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推荐度: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推荐度:

月光曲第一课时段片段教学设计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月光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月光曲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所写的事实和联想。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光曲》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练习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至结尾)。

1.这一段,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我们以学生的问题贯穿整个段落的学习中。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我们引导学生看书,从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2、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后,要找同学分别读这两段。怎么理解的,就怎样读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他能在演出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正是有这样的行动,才能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A.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C.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请学生选择。)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4)《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读下面这段话,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请用和分别表示出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练习朗读。

(三)老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你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全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我们就带着感情,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月光曲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八篇老教材中的其中一篇。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情感更深刻。

二、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的美。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是领会《月光曲》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背景。

难点是从《月光曲》的意境中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词,了解了贝多芬生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贝多芬。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第9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的段落,是哪一段?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这段文字有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没有)它写什么?(月亮和大海)

2、自由读这一段,这段文字描绘的意境美不美?(美)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

这里描绘了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卷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指导朗读

读出景色的变化,指名读,评价,师引读全体学生读

3、这三个画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这样美丽的景象是兄妹俩亲眼看到的吗?(不是)从哪知道?(好像、仿佛)

为什么听着贝多芬弹的乐曲能让兄妹俩联想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想不想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4、通过倾听,再加上第9段文字,你们能说说《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是怎么变化的?

再去好好读读这段话,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

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1:曲子刚开始时,节奏是比较慢的,曲子很舒缓。这时,贝多芬应该是轻轻地按起琴键。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应该逐渐增强,节奏也快些

生3:到最后声音和节奏都达到了高潮,越来越响,越来越快。

师:你们也是懂音乐的",要是贝多芬能听到你们的回答,肯定会说你们是他的知音。一起来把这段读一读,相信这次肯定会读得更好!

(三)追溯根源了解创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作出来的呢?接下去我们去看看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学习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发他创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断断续续”、“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点词来理解。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这么贫穷的人家,却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贝多芬会怎么想?

2、贝多芬想去看个究竟。他走近茅屋,听到了有人在谈话。

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随便说说”什么意思?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师:你们听出的东西可真多,那你们能把他们的手足之情表达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2人读分男女生读)

贝多芬听出来了吗?他会怎么想?

师小结:贝多芬也和你们一样,被兄妹俩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感动了。于是他推开门走了进去,发现正如他在外面猜测的一样,这家人的确很穷,哥哥是个(皮鞋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弹琴的妹妹竟是个(盲人)!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来,弹奏起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

3、同学们,当盲姑娘听出是贝多芬时,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她的心情会怎么样?(激动)

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指名读出激动的语气

这里两个“您”一样吗?

谁再来读一读,评价

盲姑娘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贝多芬觉得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十分的(懂音乐)是的!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她懂音乐?(听得入了神)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在这么一个贫穷的家里,贝多芬却遇上了自己的知音(盲姑娘),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怎么想?

4、贝多芬决定再给盲姑娘弹奏一曲

出示: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请看看他对盲姑娘的称呼(您),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5、师讲述: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地清幽,那么地美。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他们是那么地淳朴,那么地善良。他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四)领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月光曲》内容正是贝多芬感情的抒发,月亮和大海的变化正反映着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开始时微波粼粼的海面,贝多芬想到的是什么?(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

后来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五)升华总结

最后,让我们带着感动和对贝多芬的无限崇敬,再听一次《月光曲》,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贝多芬仅仅是同情兄妹俩吗?(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穷苦大众)

师小结: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技艺,更有着同情和热爱穷苦人民的博大情怀。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盲姑娘(穷苦大众)

同情

感动爱音乐

激动懂音乐

月光曲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播放《月光曲》片段)

2、请大家说说在你聆听音乐时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边听边画,表现《月光曲》的意境

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把你想象的画面简单地画下来,可以画一幅,也可以画几幅。(指名几个学生画在黑板上)

(三)、朗读品味,融入《月光曲》的意境

1、播放课件,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第9节。把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2、画面和音乐美吗?其实书本里描绘的更美,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9节,找出写得美的词句,并想想美在哪里?

3、全班交流

4、这么美的.景色,全是皮鞋匠亲眼看到的吗?从哪个词看出是他想象的?画出联想的句子

5、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大海的美,读出它的变化。(当月亮初升时,要轻而舒缓;当读到“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时,要加快速度和力度;当读到“皮鞋匠看看她妹妹”时,语气要转为平静。)

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朗诵

(四)、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过程。

1、这么美的月光曲是怎么谱写成的呢?课文哪几节是写月光曲怎么谱写的呢?(2—10节)

2、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2—10节,并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提问,教师进行梳理、归纳。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1)预设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A、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

B、出于对盲姑娘的同情

语段:兄妹俩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①重点研读:“随便说说。”真的只是随便说说吗?

