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佛,在你我的心中(三)

  ——秋乐斋读经悟佛札记(81则)(3)

  

  三七

  

  然而,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命运千变万化,是不确定的。吉凶有因,祸福也有因。一切都是是由他的因果业报决定的。

  

  于是,这就有了佛家所说的六道轮回。

  

  佛家认为,众生的世界可分为三界六道。所谓三界,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主要是物质主导的世界。生活于其间的生命,欲望最多最强,主要表现为爱欲、物欲、食物欲和淫欲。我们人类大概就生活在这个世界。无色界中已经没有了物质,是纯粹的精神世界。至于色界,则介乎二者之间,物质比较精妙。生命欲望不像欲解那么旺盛,但是也还有。

  

  所谓六道,是指十界中的“六凡”。曰“凡”,大概是说这六道中的生命都是不觉悟的凡俗之辈吧!

  

  六道中最底层的界域叫地狱,是一个几乎无法想象的极其苦难的去处。地狱也分层级,据民间传说,有18层之多。

  

  地狱往上的六道,依次分别为:饿鬼、畜生、阿修罗(魔)、人和天堂。

  

  佛家认为,六道中的任何一个界域都不是生命的最后归宿,而只是暂时的居住地。人修行的好,可能上了天堂。到了天堂之后,如果犯了“错误”,说不定就被打入18层地狱。

  

  一个生命绝无可能永远坐在神位上,也不会永远栖身于牛棚羊圈。风水轮流转,一切都在更迭之中。

  

  三八

  

  轮回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大家知道,佛教的发源地是古代的印度。那时候,那里实行的是把社会族群划分为四个等级的“四种姓”制度。处于第一等级的婆罗门,执掌宗教和文化权力,声称他们就是人间的神。至高无上,不可侵犯。而且是永恒不变的。下面的三个等级,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六道轮回思想,就是对“四种姓”制度和婆罗门话语权的挑战。它否定了种姓制度的永恒性,主张众生的地位是变动不居的。它否定了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神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族群,地位虽高,但是仍然要参加六道轮回。其前途仍然是不确定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六道轮回思想有它的进步意义。

  

  当然,轮回是一件科学和经验都无法证实的事情。佛学不是科学,我们不能用科学的要求来衡量它的观点的真伪。它只是揭示了世界和生活的一种认识、一种观念。

  

  从六道轮回的思想看,人们之间社会地位的界限都是相对的。不要迷信任何一个人,也不要轻视、歧视任何一个人。那种“狗眼看人低”的势利小人,早晚是要跌跟头的。

  

  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中,人永远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当然,所有的成功和辉煌都是暂时的,你也不可能把好运永远留在自己的身边。

  

  三九

  

  佛家认为,众生之所以在六道中受轮回之苦,是由自己的所想所为造成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业因果报。

  

  作为一个人,你得到怎样的回报?你的处境是好还是坏?你这一生拥有怎样的命运?追根求源,根子还在你自己身上。

  

  这种业报说是命定论和自主论的奇妙结合。从人的主观意志与人自己命运的关系来说,表现为命定论,人改变不了什么,一切都已经由业报安排好了。从业报的根源来说,表现为自主论,业报不是谁从外部强加于你的,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这个观念必然导致世界观上的无神论。

  

  把人生的全部内容归结为苦难,是佛家思想的理论起点。而轮回和业报,则是这种苦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延伸。

  

  苦难,是我们永远难以摆脱的命运。

  

  生而为人,我们的出路何在?

