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摆》教学设计

关于《摆》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摆》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37、38页。

二、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5.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二)科学知识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2.在实验中会“控制变量”,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3.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

3.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研究摆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设计一个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与老师给定的次数一样。

四、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根线、一个摆锤、量角器一个、尺子一把。

2、教师准备:铁架台20个、秒表4块、摆一个。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指导学生看教材38页左下角的钟。

提问:这个钟有什么特点呢?与我们家里的挂钟一样吗?说说它的特点。教师讲述:这个钟的下方的装置叫做摆。对于摆,你想知道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摆的秘密。(板书课题)

2、认识摆的结构。

师出示一个简易的摆,分别介绍摆线、摆锤、摆角以及往返一次算作一次摆动。

3、学生制作一个摆。

(二)探究新知

1..测量学生自制的摆在15秒钟摆动的次数

(1)教师:要了解摆的奥秘,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

教师演示:先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摆线要直,然后松手,松手时不要施加力。

(2)教师计时,学生测定自己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

学生测定并汇报。

2.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1)谈话:同学们,你们汇报的实验结果,各组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基本上都不同,那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会有快慢?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你们的摆,作出你们的猜测。

(2)学生讨论,作出猜测。

(3)学生猜测,归结为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有关。(板书)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教师: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你们小组觉得摆的快慢与哪种假设最有可能有关,就作为你们研究的课题,设计一下你们的实验该怎么来做?并记录下你们的方案。

(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3)学生汇报方案,相互评点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科学,教师再提供参考意见,主要是怎样控制变量。

4.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操作实验。

(2)汇报结果。

(实验结果可能会出错,研究同一课题的小组如果发生冲突,让大家找一找出错的原因)

(3)教师问出错的小组,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有道理自己就再做一遍。

(4)汇总得出结论: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5.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分派任务:全班七组,每组选做一个15秒内正好摆动9、10、11、12、13、14、15次的摆。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

(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三)巩固应用

(1)教师出示一只挂钟:老师的这只挂钟走慢了,那么我们怎样做才可以让它走准呢?走快了,又该怎么办?

(2)学生讨论、汇报。

(3)教师针对挂钟讲解。

(四)总结

看来钟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研究。你通过对摆的研究有哪些体会?

《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背景

《摆的研究》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中“用摆计时的钟”和“测量摆的快慢”两课内容。本课的重点定位于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依据实际,期望学生在课中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体验精确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实验过程的精确与否直接导致实验结果的科学。因而,本课追求实验的“精确性”,也就是让学生尝试着能精确地控制实验中的变量因素来做好摆的研究中的公平实验,让精确实验的思想浸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让实证意识融入学生的思维之中,来诠释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过程,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同时,也是对传统自然课《摆》的一种借鉴和超越。

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

本单元主题是关于“时间的测量”,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使学生在研究“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一单元的内容安排:第一课,“时间在流逝”,主要让学生对某一个时间段进行估计和感受;第二——五课,“太阳钟”、“用水测量时间”、“我的水钟”和“机械摆钟”,分别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日晷、水钟和摆钟的构造和原理;第六——八课,“摆的研究”、“做一个钟摆”和“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则指导学生对摆钟的制造原理和设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行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所以本单元“时间的测量”过程,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

其实,本单元前五课是了解认识一些计时工具,并知道他们的一些发展史,后3课则是研究制作具体的计时工具,而“摆的研究”则是后面这一部分的起始课或基础课,是为后面的制作打基础的。

课时教材

本课是研究摆,学生对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首先是日常生活中与摆相关的事物,如秋千、拳击沙袋等,其次,前一课了解的钟摆和自制单摆,学生对摆的运动特点,摆的各部分名称(支架、摆线、摆锤、摆幅)以及操作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课开始前我还是对学生进行了摆的操作的回顾,一则让他们明白本课中摆的操作要求,二则进一步了解一下他们对摆操作的掌握情况,其次是通过活动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这一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其实是课的导入。通过两个问题“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一样吗?”与“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引出问题。几幅卡通画其实是对今天活动的猜测,也是对前一课活动的提示和提升。图中一个小男孩说:好像跟摆绳长有关,男孩提出这个观点,说明他是经过观察的。因为学生制作的摆摆锤的重量是相差不多的,但摆线的长度是有差异的。图中的一位小女孩说:可能与摆锤的重量有关吧。这个观点也反映了大多数学生原有认知的。边上一位男孩说:与摆的幅度也有关系的。也代表了一些学生的想法。但图中另一位男生提出了:根据以前的观测,摆幅大小对摆的速度影响不大,一则,部分的排除了前一位同学的看法,一则表示他把上一节课观察到的现象与这节课联系了起来,是思维发展比较超前学生的代表。在“机械钟摆”中,学生观察了不同摆幅的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是一样的,所以这位学生就提出了“与摆幅没有多大关系”的观点。也有一位同学提出:我们还是做实验观察一下吧,提示所有的争论最终都要靠实验来验证。