②引导体会: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③出示贝多芬说过的话:“我的艺术是为了一切贫苦人民的幸福,我做到了这一点,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体会他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预设第二个问题: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曲?

A、是因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还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①“听得入了神”、“多纯熟”、“感情多深”

指导朗读盲姑娘的话:

a、当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的曲子之后,心情怎么样?(激动、惊喜、喜出望外……)

b、为什么?(盲姑娘想不到在这样偏僻的乡村,竟能如愿以偿地听到如此精湛美妙的琴声。更重要的是,她猜想到眼前的这位演奏者可能就是赫赫有名的贝多芬先生。)

c、请大家分别用激动、惊喜或者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

d、是呀,盲姑娘听了曲子后非常地激动,这激动里有惊喜,有赞美,让我们一起再激动地读一遍。

②听了盲姑娘激动的话,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B、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3)预设第三个问题: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A、“飞奔”看出他当时心情怎么样?

B、为什么要连夜把曲子记录下来?(自己也被这首曲子感动了)

(五)、听音乐,想象写话。

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想,边听边写:“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

(六)、布置作业。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月光曲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品析月光曲的乐曲美,探究文本的语言美。

2、学习运用联想,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联想,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古诗、引乐曲

说起月光,你会想到哪些优美的诗句?

是啊,月光如水,柔柔的洒满大地 ;月光如诗,轻轻地勾起情思;月光的美也能用乐曲来表现。(板书:乐曲)

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的《月光曲》表现得是一种什么样的已经呢?作者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乐曲之美的呢?(板书:语言)齐读课题。

二、读文本、品意境

1、请同学们翻开书,你知道哪个自然段在讲《月光曲》的内容吗?

2、快速地浏览9自然段,说说: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什么?这些画面是真实的吗?(板书:联想)

l 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实在景物的句子,用 勾下来;

产生联想的句子用( )标出来。

l 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4、自主学习

这段联想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板书:画面)

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用铅笔标注答案。

抽生汇报并用简短的语言归纳变化过程。

(板书:月亮初升、月亮升高、波涛汹涌)

5、指导品析:作者是怎样用语言为我们描绘出这样的意境?

我们一起来欣赏描绘第一幅图的语言。屏幕出示语言,齐读。

l 皮鞋匠听到怎样的旋律才联想到这样的画面?(音乐速度是快还是慢?音调是高还是低?)

l 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音乐的舒缓柔美?

l 屏幕出现音乐和画面,请学生欣赏

l 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柔美的意境。

l 总结学法,屏幕出示。

6、合作探究

随着乐曲的变化,皮鞋匠脑海中联想的画面也在发生变化,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描写“月亮初升”和“波涛汹涌”的有关句子。

汇报合作探究的`结果。

7、作者将事物与联想结合,用美的语言,描绘了“月亮初升”、“月亮升高”、“波涛汹涌”的美妙画面,让我们体会到了先是轻柔舒缓,而后明朗轻快,最后高昂激越的美的乐曲,现在,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倾听这优美的乐曲,相信你也会浮想联翩吧。(多媒体播放《月光曲》三个乐章的片段,生欣赏)

8、多美的乐曲啊!让我们用充满感情的朗读,再现月光曲的舒缓、轻快、高昂。

9、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信,可以读读。

三、仿写练习

1、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段音乐《牧童短笛》。同学们也展开丰富的联想,去领会音乐的意境和内容。

2、说:听了这轻快的曲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有哪些人?在干什么?)

3、写: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

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4、评: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注意倾听,请你评价。

四、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也学会了用语言文字表达乐曲之美,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在聆听的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你的感受,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月光曲教学设计5

设计思路:

第一步教师先播放贝多芬的两首曲子,让学生在感受贝多芬创作丰富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他的曲子的不同风格,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

第二步是直奔课文重点段-----反映《月光曲》内容的第9自然段,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内容,再研读课文,乐文对照,具体感悟音乐意境;同时,凭借音乐想象乐曲的全部内容。

第三步,回到课文的2---8自然段,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和动力: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在此基础上,理解贝多芬的心情变化,贝多芬的心境变化与《月光曲》的意境是统一的。第四步,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回归课文整体,再次感受《月光曲》的美妙,领悟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及对穷苦人们的同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激发学习热情。

师:美丽的夜晚,银光洒满大地,你走在小路上,一定会遐想联翩,一定会激情无限。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这样的夜晚,创作了一首曲子《月光曲》。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月光曲》。(板书课题)

2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查阅了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贝多芬的资料。

