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让学生在感知声音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

3.能分辨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分辨声音的变化。

1.熟悉周围环境的各种声音,准备好各种声音的录音。

2.尽量多地搜集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比如口哨、笛子、闹钟、铃铛等。

3.准备好水壶、玻璃杯、勺子等。

搜集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研究声音的活动开始了,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1. 听听物体发出的声音。

(1)仔细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说说自己听到了哪些声音。

(2)分辨一下,听到的声音分别是由什么物体所发出的?

(3)说一说,我们还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什么物体发出的?

(4)讨论分析: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哪些声音是属于自然界发出的?哪些声音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

(5)和同学交流分享各种声音的感受,并做好记录。

2. 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1)听听各种固体发出的声音。

师:想办法让桌上的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听听这些声音是否相同,有什么特点?

(2)听听各种液体发出的声音。

师:想办法让液体发出声音,能想出多种不同的办法让各种液体发出声音?

(3)听听空气发出的声音。

师: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哪些声音是由空气发出的?你有办法让空气发出声音吗?

(4)讨论:从以上活动中,你想到了什么?你认为声音与物体有什么关系?没有物体能有声音吗?

3. 活动:分辨声音的变化。

(1)分辨声音的方向变化:给一学生蒙上眼睛,请他前、后、左、右的同学分别依次敲击一下桌面,让这个同学辨别一下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来的。

(2)分辨声音的远近变化:给一学生蒙上眼睛,请距离他不同远近的同学分别敲击一下铃铛,让这位同学分辨一下哪个声音远、哪个声音近。

(3)分辨声音大小、高低的不同:把几只玻璃杯一字排开,分别盛上不同量的水,然后敲击,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按声音的高低给杯子排排队,你能发现什么?如果改变敲击的力度,你又有什么发现?

(4)交流分享:我们在分辨声音变化的活动中有什么收获。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1.倾听、分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2.思考、查找关于声音的有关资料。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思路

这是本单元第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尽量多地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然后说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声音。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处处着眼于以生为本,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活动中自己感悟。

二、教学目标

1.能自己观察、倾听不同的声音,动手做声音的游戏。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对有关声音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3.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4.通过游戏、实验,说出声音有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能够分辩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5.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难点:懂得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光盘一只,《记录卡》每人一张,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听听声音,说说感受

1.播放一段大自然音乐,学生谈感受;

播放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学生猜;

板书:听听声音。

2. 大家听后说说这些声音都是由哪些物体发出的?在这些声音里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哪些是因为人的工作或活动发出的?你听后有什么感受?

3. 板书:乐音噪音好听难听

倾听

讨论填表,汇报交流。

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二、了解声音,知道来源

1. 请两位学生上台做游戏。

2.让固体发出声音

想办法让桌子上的铅笔盒、纸、橡皮圈等物体发出声音,方法越多越好。

3.让液体发出声音

舀一杯水放桌上:谁能在没有其他辅助器具的情况下能让这杯水发出声音?方法越多越好。

在有其他辅助器具的情况下,你有哪些方法让水发出声音?

4.让气体发出声音

激趣:刚才让固体、液体发出声音都太简单了,谁能让这看不到,摸不着的空气也能发出声音呢?看谁的方法多,可以借助辅助器具。

你平时还发现哪些声音也是气体发出来的呢?

总结:从上面让固体、液体、气体发出声音的活动中,你觉得声音与物体有什么关系?没有物体能发出声音吗?打雷需要物体吗?

板书:声音由物体产生的,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学生甲正对全体学生分别做使固体、气体、液体发声的动作,学生乙背对学生甲猜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台下学生做评判同时填写《记录卡》。

汇报交流。

讨论:吹、扇、装……

交流:大风吹的声音;笛子、口琴、萧等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

通过游戏激发探究兴趣。

放手让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学习。

三、分辨声音的变化。

1.分辨声音的大小

准备一个玻璃杯,用筷子敲击杯子,再稍微用力一点敲击杯子,让学生分辨两次声音的不同。(大小不同)那么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发声时用力的大小不同)

2.分辨声音的高低。

准备两个同质,同大小的玻璃杯,同力用筷子敲击杯子,让学生分辨声音。(声音高低相同或大小相同)

再在一个杯子里加水,再用同力敲击两个杯子,让学生分辨声音的不同。

板书小结:方向远近高低

3.分析两个杯子声音高低不同的原因。

那么利用这个原理,老师给大家7个相同的杯子,你能让这些杯子发出不同的声音吗?联系音乐课里的1、2、3、4、5、6、7,你想到了什么?

