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苏教版六年级(下)教科书第3839页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利用比例的知识,同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又是教学比例的现实素材。教材在这部分的编写,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和缩小》与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知识相融合,数形结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学生情况:

1、学生已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相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具有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知识。

2、学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的感性认识,认为图形由小到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但与数学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每条对应边按相等的比来变化有很大的差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流程1:谈话导入

流程2:教学例1a

流程3:教学例1b

流程4:教学例1c

流程5:教学例1d

流程6:完成练习九第1题a

流程7:完成练习九第1题b

流程8:完成练习九第1题c

流程9:教学例2a

流程10:教学例2b

流程11:教学例2c

流程12:教学试一试a

流程13:教学试一试b

流程14:完成练一练a

流程15:完成练一练b

流程16:课堂总结

流程17:布置作业

流程1: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喜欢玩电脑吗?以前上过电脑课吗?老师电脑里有一张照片,大家都认识,谁能将它放大吗?

教师:真厉害!![如果学生不会,可说你们有点儿保守,有点儿谦虚。然后教师示范]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形画的长变长了,宽也变长了;整个画面比原来大了;虽然长与宽都变了,但形状没变等等。

教师:同学们眼力不错。

教师: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或缩小,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没有规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使用计算机把放大和缩小的过程直接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长方形照片各部分按比例放大的现象。同时呈现的素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照片,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心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意义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理解。]

流程2:教学例1a

课件出示刚才放大前后的两幅画

教师:吴老师也在电脑里把这张照片放大了,请大家仔细观察,第二幅画与第一幅画相比,长有什么关系?宽又有什么关系?自己有想法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流程3:教学例1b

生1:第二幅画的长是第一幅画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画的2倍;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课件

教师:这位同学能用倍字说清它们的关系。其他同学呢?

生2:第二幅画和第一幅画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课件

教师:也可以说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教师:长与长的比是2:1、宽与宽的比也是2:1,也就是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1。

教师:以后,像这样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长度的比是2:1,我们就可以说成: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带领学生说一遍)。

课件出示: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教师:想一想,这个2:1表示的是谁和谁的比?

生1:既是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也是放大后的宽与原来宽的比。

教师:所以,我们可以说是: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是2:1

教师板书: 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 2:1

教师:放大前边的长度看作几份?放大后边的长度呢?所以是放大(板书)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流程4:教学例1c

教师: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

大家先把题目看完整

教师:把第一幅画按1:2的比缩小是什么意思?

生1:把原来的边长缩小2倍;

生2:1:2是指缩小后边的长度与缩小前的长度的比。

生3:缩小后长与长、宽与宽的比都是1:2

生4:缩小前是2份,缩小后是1份

教师板书: 缩小后边的长度:缩小前边的长度 1:2

教师:长和宽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呢?是多少厘米怎么计算呢?

生1:长是原来的二分之一,8*1/2=4厘米

宽也是原来的二分之一,5*1/2=2.5厘米

出示课件:图片和结果

[学生在经历前面放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推理、交流等活动探索缩小的问题。]

流程5:教学例1d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想一想,不管是放大还是缩小,这个比表示的都是谁和谁的比?

生1:变化后边的长度与变化前对应边的长度的比

教师板书:变化后 :变化前

流程6:完成练习九第1题a

教师:下面我们练习一下,看看刚才的知识你学得怎么样。

课件出示练习九第1题

教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请大家在课本41页上填一填。

流程7:完成练习九第1题b

课件出示问题(1)的答案

学生作业在视屏转换台上展示,先错题,再正确题。

教师:是几号图形?是几比几?你是怎样想的?

生1:5号图的长是9格,1号图的长是6格,9:6化简后3:2; 5号图的宽是3格,1号图的宽是2格,也是3:2;所以是按3:2放大的。

教师:我刚才看到一个同学选的是4号对吗?2、3号能选吗?

流程8:完成练习九第1题c

教师:请大家继续完成问题(2),也在书上填一填。

课件出示答案

教师:请看屏幕,做对的同学请举手。这个1:2你又是怎么得到的?与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流程9:教学例2a

教师:接着我们再来学习一个例题。请大家打开课本39页,找到例2

教师:请同学们先轻声地读一读题目。

教师:想一想按3:1的比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几格怎么算呢?在书上把放大后的图形画出来。

流程10:教学例2b

课件出示放大后的长方形

教师:老师这儿也画了一个,怎样知道画的对不对呢?

