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项城第一村——刘桥

                                                 项城第一村——刘桥    

    项城老县城(今秣陵镇)西关外路南有个小村子叫刘桥,因为这个小村子紧靠老虹河故道,河上建有桥,村子里多刘姓,村以桥名,就叫刘桥。

    以“桥”冠命名再以姓氏的村子天下多了去了,仅项城就有二十八个,没有什么值得稀奇的。可是秣陵镇刘桥这个小村子倒值得大书特书,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传春秋晚期有一名武将,名叫刘展雄,战死在虹河埠口,后人在此建桥以之纪念,才叫刘桥。不值得大书特书吗?这里不但曾经有刘展雄这个武将战死在这里,而且是项城市最最古老的村子了。有多古老?从春秋晚期到现在,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年了!还不算古老吗?一个小小的农村,竟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又以名人姓氏冠名,简直可以申报吉尼斯记录了,也可以申请著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可能有人会问,刘展雄是谁?怎么没听说过呀?别慌张,让我慢慢的说给你听。

    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里有这么一句唱词:“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颜渊大家都知道,是孔子一生中最得意的一位学生,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在文庙里配享孔子,被称为复圣。至于颜渊的事迹,《论语》里多处讲到,查查就知道了。


    盗跖,想必大家也听说过。“盗”,现在的意义是偷,而在古代却是“强盗”的意思。什么样的人才被称为盗?比方说吧,古代那些敢于拉起队伍对抗官府的人就是强盗。“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翻译过来就是有坚定意志和节操的人不饮盗泉里的水。这个典故是孔子流传下来的,在孔子眼里,跖就是大盗,是非常非常坏的人,跖饮过的泉水就是盗泉。孔子是大圣人,他的话自然就是至理名言了!意志坚定有节操的人不要说做坏事了,就是口渴得再厉害,也绝不能饮用盗泉里的一滴水,否则就失去节操,有污品德了,就是强盗一样的人了。你看看,盗跖的名声有多坏!

    其实,盗跖之所以为盗,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并不像孔子说得那么坏。

    盗跖,姬姓,展氏,名雄。这个介绍你可能觉得不好理解,什么又是姓又是氏的,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吗?其实在春秋以前姓和氏并不是一回事。姓是表示血统的,盗跖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鲁国君主和周天子同姓,所以盗跖姓姬。氏是表示身份地位的,诸侯正妻生的长子(嫡子)可以继承君位,一直姓姬。正妻生的其他儿子以及妾生的儿子皆为庶子,统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公孙可以任卿、大夫。诸侯、公子、公孙这三代合称宫室,到了曾孙辈就亲尽了,必须别出宫室另立公族,也就是说要另立门户,另立公族就要赐给采邑(封地)封大夫,需要赐个姓,赐的这个姓其实就氏。公子展的孙子无骇就以祖父的字被赐为展氏,其后代就以展为姓,因此公子展就成了展姓始祖。盗跖是公子展的后裔,自然就以展为姓,也称展氏。

    鲁国有个大贤臣名叫柳下惠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是公子展的后裔,他的封邑在鲁国柳下邑(今山东新泰柳里。一为说今河南省濮阳县柳屯镇),展氏再分支就以“柳下”作为氏,“惠”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为“柳下惠”,有时也称“柳下季”,“展季”。他担任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

    盗跖也是鲁国柳下邑人,故又称柳下跖。有人望文生义,就说,柳下跖是柳下惠的弟弟,这是不确切的,“柳下”是氏,后来成了姓,同姓的人不一定都是兄弟,因为这个姓较为少见,才会出现望文生义的讹传。还有一点,柳下跖和孔子是同时代人,年龄要比孔子小些。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柳下惠生于公元前720年,比孔子早出生170年,柳下跖怎么和柳下惠是弟兄呢?柳下跖只能是柳下惠的后裔。

    盗跖,姬姓,展氏,原名“雄”,柳下人,有人去掉“下”字,就称他柳展雄。

    “盗”字的意义已经清楚了,再说说“跖”字的意义。

    在诸侯国里,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君位,其他公子再分封可以做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可以继承卿、大夫位,其他庶子就被分封为士,也有采地。同样,士的嫡子可以继承士位,其他庶子就成为平民了,平民只能分到一份土地却没有爵位。平民如果再失去土地,就是奴隶了。从无骇到柳展雄已经近三百年了,其先辈虽然被分封为士,柳展雄的血统虽然高贵,却早已沦为奴隶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跖,本义为脚掌,把柳展雄叫做柳下跖,就是说他不穿鞋子。什么人不穿鞋子呢?就是奴隶,就是赤脚的奴隶,奴隶终日在田间劳动,是不配穿鞋子的。柳展雄,柳下跖,极有可能是在失去土地后沦为奴隶的,或者他的上几辈就已经沦为奴隶了。至于说柳展雄是怎样沦为奴隶的,史籍没有记载,因为历代统治者对他对他恨之入骨极尽污蔑之能事,怎么会专门给他写一篇传记呢。