师:贝多芬一生写了许多风格不同的曲子,老师请同学们欣赏贝多芬的两首曲子。大家边听边想,你喜欢哪首曲子?教师播放《命运》和《献给艾丽丝》

师:你们真会听,这两首曲子一首热情奔放,一首优美抒情,风格各异。今天,我们来学习体现他抒情风格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乐曲的播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很快进入学习境界。)

二、借用音乐,感悟乐曲意境。

1、初听音乐,整体感悟。

师:大家一定等得着急了,想听听《月光曲》到底是什么样的?下面就请大家欣赏这首曲子。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

播放《月光曲》。

学生可能会说:就像《献给艾丽丝》一样,很柔美;我仿佛看到了月亮,蒙蒙胧胧的,特别美;我觉得乐曲开始时很安静,后来有了变化,音量变大了。

(让学生整体感悟《月光曲》,体现了从整体入手的设计观念。同时,把音乐和课文结合起来,也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2、乐文对照,把握内容。 ①小组合作学习。

师:《月光曲》是不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呢?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的哪个自然段描述了月光曲的内容?

学生浏览课文,很快发现课文的第9自然段讲的是《月光曲》的内容。

师: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你觉得《月光曲》的旋律可能是什么样的?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学生小组学习,然后全班交流。

(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对学困生来说,则体现了人文关怀。)②全班交流。交流一: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

学生可能会说:音乐刚开始时是很缓慢的,因为书上说“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多平啊;曲子不仅慢,还很美,你看书上说“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3银光”。

师:你说得真好,你能把这句话很美地读出来吗?生读后,教师引导评价: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进行评价:他读出了音乐的安静,因为月亮是慢慢升起来的。师:请大家像他这样读一读。 ??

(对《月光曲》旋律的理解,让学生从文中找具体的语句来回答,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朗读的训练,则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师:继续交流,你觉得音乐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我觉得音乐后来起了变化,因为书上说“月亮越升越高”;音乐是变化了,因为我听到声音比原来大了些,节奏也变快了。

师:你把刚才播放的音乐记在了脑海里,然后把音乐和语言文字结合起来理解,你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朗读,师生评价。

师:你还对《月光曲》有什么领悟?

学生可能回答:我觉得后来海面上刮起了风,音乐声更大了,你看:海面上“刮大风”“卷巨浪”,有“浪花”;也许这时音乐到了高潮。

师:说得真好,看来你们把音乐和课文结合起来学习,有收获啊。这句话该怎么读?学生朗读,别的同学评价。

师小结:《月光曲》旋律可能是:舒缓——渐强——高昂。“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表明音乐是舒缓的,“微波粼粼的海面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表明音乐在慢慢变强,“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表明音乐到了高潮。

(小结使学生对《月光曲》的旋律有清晰完整的印象。)

再听音乐,出示连续的几组画面(月亮从海面升起、月亮穿过乌云、海浪汹涌),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看画面,完整体会。

(实现了乐、文的整合。)

3、整体连读,把握旋律。

教师请大家把第9自然段第2---4句连起来读一读,并指导方法:速度:慢→较快,音量:弱→强。让学生自由读、配乐读、全班齐读,以体会乐曲的意境美。

4(通过连读,使学生对旋律的整体性认识提高了。)

4、借乐联想,感受音乐才华。

①从大家的朗读声里,老师也和皮鞋匠一样,好像也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皮鞋匠真的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不是,“好像”)月光下的大海是皮鞋匠怎么到的?(联想)是他听到什么后联想到的呢?(琴声),你能说说皮鞋匠听到琴声后是怎样联想的"吗?(从舒缓之声想到月光慢慢升起,从渐强之声想到月亮穿过微云,从高昂之声联想到海面波涛汹涌)

这里,我们把联想的内容用“~~”标出,琴声是引起联想的实实在在的事物,用“——”标出。

②在这一段里,还有一处联想,请找出来。

重点讲“事物”:这一联想是皮鞋匠看到什么后产生的?(恬静的脸、睁得大大的眼睛,这也可以说是妹妹的表情)

③教师再播放《月光曲》,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美妙的音乐意境。 ④小结。

同学们,皮鞋匠听到琴声,就联想到了月光下的大海;甚至透过妹妹的表情也觉得妹妹好像也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这说明了什么呢?(贝多芬弹得很成功、熟练、有创作才能、才华横溢)。

三、研读前文,体会创作动力,理解“两境”统一。

1、理清创作原因。

师: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的2---8自然段,从课文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

学生自由阅读,然后交流:交流一:

①原因一: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A、“随便说说。”(不是随便说,妹妹是多么的渴望啊!“随便说说”表明妹妹十分体谅哥哥,多么懂事的妹妹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B、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可能会产生同情。)(体会人物的心境,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5交流二:

②原因二: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阅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6、7自然段)。

A、“多纯熟”“感情多深”(说明盲姑娘懂音乐,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指导朗读。 B、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里会怎样想呢?交流三:

③原因三: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A、第2自然段:小镇的美妙夜景。

B、第8自然段。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从“清幽”看出,屋里清秀、幽静。从“银纱”看出,屋内景色很美、朦朦胧胧的,这种颜色极易让人产生幻想。“银纱”指的是月光。

C、读。读出静、美。(自由读,示范读、指名读、全班读。)(美妙的意境是朗读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2、理顺人物心情变化。

①从2---7自然段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是变化着的:平静----同情----激动。 ②小结:是啊,宁静的夜晚,银纱似的月光。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定会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更何况是大音乐家贝多芬呢!此时,他想象的闸门已被打开,创作的灵感已被激发,于是情不自禁地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3、理解“两境”统一。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物的心境在变化,那么人物心境的变化和乐曲的意境有没有关系呢?

教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浏览全文。在变化的音乐声中,学生体会到了这种联系:贝多芬散步时心里平静,正像第一乐段轻松舒缓,也如皮鞋匠听到音乐联想的第一层文字描写;当贝多芬听到琴声和兄妹的谈话后十分感动,正像第二乐段节奏渐强发展,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二层文字描写;当第一曲完了,盲姑娘认出贝多芬,贝多芬更加激动,正像第三乐段高昂激越,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三层文字描写。

(这里,学生通过总结,基本理解了课文的前后联系,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

四、再播音乐,培养想象能力

1、回归整体。

6配乐朗读全文,想象这个神奇的传说,同时体会贝多芬的音乐才华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贝多芬的《月光曲》有了完整而深刻的了解。)

2、发散练习。

皮鞋匠和盲姑娘听到音乐后联想到了《月光曲》美妙的旋律。下面老师播放一段音乐(不出示画面,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也请你尽情发挥联想,并把联想到的内容写出来。

(学以至用。让学生听、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板书:

听——看——弹

听——看——又弹

月光曲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会辨析“券”和“卷”、“恬”和“括”字形的不同;能理解与积累“幽静、清幽、纯熟、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感受文中《月光曲》所展现的美丽情景,并能加以背诵。

3、在学习中会归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归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仔细阅读,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幽静、清幽、纯熟、陶醉等等。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贝多芬的情况。

[教学设计]

一、简介贝多芬,,揭示课题。

1、板书:贝多芬

(1)预习反馈:大家回去都找过贝多芬的资料了,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对贝多芬的了解呢?

(2)对,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教师简介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月光曲》就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板书课题:月光曲)(齐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了解一下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吧!

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很重视对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

二、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①随机正音:入场券、纯熟、微波粼粼、恬静等。

②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传说(zhuàn chuán )弹琴(dàn tán)朝着(cháo zhāo)

说明:

虽为中高年段,但字词教学仍不可偏废,特别是一些多音字的发音尤为重要,在这里通过课文的朗读,及时纠正一些字音仍有必要。

2、课文主要写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课文为什么用“传说”呢?

(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3、讨论分清层次,学会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全文共分两大部分,请你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并写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部分(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4、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整篇课文的重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说明:

能否正确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评价其阅读理解水平高低的标志。这篇课文不仅要教会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的层次,还要让学生能够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为下面归纳《月光曲》的经过作铺垫。

三、深入学文,体会情感。

那贝多芬一共弹了几首曲子呢?(两首)

(一)学习贝多芬弹奏的第一首曲子。

1、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

2、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说明: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正确的理解词义,这就需要教师创作一定的语言环境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就如“幽静”这个词语的理解,不要将它的理解定格于词典上的解释,而是将其和所在的句、段的理解有机融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深入理解“幽静”一词在文中的确切含义。这样既教学生确切理解了词语意思,深入领会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解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3、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说话训练:贝多芬听到了,他想:。

4、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①“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

②“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

指导:“那有多好啊!”的“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

③“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说话练习:男的(  )地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了。 ”

一个姑娘( )地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指名两人说。

5、“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哪句话?

这个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如果不是,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是呀,“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说明盲姑娘是多么懂事、多么体贴人啊。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了,他想:。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划下来,再练习读读。(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呢?”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说明: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识记、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这里的几个环节设置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贝多芬内心的善良。

10、是的,( )贝多芬走近( )茅屋,给一位( )(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

说明:

这个说话练习既是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又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反馈。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

1、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想?

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他想:。

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2、“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3、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师: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

理解“清幽”的意思。

5、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出示图片,学生自由准备讲话。)

6、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可贝多芬的琴声却给穷兄妹带来了无限的联想。那么他们听着,听着,眼前出现了几幅画面?(三幅画面)

(1)第一幅画:月亮升起来了。

看,月亮升起来了。月亮在哪儿?海面怎样?(随机理解“微波粼粼、洒遍”的意思。),你们想这时的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2)第二幅画:月亮越升越高。

贝多芬继续弹着,月亮也越升越高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微云”是怎么样的云?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

(3)第三幅画: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

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7、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8、皮鞋匠所联想到的,那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那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是呀,(出示句子: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谁能读好这一句?(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谁再来读一读?