第二部分是用摆做实验,第一个问题是“摆锤的重量是否影响摆的次数”,要让学生知道在这里哪个是变量(也就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哪些是不变量,对无关因素我们要进行控制,从而保证所要研究问题结果的精确性。在这里要控制的主要因素是摆绳和摆幅,这里我也让学生明白,控制不变量,是在我们实验的环境下力所能及的尽可能的控制不变量,还有如摆动的方向,摆锤的大小

(介绍摆锤的选择),每一次人不要凑得太近,最好同一个人控制摆锤的摆动等。

摆锤的"轻重,书本上是用一倍、二倍、三倍重来表示摆锤的轻重变化的,因为在这里只要摆锤轻重变化明显,就能说明问题,所以我把它改成较轻、较重、更重。

第二个问题是“摆绳的长度是否影响摆的次数”。因为有前一个实验作基础,所以这个实验的设计相对较简单。但这个实验有两次学生自己操作改变摆线长短,这样,对学生操作的要求有所提高。我在实验中是让他们根据铁架台的高度,自己设计好摆线的长度,也是对他们自己设计实验的一次锻炼。

学生在做完以上两个实验后,进行的是对这两个实验的讨论和分析,用了三个递进的问题“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与摆的重量有关吗?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我们是怎么知道的?”这三个问题其实学生通过实验是不难得出结论的,关键是对学生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再去思考,就不难得出结论了(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与摆绳长短有关,同一个摆中,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第三部分教材是,讨论两个摆的摆动快慢情况,它们的摆绳长短一样,但摆锤的长短不同。通过实验观察,再次激发学生的内心矛盾(摆长一样,为什么摆动速度还会不一样呢?),要让学生明白,影响摆摆动快慢的真正因素是摆的摆长,而不完全是摆绳,摆绳只是摆长的一部分,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同时这一块教材,也是为下一课《做一个钟摆》作准备的。

《摆》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长越短,摆得就越快。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3、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发现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难点:制作15秒内振动规定次数的摆,发现摆振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三、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四、科学知识: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每个小组准备:10厘米、20厘米30厘米长的摆绳各一根,螺母四个。

2.每个小组研究摆重记录表1份,摆绳记录表1份,摆角记录表1份。教师准备:

秒表7只,铁架台7个,简易的纸板量角器7个,摆绳长短不一,摆锤(螺母)28个。

教学过程:

一、认识摆(3分钟)

1、复习引入。

1、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很多物体的运动,你能说出大屏幕上的物体是怎样的运动吗?

生:移动、摆动、滚动、转动、振动。

2、出示摆。演示

师:这是属于哪一种运动方式?

生:摆动。

师:把具有这种运动方式的都可统称为摆。板书:摆的研究

二、玩摆(7分钟)

3、认识摆的各部分名称。

师:大家看一个最简单的摆可以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摆线、摆锤、支架。

4、组装好,并试着玩一玩。

师:大家先组装好,然后试一试,想一想让它自然的摆起来,要注意哪些地方?

生:(自由玩)拉直、自然松手。

师:玩的时候要注意:1线要轻轻拉直。2线小锤跟量角器要在同一平面。3自然松手。

要让它停下来只要轻轻一抓就行了。

5、再玩一次,学会操作摆。

6、学会记录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

师:下面你们想怎么玩?比快慢就是比什么?次数怎么算?想知道这个摆次数怎办?时间要统一吗?

生:次数。

师:怎样算一次?生:来回算一次

师:请一位学生帮忙计时,谁来看表?开始计时时给我们一个信号说“开始”,操作的人就松手,大家一起数摆动的次数,直到计时的同学生说“停”为止。师:一次记录结果准确吗?(和学生做第二第三次)

师:15秒摆的次数最终怎么算?

生:算数据出现多的;求平均数;

师:都可以,我们统一算数据出现多的那个数作为结果。

三、研究摆(20分钟)

7、对比,提出问题。

师:你们的摆15秒内多少次呢?下面各个小组分分工,谁操作,谁看表,谁数数,谁记录。数一次。

生:数、记录15秒摆的次数。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摆》教学设计 篇4

活动目标:

1.能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

2.喜欢拼贴活动,会用我用….图形拼出了….。

活动过程:

1、出示图形,引导幼儿说出各种图形的形状。

2、找一找教室里有什么形状的物品?

3、出示飞机,引起幼儿的兴趣。“这是什么?”“这架飞机是怎么做的?”分解飞机,幼儿可以观察飞机由哪些图形组成。

4、“原来图形可以拼成飞机,图形还能拼成什么呢?”引导幼儿动脑筋,展开想象,尝试图形还能拼成什么,教师巡视指导。拼完后请幼儿介绍,“我用……形、……形,拼成……”

5、小朋友们用图形拼出这么多可爱的"物品,真聪明。下面,请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春天来了,花园里,小花的种子慢慢发芽了(贴一个长方形),天气真好,小花一天天长高了(两个长方形),长出了绿绿的叶子,又长出了花骨朵,慢慢的花开了,长出了花瓣,小花看到外面的世界真高兴,可一看身边,一个朋友也没有,多孤单呀,小朋友们,请你们用手里的图形,为小花拼出朋友来,把小花园装扮的更美丽。

6、幼儿动手拼图,教师巡视指导。如幼儿拼的较单一,可引导幼儿丰富画面,如:小花的朋友可多了,有小鸟、蝴蝶、蜻蜓、小朋友等。拼完后,请幼儿说一说,我有用……形、……形,拼出了……

7、你们的小花园可真漂亮,小花有了那么多朋友真高兴,请小朋将互相欣赏作品。

《摆》教学设计 篇5

教案示例

你说我摆

教学目标

1.通过“你说我摆”的游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2.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具准备

积木、机器人.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搭积木游戏

(一)搭积木

1.教师:你们玩过积木吗?