1.闭眼听声音,分辨方向游戏。

2.闭眼听声音,分辨远近游戏。

因为一个杯子里有水,另一个杯子不加水,杯子里空气的容量不同,所以声音就不同。

了解乐器当中的科学原理。

四、扩展延伸

1.刚才我们使杯子里空气的容量大小不同,创造出不同的乐音。其实,生活里有许多物品可以用来创造出乐音的。大家有兴趣可以根据老师列出的物品清单,回家试试制作一架小型的古筝用于平时的娱乐。

回家做乐器

活动延伸到课后,并为下节课铺垫。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篇3

一、活动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听出不同的声音并发现生活中更多的奇妙的声音;

2、能发挥创造性,尝试用不同方法使身体和物体发出不同声音;

3、对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感兴趣,喜欢尝试用更加丰富的材料制造声音。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各种声音的音频、报纸、塑料瓶。

经验准备:熟悉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三、活动过程

1、听一听、猜一猜:

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神秘的好朋友,大家和老师一起听一听,猜一猜,他是谁?(播放录音)

2、想一想、做一做:

(1)老师播放不同声音的音频,让学生猜猜这些是什么声音。

师:小朋友们猜到老师今天带来的神秘好朋友是谁了吗?我们今天听了那么多不一样的声音,所以老师今天带来的神秘好朋友就是声音宝宝。

(2)让学生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发出声音。

师:声音宝宝想告诉小朋友们一个秘密,我们自己的身体能不能发出有趣的声音呢?(学生尝试)

师:我看到xx小朋友用手发出了好听的声音他是这么做的;xx小朋友用xx

师:小朋友们都很棒!老师发现我们的身体还有一个地方也能发出有趣的声音,你们听听是哪儿发出的呀?(老师用嘴发出各种声音)

师:小朋友们知道了我们的身体也能发出有趣的声音。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来做一做,我们刚才都是用身体的哪里发出声音的呀?

(3)给学生分发材料,请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用不同方式让材料发出不同声音。

①报纸:

(老师展示报纸)

师:声音宝宝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捉迷藏,小朋友们想不想玩啊?(学生回答)师:声音宝宝第一次藏到了报纸里。请小朋友们拿到纸后自己试一试,让手中的纸发出有趣的声音。(撕、扯、扇、搓揉……)

(老师分发报纸)

(老师请做得好的学生上台展示)

(收回报纸)

师:小朋友们都找到声音宝宝了吗?我们通过撕、扯、扇、搓揉……找到了藏在报纸里的声音宝宝。

②塑料瓶:

师:声音宝宝啊这次又藏了起来,声音宝宝说我这次我不会轻易让小朋友们找到我了,它呀这次藏到了塑料瓶里。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能找到声音宝宝吗?(老师展示塑料瓶)

师:等会老师会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一个塑料瓶,但是小朋友们不要拿着塑料瓶用力地敲地面、敲小椅子,因为如果你们太用力了,塑料瓶宝宝该疼了,它就会哭了。小朋友们,你们也不能用塑料瓶去打其他小朋友,这样其他的小朋友就会受伤了。小朋友们记住了吗?老师看看有哪个小朋友是用小手把声音宝宝找出来的。

(老师分发塑料瓶)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能让你手里的塑料瓶发出有趣的声音?(轻敲、弹、滚、吹……)

(老师请做得好的学生上台展示)

(收回塑料瓶)

师:小朋友们都找到声音宝宝了吗?小朋友们真聪明,声音宝宝又被你们找到了。我们通过轻敲、弹、滚、吹……找到了藏在塑料瓶里的声音宝宝。

3、找一找、试一试:

师:小朋友们,声音宝宝还想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它这次呀藏在了我们小五班(小二班、小一班…..),老师现在给大家一点时间,小朋友们自己在班里找找看看哪些东西都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等会咱们请小朋友告诉我们,他都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活动,自己探索)

3、结束:

师:哇,小朋友们可真棒,找到了这么多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有什么..什么..

今天咱们一起听了这么多有趣的、奇妙的声音,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回家之后跟爸爸妈妈分享这些好听的声音,再和他们一起找找家里还有什么东西能发出有趣的声音?

