交流。

小结:同学们把8个桃子平均分,想出了不同的分法。虽然分成的份数不同,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

[评:学生由于有了前面分萝卜的基础,而且又是在自己动手中认识平均分的。此时,让学生平均分桃子,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5.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谈话:现在正是桃子丰收的季节。瞧,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板贴:挂有8个桃子的树)

老师正想把它们分给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如果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_______个小朋友。)

同学们,每个小组也有一棵这样的桃树,小组合作,试着分分看。

小组合作分桃子。(找一组上黑板分桃树上的桃子)

集体交流。

小结:8个桃子,我们可以把2个桃子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也是平均分

[评:教师设计摘桃子、分桃子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愉悦地探索,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方法,体验着学习知识的快乐。]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题中插图,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第2页“试一试”。

教师说分小棒的要求,学生一起动手分,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2题。

先看上面一题的图,弄清是怎样圈的,圈一圈,并填空。再做下面一题,指名读题目要求,一起动手圈,圈后填空,同桌学生相互订正。

4.“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解决的方法(用小棒摆;在图上圈一圈;画14个△,再圈一圈……),把分的结果填在书上,再说说是用什么办法分的。

[评:安排练习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先是安排判断练习,加深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再安排操作练习,借助动作思维把平均分的概念进行具体运用,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策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为以后学习求商做些经验积累。]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练习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的平均分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准备】

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5个乒乓球、1个大碗)。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5个乒乓球、1个大碗、5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1、师生交谈。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 (去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呢?(苹果、瓜子……)

2、师:我们就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

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

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

出示图3。(桌上有14个橘子,每3个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个)

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 (学生说)

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还准备了什么招待大家?

出示图4(桌上每6块糖放在一起,有两份只有 5块糖放在一起)

你们想说什么呢?

3、教学例l。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图(第 13页例1),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 (不怎么样)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

这样的分法你们能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叫什么分呢?

(学生取名:平分、公平分、平等分……)

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平均分”(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

第13页“做一做”。

二、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1、引导。

师:元宵节你们都吃汤圆了吗?元宵节里吃汤圆象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面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汤圆”(用乒乓球代替)。 (学生拿出学具)

2、数一数。

师:有多少个小碗?

3、说一说。

师:老师会让你们干什么? (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成5份)

4、分一分。

师:小组同学合作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在5个小碗里。

5、小组展示不同分法。

(1)1个1个地分;

(2)2个2个地分;

(3)3个3个地分。

6、师:你们更愿意选择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1、师:大家表现得这么好,我很想送一些奖品给大家。这样吧!送给每组同学一捆铅笔。(送铅笔)

学生提出疑问:我们怎样得奖品呢?

要求学生想出解决的办法。 (先数数有12枝铅笔,再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得几枝?)小组合作完成。

2、练习三第2题。另两种分法错在哪里?

3、开放练习。

师:你们都有奖品,老师也希望有奖品,你们每个组数出3个汤圆给我吧!你们还剩几个?(12个)

老师的问题是:这12个汤圆你准备请多少人来吃才能够平均分呢?看看有多少种答案?

分组上台展示不同答案。

4、生活中的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平均分这种方法,想想:在你们的生活中,用过这种分法吗?

四、总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最喜欢的是什么?

【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平均分”的教学内容与九义教材相比是加强了的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平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1)根据本班实际,改变主题图的情境,因春节刚过,学生在新年里会到处串门做客,主人就要准备好食品招待客人,引出主题图,主题图分步展示,出现一定的坡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每份同样多”。

(2)通过例l的教学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里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给这种分法取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对这种体会做出一种概括,加深他们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2、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例2是让学生体验原始含义的平均分,体现出人们认识平均分的过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的卢江主任谈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例2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就直接用到了第三种方法,而没有经历原始的平均分法。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总数不给学生,大碗里装的乒乓球(代替汤圆,以便于操作)有多少,学生一下子也看不出来,这样容易使学生用到最原始的分配方法(1个1个地分)进行探索,经过探索后,有学生发现了总数(15),决定用以前的乘法知识直接解出答案。因为3X5=15,所以每份应该是3个乒乓球。

这样就使学生经历了从原始平均分到最优平均分的过程。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最好的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1)通过教师发奖品,不经意地引出实际问题。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捆铅笔,而不是发给每一个人,这可怎么办呢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用今天学到的“平均分”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先数出总数12枝铅笔,再看看分给4个同学,每人得到几枝,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2)开放练习。这里设计的是12个“汤圆”准备请多少人来吃能够平均分,有多种答案,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点比例思想, “汤圆”总数不变,吃的人数多,每人吃到的就少;吃的人数少,每人吃到的就多。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对学生的心智活动起到一定的启迪、激励、挑战的作用。

