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回声》的教案

《回声》的教案

推荐度:

《回声》教案

推荐度:

《回声》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回声》的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回声》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声》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乐、奇怪、亲切的语气。

3、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初步感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回声吗?你在哪儿听过?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小组按自然段读、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班上汇报。

5、写字指导。

(1) 学生观察。

(2) 教师示范:“纹、影、倒、游”四个字。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二、朗读感悟。

1、默读思考: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画出有关的句子。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在哪儿听到的?妈妈是怎样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2、把你画出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

3、课件演示回声的成因。在读读妈妈说的话。

4、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理解回声的成因。

三、实践活动。

回家后做实验或到郊外听回声。

《回声》的教案2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教学方法:

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及课文插图,结合实际演示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槽、生字词卡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电教创景,激情引趣。

1、课前谈话:

谁来说说你的爱好是什么? 我也有一个爱好,就是把生活中有趣的、难忘的事用摄像机把记录下来。今天我就带来一段录像,你们想看吗?

2、播放课件:(人在山谷中大声叫的回声片断)

看了录像你想说什么?

3、引入新课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的兴趣则源于好奇。为了能使学生马上被吸引住,我先播放一段人在山谷中大声叫的片断,幽静的山谷,反复的回声。学生很快被吸引住了,一个个睁大了眼睛,伸长了脖子,说:“老师我知道这是什么,这是回声……”,“老师,我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出了那是回声,也提出了疑问。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并且迫切地想知道回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 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 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 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 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 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 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 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 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1. 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并讨论:这些声音小青蛙是在什么地方听见的?

2. 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 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妈妈怎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妈妈去看一看。

五、 生字书写指导:

“岸、洞、倒、影”,重点分析“岸、影”的书写。

《回声》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五段青蛙妈妈对小青蛙说的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电教平台)

多媒体电教软件(《回声》.课件)

幻灯机、盛水的玻璃缸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节

教学要点:

诱导预习。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妈妈的话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听回声的录音。

2.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

3.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

4.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示图,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

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

3.)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

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小声自由读。

2.)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4.)检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5.)指导读句 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

a.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b.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6.)(读小青蛙妈妈的问话。)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示句:“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7.)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cang

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

思考: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2.)示第四自然段

默读:把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jian reng

捡 扔

(用做动作的方法学记这两个生字)

3.)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4.)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5.)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6.)读句“……河水……荡回来”,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bo dang

波纹 荡

7.)演示动画“扔石头”,进行说话训练。

8.)齐读这个自然段。

9.)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板书: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过渡: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回声到底是什么回事?看第五自然段,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2.)示青蛙妈妈的话:

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3.)示2、3句话,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4.)引导学生板书: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5.)演示动画: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6.)填空练习:

1.水的( )碰到( )又( )回来。

2.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7.)小结板书:明白

8.)分角色朗读这段。理解:一蹦老高

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小结质疑。(略)

1、按板书小结。

2、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三节

教学要点:

巩固练习,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三、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附板书设计:

《回声》的教案4

对教学目标的设计:

1、能够初步听辩声音的强弱,寻找自然界音响的强弱,并能在打击乐器上奏出强音,弱音。

2、演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并能够用歌声表现强弱。

3、 从中体验到大自然中充满的乐趣。

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听音乐进教室

1、 听音乐,根据节奏拍手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感受、引导、掌握

1、 听音乐,感受强弱。

2、 理解“强弱”定义。

3、 再听,分辨强弱,认识“f”和“p”。

4、 奏出强弱,并能根据弱音,做出相应手势。

5、 想象自然界中的音响。

三、听赏、表现

1、 导入新课(播放动画片中带回音)。

2、 学回声

3、 欣赏歌曲

4、 师生合作学唱歌曲

(1) 师生互唱

(2) 模唱

(3) 分组接龙唱

(4) 齐唱

四、小结

大家玩的高兴吗?从中都学到了一些什么?