生1:把放大后边的长与原来对应边的长比一下,看是不是3:1。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个长方形,你有什么想说呢?

教师:那缩小后图形的边又该怎样算?怎样画?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完成。

流程11:教学例2

课件出示缩小后的长方形

教师:同桌相互检查一下。相互说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上面三个图形,你有发现吗?

引导:大小、形状,比

生1:大小变了,形状没有改变;各条边都按相等的比变化。

教师:通过例2的学习,我们发现: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

都是大小变了,形状不变;而且各条边都按相等的比变化

[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活动后,引导他们进行反思,让学生在思考变与不变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的相似,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出示课件

流程12:教学试一试a

教师:刚才我们又学习了怎样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你们会画吗?我们来试一试。

教师:大家先读一读题目,然后独立在课本39页试一试中的方格纸上画出这个三角形。

流程13:教学试一试b

展示学生作业

教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先算出一条直角边是6格,另一条直角边是2格,再画出这两条线段,再连接两点。

教师:三角形有三条边,刚才只确定了两条边,大家有疑问吗?

放大后斜边的长度与原来边的长度的比也是2:1吗?怎样验证呢?

生1:量出长度比一比。

教师:好的大家量一量,比一比。

教师:看来把一个图形放大后,所有对应边的长度比都相等。

流程14:完成练一练a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流程15:完成练一练b

课件出示缩小后的图形

教师:同桌相互检查一下。举手了解情况。

[用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再次经历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的内涵]

流程16: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除了今天出现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后大家可以选择一个图形作为主题,研究一下放大和缩小情况。

流程17:布置作业

教师:今天的作业是课本41页练习九中的第2题。请大家做在书上。

板书: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放大后边的长度:放大前边的长度 2:1 放大

缩小后边的长度:缩小前边的长度 1:2 缩小

变化后边的长度 :变化前边的长度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本章节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掌握的有关几何内容,从相似多边形入手,通过将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引出位似图形及其简单特性,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已经学习图形和坐标、简单作图等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相似、位似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位似图形的画法。

学生分析

八年级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因而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实际,无形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设计理念

建立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师生交流的互动、互学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挥,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制作课件、操作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动脑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进而达到“我要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并且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探究数学学科知识,体会本节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教学资源

1、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若干种相似图形的硬纸图板;

3、两付三角板,若干磁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操作引入

1、展示课件:两组图片,一是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画面,二是飞船首飞成功的邮票,演示两组图片的缩放过程。

(回顾相似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新课引入进行铺垫,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2、操作实验:指导全班同学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每位同学拿出自备的两个相似图形纸片,位置任意摆放,连接对应点,观察对应点的连线是否经过一点。同时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前台选取不同类型的相似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进行演示,供班级同学参考并猜想。

3、放映中国著名球星姚明扣篮雄姿的一组缩放照片,突出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与学生的实验形成对比,引出课题。

板书:§4。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自主活动实践感知

1、建构新知: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2、让学生进一步操作,亲身感受位似图形与相似图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位似图形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图形,而相似图形未必都能构成位似关系。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感悟知识的生成和变化)

3、认一认:

见课本P136页图4—28(1)、(2)、(3)辨认位似图形,并指认位似中心。

(从正反两个方面强化学生对位似图形的认识)

4、练一练: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全等;

B。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不一定相似;

C。两个图形如果是相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位似;

D。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相似。

例2下列每组图中的两个多边形,是位似图形的是()

例3下列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D是位似图形,它们的位似中心是()

A。点EB。点F C。点GD。点D

例4已知上图中,AE∶ED=3∶2,则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D的位似比为()

A。3∶2B。2∶3C。5∶2D。5∶3

(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新知)

三、合作探究明确强化

1、量一量:

度量课本P136页图(1)(3)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经过猜想,讨论,归纳得出位似图形的性质:

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制作的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

2、想一想:

本章已学过哪几种放大图形的方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加深对前后知识的理解,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归纳:直角坐标系放大图形法;橡皮筋放大图形法。它们都属于位似图形的作法。

(使用数学软件“Z+Z”,演示利用橡皮筋法放大图形,动态直观,清晰明了,进一步验证它属于位似图形的作法)

3、做一做:

按如下方法可以将△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如图,任取一点O,连接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D,E,F。△DEF的三边就是△ABC相应三边的一半。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亲自试一试;

(2)如果在射线AO,BO,CO上分别取点D,E,F,

使DO=2OA,EO=2OB,FO=2OC,那么结果又会怎样?