    好了,柳展雄的身世介绍清楚了,下边就说说他为什么被称为盗跖。

    春秋时期还是奴隶制社会,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都属于奴隶主阶层,高高在上权力很大。平民还有财产,还有个人身自由。奴隶别说财产,连人身自由也没有,属于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只能没日没夜的为奴隶主劳动,成了会说话的牲口。奴隶主可以任意处置奴隶,可以打骂,可以卖掉,可以送人。奴隶反抗逃跑,奴隶主抓回来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杀死奴隶是不受惩罚的。奴隶主死了,子孙们为了让老家伙在阴间也享受人间优越生活,就把奴隶杀了或活埋殉葬。

    常说,粪堆还有个臭臭的味儿呢,奴隶受到这样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能会不反抗吗?怎么反抗?一个两个,三个五个,甚至十个八个奴隶是没有反抗能力的,即使反抗,很快就会被奴隶主镇压下去的,死路一条。如果多了呢,比方说上了千或是几千,成了气候了,奴隶主再想镇压就困难了。

    柳展雄,据《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说,他身材高大,目光炯炯、声若乳虎,英姿勃勃,很有头脑。他的思想象喷泉一样不循渠道,意志象旋风一样不受束缚,英武足以击退进攻的敌人,辩才足以驳倒巧伪弄舌的奴隶主代言人。

    柳展雄清楚少数奴隶造反成不了气候,就暗中联络,很快就联系了几百奴隶,暗中准备兵器操练人马,终于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475年)在鲁国西北部柳下屯发动了起义。这造反的旗号一打出来,其他奴隶认为反抗也是死,不反抗也活不好,于是纷纷加入柳展雄的队伍,一下子发展到九千多人。柳展雄使用一把金椎,有万夫不当之勇。

    他率领奴隶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驰骋天下,专门惩恶扬善,攻城掠地,侵暴诸侯,杀戮贵族,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各诸侯国望风披靡;解救奴隶,没收奴隶主的财物,分给穷苦人家。奴隶主贵族提起柳展雄这个名字,闻风丧胆,惶惶不可终日。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为政以德”,就是用“德治”或“礼治”来治理国家。所谓礼,就是周初周公旦制定的礼,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利益的。春秋晚期,道德、礼仪尽失,就是说各国诸侯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各自为政为所欲为;卿大夫也不把国君放在眼里,可以随意废立国君,甚至自立为君;平民也不尊重卿大夫,可以随意杀死或者取代,整个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摧残。孔子之所以提出“为政以德”,说穿了还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的利益,恢复西周的礼仪道德,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绝对不能造反,反之就是不忠不孝。

    孔子和柳展雄是同时代的人,他听说柳展雄扯旗造反,痛心疾首,准备去劝说柳展雄回心转意。有人劝说道:“盗跖的为人,思想活跃犹如喷涌的泉水,感情变化就像骤起的暴风,勇武强悍足以抗击敌人,巧言善辩足以掩盖过失,顺从他的心意他便高兴,违背他的意愿他就发脾气,容易用言语侮辱别人。先生千万不要去见他。”孔子不听,让颜回驾车,子贡作骖乘,前去泰山南麓会见正在那里休整队伍的柳展雄。

    孔子下车走到军营门前,见了把守军营的士兵说:“鲁国人孔丘,听说柳展雄将军刚毅正直,特来拜见。”柳展雄听说孔子求见,明白他的来意,平静的说:“命他上山来见!”孔子得到回话,说:“只要你归顺了官府,我马上就上山,只要你还是盗人,我就不上山。”

    柳展雄听了这个回话,勃然大怒,双目圆睁,怒发冲冠,说:“不就是那鲁国那个巧伪之人孔丘吗?替我传话:‘你矫造语言,托伪文王、武王的主张;你头上带着官帽,腰上围着牛皮带,满口胡言乱语;不种地却有粮吃,不织布却有衣穿,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整天只会摇唇鼓舌,专门制造是非,用以迷惑天下诸侯,使天下读书人不能返归自然本性;妄自标榜尽孝尊长,以侥幸得到封赏而富贵。实在罪大恶极,快滚回去!要不然,我便将你的心肝挖出来做膳食!’”