(3)让学生说说生活当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初步感知平均分现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平均分”,体验从原始化平均分到最优化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现象。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会求平均数

2、学生经历探究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合作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小正方体、学习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校园篮球场上四(1)班和四(2)班篮球比赛的"精彩片断[四(1)班的得分明显落后,学生观赏。

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四(1)班的教练,这时你准备怎么做?你在换运动员上场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出示两名运动员平日训练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如下:

现在就请你当教练,根据上面统计表中的数据,你会选谁上场?并说出自己强有力的理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评析:教师恰当运用CAI课件,创设一个学生熟悉且比较喜欢的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提出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需要换人”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这样,不仅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又将生活化问题转化为根据“平均分”换人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与明确了方向。]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怎样计算7号和8号运动员的平均分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和手中的操作材料,小组合作,共同来探讨。注意:一个小正方体代表一分。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1、小组合作探求算法。

2、汇报交流。

操作法:重点让学生把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讲明白。

小结:刚才同学们都是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多的移走补给了少的,使它们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它们的平均分

计算法: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除了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来外,还可以先求出各场得分总数,再除以上场的次数,也可以得出每个队员的平均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了选谁上场的问题。因为7号运动员的平均分11分高于8号运动员的平均分10分,所以应选7号运动员上场。同时,我们知道求平均数有两种算法,数据少的时候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多的时候用计算的方法会更方便。(板书课题和算式,如下)

(9+11+13)÷3=11(分)(7+13+12+8)÷4=10(分)

[评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自主性、探索性与合作性。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空间里运用手中的材料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解决了问题。这既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引领学生归纳概括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10分的理解:你对10分这个数是怎样认识与理解的?与它的各场得分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

对11分的理解:11分是7号运动员第三场的得分吗?为什么?它是什么?

小结:平均数比大数小,比小数大,介于二者之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可能存在于一组数据之中,也可能不存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板书: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评析:在学生的亲自感受中,他们用自己质朴而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粗浅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你见过平均数吗?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平均数的例子)

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特别是在统计当中,平均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整体水平与分析存在的问题。

评价时,师问:看着王红的成绩,你想对她说点什么?

不计算,估一估他们的平均身高会是哪个答案?(让学生谈观点,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先不计算,同学们估计可能会是多少?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次?

4。过河问题。

身高145厘米的小华,要过平均水深110厘米的小河到底有没有危险?(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这个题目的思考,你觉得应该对大家说点什么?(没错,徐老师希望同学们每天都能安安全全地来校,平平安安地回家)

[评析: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形式多样,且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自己表现如何。现在请拿出学习评价表,给自己一个诚恳的评价吧!(附表,如下)

学习评价表

本节课,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请在相应栏目中填上相应的分数,并算出平均分。(优秀90分,良好80分,一般70分)

(小组交流后,学生展示)

看着自己的评价表,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你觉得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师评价:其实,从平均分可以看出你整节课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徐老师相信在评价过程中,同学们又一次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评析: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给自己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巩固了本课学习的内容,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形式多元化的思想,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 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 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列式:8 ÷4=2 ,在这个算式里 8 称为什么数?(总数) 4 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 2 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 探求新知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 4 个人,再除以 4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个)

“ 13 ”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 巩固提高

1.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 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2)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 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4、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月份个数

一月20

二月23

三月26

四月28

五月30

六月29

5、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 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自已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教案说明:用谈话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热爱卫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来导入进新课(教学例题)。

最后的巩固提高也是按从易到难来设计,先让学生求小棒 的平均数巩固好已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用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PPT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初步感知平均数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2、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

3、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 板书:平均数 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4、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观察棋子,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

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

师提问:现在每排棋子都是几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这个平均数4与原来每排棋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

3、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

师:四人小组合作,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数,并且把你们小组独特的方法取个名字!等一下我们来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命名奖。比一比,哪个小组最爱动脑筋!

①小组活动讨论。

②汇报交流。(生说方法多媒体显示棋子移动过程)

移多补少! 先假设后均分。先求和再均分。

三、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尝试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而且探索出了许多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么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吗?

四、课堂总结

1、你现在所认识的平均数是什么?

2、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五、随堂作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平均分  平均分词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词条  认识  认识词条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推荐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推荐度:《詹天佑》课时教学设计方案推荐度:教师节班会教学设计方案推荐度: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推荐度:相关推荐【热...(展开)

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翠鸟》教学设计推荐度:泉城教学设计推荐度:《观潮》教学设计推荐度:将心比心教学设计推荐度:《琥珀》教学设计推荐度:相关推荐《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