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挑山工教学设计

推荐度:

《故乡》教学设计

推荐度:

体育教学设计

推荐度: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推荐度:

律动教学设计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热门】《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热门】《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热门】《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1、2,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5、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①。

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齐彭殇(shāng)趣舍万殊(qū)流觞(shāng)癸(guǐ)丑游目骋怀(chěng)修禊(xì)

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学生发言。

明确本文层次。

板书:

1、记叙兰亭盛况

2、抒发人生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⑴,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1、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

板书明确:

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2、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

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学生发言。)

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⑵,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

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悟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

(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发言)

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热门】《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

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几个鉴赏点,感知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感受文美中,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为何由“乐”转“痛”。

难点:理清作者感情脉络及其原因:感受作者感情倾向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生命观点的认识。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问题引导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媒体设计:

ppt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说明性文字。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成文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

2、作者: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yí),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3、时代背景: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当时统治严酷,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往往崇尚老庄,认为生即死,死即生,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早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4、“魏晋风度”:作为魏晋时期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的风流自赏。他们“简约云澹,超然绝俗”。魏晋时代长期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

二、课前检查与验收

1、文学常识:《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如《兰亭集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如《送东阳马生序》。

2、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形作名,贤人。

死生亦大矣:形作名,大事。

一觞一咏:觞,名词活用动词喝酒。

极视听之娱:动词活用为名词,视觉听觉。

齐彭殇为妄作:意动,把……等同。

一死生为虚诞:意动,把……看作一体。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动。

游目骋怀:使…奔驰(使动用法)。

三、初读文本

任务:课文一二段以及第三、四段中最能直接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字眼分别是什么?

朗读指导:誦兰亭之音

第一二自然段:“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要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第三段: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哉”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第四段:“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明确:“乐”、”痛”、“悲”。

四、品读课文

1、品读课文第一二段

王勃《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贤主、嘉宾)。汤显祖《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而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请同学们想想此次兰亭集会四者并具了吗?如果四者并具,那么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1、品读课文第三段

本段作者饱蘸浓墨、蕴含深情的是哪一个字?请同学们思考作者“痛”之由有哪些?然后小组交流。

背景补充:当时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有人“悟言一室之内”谈玄悟道;有人“放浪形骸之外”归隐山林。虽“静躁不同”,但“终期于尽”。

3、品读课文第四段

作者的情感由“痛”转“悲”,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何而“悲”呢?

(组内探究提示:由三类人的情况来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五、探读课文

没有一个诗人能够由于自身和依赖自身而伟大,他既不依赖自己的痛苦,也不依赖自己的幸福;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苏联〕别林斯基

1、王羲之的“痛悲”仅仅是因为个人死生吗?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2)背景: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当时统治严酷,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往往崇尚老庄,认为生即死、死即生,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结论: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世俗社会的否定。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由个人死生之痛悲转而关注身边社会的情怀。)

如果我把全文情感概括为由乐到痛到悲,大家有异议吗?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汉武帝《秋风辞》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虽然从“乐”到“悲”跨度比较大,但我都是用“兴尽悲来”“乐极生悲”来宽慰自己的。但最近,我再读文本,发现王羲之的“乐”是不是“乐极”需要考虑。郭沫若认为文章前面写极乐,接下来突然转到痛悲,“悲得太没有道理”。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1)探语气

“悲夫”原稿,据考证,原本是“良可悲也”,涂改为“悲夫”。

可见语气那一句平缓?

(2)探集会目的

请大家仔细研读第一段,思考兰亭集会的目的具体是什么?

资料一:(永和)六年……夏五月,大水。是岁,大疫。

资料二:(永和)七年春正月丁酉,日有蚀之。秋七月……甲辰,涛水入石头,溺死者数百人……十二月辛未,征西大将军桓温帅众北伐,次于武昌而止。

资料三:(永和)八年春正月辛卯,日有蚀之。

资料四:永和六年,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在任时,对百姓充满仁爱。时东土饥荒,王羲之辄开仓赈贷”。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那么,我们再来想想,王羲之兰亭集会上是否“乐极”了呢?如果不是,应该还有什么感觉呢?

(结论: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其“乐中隐忧”不正是王羲之“魏晋风度”的内外再现吗?不正是一位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深情吗?“乐”是应景,“忧”是内核。)

3、如何理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

(1)“一死生,齐彭殇”是谁的观点?

(2)“固知”是何意?

(3)王羲之赞同这样的观点吗?