那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色是怎样的呢?

说话练习:听着那的乐曲,她仿佛看见了。

9、教师引导学生串读课文8、9小节。

说明: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只要是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了理解,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朗读、想像说话等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月光曲》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了语文文字的优美,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特别是三个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他想:。”则是在说话练习中逐步引导学生感受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变化,引导学生能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想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四、整体感悟,总结全文。

1、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

因为《月光曲》那美妙的旋律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他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德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引导齐读最后一段。)

2、当贝多芬走后,盲姑娘和他的哥哥会说些什么呢?

请将你想像到的用对话的形式写一写。(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请学生分角色读一读自己写的话。

说明:

想像说话既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积累,也是对情感的一种升华。相信学到这儿,学生已经能够围绕贝多芬的人格与弹奏的乐曲写出自己的感悟了。对于在写话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语病教师要及时纠正,而一些能够表达自己对课文理解的好句要及时加以鼓励。

3、(播放乐曲《月光曲》)这就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一首曲子,里面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他的这种对盲兄妹对贫苦人民的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有感情地读一读全文,再来体会一下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大家共同交流。

月光曲教学设计7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应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结合《月光曲》的教学,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在导入部分,我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整体感知部分,我请学生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还有不懂的地方。这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我感受和体验的尊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又如在分节细读部分,教师有一个“画龙点睛”式的一问,这个问题就是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接着又有一问: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教师采用了换位思考的方法,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同样也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在体会月光曲内容部分,主要是要练习第九自然段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以及旋律的变化,随着学生表情和动作的变化,他们用肢体语言很好地表达了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

然后创设情景,让学生表演。通过联系上下文“苏醒”让学生理解“陶醉的意思。贝多芬的乐曲那么优美,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深深地被陶醉了。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最后布置的作业让学生从课内走向了课外,密切联系课文内容,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直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至于如何去把握,如何去引导,我想这个问题我还要继续探究下去,以上只是我个人肤浅的见解。

月光曲教学设计8

【文章特点】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文章词句优美,感情丰富,意境很深,教学时,要抓住环境特点,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准确地把握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交代目标

二、学习第一段

1、细读思考:

这段写了些什么?

2、理解“传说”的意思,及第二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分层。

2、逐层理解课文:

⑴ 学习第一层:

① 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② 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着重理解“断断续续”一词。

⑵ 学习第二层:

① 弄清楚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A、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投影出示兄妹谈话的内容,请学生读这段话,抓住重点词,会这段的含义。

侧重理解“随便说说”的含义。

B、听到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结合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的情景去体会:正因为这家人贫穷,但又爱好音乐,才激起了贝多芬强烈的同情心。

C、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重点理解盲姑娘的话。(只通过一首曲子,盲姑娘就推测出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可见她懂音乐。)

D、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想到了什么?他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② 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A、贝多芬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理解“清幽”一词,并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B、理解《月光曲》的内容,并体会其意境。

a、仔细阅读课文,指出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b、根据书中描写的内容,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并想一想《月光曲》的旋律及节奏会有什么变化?“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c、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的一部分,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去欣赏体味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d、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⑶ 学习第三层:

① 齐读这一层,想一想写了些什么?

② 理解“飞奔”一词,它说明贝多芬也被自己所弹奏的乐曲激动着。《月光曲》倾注了贝多芬对盲姑娘的深厚情意和对大自然的爱。

③ 再次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层。

三、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听──弹──记。)

2、按照事物的发展,了解贝多芬的感情变化。

(同情──激动──激情。)

《月光曲》相关知识

推荐贝多芬 (1770~1827)德国著名钢琴家,其父为德国宫廷歌手,他从小就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他早年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及其理想中的英雄性格。

贝多芬二十八岁时听力开始减弱,五十岁时,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大成,开浪漫派先河,对欧洲音乐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终年57岁。

《月光曲》 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传说”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是,民间传说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是一位深受人民敬仰和爱戴的伟大的音乐家。

莱茵河 全长1300余公里,发源于瑞士圣哥达山,流经法国、德国和荷兰,入北海。它是仅次于伏尔加河、多瑙河的欧洲第三大河,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

月光曲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积累幽静、波涛汹涌、陶醉等词语。

2、在教师引导下,有感情朗读课文。

3、开展想象,根据提示进行说话练习。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重点】

1、开展想象,根据提示进行说话练习。

2、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难点】

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新,导入新课

1、听音乐,揭示课题:

月光曲。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名曲背后的故事。

(音乐月光曲的引入,让学生伴着优美和谐的曲子,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从听觉上刺激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情感因素,对课文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检查预习,完成填空:

《月光曲》是由著名的音乐家( )谱写的。

说说你对贝多芬有什么了解?补充介绍贝多芬。

(适时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为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品格作铺垫。)

2、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月光曲的内容:

⑴ 指名交流。

⑵ 学生自由读,找出旋律变化的内容,说说理由,指导朗读。

⑶ 合作读整段文字。

(采用倒叙的手法,让学生从文字上感受《月光曲》所描绘的魅力意境,再利用音乐、图片进一步从听觉视觉上刺激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的语言和乐曲融为一体。)

三、讲读课文,深入感悟

1、过渡引入故事,理解茅屋这个词,开展想象,说话练习。

2、引读兄妹俩的对话,开展想象,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变化。

3、学习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开展想象,体会贝多芬的惊喜。

4、读句子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体会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的学习来体会贝多芬的人格魅力,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进行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回顾前文,点明主题

1、再读月光曲的内容,体会作家创作的动力。

2、再一次感受乐曲的力量。

(读,学生表达。)

3、理解兄妹俩的陶醉。

4、总结。

(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感受乐曲带来的震撼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好奇 同情 激动

贝多芬 走近走进茅屋

月夜美景

同情穷人

月光曲教学设计10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

从名字猜想

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

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高潮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情绪高涨的。我是从“忽然……”听到的。读。

板书:

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齐读。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是令人振奋吗?)

指读第九自然段。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

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

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

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要从文字中体会,

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们家太穷了。

贝多芬听了他们的谈话,心情如何?

同情他们,想给他们谈。

贝多芬走进门去,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指读。

他会十分的感动,进入房子的时候,发现小女孩的眼睛瞎了,还在刻苦的学习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动。

为什么说弹一首,怎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他发现他是一个懂音乐的姑娘,所以要再弹一首。

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知音,听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码?

能从音乐中听出就是贝多芬;从谈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从音乐中能知道就是贝多芬,难道还不是知音吗?

能听到贝多芬亲自为自己的弹奏,

贝多芬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个词叫作“知音难觅”,是多么的高兴?课前我们查找过资料,知道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性格狂躁,脾气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独,在这里激动的何止是盲姑娘呀,还有贝多芬。(出示课文图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时候“一阵风……”

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情思由指端汇聚到琴键上,让我们再来听……《月光曲》

谁来在月光曲的乐声中,再来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这一遍读,你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给了盲姑娘一双耳朵的眼睛,那是心灵的眼睛,齐读“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乐曲诞生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从飞奔中体会到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欢自己刚创造出来的曲子。

十分激动,因为他帮刚刚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为自己一下子就创作出来了这样地曲子。

激动,创作成功的激动。

这就是一《月光曲》创作成功的传说,这时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打动人的事什么?

指读: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人……

听到的是曲,体会到的是情。像月光曲这样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品味,细细地去读。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幻灯)

月光曲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2、难点:

利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资源】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

《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贝多芬弹奏第一首音乐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布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做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就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10、理解弹奏《月光曲》的经过:

⑴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⑵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⑶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⑷听到这首音乐,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⑸贝多芬飞奔回客店做了什么?记的是什么曲子?

月光曲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以及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感悟同情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咱们先来欣赏二位名人的语言,从他们的话中你感受到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贝多芬

二、对于贝多芬你有什么了解

三、贝多芬是这么说的,他是不是这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月光曲》

读题。

关于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有一个流传至今已有180多年的传说,让我们先睹为快吧!打开课文用自己最饱满的热情读一读这美丽的传说,想一想,月光曲的.谱成与一般的曲子的谱成有什么不同之处?

1、有月光,在茅屋里。

2、即兴弹奏的,而不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在短短的一个晚上就谱成了。

四、谱成月光曲的那个夜晚,是一个不寻常的夜晚,请同学们四人小组研读课文,想一想,那个夜晚对于盲姑娘和贝多芬分别有什么觉得意想不到的

贝多芬:

1、小镇上的一所茅屋里竟然有人在弹他的曲子。

2、弹奏曲子的人是位盲姑娘,多么难能可贵,多么罕见。

3、盲姑娘从琴声中就能辨别出弹琴人是谁。

4、自己即兴弹奏的曲子是如此优美。

盲姑娘:

著名的贝多芬会亲临茅屋为她弹奏曲子,而且一弹就是两首,真实大饱耳福。

五、举世闻名的音乐家竟会为一位素不相识的盲姑娘亲自弹奏曲子,真令人意想不到,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这么做的呢?在这之前,贝多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1、划出兄妹俩的对话和贝多芬看到的情景。

2、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对话:

一、“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有多好啊”。

理解:

1、非常想弹好这首曲子。

2、渴望听到贝多芬的亲自演奏,也许做梦也在想。

(你能读出她内心的期盼吗?)