对教学评价的设计:

在掌握知识目标方面 ,利用各种手段,淡化音乐知识概念,注重了教学的"感受性。整堂课,学生能和老师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合作和创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回声》的教案5

第一课时

1、播放:人在山谷中大声叫的回声片断,,幽静的山谷,反复的回声……导入入新课:回声。齐读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2、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借助拼音拼读,可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思考并说说出了种种听到的回声,也提出了各自的疑问。

2、学生边读边圈生字,自己想办法认识它们。尽量读通句子。

3、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1、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2、此设计培养了学生自读能力,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大家知道,课文中有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还有一位慈祥的青蛙妈妈,现在青蛙妈妈要带小青蛙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玩,你们想不想去?不过青蛙妈妈说了,想去的孩子得先读出荷叶上的字词

1、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出示生字词卡片(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指名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师生一起纠正。

2、小组合作,互动识字,做转盘猜字游戏。

3、检查读课文情况,分段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时评价读书情况。大家交流: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学生认真读生字、生词。

2、小组合作识字,四人一组,组长转盘子,依次分别猜出6个果子后面藏的.字。

3、学生相互评价读课文情况,交流读书收获,解答疑问。

1、采用多种方式检查,巩固生字词的认识。

2、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发挥教学的群体功能,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了帮助。

3、从字词句回归主题,了解课文内容。

1、细细品读课文,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读读,说说读书收获。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小青蛙在桥洞底下听到了哪些声音?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

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重点段第四、五段

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

小组合作学习

(1)出示自学要求:

妈妈做的句子用——画上;

妈妈说的句子用“~~~”画上。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a出示青蛙妈妈做的句子,指名读。(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

b演示扔石击水实验,突破难点

请小朋友上台来演示,观察口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学生针对问题,画出相关句子,认真读一读,填一填。

3、反复朗读课文,美中品读

“小河上有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请Word版完整教案:

《回声》的教案6

一、导入课题:

1、小朋友们,有一只小兔淘淘遇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我们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2、是谁在学淘淘说话啊?

回声是大自然中一种有趣的现象,谁能有趣地读读课题?

3、回声是怎么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要跟着小青蛙和它的妈妈来揭开这个奥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句子:(个别读,同桌读)

A、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

B、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地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

C、小青蛙奇怪极了,他问妈妈:“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D、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E、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

3、出示生字:提醒字音,开火车读

三、学习1-3自然段

1、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美丽的地方,你喜欢这个地方吗?

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这里的景色的(出示第一自然段)

谁能读出景色的美丽?(个别读、齐读)

2、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小朋友自己读一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说一说“是什么有趣的事”?

3、分角色朗读(小青蛙、看不见的小青蛙)。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4、指导读句:小青蛙是用什么语气说这些话的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从课文里找一找。

“呱呱呱,多好看哪!”(高兴)

“你是谁?你在哪儿?”(奇怪)

5、分角色朗读2、3自然段:旁白、小青蛙、青蛙妈妈、看不见的小青蛙

6、四人小组合作读,汇报

7、小青蛙说的话里还藏着两个生字宝宝呢,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他们?

8、齐读2、3自然段,读出小青蛙不同的语气。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是怎么做的呢?请你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边做动作边读)

2、你们看,河水被激起了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荡回来。(出示图片,随机出示文字: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

3、识记生字

4、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生说一说

再读课文中水的变化。

5、完成练习:

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 )。( )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 )回来。

6、水的波纹是这样的,那声音的"波纹呢?请你自己读读第5自然段青蛙妈妈的话,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7、课件演示。

五、写字指导

1、我们今天要写的几个生字就藏在这个句子里,请你读一读。

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你能说一说这几个字的结构吗?说注意点。

3、学生练习书写,反馈,再写。

4、写完的小朋友读一读:

有一天,聪聪来到鱼塘边,心想:这下我可以向青蛙妈妈学习哩!他捡起石头往鱼塘里扔,嘴里还“呱呱呱”地学青蛙叫。鱼塘太大了,水的波纹组成一个个圆圈,由小变大,可还没碰到岸边,就消失了,看不到返回来的样子。

《回声》的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②、通过观察和实验演示,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感知全文,讲读课文1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2至6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知道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的一种物理现象,大多数二年级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设疑导入,引发兴趣

1、 师:“声”想请同学们帮它找词朋友,谁愿意?“声”有一个词朋友叫“回声”(板书)。

2、师:关于“回声”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能听到回声呢?……)。就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①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②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检查生字读音,读生字卡。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 自主识字,短文复现

1、 师:这课的生字朋友不多,你已经认识了哪几个?怎么认识的?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呱、哩、圈、纹、返”都可以启发学生自学,让学生发挥小组互助学习的优势,自己认记,如,瓜—呱、里—哩、卷—圈、文—纹、反—返。认记时要注意“里”读第三声,而“哩”读轻声。)

2、 同桌互查课后生字,用星号评价对方。

3、 短文复现,巩固识字:

调皮的聪聪

聪聪很聪明,但有时候也很调皮。

有一天,聪聪来到张爷爷的鱼塘边,发现张爷爷回家吃饭了,他就捡起石头往鱼塘里扔,嘴里还“呱呱呱”地学青蛙叫。鱼塘太大了,水的波纹组成一个个圆圈,由小变大,可还没碰到岸边,就消失了,看不到返回来的样子。他想:可能是石头太小,于是,他又找到一块大石头,准备往里扔。

这时候,张爷爷回来了。聪聪很害怕,就对张爷爷说:“我在向青蛙妈妈学习哩!”张爷爷明白是怎么回事以后,笑着说:“小调皮!这是鱼塘,一不准游泳,二不准向里边扔石头,快回家吧!下次再让我看见,可不会放过你。”聪聪伸了伸舌头,跑了。

(四) 图文结合,学习第一段

1、出示多媒体画面。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优美)

2、出示课文第一段:小河上有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3、图文结合,读一读,说一说:美在哪里?

4、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

(五) 指导书写

书写“纹、影、倒、洞、游”。

1?描红后观察。

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左窄右宽:洞、纹;左宽右窄:影)

2?示范指导。

(1)范写“纹、影、倒、洞、游”四个字,让学生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讲解要点:“纹”的纹丝旁是三笔写成的,第三笔是提;“影”字右边的三撇,起笔应该在一条垂线上;“倒、游”各部分应该写得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

3?学生临写。

(1)古筝响起,让学生在幽静的音乐声中进入潜心写字状态,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脚稳”。

(2)临一遍、对照一下,找到不好的地方,再观察前边的.范字,看准后再临写。

(3)教师巡视,发现姿势、书写等问题及时纠正。

(六)注意事项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回声的资料 ,没有上网条件的同学向家人请教有关回声现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习二、三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

1、学生自由读2、3自然段,思考以上问题。(小青蛙发现另一只青蛙学它说话。)

2、快速阅读第2自然段,思考:小青蛙学它说什么话?把它们说的话划下来。

3、分角色朗读青蛙的话。

4、评析: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标点:问号、感叹号等)

5、应该怎么读?谁来读?(第一次是高兴的语气,第二次是奇怪的语气。)

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怎么想?(谁来学我?它在哪里)

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奇怪极了)

6、于是,它就去问妈妈,谁来读,读出奇怪的语气

7、妈妈是怎么回答的,我们也跟着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二)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1、?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笔画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2、?演示解疑。

(1)实验演示:(下面的实验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前带领学生到水塘或者小河前观察水波的荡漾。)

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盆,里面放适量淡红色的水。打出画面后,先让学生观察水面静止的样子。然后,教师把一颗小石子轻轻投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最后,让学生口述观察到的情形。

(2)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引用物品、所做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3)结合词语比较,复习“捡、扔、碰、圈”等字,并相机进行字义的理解。

3、?朗读感悟第五段

(1)?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2)?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它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要稍快。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4、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思考:小青蛙的心情怎样?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欢快)

(2)用高兴的语气读这一段。

(3)通过朗读与第二段的“高兴”进行比较。

(三)分角色朗读,总结全文

1、分“青蛙妈妈、小青蛙、回声”朗读全文。

2、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填空:回声就是_______碰到_______返回来的自然现象。还有哪些地方也能产生回声?