背景补充:背景: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

课堂小结:

王羲之在玄谈盛行的东晋,高呼“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表现出对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关注,提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中心思想,在其“放浪形骸”的外表下,注重个性与精神的自由,珍视人格与生命的完美。正因如此,写下此序的目的正是使。千古同心,千古同慨,当我们感悟到人生悲剧的终极处境时,更因用行动去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活出生命的价值!

六、当堂检测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为后之览者,你有什么感想?

以“羲之,我想对你说……”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表达你的感悟。

例如:羲之,我想对你说:“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对生命对人生有思考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七、作业:

1、请将你课堂上写的一段话扩展为一篇以“与王羲之对话”为话题的800字左右的随笔。

2、阅读:鲁迅《永远的王羲之》.

板书设计:

1、赏山水——乐。

2、晓生死——痛千古同心。

3、探永恒——悲。

教学反思:

1、避免文言文教学中“重文轻言”或“重言轻文”的现象,做到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把时间“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诵读品悟中,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3、通过课前检查与验收,了解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通过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学情,遵循课堂“三讲(重点、难点、易混易错易漏点)”和“三不讲(学生已会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原则,力争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热门】《兰亭集序》教学设计3

教材定位及学情分析:

兰亭集序》被选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单元。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并联系作者生平及社会背景去探究自然、思索人生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尊重敬畏自然,不断探索自然的奥妙和人生价值的兴趣。本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阅读面较窄,但质疑意识强烈,挑战权威思想突出,这为课堂学生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提供了保障,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教法设计:质疑讨论,拓展评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激趣,进入文本。

[幻灯片]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此文被誉为“书中的极品,文中的上品。”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辩才和尚处获得王羲之的真迹后,爱不释手,命人摹拓数本分给太子诸王,并且在死前请求高宗李治把兰亭真迹随葬昭陵。写作本文时,王羲之33岁,距其后辞官归隐仅有3年,也是他决定归隐的重要的蕴酿阶段。其间如何反映作者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幻灯片]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诵读体悟。

师导:“三分诗,七分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最好的方法。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标注字音,划分节奏。②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评价。

[幻灯片]:兰亭集会,赏景畅饮,信可()矣;聚后思索,面对生死,岂不()哉;联系古今,思接千载,亦可()夫。

2、处理疑难字词。

①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会()稽悟()言形骸()世殊()

②、判断下列红色字含义的正误。

茂林修竹(长)

况修短随化(修身)

丝竹管弦之盛(繁多)

俯察品类之盛(繁盛)

所以游目骋怀(……的原因)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用来)

③、翻译下列句子。(供参考,具体随学生提问而定。)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活动安排:学生以组互问互答,解决不了的老师给以点拨,给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分析。

三、美点赏读,涵咏领悟。

文学即人学。古今优秀散文往往都会逼真细腻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兰亭集序》的每一句话无一不是作者情感表露和心理折射。下面,让我们看看文章一、二段。

1、阅读第一二段,品兰亭之乐。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四美具,二难并。”想想“四美”指什么?

明确: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2、填写训练,领悟情感。

引导:散文在于美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因声求气,将作者的心理和情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来。

活动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内容,仿照示例写一组句子。

例句:兰亭之乐,乐在景美,这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尽量用文中原句回答)

参考示例:①、兰亭之乐,乐在人贤,这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兰亭之乐,乐在辰良,这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③、兰亭之乐,乐在赏心,这里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④、兰亭之乐,乐在事雅,“引以为流觞曲水,映带左右。”……

小结: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文人雅士们的潇洒风度和诗意人生,以至美好的聚会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写道:“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你认为作者的“乐”是否为“真乐”,你又如何看待他的“乐”?

活动安排: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交流,举手回答,师生共评。

参考提示:亲近自然,娱情山水(真乐);借酒取乐,游戏人生(暂时之乐);感官刺激,`瞬间闪现(简单肤浅之乐)

明确:作者以“极”“信”二字写尽了与友人们欢聚的兴致和情怀,但乐中有哀。王羲之是晋人所谓的“性情中人”,谢安曾对他说:“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王羲之回答:“年在桑榆,自然至此。”也许会乐极生悲,作者面对良辰美景,抒发“幽情”,以表达纵欢过后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自然掩盖不了生命短暂、光阴虚度所带来的烦恼。其实,这也是王羲之前后所有文人们共有的经历和感受。(举李白和苏轼等人例子)

4、赏析第三段,思兰亭之痛。

师导:自古人们就有“乐极生悲”的人生感慨,作者亦如此。那么,作者因何而痛?