四、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开展的比较成功,从活动的设计上来看,我们的优点是我们能制定出合理、明确的教育活动目标。活动的内容能配合学生的能力和发展需要,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我们能选择合适的教育活动形式,科学活动以学生探索为主,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能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听、猜、做和儿童化的语言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寻找声音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感官学习。从活动准备过程来看,我们了解所在班学生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我们能根据科学教育活动主题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我们熟悉活动中使用的各种材料,我们充分做好了教具和示范准备。我们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步骤。我们对可能出现的偶发情况有应对措施。如在大部分学生拿起手中的材料时,会迫不及待的告诉老师我找到声音宝宝了,课堂会有些乱,这时候我的解决方法是对小朋友们说老师看看有哪些小朋友是用自己的小手把声音宝宝找出来的而不是用自己的小嘴巴发出的声音。

从活动过程来看,开始环节,由听一听、猜一猜导入能积极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引起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在讲授的过程中,我的语言清晰、简洁、易懂,给予学生充分、明确的指示和要求。我能有条不紊地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开展活动。尊重学生,乐于倾听学生的说话,并做出积极回应。如有一个小朋友在我提问身体的哪个部位可以发出声音的时候回答我生活当中的声音有哪些,这时候我还是耐心的听他讲完,并且会反问他说的是不是身体发出的声音呢?我能经常对学生微笑、点头、抚摸,与学生进行积极的目光接触。活动时我能站在适当的位置,全面留意儿童的活动情况,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我能走遍每一个学生的身边,观察他们的活动情况和需要以便进行指导。我能运用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有效提问。

如在和声音宝宝捉迷藏的环节里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来藏在报纸、塑料瓶里的声音宝宝?能灵活应对教育活动中的偶发情况,如小朋友们在寻找塑料瓶宝宝的过程中,有的小朋友会用力的敲打塑料瓶,声音会很吵,我就会用儿童化的语言来请小朋友们轻轻对待塑料瓶,因为塑料瓶宝宝会疼哭的。我能关注每位学生在活动中的情绪和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但是,我也有不足之处。我们对于活动材料的选择上,似乎考虑的不太周到,在声音宝宝藏在报纸里的环节中,孩子们拿到报纸的时候,由于是小班的学生,首先被报纸上鲜艳的色彩所吸引了,忘记了我的要求是寻找报纸发出的声音。其次,在第一环节的声音准备上,风的声音我们班的小朋友听了好几次都没有听出来,说明他们平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积累,这个声音似乎对于他们来说有点太难了,所以在引导和教会小朋友们风的声音的时候花费了太长的时间。此外,在活动内容的设置上,我认为,内容的难度设置合适,但是环节设置的有点太多了,在我删掉了在活动室中寻找声音的环节后,我上课的时间还是超时了。

五、本班教师评语

整体来说活动进行的很顺畅,整个教学活动围绕着活动目标的设计而展开,活动的内容选择也符合小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实习生的语言、语调、语气都非常符合学生园教师的教学要求,非常的有亲和力。孩子们在教学的环节中都积极参与整个科学活动的探索过程。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在请学生找藏在报纸里的声音宝宝时候,由于小班学生的年龄特点,被报纸上的图案和色彩所吸引,没有去寻找报纸是怎样发声的。因此我建议可以让实习生把提问在精确一些,说清楚寻找藏在报纸里的声音宝宝就是请小朋友们寻找报纸能够发出的声音这个意思。

我建议实习生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前教师需要先示范一下老师是怎样探索的然后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在请小朋友们找出藏在报纸里的声音时,实习生可以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或把报纸藏在身后,然后实习生通过弄出报纸的声音,让小朋友们猜一猜是哪一种声音呢?在请小朋友们睁开眼睛看一看老师是怎样把报纸弄出声音来的。接着在请小朋友们自己请试一试怎么能让报纸发出声音。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1课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 能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 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课前准备:

钢皮尺、盐、音叉、皮筋、泡沫小球、队鼓、钹、烧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1、师: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首歌,好不好?

(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鼓励学生跟着做动作)。

2、师:先做一个抢答题,看谁说得多,说得快:从走进教室到现在你都听到了那些声音?

【课前老师有意安排的这两项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感情,还能让学生在享受优美声音给他带来欢乐的同时,听到了自己和别人的歌声、拍手声、跺脚声、打肩膀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在拍手、跺脚、打肩膀的同时还体会到了手脚振动的感觉。另外,让学生汇报自从进到会场听到了哪些声音,目的在于向学生初步渗透“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同时也告诉了学生我们每天其实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世界里。】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欣赏各种优美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们的反应很快,说明你们都很聪明,今天!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更好听的声音,请同学们仔细欣赏,并想一想这些声音都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受? (好听、心情很舒畅、想天天生活在这样的声音里……)

(师播放各种优美的声音:小河流水声、二胡声、鸟叫声、提琴声、古筝声)

【设计意图:优美的音乐能让学生放松心情,投入学习状态。听声音,辨物体”的活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

2、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应该先解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才能解决其它问题。)

3、引入新课: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老师边板书,边提问: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所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筛选,选出最先要解决的为题,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 利用材料,探究问题:

1、指导实验:

师小结:那么,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验。其实无论什么问题,只要通过实验去听,去看,去摸,去思考,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在实验之前,我们来看一下实验要求:

⑴点击出示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理解表格)

实 验 记 录 表

发声方法

我的发现(听、看、摸……)

实验结论

尺子

声音是 产生的。

橡皮筋

音叉

队鼓

(1)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物品,示范音叉的使用方法。我的发现要重点指导学生说出应该观察物品发声时的状态,如:音叉发声时,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手上感觉到什么?鼓发声时,应该观察什么?鼓面有什么变化?)