3、小结:同学们只要多看、多听、多实践,就一定会比青蛙聪明。

(四)指导书写——岸、园、围

(五)弹性作业,拓展延伸

一星级:积累本课中的优美词句。

二星级: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三星级:同学间合作,自编自演课本剧。

(六) 板书设计

回声

碰 遇

水波 ) ) ) )河岸 声波 ) ) )障碍物

荡回来 返回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回声,回声教案,回声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回声》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藏、捡、扔、波、荡”5个字和带有这些生字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回声(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什么是回声)。

教学难点:

回声形成的原因(通过试验来完成:先把一个玻璃水瓶放进水,再把它放在投影机上打在屏幕上,最后往瓶子里扔块石子就发现其结果)。

疑点:为什么把青蛙当作人来写?(本课是讲的科学道理的童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或影视中见到过的有关回声的现象,初步了解“回声”的意思,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试读课文。

2、自由读文,提醒学生注意没学过的生字的读音:“藏、扔、荡”都是后鼻音,“捡”是前鼻音。“藏”是平舌音,“扔”的声母是r,不是n或l,应读一声。

3、再读课文: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另外一些字词的读音。

(1)带轻声字的词。如:月亮,美丽的,高兴得,奇怪极了,藏着,学我说话哩,孩子,妈妈……

(2)多音字,如:“倒影”的“倒”读d4o,“一只”的“只”读zh9。

(3)“一”的变调,如:“一个”“一片”“一蹦”的“一”读第二声,“一只”“一颗”“一圈”的“一”读四声。

三、读课文,数一数,看看共有几个自然段。

四、分段练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查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波纹:波,波浪,即江河湖海上起伏不平的江面;波纹,小波浪形成的水纹。

荡:摇动,摆动。在本课指波纹一起一伏地动。

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

欢快:快乐、轻松。

六、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段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

1、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1—3自然段

边读边画,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句,画出你读懂的字、词、句?提问: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哪个词,哪句话用的好?为什么?

(2)再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后两个问题,从课文中找出可以回答这问题的句子,并用铅笔画出来。

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桥洞底下)

这是一座什么桥?(石桥)

是什么样的桥洞?(出示课文中第一幅插图,理解“半圆”。)

(3)朗读课文1—3自然段。

①叙述,课文中讲道: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结合插图(一)说说周围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提问:“周围”是指什么地方?(桥洞附近)“美丽的景色”指什么?(结合插图回答,理解“倒影”)

(半圆的桥洞和水果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

②叙述:小青蛙高兴得叫起来,与此同时,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再读课文,引导学生练习读,讲回声的几句话。

③叙述:小青蛙十分奇怪,以为桥洞里躲着另一只小青蛙,它问妈妈,妈妈没有直接告诉它,而是笑着,带小青蛙跳到岸上。设问:妈妈要做什么呢?

④提问:小青蛙问妈妈时,妈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习课文4—5自然段。

(1)出示插图(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一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2)引导学生观察试验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读课文4—5自然段(小结总结段意)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为什么把青蛙当作人来写?