(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巩固练习归纳小结

1、试一试:

已知五边形ABCDE,作出一个五边形A’B’C’D’E’,使新五边形A’B’C’D’E’与原五边形ABCDE对应线段的比为1∶2。

学生利用“Z+Z”数学软件现场作图,可以演示出:

⑴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同侧;

⑵位似五边形在位似中心的两侧;

⑶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内部;

⑷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一条边上;

⑸位似中心在位似五边形的一个顶点上;

……(让学生利用“Z+Z”数学软件现场作图,不仅快速准确,而且可以任意拖动位似中心,构造不同位置与不同形式的位似五边形。形式新、变化多、课堂效果好。切身感受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探索数学奥妙的魅力)

2、课堂小结:

(1)畅谈这节课你的收获与感受。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2)总结:位似图形的概念、性质、应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归纳、整理、表达的能力)

3、实际应用:位似图形在家庭装潢设计上的运用。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篇3

设计说明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体会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真切感受到图形放大和缩小知识的应用价值,无论是照相或用放大镜看书,还是用投影仪放大图表等,都应用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知识。

2、在观察、操作中明确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和特征。

本设计结合教材情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图形变大或变小了,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卡片

学生准备直尺方格纸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卡片。

师:卡片上写的是什么?

(因为卡片上的字较小,所以学生看不清,回答不出卡片上写的是什么)

②把卡片放到投影仪上,调整缩放键,把卡片上的字逐渐放大。再次提问:卡片上写的是什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卡片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能看清了?

(因为字被放大了)

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

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用到了图形的放大?有用到图形缩小的时候吗?

预设

生1:用放大镜看书用到了图形的放大。

生2:用投影仪放大图表用到了图形的放大。

生3:在给人或景物、事物照相的时候用到了图形的缩小。

(2)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真实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情境,激起学生从数学角度探究放大和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探究新知

1、图形放大的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4页上面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放大,该如何设计呢?

学生与同伴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我们班教室的高是3m,“巨人”教室的高是它的4倍,应该是12m。

生2:“巨人”用的课桌长与我们用的课桌长的比是4∶1。我们用的课桌长是1m,宽是0.6m,那么“巨人”用的课桌长应该是4m,宽应该是2.4m。

(2)课件出示教材24页方格图。

如果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

生1: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图中的长方形的长占5个格,宽占3个格,我们把它的长和宽分别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样“巨人”教室的长占5×4=20(个)格,宽占3×4=12(个)格。

生2:我们组的结论是图中长和宽的比与实际求出的长和宽的比相等。

生3:我们的想法和他们的想法一样。我们还总结出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要使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师巡视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

尺子、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一幅长方形图片(小一些)

问:后面的同学看得清楚吗?

老师把它变得大一些。

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照片,和原图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

图1:把长拉大,宽不变

图2:把宽拉长,长不变

图3:把原图按一定的比放大

学生观察后得出:图3没有发生变化。

师:图1和图2从视觉上看出已经把形状改变,而图3在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原图的形状,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操作验证

1、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

(1)出示原图和图3

师:这两张是原来的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形

思考: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总结交流:

①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宽是原来宽的2倍。

②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与原来宽的比是2:1

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2:1表示哪两个量的比呢(也可以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引出对应边)

师引导小结: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的边的比是2;1

师: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时,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图形的放大。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

师:如果要把这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该怎么做呢?

2、尝试操作,加深理解。

(1)想自己试试放大一个图形吗?

出示例2(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在课本上一画,指名说怎么样画的,集体核对,师演示。

(2)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放大的特点,谁来说说看图形放大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验证后师说:看来你们的验证是正确的。

3、类推图形缩小的含义

师:图形有放大,那就会有缩小。(板书)

师:如果要把原来这个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方形会有什么变化呢?

小组交流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注意语言表述的完整性。

师:1:2表示哪两个数量的比呢?

师:在课本39页例2上画出将原图按1:2缩小后的长方形。

指名学生说,你是这样画的?小组对改。

师:刚才我们把一个长方形按照一定的比分别进行了放大和缩小,放大和缩小的这两个比,有什么不同呢?

师:仔细观察屏幕上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师巡视,提示形状不变)

全班交流,小结并板书:图形放大或缩小,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三、巩固深化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如果给你一个三角形,你会把它按要求放大吗?