(2)记录时语言简洁一些,如发声方法可以写“敲”“弹”。

⑵点击出示要求(请学生读)

(1)实验时动作轻一点,避免损坏仪器或声音过响影响他人实验。

★ (2)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音叉、鼓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3)小组分好工(轮流做,一个同学做的时候,其它同学观察),依次开展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看谁发现多)。

(再次强调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引导学生理解依次,可举例示范。)

【原先实验操作的第二条是这样写的注意观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物体这一词语的理解有困难,从而忽视对尺子、橡皮筋、音叉、鼓的观察,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强调观察对象,我决定把物体具体化,直接指出是哪些物体,这样学生在实验时,目标就明确了。实验前尽可能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这样学生操作起来就会有序得多。】

2、学生自主实践:

生自由探究。(钢皮尺、音叉、皮筋、鼓,使物体发出声音)

【有专家说,一套好材料就是一堂好课,或许有些夸张,但材料的结构性,确实是学生思考的源泉,之所以选择这四样材料,一是课堂的时间有限,材料多了学生来不及探究,而是这四样材料具有代表性。在材料的选择上,尺和皮筋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发声时的振动,鼓和音叉发声时振动不明显,但可以用手感觉到,需要借助其他细小的物体来时它们的振动可视化。】

3、交流:(交流时可以按表格中材料的顺序依次交流)

师:好,谁来把自己的实验经过和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在学生交流时适时演示音叉的发声:音叉发声时振动不明显,你们有没有好办法,能让大家看清音叉发声时的振动呢?(学生思考)老师这儿有一个好办法,大家看看。(出示小泡沫球后开始演示)。在学生交流时适时提出问题:你有没有办法让鼓皮的振动看起来更明显?)

【课前教师已在每个音叉上粘上了双面胶,只要将泡沫小球轻轻往上一按就可以粘住了,这个设计让学生很好奇,老师施了什么魔法?棉线怎么那么听话,一碰到音叉就粘上去了,当学生看到泡沫小球在音叉上快乐地跳跃时,格外兴奋,从而加深了对音叉发声时振动的认识。】

4、深入实验:

教师提供泡沫小球,盐,让学生再次感受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5、教师小结:

⑴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音叉发声时在……这些“颤动” “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尺子发声时会振动,皮筋发声时会振动,音叉发声时……

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学生一起小结)

6、举例证明:

(1)拿杯子倒水,这是什么在振动?

(2)拿出空饮料瓶,对着瓶口吹。

师: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我看不见有什么在振动啊?

( 用泡沫来验证,空瓶吹出声音是瓶子里空气在瓶子里振动。)

学生思考,回答。

(师板书:物体振动)

【这里演示的两个实验,一个证明了液体的振动,一个证明了气体的振动。

吹瓶子这个实验的安排主要为了让学生了解气体的振动也可以产生声音,相比音叉和鼓,这个振动更难发现,因为眼睛根本看不见,一定要借助其他细小物体,才能够反映出空气的振动。原先这个实验安排在上面让学生自主研究的环节中,但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只顾着捏瓶子,发出噪音。由于学生忙于制造声音,而忽视对物体发声时状态的观察。仔细观察物体发生时的状态才能发现振动产生声音,而吹瓶子引发的空气振动肉眼又看不见,在学生没有任何知识铺垫的情况下探究空气振动产生声音很困难。经过考虑,我把它安排在得出实验结论之后,变成一种演示实验,验证试验,让学生通过前面掌握的知识,来验证吹瓶子的声音是由于空气的振动,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降低了难度,加深了对振动产生声音的认识。】

7、反证法证明

(1)师:既然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那振动停止是不是声音也就停止了呢?(学生答)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做实验)

大家看老师手上的钹,(师敲后)注意观察钹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谁能让它的声音马上停止呢?

师: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让声音立即停止的?为什么这样做,声音就会立即停止呢?

(因为这样物体就不振动了。)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只要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这也一次证明了: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师: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声带在哪里,有哪位知道?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

(生跟着师做、说:“你好”、“我们爱科学”)

师:来,告诉老师,手有什么感觉?