活动设计: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有深刻感悟的句子,然后在组内交流,统一意见后在班内交流,师生评价。

幻灯片:以“我从--(运用原文句)中读出了--”的句式来回答。

参考提示:①光阴易逝,生命短暂。②快乐难久,人生无常。③美物易逝,情迁之痛。④造化难违,死生之痛。⑤死生亦大(事)。

他写此文仅仅为了表达内心之痛吗?让我们再读这一段文字,进一步体会作者深沉的悲痛。(学生阅读提供的资料自由发言)

5、赏析第四自然段,识兰亭之悲。

师导:既然“生命之感”如此沉重,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作者的“悲”情缘何而生的呢?

活动安排:指名朗读,学生勾画相关句子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幻灯片]:以“兰亭之悲,悲在--”发言。

参考提示:①悲在古人今人对生死看法非常一致。②悲在后人对生死看法与古人、今人致。③悲在古人把生死看成一样。④悲在人们的困惑,即那个时代对生命的漠视和人生的悲叹。

那么,王羲之的“悲”是悲痛还是悲观呢?

参考提示:是悲痛而非悲观。

[幻灯片]:展示时代背景:王羲之生活在一个清谈玄学,积极悟道的年代。魏晋时期政治极其严酷,社会急剧动荡。门阀制度使得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学士都死于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身处乱世,大家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等生死,齐彭殇”这是庄子的思想。因而有人会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之外”,虚度光阴。对此,王羲之是不认同的,一个“虚诞”一个“妄作”足以证明。他劝告时人要珍惜时间,热爱生命,有所作为。

四、归纳课文,拓展延伸。

师导:作者在文中充分表现了兰亭聚会的感慨,也反映了他的生命观。那么,你怎样看待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作者作序的目的是什么?

活动安排:学生浏览课文,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组内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后在班上展示。

参考提示:文章虽是叙写兰亭聚会,实则是批判晋代名士们的虚无思想观念。东晋是名士风流时代,士大夫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笔傲山野,即信奉“一生死,齐彭殇”,而作者却显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境界,勇敢地从消极颓废情绪中走出。如果和苏轼,李白等人相比,也可看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即其“儒佛道”统一的哲学信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有警示后人不要受当时士大夫消极人生影响,客观面对生死,把握生命,积极生活。

一个人的生命如草木万物随造化而定。我们面对生死很难做到如庄子般洒脱随性,但也没有必要为生死困扰,反而要更加“珍重生命”。

五、课文小结

[幻灯片]:品读文字,你会发现文章浸透着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一次普通的聚会,王羲之发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一次灵魂的坚守、王羲之探索出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永恒方式;一次谆谆教诲,激励我们要强健体魄和精神,去战胜人生路上的困难。下面老师留给大家一段话:品兰亭之乐,追求雅趣人生;思兰亭之痛,珍惜有限生命;悟兰亭之悲,打造精彩人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与苏轼《前赤壁赋》对照,分析二人哲学观点的异同。

2、整理课堂未能解决的词句,写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乐--[情、理]--痛

热爱生命积极生活

【热门】《兰亭集序》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知识。

2、翻译课文、归纳整理文言基础知识,积累重点虚词“之”的用法。

3、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学习重点】

1、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2、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链接】

1、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兰亭集序》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3、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介绍见课本注释①

4、序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学习过程】

一、疏通课文,积累字词

1、将课文注释中的注音搬到课文相关字词上面,然后熟读课文。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把重点字词和解释标注在课本上。

3、归纳整理重点文言知识(小组合作)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4、解释下列句中的之字

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以之兴怀暮春之初

乃夜驰之沛公军夫晋,何厌之有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顷之未发

二、整体感知文本,用课文中的话填空。

课文第1、2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____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表明作者闲适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段在第1、2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先指出人与人相处短暂,接着阐述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引出对死生的观点,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4段交待诗会所作成集的目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交待将诗成集之目的,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文本内容(小组合作)

通过感知课文,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并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生发这些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的生死观是什么?

四、拓展训练(D级)

有人说:“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这句话说得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你将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呢?请写一写。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词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词条  
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推荐度:《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推荐度:《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推荐度:《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推荐度:《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推荐度:相关推荐阿...(展开)

教学设计

 《天地人》教学设计

《翠鸟》教学设计推荐度:泉城教学设计推荐度:《观潮》教学设计推荐度:将心比心教学设计推荐度:《琥珀》教学设计推荐度:相关推荐《天地人》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展开)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彩色的梦教学设计

《彩色的梦》教学设计推荐度:小学语文《彩色的梦》教学设计推荐度:相关推荐彩色的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