本课是一篇讲科学道理的童话,把小青蛙当作人来写,这是童话的特点,小青蛙是不会说话的,但是文中讲的知识却是真实的。

第三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录音,读课文。

2、分段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1,2段中讲景物的句子。

(2)指导朗读第2段中回声的句子。

(3)指导读好小青蛙与妈妈的对话。

(4)指导读好句子尾的助词,如:啊、吧、哩、啦等

3、练习朗读全文。

提示学生注意小青蛙思想情感的变化,先是看到美景很高兴再是听到回声感到奇怪,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最后是无比欢快。

二、指导记忆字形。

藏:上下结构,草字头,下面先写“厂”字,一撇的左边写“”,“厂”字里边写“臣”最后写斜钩,撇点。共17画。

捡:左右结构,提手旁,右边是“脸”字的右半部。

扔:把“奶”字的女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扔”。

荡:共9画,第7画的横折折折钩是一笔。

三、练习书写生字。

四、完成本课作业。

1、填空,读句子,再想象句子的内容。

(1)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一圈地(荡)回来。

(2)青蛙叫的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

(3)提问:什么是“荡”?什么是“返”?(引导学生换词比较,理解意思)

2、搭配词语,连上线

3、听话、说话。

(1)读题目,明确本题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2)注意把时间、地点、内容说清楚,转述要准确。

(3)指导练习转述。

①借助拼音读懂转述内容。

②用自己的话练习说。

4、设想另一个内容,用上面的转述形式练习转述。

《回声》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藏、捡、扔、波、荡”这些生字和所组成的词语。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文两个问题:①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学他说话?②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从而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回声,知道回声产生的原因。

4、通过学习《回声》这篇课文,认识科学的有趣,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

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小黑板、水缸、生字卡

教学要点:

1、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

2、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回声》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和带有这些生字的新词。

2、学会重点词句,并想象句子的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回声和形成回声的原因。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回声和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板书课题:

21回声

2.“回”是什么

3.激疑: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儿能听到回声?

4.导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科学道理的童话。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要求:①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②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检查生字读音,读生字卡。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出示多媒体画面。这就是书上所说的那座石桥,哪位同学能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大月亮?(激光灯指图说)

3、谁能用“好像”说一句话。

4、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优美)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

四、深入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

1、学生自由读2、3自然段,思考以上问题。

(小青蛙发现另一只青蛙学它说话。)

2、快速阅读第2自然段,思考:小青蛙学它说什么话?把它们说的话划下来。

3、分角色朗读青蛙的话。

4、评析: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标点:问号、感叹号等)

5、应该怎么读?谁来读?(第一次是高兴的语气,第二次是奇怪的语气。)

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怎么想?(谁来学我?它在哪里)

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6、于是,它就去问妈妈,谁来读,读出奇怪的语气

7、妈妈是怎么回答的,我们也跟着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五、学习第四段。

1、齐读。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

老师先找一个,“跳”到岸上的“跳”(动作演示)大家再找,还有哪些?

2、这两个动作与什么有关?你怎么知道的?(“捡”“扔”,提手旁,与手有关)

3、老师念这一句,生动作演示捡石子的动作。

4、看多媒体课件,观察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你刚才看到什么?书上是怎么写的?(全班齐读)

师板书:水波

河岸

②学习“荡”

什么结构?与什么有关?(原指积水的洼地,风吹来,水草漂漾,什么样的景象呢?动作演示:一起一伏的摇动)

③齐读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边读边用动作动作演示水波荡回来的情景。

④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小声读第五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画图,练说。

出示自学要求:①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讲了什么?

②画出回声原理图。

③说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2、实物投影仪出示学生画的图,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

妈说的哪一句话画的?

让学生板书:声波

石壁

返回

3、出示句子: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返”什么旁?与什么有关?什么意思?

4、谁边做动作边读这一句话。

5、为什么青蛙妈妈不直接告诉小青蛙回声是怎样产生的,而是先说水波呢?

6、小青蛙听到的声音其实是----回声。(学生齐答)

7、全班同学小声读青蛙妈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说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同桌练说)

8、小青蛙明白了这个道理,非常高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个“高兴”和第二段的“高兴”意思一样吗?

板书:明白

9、指名读小青蛙的话,读出兴奋、欣喜的感情。

10.分角色朗读第五自然段。

七、学习最后一段,这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又讲了什么?