(生尝试后谈感觉)

师: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损坏了,人的声音就会变得嘶哑、难听,甚至发不出声音。同学们以后一定要注意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运用反证法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我还在钹上面贴了四个小泡沫球,一敲,钹上的小球就欢快地跳起来了。可以很请楚地看到钹发声时的振动。这个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四、小结本课,结束教学。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的振动,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物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鼓声咚咚,那是鼓面在振动,流水哗哗,那是溪水在振动,北风呼啸,那是空气在振动,我们歌唱,那是声带在振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也参与其中)

老师这里有一首关于声音的小诗。只是还未完成的,请同学们课后帮老师写完。

声音的世界

北风呼呼,是空气在振动;

小溪哗哗,是 在振动;

蜜蜂嗡嗡,是 在振动;

咚咚的鼓声,是 在振动;

滴答的闹钟,是 在振动;

砰砰的心跳,是 在振动;

啊,声音!

正是有了你,

我们的世界 才如此美妙。

【用小诗的形式将本课的知识加以拓展,间单的格式易于学生填写,排比的句式朗朗上口,有效实施了多种课程的融合,加深了学生对振动产生声音的理解。】

好,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下课。学生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整理材料、离开教室。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篇5

活动对象:大班

活动内容: 声音重现

活动目标:

1.利用各种物品有目的地制造声音,体验创造性活动的乐趣。

2.能分辨声音的差别。

3、通过交流展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活动准备:

1.将报纸、木珠、纸箱、塑料袋、不锈钢杯、玻璃瓶、瓶盖、易拉罐等各种材料置于活动室四周,并用布遮盖。

2.《郊游》《假如你要快乐就拍拍手》的音乐磁带。拉拉公主讲话磁带录音。

3.拉拉公主的形象(用木偶代替)

4.打击乐器人手一份,打击乐器敲击的声音录音。

活动重难点:

1、启发学生能大胆创造、制作出各种声音。

2、用自己的语言连贯讲述操作结果。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听声音猜一猜”游戏,放打击乐声音让学生猜,说出什么乐器在唱歌。学生自由选择一样小乐器合奏乐曲《郊游》。

2、听听好象有人来了。(放录音带)“大家好!我是拉拉王国的公主,你们美妙的声音吸引了我。以前我们国家也有很多乐器,也可以听到大自然美妙的声音。可恶的巫婆施展魔法,把一件一件乐器和大自然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变成了废旧物品,从此王国里再也没有美妙的音乐了。请你们帮帮我们,让音乐与欢乐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吧!”

二、制造声音

1、老师轻轻打开操作材料上的遮盖物。这些东西都是被巫婆施展了魔法的乐器。我们来帮助拉拉公主找回美妙的声音,好吗?

2、启发学生使用各种方法使材料发出声音。

3、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声音像哪种乐器的声音。(如摩擦纸可发出沙球般的声音、敲玻璃瓶声像雨点打玻璃窗声)

三、展示交流

1、请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使材料发出声音的。(如敲、拍、打、吹、揉.搓.捏等)

2、请学生展示自己制造声音的方法,并分析声音的性质,将它们分为声音低沉组和声音清脆组两类。

3、分别请声音低沉组和声音清脆组制造声音,看看声音是否和谐。

四、模拟音响效果

1、儿讨论:怎样用这些材料来表现拉拉公主喜欢的鸟呜声、流水声?

2、请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得用这些材料表现鸟呜声和流水声。

3、请学生用手上已经解除魔法的物品来伴奏好吗?播放《郊游》音乐,引导学生用自己选的材料伴奏。

五、活动小结

1、以拉拉公主的口吻感谢学生:你们解除了巫婆的魔法,我们拉拉王国的人民感谢你们。

2、学生欢呼庆祝胜利,放《假如你要快乐就拍拍手》歌曲,学生边唱边用手上的废旧材料创造出有节奏的声音.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篇6

学生分析:

对模拟声音活动感兴趣。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感官发现周围各种声音。

2、能比较形象地模拟周围一些物体发出的声音。

3、能用科学的方式描述自己找到的声音。

4、能提出一个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感官发现并模拟周围的声音,并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能提出一个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先提个问题,别紧张,很简单。平时在学校里,你是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下课的呢?(生:听铃声)

师:好。你听(师跺脚),这是——(跺脚的声音)。

再听(师拍手)你听到了什么?(拍手的声音)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声音绝不止这几种。有一位学者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倾听声音。(板书课题:倾听声音)

二、猜声音。看谁听得清,猜得准。

播放课件:

1、播放第一种声音,指名猜。

2、播放第二种声音,指名猜。

3、播放第三种声音,指名猜。

4、后两个一起播放,看谁都能猜出来。

同学们猜的都很正确,可见同学们平时都很用心地倾听声音。

三、寻找声音

师:现在正是旅游的好季节,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到野外旅游。在这里,你会听到哪些声音呢?你能找出来吗?(播放课件)

(学生说出一种声音,教师用鼠标点出声音,边点边提示:我指着图上的事物,按鼠标的左键就发出声音,谁愿意到前面来边找边点出声音?)你们找的真准,那你有没有发现青蛙叫与不叫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吗?