这是老师用积木搭的物体,你们觉得有意思吗?

你能搭出同样的物体吗?(老师挡住所搭物体)

2.教师叙述所搭物体的位置,学生动手搭.

3.比一比谁搭得最象?

(二)自由活动

1.前后两人一组,后面的同学搭好后,说给前面同学听,比一比谁搭得好.

2.说和摆的同学交换.

二、活动二:练一练.

(一)出示图片:练一练

1.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

(二)出示图片:机器人

1.数一数,机器人身上有哪些物体组成的?

2.每种物体有几个?

(三)出示图片:猜猜看

1.图中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2.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思考:

用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摆长方体,可以怎样摆?摆正方体呢?

教案点评:

本节课,通过学生喜欢的搭积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说我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你说我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初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合作,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在教学中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摆》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5-46页的“摆一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并理解算理。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4、在教学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快乐。

5、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操作、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制作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直尺、卷尺。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提问题----激发情趣

师说:今天老师在路上看见熊家三兄妹正在绿化它们的家园。有青青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非常漂亮。我们听它们正在说话呢。

熊妹妹说:“我绿化的比你们的多。”

熊弟弟说:“不对,不对,我的才比你们的大。”

熊哥哥:“你们说的都不对。”

教师说:它们为谁的面积多而争起来,到底是谁的面积大呢?你们有办法?

二、组织活动,建构新知

三、活动一:观察图形,进行估计---增强估计意识

出示第45页的三个长方形。

学生估计三个图形的面积,并把学生估计的数量板书在黑板的角落。同时要学生记录估计的数量。

四、活动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谁绿化的面积大

五、分工合作,测量出面积

学生分工操作并完成第48页的统计表

六、汇报结果,完成黑板的统计表

测量的结果与黑板的估计数比较,谁估计的较准确。

七、展示方法,发现方法

学生各抒已见,说说自己的操作的`方法。

并利用表中的数据,让学生归纳出计算长工方形的面积的方法。

师:你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操作发现了一个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的方法。这个方法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八、活动三:分组验证,确定计算方法

1、各组进行验证

师:先用刚才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再用以前的方法进行验证。并交流验证结果。

2、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个长宽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再进行验证。并在小组内说一说。师生共同确定计算方法,并板书。

3、回顾这个方法是怎样找到的?

师说:你们说得真好,“操作、观察、发现、验证”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学新本领时常想一想这种方法。

九、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第46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

2、帮熊家解决几个问题,你们愿意吗?

(1)熊爸爸说:“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那帮我算算客厅的面积吧。”

(长5米,宽3米)

(2)熊妈妈说:你们太棒了,我正想买一块桌布,可我不知该买多大,帮我算算吧。(长15分米,宽10分米。

(3)熊妹妹说:椅子的坐板面有多大吗?(边长是40米)

学生汇报

有少数同学做的是:40×4=160(平方厘米)

大多数同学做的是:40×40=160(平方厘米)

通过比较,得出正方形面积的正确的计算方法。

十、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十一、实践活动--实践测量,巩固深化

测量一下我们身边的一些长方形和下方形的面积。比如黑板的面、门等。

学生动手操作

十二、:

学生交流这堂课的体会和收获,如何?

十三、反思

《摆》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你说我摆

教学目标:

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几何体。

2、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初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4、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老师为你们同座准备了学具,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闭上眼睛,摸一摸,能否辨认出来。

二、学习新知。

1、你说我摆。

(1)老师说,同座合作摆,。

(2)同桌互相进行游戏。第一次,两个物体。第二次四个物体。

三、练一练。

小组交流。全班验收。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前后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

3、自选一场景,进行位置关系的描述。

《摆》教学设计 篇8

通过观察幼儿的悬垂活动,我发现孩子们遇到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1.幼儿上肢臂力和双手抓握能力较弱,重心向下;

2.幼儿悬垂摆的基本动作不连贯,找不到起跳点;

3.幼儿心生畏惧不敢抬脚,心理因素造成了不敢尝试。

为了帮助幼儿克服畏难心理,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

1.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小猴子形象创设游戏情景,让孩子们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忘掉害怕;

2.活动设计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小步递进;

3.结合大班幼儿喜欢竞技游戏、愿意接受挑战的特点,设计各种比赛,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勇气。

本次活动的目标设定为:

1.通过游戏学习悬垂摆的基本动作,发展幼儿向上悬垂的能力;

2.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习惯;

3.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勇敢不怕困难的品质。

我采取分步实施体育游戏活动的方式,帮助幼儿逐步学习掌握悬垂摆的动作技能。

活动1

我是小猴子

幼儿对悬垂绳索又想玩又不敢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新器材有难度,幼儿没有原地悬垂的经验,上肢手臂、手腕力量较弱,加之又是动荡的绳索,自然会有恐惧感。因此孩子们需要从简单的材料开始游戏,逐渐加深难度。

我们搜索场地,发现大型玩具可以帮助我们。我们创设了“我是小猴子”的游戏情景,让孩子们试着双手抓住大型玩具,做原地悬垂的动作。孩子们很喜欢,在上下午的户外活动中时常来玩,从短时间悬垂慢慢延长,从老师抱着抓握到自己跳起抓握,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孩子们的上肢力量得到了有效的锻炼,畏难心理得以克服。

一段时间后,有几个男孩子经常提出要求:“老师,我们在大型玩具上比赛,我们赢了。他们要在绳索上比赛看谁坚持的时间长,我们想比一比。”孩子们感到自己的力气变大,对自己充满了自信,抓住幼儿的自信与兴趣,我们开始探索绳索上的原地悬垂。

活动2

爬绳子的小猴子

孩子们兴致勃勃来到绳索前,开始学习在绳索上原地悬垂。可是当绳索握在手中时孩子们发现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抓握点,抓高了弹跳不起来,抓低了使不上劲。我们运用老师和同伴示范的方法,请幼儿进行重点观察和集体讨论。孩子们在讨论时说:“我看见小雨刚才成功了,他的手抓绳子时,上下分开有距离。”小久说:“他的手臂开始是伸展开,很直的。悬垂跳起时手臂和腿一起变弯曲。”甜甜说:“我看见,他的脚很用力地蹬地跳!”我问:“他是怎样跳的?”子玉说:“小雨像猴子一样,使劲蹬地就跳起来了!”皮皮说:“我也成功了,我的手很用力地抓住绳子,就不会掉下来了!”小雨自己说:“我的屁股和腿都很使劲地夹紧绳子!”我说:“你们观察的都很仔细,那么在绳索上悬垂,先要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将看到的说出来。

最后我们一起总结了原地悬垂的基本动作要领:首先手臂伸展双手抓紧,然后用力蹬地,最后屈腿、双臂双腿夹紧,并注意尽量使身体重心向上。孩子们很灵活,在反复实践与观

察中,渐渐掌握了基本要领,并慢慢延长悬垂的时间。最后孩子们如愿开始组队进行比赛。看到孩子们各个咬牙坚持到胜利的场景,听到孩子们欢快的庆祝声,想起他们的话“小组要是因为我输了,多没面子呀”,心中有不舍得也有喜悦。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的体魄,也培养了幼儿坚定的意志和团队合作意识。

活动3

小猴子越过小河

随着孩子们上肢力量的不断增强,原地悬垂已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开始玩“小猴子越过小河”,让幼儿开始尝试悬垂摆,初步学习悬垂摆的动作。为使幼儿感知悬垂摆的运动方向,每当小猴子抓住树上的藤蔓(绳索)、双脚离地后(原地悬垂),猴妈妈轻轻推小猴子,小猴子借助绳索上的滑轮和猴妈妈的推力,滑到索道的另一边跳下,小猴子便成功越过小河。如果小猴子中途掉下来或者滑回来,就失败了。在游戏中绳索有时会因重力影响而轻微自转,幼儿要自行调整重心,判断跳下的地点。孩子们觉得游戏新奇又刺激,特别有意思。户外活动中,这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孩子们尝试一段时间后各个觉得不过瘾,果果说:“老师,我不用推,自己能过!”我惊讶地说:“你能行吗?好吧!你试试吧!”这时,站在旁边的孩子们纷纷说:“老师,我也想自己过!”“老师!我也想试试!”孩子们跃跃欲试,我说:“哦,原来小猴子们的胆量越来越大了,本领越来越强了。好的,那你们就自己过吧!”

于是我请孩子们自己想办法,用自己的方法使绳索滑行起来。孩子们兴致浓厚,各个自信十足,纷纷抓着绳索尝试。只见前几个孩子只是原地悬垂,绳索没有滑动;后面几个孩子见状,抓住绳索跑了几步,绳索滑动了,但很短很慢。几次尝试后,我问幼儿:“为什么小久摆得远?”孩子们说:“他有助跑,就像助跑跨跳一样,还要跑得快。”“好,那我们也像他一样试试看。”孩子们带着新经验开始尝试。子玉拉着绳索使劲跑,快到终点才抬脚,结果绳索滑动很快,但距离短。甜甜跑了两步就抬脚,绳索滑动很慢,停在了中间。几次尝试后,只听小宝喊:“哎呀又忘抬脚了!”