  

  四0

  

  出路是有的!佛告诉我们,人类必须在苦难中经受磨砺和获得觉悟。

  

  积德行善,则是佛指出的让我们摆脱轮回、跳才苦海的路径。

  

  佛家的善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戒,是从应该不做什么的角度说的。二是善,是从应该去做什么的角度说的。

  

  佛门的最基本的戒规是五戒,就是禁戒五种行为。它要求信徒必须做到五不,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不杀生是对生命的尊重,不偷盗是对财产所有权的尊重,后面的“三不”则是对人格的尊重。

  

  戒是通向一切善法的阶梯,也是一切善法的基础。在佛家思想和实践中,这五戒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戒的功能是禁止,是要求人们绝对不能做什么。然而,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

  

  更要紧的是必须知道,要摆脱苦难,我们应该做什么?又该怎样去做。

  

  四一

  

  要想得到好的回报,不作恶只是人生的底线。更重要的是,应该及时行善。

  

  山村里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大灾之年,吃不上饭,只能靠野菜活命。就是在这样连自身也难保的情况下,他还想着比他更困难的乞讨者。在风雪之夜,把刚刚煮好的一点野菜泡饭端到乞讨者的手上。由于结下了这个善缘,全家人在来世都得到了好报。

  

  这样的业报,佛家称之曰福德。

  

  幸福的回报来自善的因缘,是善业的积累所带来的。由于善的行为一定会导致幸福生活,这种因果关系便被叫做福德。在佛家看来,善是绝对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使面对恶人,也要怀抱善意。与人为善,菩萨心肠。只有跟随着善的脚步,才能走向幸福的明天。

  

  海水无限,但到了世界末日就会干枯。但是,一掬水的福德却永远不会消失。

  

  四二

  

  做好事,修福德,可以减轻人们内心的担忧和痛苦,增强人们对未来的信心。

  

  但是,仅仅做好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还没有解决人们的心灵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跳出自我看世界。

  

  这是因为,自我的意识是一种不觉悟的、虚妄的意识,是人生烦恼的重要来源。人们只有去除掉这种意识,才能突破个人的狭隘界限,达到众生平等的快乐境界。

  

  清除掉心中虚妄的我见、俗见和贪念,是免除我们的痛苦、走上人生正途、过快乐生活的前提。

  

  超出自我的狭隘界限,不以自我为出发点,你才能够达到无我的境界。

  

  无我了,心中没有贪念了,不仅可以带来自身的自由,还可以使人置身于一个和谐的环境中。这就是平等。

  

  生活的平静,永远是第一位的。金钱必须服从它!

  

  望着古老的山林,我听到一位禅师在沉吟他心目中的黄昏:

  

  随意舒卷,变幻无穷,萦绕着溪流又了无踪影

  

  伴随万物却绝无牵累,与风儿一起飘然逝去……

  

  四三

  

  去除了自我的意识,就意味着走向平等。

  

  在佛的眼睛中,包括人在内的众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无论是人与狗、猫、鼠,还是人与天上的各路神仙,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或者说大家都是平等的。

  

  这是由于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它们在本性上是一样的,在生死转化上也是一样的。

  

  人与人之间,更是平等的。

  

  敬畏生命,敬畏人生,敬畏平等。还在两千多年前,古老的佛家就认为,我与他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与众生,无论是禽兽还是天神,并没有什么区别,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同样的,福分对于我来说,无论是寿命还是财物也都是一样的,是空的、暂时的,不值得去追求。

  

  平等是大德,树立平等观是真正意义上的修功德。

  

  四四

  

  历史的列车呼啸着,在各种真真假假、排山倒海的广告和信息的爆炸声中,在“9、11”后的大大小小的恐怖声中,进入了21世纪的早春。

  

  行走在西风凛冽的清晨,我们脚步匆匆。一副副柔弱的肩膀,不断承受着各种外在与内在环境产生的身心压力。阳光、空气、水、食品、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就业……太多的因素,让我们越来越步履艰难,气喘嘘嘘。

  

  我们的心忽然乱了。心里面的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就要没有了。

  

  在一种百无聊赖的困惑中,我打开了刚刚到手的、据说是佛祖如来开悟后的一篇处女作和代表作——《心经》。

  

  四五

  

  这部只有260多个字的佛家经典,全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经的名字是说,这篇佛经是摩诃般若智慧的心中心。

  

  这就是说,《心经》是心法中的心法。讲的是佛学的大观、总纲和概貌。是整个神圣佛学的缩影、中枢、精髓、心要、核心。

  

  《心经》讲的是,要让心来做主,要随顺觉性。心做主了,就有可能解决一切烦恼的根源。

  

  解决了一切烦恼的根源,我们就将成为一个生命的“观自在”者,成为像佛陀一样圆满觉悟的生命宝钥。

  

  短短的260多个字,是整个佛法总理论成竹在胸的浓缩和概括。简捷凝练,内容生动。气度恢弘,包罗万象。

  

  紧紧牵着彼此的手,跨越痛苦与烦恼幻影幢幢的此岸。

  

  让生命抵达最真实、最自在、最圆满的彼岸,成就无上的觉悟吧!