小河和瀑布都是水的声音,它们有什么不同?

四、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声音。

在不同的地方,你还听到过那些声音?说得越完整越好。

生说一个,师提出要求:用“我在……听到过……发出……的声音。”

你能不能用这个句式来描述一下。

五、倾听声音

(课件展示)共同倾听。教师点出一种声音,学生倾听并说出是谁的声音。

六、游戏巩固。

1、两个同学一组,一个模仿声音,另一个同学猜。一会到台前比一比,看哪组同学配合得更默契。

2、师生配合表演。师说:现在,我要到农场去参观,你们都是农场的小动物,我走到谁的面前,叫出谁的名字,你就来模仿它的叫声。

分别叫出牛、马、羊、狗、鸡、猪。

七、刚才我们听到了这么多各种各样的声音,对于声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学生提问题)

下节课一起来研究,下课。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世界

学生阅读图3-1~3-4,(或播放此类声音),让学生感觉声音的世界。补充一例: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笑树,风一吹,笑树就能发出声音?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大家先来做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引导学生举例: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青蛙鸣叫中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总结: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声的。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提问: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观察图3-11,另外,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许多的声音。说明:水可以传声。

学生小实验3-12:说明:木头可以传声。

总结:空气、水、木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阅读图3-13(人耳的结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的声音。

对照表(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分析: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

V固>V液>V气

在1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s。

四、回声

学生阅读信息窗——“天坛回音壁”,介绍,如果要听到回声,时间间隔至少要0.1秒。

回声可加强原声,或测量距离。

五、本节小结,作业:1,2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成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七、教学后记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耳朵能辨别声音。

2.能借助不同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3.尝试用身体发出声音,体验身体唱歌的乐趣。

4.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塑料口香糖罐子人手一个、绿豆、音乐录音、人手一张白纸。

活动过程

(一)引起学生兴趣

1.让学生跟随音乐做律动,调整好情绪。

师:小朋友,刚刚的音乐好听吗?你是用身体的哪个部位听声音的呀?

2.感知、区分各种声音。

放课件中的录音,听是什么声音(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孩子的笑声)?模仿这些声音。

(二)在活动中发现声音

1.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一样好玩的东西,小朋友想一下怎样让它发出声音?(每人发一张白纸,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玩这张纸,教师观察学生如何去操作)一分钟后请个别小朋友分享他让玩具(白纸)有声音的方法,让其他小朋友跟着学。

2.老师为学生展示两种方法,让学生想象白纸发出的声音像生活中哪些东西发出的声音,然后模仿一下。

3.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可是不知道它会不会唱歌,老师想请小朋友帮个忙,和老师一起试试怎样让它唱歌好不好?(出示罐子,每人一个)

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让瓶子发出声音,然后请个别学生为大家展示,学生回答出“装进去东西就有声音了”时,为学生出示绿豆,之后让学生拿着小瓶子跟音乐做律动。

(三)身体会唱歌

师:小朋友,一张白纸会唱歌,一个小瓶子也会唱歌,是不是很奇妙呀?那小朋友你会唱歌吗?(请一位学生起来为大家唱首歌)

师:除了小嘴巴会唱歌,你身上还有哪里也会唱歌啊?

学生一一展示自己的身体是如何唱歌的。

学生跟随音乐做律动(用上面所展示的会“唱歌”的身体器官来做律动。)

(四)活动延伸

师: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唱歌”,一张纸会“唱歌”,小瓶子会“唱歌”,小朋友的身体会“唱歌”,小朋友想不想再找找好听的声音?那请小朋友到教室外面去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唱歌”,好吗?

(活动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使活动有延续性,学生有再探索的欲望。)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篇9

活动目标:

1、是各种对各种食物的声音的独特形容方式,体验爸爸妈妈的慈爱。

2、通过观察图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尝试根据诗歌原有的结构进行仿编。

活动准备:

1、森林狂想曲,优美音乐。

2、大图书一册,课件。

3、“———的声音是——”字符人手一张。大卡纸五张。

活动过程:

一、倾听导入:

“小朋友喜欢跳舞吗?那咱们一起随着音乐跳起来吧”。,请学生说说音乐的开始部分都有那些小动物?它是怎么叫的?并模仿它的叫声。小结:青蛙的声音是呱呱的。那还有那些小动物呢?他们又发出怎样的的声音呢?这么多不同的声音小朋友是怎么发现的(耳朵)我们的小耳朵可以听到好多不同的声音,还有一些声音耳朵听不到,眼睛能看得到,心可以感受到,那这种声音又是怎样的?咱们一起观看画面。

二、理解诗歌:

1、师出示大图书,请学生观看画面,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把自己的发现用一个好听的词语完整的描述给大家听,有小花,什么样的小花,什么样的树,什么样的太阳什么样的浪花。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词汇,使语句较为丰富。刚才小朋友用了这么多好听的词汇描述了这幅画面,声音其实就藏在这幅画中,你认为声音会藏在哪呢?