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已经了解了基本技能,但起跳点把握不好。什么材料能够提示起跳点呢?什么材料孩子一看到就抬脚不踩,但又安全可移动呢?经过讨论,我们决定投放塑料草坪。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教育幼儿要爱护花草,所以幼儿都有意识地不踩草坪;而且草坪安全、轻便、可拼接、可移动,可以根据游戏难易进行调整,帮助幼儿设立起跳点。投放草坪后,孩子们在助跑时就以草坪为标准,目测好距离,定点起跳,成功摆越,一系列动作顺利完成。有了草坪(一块)的帮助,很多孩子成功了。我们聚在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并及时总结悬垂摆的动作要领:助跑、双手抓紧、用力蹬地、收腿、双臂双腿收紧。

活动4

飞跃小勇士

孩子们对悬垂摆的兴趣浓厚,每次游戏都是意犹未尽,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摆越得距离远些。了解到孩子们的愿望,我设计了“飞跃小勇士”的竞赛活动,帮助幼儿练习并掌握有距离的悬垂摆。活动以小勇士闯关为情景,每个小勇士要独立练习并同团队合作完成任务。

在开始的热身环节,我先带着孩子们玩“小勇士过河”,通过泳前准备和各种泳姿的模仿,锻炼上肢大肌肉及关节的灵活性;接着分组比赛原地悬垂的持久力,进一步帮助幼儿活动躯干,拉抻幼儿上肢,锻炼肩肘柔韧性,使身体发热。在这个环节幼儿能够复习总结过的悬垂动作要领,为接下来的悬垂摆越做准备。

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孩子们见到自己熟悉的草坪,只是草坪由原先的一块增为两块,但孩子们没有害怕,各个跃跃欲试,信心百倍。能力强的幼儿抢站在前面,一声哨响,只见前两排的幼儿齐刷刷地一个个摆越过去。胆怯的鑫鑫在同伴的.鼓励下抓起绳索,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坚强。只见她抓紧绳索,助跑,蹬地,起来了!绳索慢慢地滑着,眼看要停在沼泽上,我决定帮她一把,轻轻推了一下,鑫鑫成功了。体验到成功的鑫鑫更加自信了,第二次尝试时鑫鑫放大了胆子成功摆越。

看着他们自信的笑容,我投放了四块草坪,问:“草坪又长了!你们敢挑战吗?”孩子们齐声喊:“敢!”哨声响起,前几个嗖嗖嗖地摆越过去,速度很快。后面的孩子就慢下来了,有几个停在草坪上。我召集孩子们观察摆越距离远的幼儿的动作,引导幼儿找出摆越又快又远的原因。最后我们共同总结梳理动作要领:助跑要快,跳起时用力蹬地,摆越草坪时手要用力抓紧。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更多的孩子摆越成功。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夺旗”游戏。为了照顾孩子们不同的悬垂摆越能力和水平,我们分别设置了四条路线,四条路线中的草坪有长有短。勇士自由组队,自选道路摆越草坪,爬上夺旗岛,归队。在游戏中,我看到了小宝嗖一下摆越四块草坪的满足,也看到了鑫鑫摆越两块草坪的自信。

在活动中随时强化幼儿的安全意识非常重要。当时一名幼儿摆越后,随手将绳索扔回,我赶紧抓住回落的绳索,使后面等候的幼儿免于被绳索刮蹭。我当即暂时停止游戏,重申了游戏的规则,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懂得保护自己和同伴。

在整个悬垂摆的活动探索中,我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积极调整活动内容,及时观察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地分析,并引导幼儿自行解决,与幼儿共同完善了悬垂摆的游戏活动。

《摆》教学设计 篇9

一、图形拼摆教学目标

1、平面构成设计的基础知识,图形拼摆使学生初步理解基本形图形拼摆的概念、构成,以及基本形在平面构成设计中的意义。运用形象与空间关系的规律,设计出新颖的图形拼摆图案。

2、学习用分割、组合的方法获得基本形,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巧妙组合、色彩搭配,图形拼摆完成简单的平面构成设计。培养、锻炼学生的组合造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3、通过动手拼摆、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分解构成的原理,增强设计意识,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平面构成已发展成为现代造型设计教学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面构成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纺织印染、时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商业美术设计等领域中被广泛运用。本课的编写目的就是向学生介绍浅显的平面构成的知识,并作简单的练习。是将两个以上的基本形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解并重新组合成新的单元,赋予视觉化的形态美感。扩大传统抽象图案和几何图案的表现领域,大大丰富了装饰图案的图像和表现手段。教材将“基本形的变化与排列”,“基本形的重复构成”,“平面形态的分解构成”等三项内容作为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以“图形拼摆”的游戏形式简单地介绍给学生,并与生活相联系。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较早地对现代设计有所接触,并通过构成方法的练习,初步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建立学生对形态的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观念,并且通过研究构成的形态及构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基本形的变化与排列”和“基本形的重复构成”让学生了解基本形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元素。图形是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基本形用相加合成或相减分割的方法获得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又可以构成更大的基本形基本形的变化是极其丰富的,教材运用并列、对称、平移、重叠等方式组合成不同的新形象,图片充分体现了视觉上理性、明朗的美感。“基本形的分解构成”这一课时中,“分解”是对原始关系的解脱和破坏;“构成”则是对新关系的建立与创造。可加深学生对视觉元素、空间的整体关系与构成方法的认识,培养对形态的基本感受和创造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自由、大胆、巧妙地用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形进行排列组合,运用接触、覆盖、透叠、分离、等变化方法构成各个不同的基本形。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难点:掌握基本形的构成方式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创新;“正形”与“负形”的相互转化这一平面构成形态的创造与表现的基本手段。●方案一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蜡笔、水彩笔,画纸,尺子,各种基本图形的硬纸片学具(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半圆形等)教师:课件,平面构成作品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请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半圆形等。学生边说,老师边画出来,或用课件展示。让学生在彩色纸上画出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并用剪刀剪下。(提示:将各色彩纸叠在一起来剪,可以一下子得到很多相同的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图形,它们能组成许多不同的形状。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个人)把剪下的图形随意组合成一幅画。学生上台演示。揭示课题:《图形拼摆》。