2、小青蛙的心情怎样?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欢快)

3、用高兴的语气读这一段。

4、一个扮演小青蛙,全班读回声。

八、小结。

1、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2、填空:回声就是_______碰到_______返回来的自然现象。

3、还有哪些地方也能产生回声?播放多媒体课件

小结:同学们只要多看、多听、多实践,就一定会比青蛙聪明。

板书:

板书: 碰 遇

水波 ) ) ) )河岸 声波 ) ) )障碍物

荡回来 返回来

《回声》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回声的科学知识,学习本文生动具体地介绍知识的方法。

2.掌握生字词,练习做卡片,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科学小品的写法

2.回声的科学原理及其运用

教学方法:

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前面学过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大自然不仅有美妙的语言,而且有奇妙的声音,当你站在高山顶或深谷里高呼一声的时候,当你站在大厦或遂道里用力击掌的时候,侧耳一听会听到什么呢?回声,有时回声还不止一次,而是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读了这篇课文,就明白了。

初读课文,正音解词:

隧道(suì) 圜丘() 层峰叠障(zhàng) 庞大(páng) 巍峨(wēi)(é)

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一)点明回声发生的`原理。

(二)举例说明回声因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多种回声现象。

(三)用事实说明了解回声,利用回声为人类服务的重要性。

读课文,请学生画出文中所举事例,并依次编上序码。

①在高墙或室内说话,听不到回声。

②捷克阿德尔什伯赫旁的断岩能听到三次回声。

③江西弋阳圭峰的“回声谷”能听到四次回声。

④英国牛津郡一个地方,一声枪响回声达20次之多。

⑤雷声经过地、山、云回声隆隆不绝。

⑥北京天坛回音壁、三音石、圜丘。

⑦冷空气团和云雨层也会反射声波。

⑧阿尔卑斯山铁路隧道里的爆炸声能传到160千米远的地方。

⑨回声探测仪器,声纳。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三个段意)

(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回声的原理、现象以及了解回声、利用回声的重要作用。)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①文章开头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引用)(拟人)

作用是什么?(点题)

把回声比作什么?(比作女性)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原声和回声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将回声现象化作一种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了)

文章引诗开头,有吸引力,拟人形象,富有情趣。

②第二段说的是什么?(回声发生的原理)

③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由具体到抽象)

第二部分

①第4段说了什么?(1次回声)

第5段说了什么?(回声2至20次)

这两段按什么顺序写的?(由少到多)依回声的次数为序。

②第4段分说什么情况?

(分说“较远”和“太近”两种情况,大略说明听到回声的条件)

③第6段说了什么?(总述回音壁、三音石、圜丘)

7—9段分别说了什么?(分别介绍了回音壁、三音石、圜丘)

采用了什么顺序?(由总到分)

④第七段,说明墙体是为了说明什么?(反射条件)

“由于……”一句点明了什么?(点明原理)

⑤第10段说了什么?(液体、气体也反射声波)

第11段说了什么?(用隧道事例证明)

顺序?(由固体到液、气体)回声的表现。

⑥第11段,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先说现象奇怪,再作科学解释)

第三部分

①第13段说了什么?(用事实说明,利用回声有重要性)

②第14段说了什么?(用事例说明回声仪器的迅速发展)

顺序?(由实际到应用)写的是回声的用途。

总结①说明方法

(1)举例子

(2)下定义

(3)作比较

(4)列数字

②修辞方法

(1)拟人

(2)设问

(3)连珠(顶真)

③填表

写作方法

表现形式

具体例子

表达效果

由具体到抽象

由具体到抽象

第1、2自然段

引人入胜

知识原理

由抽象到具体

第9、10自然段

具体形象

结合

先说知识后举例子

第4自然段

生动有趣

具体例子

先说事例后说知识

第10自然段

说服力强

《回声》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6个生字,会写“倒、游”。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2、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8课《回声》。(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回顾课文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呢?(指名回答)