2、欣赏诗歌(播放配音)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声音》。问:诗歌的题目是什么?诗歌中树叶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说树叶的声音是绿色的?这种声音是耳朵听到的吗?那又是怎么发现的?诗歌中还提到了哪些声音,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整说出花朵、太阳、浪花、的诗句。那诗歌中又是怎样形容爸爸的声音?谁来模仿爸爸说一句话。谁来模仿妈妈说一句话,要甜甜的感觉哦,通过模仿让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话语中对孩子的爱,

3、学习诗歌,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帮学生掌握诗歌内容,大声领读,鼓励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朗诵。“有个小朋友他朗诵的诗歌也非常好听”,再次欣赏诗歌。

4“树叶的声音是绿色的,花朵的声音是五彩的,小朋友谁知道这首诗歌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式,引导学生说出“——的声音是——”的句式,除了诗歌中所提到的,你还知道哪些独特的声音,组织学生行仿编。

5、我知道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想创编出美丽的诗歌,下面老师给每个小朋友一张字条,把你的想法和发现用写或者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整齐的贴在老师为你准备好的彩色卡纸上,并与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成果。

6、请小组长将本组创编的诗歌送到前面黑板上,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创编。

结束部分:世界上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只要我们用心去聆听,无论是用耳朵,眼睛,还是用心,都会感受到最美丽的声音。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轻轻击打、拨动我们小组发现

钢尺

皮筋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的原因,但是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理解振动会产生声音。我在教学完这一课后,是很勉强地让学生知道振动会产生声音,而学生对于敲击会使物体振动,并产生声音。学生是很难理解。分析自己在教学中让学生不能完全明白振动会产生声音的原因是我没有充分利用反证法来证明振动产生声音的原因。自己对于教材的这一个认识还不够,所以在课堂中也没有让学生来证明,只是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无意之间有了一个手握正在振动的音叉而使得声音停止的一个发现,学生也正好利用这一个发现证实了物体的振动会产生声音,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失。

思考一:学生在这一节课里的活动有多少,(由于材料有限,没有让每组学生都有实验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思考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思考二: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四、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泡沫、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课前选好小组里的材料员和记录员。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几种声音,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师:(点击声音1)这是什么声音?你说……

生:雷声

师:(分别点击其他声音)这是什么声音?

生:流水声、敲锣声、掌声。

师:你认为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

师:谁来说说看,你说……(多请几个同学说说)

师:是不是这样呢?声音到底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活动

1、使物体发声,观察发声物体。初步感受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1)介绍实验材料,讨论发声方法

师:(出示材料)同学们请看,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些什么?

生:鼓,钢尺,橡皮筋。

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分别发出声音吗?(出示投影)

师:(出示鼓)你来说说?

生:用鼓槌敲(板书:敲打)

师:(出示钢尺)这个谁来说说?

生1:敲打桌子;

生2:按在桌上往下拨......

师:哪种方法比较明显,可以吗?(演示)板书:压,拨

师:(出示橡皮筋)这个谁来说说?

生1:用弹得的方法。

师:老师觉得刚才用拉长后弹拨的方法可能会比较好。(板书:弹)

(2)明确观察内容和记录表

师:等会儿每个小组都有一份这样的材料,不过在活动中还要求每个组做好这样一份记录。(出示记录表)

(投影记录表)

不发声时的状态发声时的状态

橡皮筋

钢尺

发声状态时的橡皮筋、钢尺和鼓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鼓、橡皮筋和钢尺,不发声和发声的状态,我们观察什么地方?(比如:敲鼓后观察哪里呢?)

师:实验做好后请小组讨论一下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活动要求,我们来看一下。(出示要求)

(3)学生观察实验,老师指导。

师:请小组材料员来领取实验材料和记录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最认真。

教师随机指导。

(4)小组汇报,老师板书

师:好了,请材料员将材料整理好,放回原处。

师:我们先请各小组派代表上来给我们来讲解一下他们的观察记录结果。(及时给予鼓励)

(请一小组的同学说老师板书,并结合全班交流)

师:鼓不发声时的状态是?(像是平静的水面一样)

生:不会动的;泡沫不会动......

师:发声时的鼓是怎样的呢?