2。引导欣赏,拼摆游戏。

(1)欣赏作品及生活中有基本形排列的画面图片。(如:花布、拼花地板、地砖等。)

(2)基本形通过排列可以构成各种图形,说说在生活中见到过的实例。(提示:各国的国旗、商标、奥运会五环标志等。)

(3)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把剪好的图形进行随意的拼摆游戏。在拼摆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基本形组成的许多奇妙的图形。

3、联系生活,激发创意。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而成,请大家想一想,找一找,都有哪些?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在回答时最好能具体说出物体的哪个部分像哪种图形。(提示:如房子的房顶像三角形,房门像方形;乒乓球拍像圆形和方形组成。)

4、传授方法,创作表现。

(1)引导学生拼摆出两个基本形所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平面构成中基本形基本形相遇时出现的接触、覆盖、透叠、分离、联合、减缺、差叠、重合等情况。)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构成中的“形”与“地”的关系,提供创作的建议。

(3)鼓励学生还可以用彩色笔随意画出一些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而成的画面,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

(4)提出作业要求:①用基本原形进行有趣的变化,将获得的基本形画在作业纸上,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要求:形象新颖、绘制工整。②用彩纸剪贴的方法,把大小不同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成生活中的物体,(或者将多个相同的基本形通过组合成不同的图形,)创作出一幅漂亮的画面。③利用形与地的关系构成新颖图形。(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让大家猜猜看表现的是什么主题。互评作业。

(2)选出优秀作业,教师小结。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②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的点、线、色彩的表现是否统一等。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学生课外的研究拓展活动:寻找并收集生活中有关基本形组合构成的商标或图形实例。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剪刀,胶水,彩纸,七巧板学具(玩具)(教师)七巧板教具,范作,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大家玩过七巧板吗?谁能用七巧板拼摆一个图形?教师出示七巧板的课件并演示。学生拼摆,讨论。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19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被称为“东方魔板”……(简单地介绍七巧板的来历,激发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探究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小结:将一个基本形剪切(分解)成几个形状后,可以重新拼成多种图形。七巧板就是利用了分解构成的这个原理。

2。欣赏激趣,启发思维。

(1)展示一张平面构成图形,提问此图是怎样制作的?

(2)教师演示“分解”与“构成”的方法。①出示圆形,将它沿直径分割成两个半圆,再将分割成的两个半圆在演示板上作各种不同的组合,并把每次组合成的新图形画在黑板上。(也可以选择长方形作为“母体”进行分解三次,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形态。)分解法:对称分解,十字分解,整形分解。②请学生练习变换构成的方法:分离、翻转、错位、连接组合法:分离式,左右置换式,同向式,相接式,万字式,口字式,十字式,嵌入式等。小结:将基本形加以分割并重新组合,可获得众多的图形。

3。巩固新知,启发创造。

(1)象形物品的分解构成:展示两幅范画(熊猫和热带鱼),让学生分辨原始“母体”的形态,以及分解的次数。

(2)抽象几何的分解构成:展示两幅范画(方和圆),让学生分辨原始“母体”的形态,以及分解的次数。(示范作品详见相关资料)

4。作业练习,拼摆创作。

(1)作业要求。①分解次数不宜过多;②构成时不得重叠或舍弃;③作品可随心所欲地创造,但必须创新。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强调学生在切割纸张时注意安全!)