二、感受石桥洞之美。

1、这节课我们来细读课文,看看小青蛙是怎样弄明白回声形成的道理的。刚才这位同学说了故事发生在石桥洞里,那么小河上这座石桥的桥洞又是什么样的呢?(出示石桥洞,学生描述)请同学们快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找)

2、指名汇报交流。(课文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把什么比作大月亮。(把半圆的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连起来比作大月亮)

4、指导书写“倒”。

5、指导朗读。

月亮是圆圆的、亮亮的,非常美,在这里课文把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连起来比作大月亮,也是那么的美。所以我们在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要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而且要把石桥、桥洞、倒影、大月亮这几个词加以强调。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朗读,齐读。)

三、朗读感悟“回声”的形成。

(一)感受小青蛙初闻“回声”的心情。

1、这么美的景色多吸引人哪,小青蛙和它的妈妈也来到了这里,它们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

3、指名汇报交流,感受小青蛙的心情。(高兴——奇怪极了)

4、指导朗读。

(1)指导读出小青蛙初始的高兴以及听到回声后的奇怪。(理解“奇怪极了”“藏着”)

(2)指名分角色朗读。

(二)感受水的波纹。

1、妈妈听了小青蛙的话笑着说------(引读)“孩子,跟我来!”小青蛙的妈妈把小青蛙带到什么地方,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然后用“△”标出表示妈妈动作的词。

2、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词语。

3、汇报交流。

谁能说说妈妈的动作有哪些?(带、跳、捡、扔)小青蛙看见了什么呢?

4、播放“小鱼击水实验”的视频,请学生仔细观察河水有什么变化。(河水产生一圈圈波纹,又一圈圈荡回来。)

5、填空练习,检验学生观察记忆能力。

6、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什么了呢?(师随机板书:水波 河岸)

(三)感受回声的形成。

1、小青蛙的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对小青蛙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自然段,用笔标出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交流。

4、读了青蛙妈妈的话,你们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回声的形成)

5、电脑演示回声的形成过程。

6、齐读青蛙妈妈的话,边读边想:回声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谈理解,师随机板书:声波石壁)

7、再读感悟。

下面我们再把四、五自然段齐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回声形成的过程。

8、小青蛙明白了这个科学道理之后他又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小青蛙高兴的心情)

四、小结。

1、学生谈收获:从这个有趣的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呢?

2、师小结:这篇科学通话,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回声形成的道理,老师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的小朋友听。

五、板书。

《回声》的教案13

活动目标:

1、能控制声音的力度变化,尝试用声音的强弱变化形象地表现“人声”和“回声”。

2、能根据谱图理解并记忆歌词。

3、能分角色合作表演,体验与同伴合作歌唱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歌词图谱一份,山谷图片一份

活动过程:

一、我们去爬山

1、今天天气真好,开上我们的汽车去山谷里玩吧!教师带领幼儿开汽车跟随歌曲伴奏走进活动室!

2、瞧,山谷已经到了,山谷里静悄悄,你到了山谷里会做些什么事?幼儿大胆想象讲述

3、我到山谷里会和大山公公玩游戏!你听,我是这样玩的,我先来唱一声,大山公公好!再来叫一声,小松鼠儿早!

4、我是怎么玩的,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你发现哪里好玩?告诉您们我和大山公公玩的游戏叫回声,你知道什么是回声吗?山谷回声是大自然的一种有趣的复制现象,当我们的声音碰到了障碍物反弹回来发出的声音就叫回声。

5、大山公公的声音和我的有什么不一样?(强弱)你也来试试看!幼儿根据图谱学唱。

6、山谷回声好不好听?山谷回声真好听(教师唱)一起来唱给大山公公听!(真好听真好听)大山公公怎么回答?乐得我们怎么样?(哈哈哈哈笑)