  

  四六

  

  佛学缩影,智慧源泉。宇宙真理,人生指南。

  

  宇宙真相大白,人生原来如此。

  

  一篇《心经》,放松了我们疲惫的身体,也扩大了我们心的空间。

  

  漫长的人生旅程犹如无边的苦海,看不到快乐的对岸。佛告诉我们,一切存在,包括我们的身体、感受、思想、生命意志和心念,都是由各种条件所构成的。没有永久不变的自体,一切都是空而无长的。这就是“五蕴皆空”。

  

  当我们“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我们会看到一切众生、各种事物,我们没有分别,没有幻想,不被束缚,于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帮助建立所有的清净世界,帮助所有生命得到圆满。

  

  智慧有如普照的阳光,慈悲就像清凉如水的月光。

  

  遍地都是观自在。自由观自在。

  

  看智慧的水在天地之间自然地穿行。

  

  四七

  

  从言简意赅、高度浓缩的《心经》出发,我在通往佛学的路上行走。

  

  时而秋雨,时而春风。时而霞光灿烂,时而乌云满天。一双疲惫的眼睛,寻找着当年佛祖留下的脚印。

  

  在云水间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舒展着开阔的胸襟,搜寻着生命的能量与光芒。

  

  又是一个生意盎然的早晨,我借一缕清风,去闯《金刚经》的大门。

  

  四八

  

  “如是我闻……”

  

  佛祖寰音振耳,经言棒喝惊目。在烟雾缭绕的都市的高楼上,我仿佛进入一个高僧满座的佛堂。诵经,明心,解义。修身,弘法,祈福。以无路为路,在荒野上跋涉。以无门为门,在门外感受这大千世界的明月清风。

  

  据说这部《金刚经》是释迦牟尼49年教育的精华中的精华,经典中的经典。在佛陀49年所有的经典里面,讲般若部的经典用了22年,几乎占了他弘法生命的一半。而这部《金刚经》,又是这600卷般若经中最精华的一卷。

  

  菩提妙音,枝发叶萌;泠泠天籁,化度众生。

  

  青青翠竹,尽是菩提;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四九

  

  明心见性。一部《金刚经》,讲的无非就是“般若”二字。

  

  般若,梵文。佛家人修炼中的专有名词,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大智慧”。这两个字乃佛法的心要。古代高僧有“佛法即般若,般若即佛法”的说法。在佛陀的“八功德”理论中,这“般若”(即“智慧”)的功德是居首位的。

  

  诵读中别无他求,只愿心境的安宁。诵读之际,物我两忘,浑浑然不知置身何时何地。仿佛幽深的山谷,有鸟儿啁啾;宛如无垠的沙丘,风声鸣响在浩渺的远方;繁星点点的太空,静谧是升华,也是飘落。听说还有人于诵读间闻到一阵清香,固然欣喜,却也不必着意。

  

  据说,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后,其特大智慧和能量得到急剧升华,与宇宙整体能量融会贯通而达同步,甚深的观照般若已经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时时处处皆可随时进入禅境,在玩味佛法中,对宇宙人生的起源变化、发展和终极等自然规律完全了然于胸。此时的释迦牟尼,已经站到了宇宙的制高点,成为至高无上的第一圣哲。

  

  清净、慈悲,再加上无与伦比的大智慧,让天下多少英雄为之折服。著名的物理学家海默尔认为,我们今天所有科技的研究成果,只是释迦牟尼当年预言中的开端。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对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更是赞誉有加:“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习可佐科学之偏。”

  

  伟大的鲁迅先生也认为,释迦牟尼佛是真正的大哲。他把我们平常对人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早就给我们以启示了。

  

  五0

  

  昨夜春花秋绿,今朝冷月残云。当年漂亮的美女,如今人老珠黄。刚刚还是一个在主席台上动员反腐败的“领导”,因为恶行败露而被送进牢房。

  

  大庭广众之下,许多人戴上了假面具。你不知道他的真模样。

  

  一些人在哀叹:这世界变化得真叫快!