3、期盼美梦成真。

4、因弹不好这首曲子很懊恼。

品读:“要是……那有多好啊!”这是盲姑娘内心深深的呼唤,用我们的朗读来祝愿盲姑娘能美梦成真。

二、“是啊,可是……咱们有太穷”。

1、内心很愧疚,对不起妹妹。

2、实在是太穷,连一张入场券都买不起,感到很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理解:

1、妹妹很体谅哥哥,知道哥哥心里很难受。

(多么善良,多么善解人意。)

2、“随便说说”这只是一句善意的谎言,盲姑娘是借此来安慰哥哥而已。

品读:

谁来安慰一下哥哥?

1、与哥哥同样的的难过与无奈的读法。

2、带着微微一笑读可以吗?(试一试)这微微一笑,效果更好,不仅能抚慰哥哥无奈与愧疚的心而且能抹去一时的尴尬。

四、一场感人肺腑的交谈,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呢,此时贝多芬早已按奈不住内心激动,他走进了茅屋看到了什么?

看到此情此景,贝多芬在想些什么呢?

这位姑娘竟是一位盲姑娘,只听别弹过几遍的曲子就能断断续续的弹出来了,真是了不起啊,她是这么的热爱音乐,渴望听到我的演奏,而且又这么懂事与善解人意,我应当为她弹一首曲子。

(看来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一曲是有感而发。)

五、当盲姑娘尽情享受完这梦寐以求的一首后,她又是怎么说的呢?

“她激动地说:……”

1、这份激动不是一般的激动,而是万分激动,你能读出盲姑娘的心声吗?

(朗读指导。)

2、盲姑娘为何如此激动?

(小组研读。)

因为她从来没听到过如此娴熟,感情如此深刻的钢琴曲,(是被琴声所触动)

因为她从琴声中听出弹琴的人就是在她看来是高不可攀的贝多芬,心情异常的惊喜。

3、这种好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简直不敢相信,也许盲姑娘早已控制不住内心的惊喜。“贝多芬”三个字会情不自禁的从她内心迸发出来,读。

六、面对异常激动的盲姑娘,贝多芬绝对不会无动于衷,他会想些什么?

1、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中能辨别弹琴的人是谁。

2、遇上盲姑娘这样的人,真实难得啊(对音乐的热爱的人真是我的知音)。

3、一位双目失明的盲姑娘,在音乐方面达到这么高的造诣,真令人钦佩。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贝多芬此时的心情也是激动万分,作为音乐家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最佳方法就是用琴声宣泄。他会弹些什么呢?

(让我们来共同欣赏。)

七、同学们,那一晚贝多芬的所作所为,正是贝多芬那句名言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在次读一读这句话,记住这为伟大的音乐家。

月光曲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提醒学生读准”茵“”霎“”粼“的读音,注意”盲“字的书写,读准”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月光曲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让读者感动。课文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听钢琴曲时的感受,为学生学习现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第九个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3.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三、教学重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初步尝试在音乐中联想并进行练笔。

四、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简介,情境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请大家静下心来,闭上眼睛,默默欣赏(放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空间的艺术。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音乐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请生回答)是啊,音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有一位作曲家关心民众生活,感受人间疾苦,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他就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贝多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名曲《月光曲》的创作历程,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传说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到同学们轻轻地放下课本,相信这些词语难不倒大家了,我们来读一读吧。

莱茵河 、入场券 、微波粼粼 、恬静、波涛汹涌、琴键、陶醉、幽静 、纯熟、断断续续

3.谁能试着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生答)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动

1.贝多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作月光曲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句子。

抓住幽静一词,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景,想象画面。

2.在这样幽静的夜晚,正是这断断续续的琴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促使他走进茅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7自然段,找出茅屋里的三次对话,用横线画出来。

(1)第一次对话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盲兄妹俩)从第一次对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一:从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我读懂了盲姑娘对音乐的渴望。

(2)你的理解很深刻,走进了盲姑娘的内心。

预设二:从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读懂了哥哥因为不能让妹妹去听音乐会而感到内疚。

(3)你真是个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孩子。

预设三:从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读懂了盲姑娘的善良。

(4)你的理解能力可真强,老师也同意你的观点。

小结:兄妹俩的对话触动了贝多芬的内心,贝多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贝多芬把为穷苦人造福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所以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他毫不犹豫地走进茅屋。

3.分组读第二次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4.贝多坐在钢琴面前,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激动地说(生读盲姑娘的话)