    孔子不死心,不得不上山,劝柳展雄道:“将军长那么漂亮,却成了盗跖,实在可惜。如果肯从我的劝告,回心转意,归顺公侯,我将奏明公侯,让你南边出使吴、越,北边出使齐、鲁,东边出使宋、卫,西边出使晋、秦,派人为将军建造数百里的大城,确立数十万户人家的封邑,尊将军为诸侯,跟天下各国革除旧怨,开启新的一页,弃置武器休养士卒,收养兄弟,供祭祖先。这才是圣人贤士的作为,也是天下人的心愿。”

    柳展雄听罢,大怒道:“孔丘你听着,凡是用利禄来规劝、用言语来谏正的,都只能是愚昧、浅陋的顺民。你说让我做高官,给我大城民众,是用功利来诱惑我,是用对待普通顺民的态度来对待我,这长久不了!尧舜拥有天下,子孙却无立锥之地;商汤周武做天子,后代却遭灭绝,这不是因为他们贪求占有天下的缘故吗?如今你研修文王、武王的治国方略,控制天下的舆论,一心想用你的主张传教后世子孙,穿着宽衣博带,言行矫揉造作,用以迷惑天下的诸侯,一心追求高官厚禄,要说大盗再没有比你大的了。天下为何不叫你盗丘,反称我盗跖呢?你的那套主张有什么可贵的?颠狂失性,行得通吗?两次被逐出鲁国,在卫国被人铲削所有足迹,在齐国被逼得走投无路,在陈国蔡国遭受围困,不能容身于天下。你的那套主张有什么可贵之处?你所说的,正是我要废弃的,你赶快滚回去,多说无益!”

    挨了这顿臭骂,孔子眼神模糊,面如死灰,自觉无望,赶快离去,急急如丧家之犬。上了车,手里的缰绳多次失落,低头靠在车前横木上,连连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

    当时天很热,颜回,子贡喊叫口渴。柳展雄命人送来山泉,两个学生正要喝,孔子大声阻止道:“这种水喝不得!”柳展雄很奇怪,问:“夫子,这是山上的清泉,为什么喝不得?”孔子说:“山为盗占,盗山也!盗山之泉,盗泉也!君子不饮盗泉之水!”

    柳展雄的起义终究触犯了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遭到齐、鲁、晋、郑、宋、陈、蔡等诸侯的反对,他们联起手来,组织了十万大军,共同对付柳展雄义军。几战下来,柳展雄义军寡不敌众,人马损失大半,只好且战且退,准备投奔楚国再图发展。当转战到项国西南虹河岸边时,只剩下几十人了。恰当时西部山区山洪暴发,虹河波涛滚滚,无法渡河。眼看追兵将至,弟兄们劝说道:“我们在这里再抵挡一阵,柳大将军您先渡过河去,到楚国去暂避一时,操练人马,卷土重来,再与官军作斗争。”柳展雄坚决不肯,说:“哪有主将逃走留下士卒的道理?我要和弟兄们同生死共患难!”

    追兵来到了,柳展雄率领所剩士卒与七国联军血战一场,杀死联军无数,虹河水都染红了,可他身边只剩下三个弟兄了。柳展雄看看大势已去,喊道:“三位弟兄,吾死而操金椎以葬,曰:‘下见六王五伯,将敲其头矣!’”意思是,我死了,用我的金椎陪我下葬,在地下见了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等六王和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穆等五霸,我要用金椎将他们的脑袋敲碎!然后拔剑自刎了。三个弟兄到了这种地步,也都拔剑自刎,追随柳展雄去了。

    当时,附近的人们亲眼看到柳展雄与七国联军血战的情景,认为柳展雄敢于同诸侯军队对抗,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为柳展雄自刎而死感到惋惜。当联军退走以后,人们为柳展雄收了尸,掩埋起来。并在虹河上建了一座桥,一来纪念柳展雄的英雄壮举,二来希望柳展雄的魂灵能渡河到楚国去借兵。人们给这座桥名曰柳桥。

    后来,因柳、刘音近,慢慢的,柳展雄也就成了刘展雄,柳桥也就成了刘桥。不管是柳展雄还是刘展雄,不管是柳桥还是刘桥,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历代统治者称柳展雄为“盗跖”,是污蔑,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老百姓心中有杆衡量是非的“秤”,心中崇拜他,说他是侠盗,尊其为河神,为其修庙祭祀。

    作为奴隶革命的领袖名垂青史,柳展雄的英雄事迹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就连古代不少大家也对柳展雄极力夸赞,如《庄子·杂篇·盗跖》记载他追求“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会;《孟子·尽心上》道“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荀子·不苟》说“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史记》中称“其徒颂义无穷”。历史事实不会被轻易抹煞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项城第一村——刘桥  项城  项城词条  第一村  第一村词条  刘桥  刘桥词条  
散文

 佛的“堕落”与自律

 有人讲佛理,记住几句原话,讲的沾沾自喜,貌似下了功夫,一副教师爷的面孔。却不知道其做人做事如何,不过看到其几个表现,感觉并不怎么样。看来佛理是用来当伪学问和做...(展开)

散文

 老邻新情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关系如果处理好了,真的比距离遥远的亲戚还要好。在现实生活中,广东庄子村村民马燕芬就遇到了这样的好邻居。  马燕芬说那还是全家在安宁渠...(展开)

散文

 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我们总是无端患上了偏执的病,并且做一些莫名的坚持,而故事的最后仅仅是感动了自己,殊不知,最美好的东西就在身旁。那么,趁着清醒,让我们在姹紫嫣红里笑看流年,在聚散...(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