5、作业欣赏,评价深化。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选出代表性的同学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创作过程,谈构想。

(3)小结本节课内容。●方案二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蜡笔或水彩笔,纸张,剪刀,胶水,尺子等常用作画工具(教师)演示教具:基本原形图例,各种不同的基本形挂图,教师范作教学过程

1、游戏与揭题。

(1)出示一些基本形,(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请几个学生组合拼摆出有趣的图形。(提示:可将几个图形的背后贴上小磁铁,在磁性黑板上拼摆。或用象棋和围棋子进行拼摆。)

(2)揭题。设计师们把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称为基本形基本形通过排列和组合后可以构成各种图形和有趣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几个基本形拼摆成平面构成的知识。

(3)板书课题:《图形拼摆》。

(4)欣赏教材中的图片。

2、欣赏与评述。

(1)出示一组图形

(2)找一找它们的共同点:由基本形变化而来。

(3)请学生谈谈第一印象:美观、醒目、简洁、色彩、形状……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类似的图形吗?(提示:教师可以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商标图案,作为学具。)

3、启发与尝试。

(1)选几个同类的基本形进行拼摆,看一看能构成怎样的图形。鼓励学生尽量多地进行拼摆尝试。

(2)选两种不同的基本形若干个进行拼摆尝试。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并说一说设计的方法、思路。展开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含义,可以装饰在哪里?

4、谈话和分析。

(1)分析、探究:教师进行示范,找一找有什么规律吗?引导得出一些基本形构成的方法:接触、重叠、分离……(详见相关资料)

(2)巩固提高再欣赏:欣赏优秀的基本形平面构成作品。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著名标志、精美图形,就是巧妙地运用这些构成方法设计的。

(3)还有其他构成的规律和方法吗?(发散、分割、综合……)

5、创作与指导。

(1)你能用基本形拼贴出美丽、新颖的图形吗?(制作3个,根据具体掌握情况可多练习。可以用绘画和剪贴的形式,视学生准备的学具而定。)

(2)鼓励积极思考、操作细致、大胆创新的同学。

(3)在创作过程中学习利用形与地的关系。

6、展示反馈,评价小结。

展示优秀作品,评选最佳设计、最佳图形构成作品。

(1)学生相互交流设计的感受。

(2)小组评、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7、提供主题,拓展思路。

(1)教师课堂小结: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表达出自己心中的美感来。

(2)收集各种基本形组合或拼摆的图案资料。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常规的作画工具(教师)七巧板玩具,彩纸,剪刀胶水等教学过程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构成中基本形的排列与组合,我们通过对许多基本形的组合创造了具有美感的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基本形进行分解与再构成的创作练习。

(1)展示范画(熊猫)——圆的分解构成,观察后说说这张画是由怎样的一个基本形分解而成的?

(2)师生互动,拼摆图形。

2、拼摆七巧板。

(1)大家玩过七巧板吗?谁能用七巧板拼摆一个图形?教师出示七巧板的课件及图形,进行拼摆演示。七巧板是中国著名的拼图游戏玩具之一。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活跃形象思维,特别是通过拼摆能启发我们少年儿童的智慧,所以深受欢迎……(简单地介绍七巧板,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制作七巧板:将一个正方形切割分解成7块。(如教材所示)

(3)拼摆七巧板:出示一幅七巧板构成的图形,请学生用自己做的七巧板拼摆出来,比一比谁拼得快。小结:将一个基本形剪切(分解)成几个形状后,可以重新拼成多种图形。七巧板就是利用了分解构成的这个原理。

3、互动演练,激发创意

(1)出示一张方形图纸。(基本形

(2)分解基本形。(3次)

(3)组合成新形态。

(4)变换构成方法。展示后,启发学生了解构成的`几种方法:分离、错位、连接等,让学生观察后找出以上在组合中相应的部分。相同的剪法可以拼出不同的图形。小结:任何一个基本形,我们都可以视作为“母体”,进行分解组合,创造新的形态。从母体中被切挖出的部分,我们叫它“正形”,切挖后的空白部分,我们叫它“负形”,正形和负形之间就构成了“形”与“地”的关系。

4、欣赏作品,创作练习。

(1)欣赏平面构成作品,引发讨论。

(2)学生创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展评。

(1)学生展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并作讲解。

(2)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作分析指导。

6、小结拓展。

(1)小结本课,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2)收集应用在商品广告中的平面构成作品。

平面构成相关知识。基本形基本形在组合构成时,会出现以下8种情况:分离:两个形象分离,形象与形象相邻近,但不接触,而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接触:两个形象相遇即形象与形象的边缘恰好接触,产生两形相连的结合形。复叠:一个形象覆盖在另一个形象上,覆盖与被覆盖的形象,在视觉上就有一近一远、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的空间效果。透叠:一个形象叠在另一个形象上,两个形象同时显影出来的交叠部分产生透明的感觉。联合:形象与形象重叠在一起,不分前后上下的联合,形成新的较大的形象。减缺:一个形象被另一个形象局部遮挡,前面的形象不画出来隐而不见,未被遮挡的产生新的形象。差叠:两个形象重叠时,重叠部分产生一个新的形象,其他部分则消失不见。套叠:如果两个形象大小不一重叠在一起时,也可以产生新的空间和新的形象。常用的分解和构成的方法:对称分解、十字分解、整形分解、分离式、左右置换式、同向式、相接式、万字式、口字式、十字式、嵌入式等2。七巧板的故事。

(1)七巧板游戏也称“七巧图”,是中国著名的拼图游戏玩具。因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活跃形象思维,特别是通过拼摆可以启发儿童智慧,所以深受欢迎。现在的七巧板是经过2500年的历史演变过来的。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7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在庆贺节日和娱乐时,经常用它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用于儿童智力开发的七巧板的雏形,就在这兼备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的图形拼合中产生了。