二、山谷回声真好听

1、山谷回声真好听,让我忍不住想来唱一唱,你听!教师清唱歌曲,幼儿完整欣赏歌曲一遍。

2、说说听到些什么,再次欣赏歌曲,提问:请你再来听一听歌曲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谱,引导幼儿分辨那几句是小朋友唱的`,哪几句是大山公公唱的。

4、怎样唱才能让人一下子就听出是谁唱的?重点学唱回声句。引导幼儿控制音量,用强弱表现回声。

5、山谷回声真好听,乐得我们怎么样?大山公公也学我们怎么样?我们一起来学学他们是怎么笑的。

6、你给这首歌想个好听的歌名吧!歌名就叫《山谷回声真好听》。

三、我们与大山公公对话

1、根据歌曲内容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小朋友,一组扮演大山公公。

2、幼儿跟角色演唱一遍歌曲。

3、怎样才能让几个人的声音听上去像一个人那样?

4、引导幼儿扮演小朋友的幼儿配上合适的动作,表演唱。

《回声》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反思:

《回声》是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形象地告诉了学生,和回声有关的知识。网上找了很多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了向学生介绍回声的形成这一块上。但是我认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识字朗读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作为这课的第一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识字和朗读上。本课的生字是呱、哩、圈、纹、碰、返六个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很有规律,呱(口+瓜)哩(口+里)圈(口+卷)纹(纟+文)返(辶+反),他们的读音有类似的地方。而且有三个口字旁的字,识字是很有规律的。我的教案中设计了两个合作的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和小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主要体现合作的是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在这节课中我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这个环节,总结了一下,觉得原因还是有很多:

1、让学生把方法写出来比较耗时,可以改成口头交流,比较省时,效果也应该会不错。还有个别学生组词时有错误。

2、反馈花了大量的时间,是否可以寻找更好的方法。

3、学生对这个方法掌握得还是不够好。

4、任务分配还没有到位。

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为省时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琢磨。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反思: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我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回声》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能学会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

二、能够认识强弱记号f、p,能够比较声音的强和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现在正是春季,带上你们的好心情和老师一起去春游好吗?那就让我们唱着歌出发吧!(播放课件《春天在哪里》)

1、出示大山图片

大山不仅美丽而且神奇(播放回声)

喊声和回声这两种声音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课件出示:

在音乐中大的,重的声音叫强,用英文字母f表示。

在音乐中小的,轻的声音叫弱,用英文字母P表示。

2、师生做回声游戏

二、学习歌曲

1、学生闭眼静听感受歌曲。

好听吗?喜欢不喜欢?

2、再听歌曲熟悉歌词

3、歌曲中都唱了些什么呢?随着老师有节奏的读歌词。

师教生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生轻声随曲唱

5、再次轻声随曲唱

6、学生随着老师的琴声唱

老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重点指导。

7、分角色唱

(1)师生合作唱 (2)男、女生合作唱(3)指名唱

三、比较声音的强弱

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大山,现在我们将要来到声音谷,这里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里面有美丽的"城堡,还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能比较一下哪种声音强,哪种声音弱吗?(出示课件)

四、找一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大自然的世界里,有的声音是强的,有的声音是弱的,现在我们就来找一找,强弱声音。

学生自己找强弱声音,集体交流。

小朋友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表现出这么多的强弱声音。

五、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春游高兴吗?是啊,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快乐,而且学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还认识了f、p表现了声音的强和弱,收获可真不小。时间不早了,带着我们的收获唱着歌儿回家吧!(播放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回声》的教案  回声  回声词条  教案  教案词条  《回声》的教案词条  
教案教案

 中班音乐教案

中班音乐《蝴蝶花》教案推荐度:中班音乐啄木鸟教案推荐度:《雪绒花》中班音乐优质课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精品】中班音乐教案模板汇总九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展开)

教案教案

 美术教案

美术教案推荐度:小学的美术教案推荐度:幼儿美术教案推荐度:小学美术教案推荐度:优秀小学美术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推荐】美术教案三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