小结:当盲姑娘感觉到是在听贝多芬本人弹奏的时候,贝多芬也如获知音,知音难遇,所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只问盲姑娘(读句子)

(四)想象曲境,读读写写

1.贝多芬不忍离去,他愿意为知音再谈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了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时候,贝多芬按起了琴键,你听!(播放音乐)

2.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徐徐打开了一幅画面,兄妹俩身处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更是心驰神往。他们仿佛看到了什么?(齐读第九自然段)

3.如果你是皮鞋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一:他仿佛看到了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4.你找得真准确,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月亮刚刚升起时候的画面。

预设二:他仿佛看到了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5.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月亮穿过微云的画面。

预设三:他看到了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6.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7.如果你是盲姑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8.此时,你们的脑海中一定也浮现出皮鞋匠看到的三幅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9.看到这三幅画面,皮鞋匠的心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10.月光曲一共分为三个乐章,老师分别节选了三个部分,请你们听一听,那一段音乐配那一段文字更合适?在朗读的时候该怎样读。

预设一:第一段音乐节奏缓慢,仿佛月亮刚刚升起来,我觉得第一段音乐配第一段文字更合适,在读的时候语速要慢一点(请生试着读一读)

预设二:第二段音乐比较轻快,仿佛看到月亮越升越高的画面,我觉得配第二段文字更合适,在读的时候节奏加快(请生读一读)

预设三:第三段音乐比较激昂,节奏较快,配第三段文字比较合适,在读的时候节奏更快,读出激动的感觉(请生试着读一读)

10.黑板上呈现的三个画面有一次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些画面是皮鞋匠亲眼所见吗?(不是)他是在音乐声中想象出来的。根据音乐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皮鞋匠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到了大海。

总结: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当我们看到美好事物的时候,也可以关联生活实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把他们记录下来。

11.欣赏音乐,想象画面,并把画面记录下来。

五、作业布置

选一首喜欢的歌曲,想象歌曲描绘的画面,把这个画面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学准备:

《月光曲》和课文的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学习第一段。

1、今天我们学习《月光曲》。“曲”是什么意思?(没有歌词的乐曲叫做曲。)

2、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3、《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他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的?

4、齐读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最后一段。

1、整篇文章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最后一段)

2、自由读段,读后交流

(1)这个曲子叫什么?

(2)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通读全文,交流阅读所得。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导入: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自由读第九节后交流

(1)“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句。

(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结合理解“霎时间”、“微波粼粼”、“一缕轻纱似的”等词语。

指导朗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部分。

(2)“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3)“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3、指导学生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4、《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5、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6、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

7、说经过: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8、播放《月光曲》录音带,感受旋律的变化。

9、引: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下节课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2——8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2)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3)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①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②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③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2、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吗?

(《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的贫穷;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 《月光曲》也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还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仔细琢磨盲姑娘说的话,了解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听了她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想些什么?读读课文,想想划划,并同学交流探讨一下。

(1)盲姑娘酷爱音乐:断断续续的琴声表明她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仍然不停苦练;十分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听到有人为自己弹琴,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贝多芬,但十分恭敬有礼地“连忙让座”。

盲姑娘懂音乐:虽然双目失明,尽管从未听贝多芬弹奏过,却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奏。

盲姑娘体贴兄长:尽管十分渴望听音乐会,但体谅家境贫穷,哥无能为力。

(2)贝多芬同情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贫穷家境,为姑娘双目失明仍热爱音乐且非常懂事而感动,为遇到知音而激动。

(3)有感情地朗读第2——8自然段,特别是在对话中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谅,读出贝多芬对盲姑娘和皮鞋匠这样的穷人的同情之情。

三、完成部分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能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默写。

运用第一节课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记住生字和词语,试着默写出来。(不要求人人全部默出)

二、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回忆课文内容,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把它用语言组织起来。

2、要求人人说,说清楚。

三、继续学习课文,巩固《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茅屋。”

4、背诵第9自然段。

四、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有道理吗?(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个“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变化一致。

五、完成作业本习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词条  月光  月光词条  月光曲教学设计词条  
教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推荐度: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推荐度:恐龙的睡前故事推荐度:守望蓝天环境作文推荐度:恐龙的儿童睡前故事推荐度:相关推荐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展开)

教学设计

 《找春天》优秀教学设计

《找骆驼》教学设计推荐度:找骆驼教学设计推荐度:找规律教学反思推荐度:《jqx》优秀教学设计推荐度:《赵州桥》优秀教学设计推荐度:相关推荐《找春天》优秀教学设计...(展开)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推荐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推荐度:《詹天佑》课时教学设计方案推荐度: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推荐度:实验设计方案推荐度:相关推荐关于教学设计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