(2)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在欧洲,大约1805年出版的《新编中国儿童谜解》中有24幅七巧图并附有一份木制的七巧板。随后,1810年在法国,1818年在德国和美国都纷纷出版了关于七巧板的书,在意大利出版的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历史。七巧板在欧洲至今经久不衰。

(3)魅力无尽的七巧板游戏直到现在仍是儿童喜爱的智力性娱乐项目,不仅得到了社会的公认,甚至国家教委都明确规定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必须使用七巧板游戏作为儿童智力开发工具。

《摆》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认知:对前面所学的观察物体、平面图形、乘法计算等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2.能力: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提出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拼一拼、说一说等,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3.情感:结合党的十六大召开,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的教育;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形象感知只有多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的生活哲理;同时渗透美育。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观察物体、平面图形等知识内容。

教学用具:课件;各种玩具、头饰;学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1个活动角、1把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渗透德育

1.(事先让一名学生藏起来)昨天下午,全校都放学了,我看见一位同学还一个人默默的捡着花坛里的垃圾,他是谁呢?(这名同学背对大家出现,让学生猜测)

2.我们要确定他是谁,还必须怎样呢?

3.换一个角度,再看一看(让这名同学转过来,面对大家。同时揭题:看一看)。

二、看看摆摆,引导发现

1.(出示课件,图片1:十六大会场全景照片。)

这是什么地方?这里正在干什么?对,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主席台上就坐,率领全国各地的代表们,正在商讨着国家大事。

2.(出示图片2:十六大会场代表席照片。)

这又是什么地方呢?

(图片3、图片4依次出示十六大会场不同角度的照片。)

3.(4张图片同时出示)

同样一个地方,在照片上的形状怎么不一样呢?

对,记者们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角度拍下了十六大召开的盛况。

4.想像:每一张照片记者们站在什么位置拍下的?

5.小结:站在不同的位置,所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6.(出示小屋)老师带来什么?

你们在不同的位置上,分别看到小屋哪些面?

7.(出示课件)

你能将你所看到的形状用小棒摆出来吗?

8.(反馈)如果每边的同学都硬要说小屋就是自己摆成的这个形状,行不行呀?

不仅观察事物是这样,看待一件事情也是这样,我们要学会多站在别人角度看待问题,这样大家才能团结、友好相处。

9.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复习了观察物体的有关知识。(揭题:摆一摆)

三、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出示课件:蓝猫和它的`伙伴们出现在屏幕上)

蓝猫和它的伙伴们听说我们在这里开展摆一摆的活动,它们也赶来了,就请各个代表队来介绍自己吧!

(各组组长戴上头饰,一一作介绍。)

2.蓝猫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认识过哪些平面图形?能用小棒摆一摆吗?

3.动手操作后,让部分学生代表将摆出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数学问题。

(上台展示的学生提问,大家回答。)

复习关于等有关图形的特征。

4.淘气也摆了一个图形,看!(出示课件)

他摆了一个什么图形?用了几根小棒?摆这样的3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怎么知道的?

你能用9根小棒摆出更多这样的三角形吗?

小组操作比赛。

按计算,摆出4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减少了几根?为什么?

分组讨论后,反馈。

5.摆出6个,最少用多少根小棒?

6.菲菲摆了一个。

(菲菲摆小棒图。)

他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

摆这样的两个,最少需要多少根?为什么?

比较两种不同的摆法:

质疑讨论:为什么两种摆法所用的小棒根数不一样?

四、拓展深化,有机整合

1.出示课件:外星人将每组桌内放入了一个武器,我们要记录下它们的形状,向羊博士汇报。可是,手头的材料只有小棒。

2.6个组进行比赛。分组活动:先观察,分析从哪个角度去摆最像,最后合作完成。

3.反馈,汇报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的;互相评价。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和蓝猫家族的小伙伴们一起,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学会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数学王国里奇妙的问题可多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的更多呀?数学王国的大门专门为爱动脑筋的人敞开着。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探究,去发现,不断取得进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词条  《摆》教学设计词条  
综合范文签名

 简短的伤感个性句子50条

伤感跨年文案句子推荐度:简短幽默个性自我介绍推荐度:简短的雪景句子推荐度:好听的个性名字推荐度:秋天的好句子简短推荐度:相关推荐简短的伤感个性句子集合50条旧人...(展开)

综合范文求职信

 工程专业求职信

土木工程专业的求职信推荐度:会计专业求职信推荐度:电子商务专业求职信推荐度:体育专业老师求职信推荐度:金融管理专业求职信推荐度:相关推荐实用的工程专业求职信模板...(展开)

综合范文辞职报告

 医生离职报告

乡村医生离职申请书推荐度:医生述职报告推荐度:建筑行业离职报告推荐度:医生述职报告推荐度:乡村医生述职报告推荐度:相关推荐医生离职报告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使...(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