生:泡沫在跳舞......

师:泡沫为什么会跳舞?

生:因为敲过了;……因为鼓皮(面)在动。

师:鼓皮是怎么动的?

生:上下在动。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呢?

(师板书画图鼓得振动)

同样的方法交流橡皮筋和钢尺并且老师板书画图。

师:刚才同学们也讨论过了,鼓橡皮筋和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都在动,......

师:其他小组呢?(请学生回座位)。

师:(观察板书)它们的动有没有规律,谁来形容一下。

生:都在上下动;来回动;。

师:(概括)都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是这样吗?(板书)

师:这样的运动师怎么产生的呢?

师:我们敲,弹,拨都是给了这些物体一个力,在力的作用下(板书)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取个什么名字呢?科学家们称它为振动。

师:在力的作用下,鼓橡皮筋和钢尺产生了振动,声音也就产生了。

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板书,箭头)

2、观察音叉的振动,更深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师提问: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师:(出示音叉)这是音叉。(演示使用方法)

师:那它有没有在振动呢?你有办法证明吗?

(2)(打出)活动内容

师:老师这里也给大家带来了活动要求。(投影出示)

师:按要求做好的小组就举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师:请材料员上来取实验的材料。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指导。

(3)交流汇报

师:请材料员收好材料,放好音叉。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是怎样的?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呢?为什么?

师:不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是什么感觉?

师:发声的音叉触及手背呢?为什么?

师:音叉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三)小结提升

师:总结一下,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呢?

师:刚才同学们不是说,声音是由敲打产生的,现在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敲打和振动与声音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们敲打或弹拨等方法是为了用力让物体产生振动,而振动才产生了声音。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师:我们人说话发出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在哪里振动能找到吗?

师:手轻按喉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其实声音是从喉咙里的声带中发出的,声带是很薄的膜,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要保护声带。要不然就发不出声音了。)

2、师: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儿?

3、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师:(出示锣)我在锣上敲一下锣就发出了声音,你知道锣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师:为什么我敲了一下马上停止,而锣的声音却能响很长时间呢?

师:谁有办法在老师敲完一下之后让声音也马上停止?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五)总结评价

1、师生小结

刚刚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

2、评价

在这节课上,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

3、整理器材。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篇12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认知: 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2.技能: 分辨声音的变化,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3.情感: 培养听好听的声音的兴趣。

教学重点:听听各种声音,并知道是由哪些物体发出的。

教学难点:分辨声音的变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熟悉周围环境的各种声音,准备好各种声音的录音。

2、尽量多地收集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比如口哨、笛子、闹钟、铃铛。

3、准备好水壶、玻璃杯、勺子等。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引入

2、活动:听听物体发出的声音

研究声音的活动开始了,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那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1)仔细倾听周围的各种声音,说说自己听到了那些声音?

(2)分辨一下,听到的声音分别是由什么物体所发出的?

(3)说说,我们还听到过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4)讨论分析: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那些声音是属于自然界的?哪些声音是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发出的?

(5)和同学交流分享自己听声音的感受。把听声音的感受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3、活动: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

4、活动:分辨声音的变化

5、作业。

(1)听听各种固体发出的声音。

想办法让桌上的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听听这些声音是否相同,有什么特点?

(2)听听各种液体发出的声音。

想办法让液体发出声音,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办法让各种液体发出声音?

(3)听听空气发出的声音。

在我们听到的声音中,哪些声音是由空气发出的?你有办法让空气发出声音吗?

(1)分辨声音的方向变化:给一个学生蒙上眼睛,请他前后左右的同学依次敲击一下桌面,让他辨别一下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来的。

(2)分辨声音的远近变化:给一个学生蒙上眼睛,请距离他不同远近的同学分别敲击一下铃铛,让这位同学分辨一下哪个声音远、哪个声音近。

(3)分辨声音大小、高低的不同:把几只玻璃杯一字排开,分别盛上不同量的水,然后敲击,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按声音的高低给杯子排排队,你能发现什么?如果改变敲的力度,你又有什么发现?

(1)倾听、分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2)思考、查找关于声音的有关资料。

讨论:从以上活动中,你晓得了什么?你认为声音和物体有什么关系?没有物体能有声音吗?

(4)交流分享:我们在分辨声音的活动中有什么上收获。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3、分组实验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三、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词条  听听  听听词条  声音  声音词条  年级  年级词条  科学  科学词条  
综合范文协议书

 协议离婚协议书

离婚协议书推荐度:离婚协议书双方自愿离婚协议书推荐度:离婚协议书补充协议推荐度:离婚协议书推荐度:离婚协议书推荐度:相关推荐【精华】协议离婚协议书范文合集7篇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