拿出课本,翻到39页试一试(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指名学生说是怎么样画的。

师:斜边是不是原来的2倍呢?怎么证明?(量一量,比一比)

师:通过刚才练习,再次说明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对应的每一条边都是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集体订正。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五、课堂测试

1、看图填一填

1、图中②号三角形长直角边的长度是①号三角形长直角边的()倍,②号三角形短直角边的长度是①号三角形短直角边的()倍。

2、图中②号三角形是把①号三角形按()的比放大得到的。①号三角形是把②号三角形按()的比缩小得到的。

二、把下面方格里的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后画出来。

三、练习册26页1、2、3题。

六、拓展延伸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想想看,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一知识呢?

七、作业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篇5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 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3分)

1. 课件出示主题图。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生:…

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图形放大与缩小

2.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 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自主学习(10分)

1.课件出示例4:

思考: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如何按2:1放大图形?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2﹚汇报展示:先让生说一说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是怎样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的?边展示边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说一说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两倍,连接两个端点后斜边也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可采用什么方法验证?生:量一量

﹙3﹚共同小结:将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只需把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即可,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试着画一画。﹙方法同上﹚

3.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课件出示:原图→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交流后汇报。

师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合作交流(10分)

先独立完成下面各题,再进行小组交流(c2展示)

1.比例尺1:2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这是把原来的图形()倍。

2.比例尺200:1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这是把原来的图形( )倍。

2、按 1 : 3 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四)质疑探究(5分)

什么样的比是放大?什么样的比是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五)总结检测(12分)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你表现如何?你有什么体会?

2、检测

第60页做一做

第63页第1题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1放大就是把各边放大原来的2倍

1:3缩小就是各边是原来的1/3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方法的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4、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小字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直观感受物体的放大与缩小的重要性。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课前已经自学了相关内容,对图形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有初步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以同桌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分析、思考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和交流活动中来,增强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首先出示一张写着很小字体,看不清楚,放大就能看清楚的图片;接着以图片形式呈现生活中的一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这一环节以创设情景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物体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学习这些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问题。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既引入新课,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共同探究新知

首先复习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让学生选择把自己想要放大的图形放大,从而引出例4中的正方形。先让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对“按2:1放大图形”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使学生知道: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并边说边用课件展示放大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按照要求画出长方形、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是不是只要把两个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接着提出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讨论。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1/3。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接着教学例3

(1)、自学课本,

(2)尝试

(3)交流讲评

(三)理解应用

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八第8-10题,在“画一画”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图过程,画完后再及时让学生说根据什么来画,及时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这样学生在思考后操作,在操作后再思考,让学生形成技能,养成勤于思考、关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总结评价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应用图形放大和缩小的例子,再整理图形放大和缩小后相关知识。

在学生有了实际画的经验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用到图形放缩知识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进一步感受“相似形”的实际意义。在自由交流中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篇7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情境导入法、演示法、讲授法进行教学。

学法:搜集资料法、观察法、探索法、讨论法、比较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

四、说教具:多媒体课件、方格纸、文具。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手拿一本书做平移运动,手推动门作旋转运动。有直观的动作引起同学的好奇与疑问。

2、提问这是什么运动?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平移与旋转运动特点,引出与之不同的图形变化。(引出课题)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总结成通顺的语句,关键点出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2、认识图形的缩小。

图形可以放大,能不能缩小呢?把第一副画按1:2缩小,长与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同上面情形一样组织学生思考。

3、通过例1的教学,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动手、比较初步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具体过程,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明白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2、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共同评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4、教学“试一试”

(1)提问怎样画的?先画的什么?后画什么?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2)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3)汇报展示:先让生说一说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是怎样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的?边展示边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说一说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两倍,连接两个端点后斜边也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可采用什么方法验证?让孩子动手量一量。通过自己的动手画,亲自验证来加深对图形放大的理解。

(四)、教学练一练

方法同试一试类似。

(五)、教学练习九第一题、第二题

1、PPT出示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算一算,画一画。一起讨论,相互交流。

2、展示自己的答案,说出如何思考的。

3、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应思考的方向与步骤。体验一下不管图形放大还是缩小,图形的对应边之比不变的规律。

(六)、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七)、说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放大:

缩小:

大小变换形状不变

(八)、作业

由于第一课时授完,练习九没有适合课后作业的题目了,PPT准备了课外作业。该作业紧贴课本,比较基础,能够加深同学对本课的理解与掌握。

(九)、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从“平移和旋转”切入,通过例1引导学生先研究图形的放大后与原来对应边的比的特点,理解图形的放大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图形缩小概念。例2的教学是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放大和缩小,揭示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本质特点:大小变化,形状不变。教学中以教师引导为辅,以学生观察、比较、操作、交流为主的思想,让学生逐步体验了图形的相似性,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谁来描述一下!出示多媒体课件,56页生活情境图。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有的是把物体放大了,有的是把物体缩小了

2、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这些现象也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例4)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

学生小组自由谈。正方形边长3个方格、长方形长6个方格,宽3个方格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个方格、6个方格。

2、理解要求。

(1)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1)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把正方形按2:1放大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2)汇报:原来的边长是3个方格,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格。

(3)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

(4)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

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5)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1)接下来我们继续按照2:1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觉得需要知道些什么条件呢?点名学生回答。

(2)下面就按照你们的方法放大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吧,请画在方格纸上。

(3)学生汇报画法

(4)观察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相邻的两条直角边放大了2倍,那么他的斜边也放大了2倍吗?你怎么知道的?汇报测量结果。

5、置疑。

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3)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4)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5)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图形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

1、出示缩小的要求。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2、说说对1:3的理解

3、学生作图,并相互检查。

4、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画的。(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5、观察原图和缩小后的图形。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按3:1画出下图

6、 总结发现。

(1)学生讨论。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2)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所得的图形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巩固应用

画一画,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1、按4: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并说理由。

2、按1:2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3、按1:2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4、下面哪个图是图形A按2:1扩大后得到的图形?

5、按3: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主要是评价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对放大和缩小图形的画法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现象,只要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你们就能创造许多新鲜有趣的事物,用以丰富和美化我们的生活。

五、课堂作业:

课本1、2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小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因为纸卡上的字为小五号字,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纸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25分钟)

1.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4。

(2)小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5)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

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内角不变。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

3.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

(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

(2)学生动手画一画。

(3)交流。(可课件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总结提升: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图形的各边的长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学案

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思考相关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1.(1)学生观察主题图,分辨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2)可以看出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映图表、灯光照出的影子都是把物体放大,而照相机照相是把物体缩小。

(3)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感知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2.(1)学生观看课件,获取相关信息。

(2)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4)学生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5)学生观察发现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3.(1)学生猜想各个图形缩小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学生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特点。

三、巩固练习。(6分钟)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3页第1、2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课后小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中,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明白这部分知识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对例题的研究,弄清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特征,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只要把图形各边的长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课后习题

1.你能举出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现象的例子吗?

2.(1)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15cm,将其按(4∶1)的比放大加工后,边长变为60cm。

(2)一个图形按3∶1放大后,图形的周长将扩大到原来的(3)倍,面积将扩大到原来的(9)倍。

3.将图形(1)按1∶2缩小,将图形(2)按3∶1放大。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把它按10∶1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答案:100×102=10000(cm2)

答: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厘米。

板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大小变了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形状没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重点

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

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

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

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

师:看得清吗?怎么办?

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

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

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

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3)讨论。(出示放大前和放大后的三组图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师小结:一个图形按2∶1放大后,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3.练一练。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1)在画图前,你有什么疑问或要注意的地方向老师提出吗?

有学生可能提出: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

师:其他同学知道吗?请大家同桌互相商量一下应该怎样画。

提问一生,明确画法。

(2)学生画图,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3)想一想:缩小后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想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4.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同学们有收获吗?学会了什么?

2.你觉得今天我们班里谁表现得最好?XX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四、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

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词条  缩小  缩小词条  图形  图形词条  放大  放大词条  
综合范文辞职报告

 公务员辞职报告

公务员辞职报告推荐度:公务员辞职报告书推荐度:公务员个人总结推荐度:孕妇辞职报告推荐度:教师辞职报告推荐度:相关推荐公务员辞职报告范文3篇在公司呆了一段时间后,...(展开)

综合范文

 程序员明年工作计划

程序员明年工作计划(精选10篇)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工作又将迎来新的进步,现在这个时候,你会有怎样的计划呢?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工作计划很难写吧,下面...(展开)

综合范文

 《了不起的中国人》教学设计

《了不起的中国人》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