  

  一些人在感叹:这眼睛已经老花,不好使了!

  

  一双眼睛穿透人类五脏六腑的佛陀,对这一切早就了如指掌。在这部《金刚经》中,他反复告诫人们,缘聚则现,缘散则灭。你眼睛看到的都是靠不住的。

  

  这是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五一

  

  面对这千变万化的外部世界,一些人不安分了,不老实了。

  

  他们的心也在发生变化。成熟了,活络了,衰老了,死亡了。

  

  一些人虽然还在台上疯狂地唱着,跳着,表演着,但是今天的他们已经不是昨天的他们了。他们的“心”已经丢失了,没有了。他们让你们看到的,虽然还叫着“心”的名字,但是实际上已经不是“心”了。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也!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到来。

  

  现在的呢?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沉沦在历史的沙滩。

  

  佛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既然皆不可得,那就只好放下了,随他去了。呜呼!

  

  五二

  

  人生在世,不过短暂的百年。不要总是想着明天,。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把每天都当作最重要的一天来过,也许某一个平淡的日子,幸运就会不经意地降临到你的头上。

  

  过好每一天,不要让每一分光阴虚度。

  

  不管前方等待你的是阳光灿烂还是凄风苦雨,只要你努力了,尽责了,每一天都认真对待了,你就活出了你应有的人生价值。

  

  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天,既是对自己的爱护,又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

  

  五三

  

  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能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

  

  一只稀松平常的小鸟,在枝头唱出了一支美妙的夜曲。

  

  浩瀚的宇宙里,我们是这样渺小。渺小的我们,有着生命,有着爱,有着感知这个世界的能力,有着温暖的阳光和一道道多彩多姿的美丽风景。

  

  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是造物主对我们最好的安排。

  

  因此,我们要心怀感激。感激所有搀扶过我、帮助过我、使我能够在这个世界立足的人。

  

  同时,也感激曾经伤害过我、欺骗过我的人。因为他磨练了我的意志,增进了我的见识。因为有了他们,我的生活才如此丰富多彩。

  

  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

  

  生命中要懂得感恩,懂得知足,懂得去发现美丽和善良。

  

  五四

  

  禅就是看破、参透,然后放下。放下就能顷刻间踏上苦海的彼岸。放下就能马上过行云流水般的快活人生。放下了尘世俗务的缠绕,就可以开始自在逍遥的生命之旅。

  

  禅者的智慧就是生命的微笑与愉悦。

  

  在静默与倾听中,体悟生活之真谛。真性情面对这世上的一切。

  

  (未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佛在你我的心中  你我  你我词条  心中  心中词条  佛在你我的心中词条  
散文余秋雨

 文化苦旅:贵池傩

 傩,一个奇奇怪怪的字,许多文化程度不低的人也不认识它。它早已进入生僻字的行列,不定什么时候,还会从现代青年的知识词典中完全消失。  然而,这个字与中华民族的历...(展开)

散文

 退休时,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

 走村入户进万家,影像笔录存现状,促膝交谈听民声,求真务实作风硬。  2016年5月26日,我怀揣着县委组织部核发的退休证,身背照相机,手提公文袋,和单位驻村脱...(展开)

散文抒情散文

 在春天

 在春天  在春天。我要种下一棵树,一棵桂树,我想象它开花时高兴的样子,虽然我知道树种下后,会遇到严寒干旱,还有顽皮小孩的摇扯与攀折。但我会精心照看它,给它浇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