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波斯帝国史读后感摘抄

  《波斯帝国史》是一本由[美] A. T. 奥姆斯特徳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7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斯帝国史》精选点评:

  ●《300》之后对波斯产生了强烈兴趣

  ●波斯和希腊的对决

  ●翻译不是特别好。。。

  ●读完云里雾里,几个原因。1、翻译一般,很多段落不知所云;2、人名太多太长,很难记住;3、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几方势力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去伊朗之前的背景了解吧,对于几座古都建筑的介绍还是比较详细的

  ●好多人名那么长,反正杀来杀去没几个王是正常死亡的,不过书里还有大量当时的经济生活描写

  ●书非常踏实,依旧是我跟不上,希波战争后方熟悉一点。二倍速。

  ●波斯视角的希波战争史

  ●

  ●国内能找到的对阿朝历史社会军事研究的很详实全面的著

  ●真的,读不下去了。语言,仿佛,就像,做的翻译题,在课堂上。

  《波斯帝国史》读后感(一):书老归老但基本脉络很清晰

  对于我而言一本书值不值得买

  第一是内容:细心看就会发现译者其实已经将近期的学术新观点与写书当时的材料进行了注解,所以年代久远不是问题。

  第二是印刷纸质:这本书有将近5cm厚 但只有745多页 纸质很好翻起来很舒服手感很好。

  作为一部了解 希腊-罗马时期 两河流域的历史 会是一部很好的入门书

  《波斯帝国史》读后感(二):不错的书

  该书的体例比较有意思,不是完全按照编年史去写波斯历史,而是有机地把历史按照宗教、军事、历史、文化等等穿插起来表述,可以一窥整个波斯帝国的全貌。

  翻译上基本流畅,但在一些细节特别是实地描述,可能是由于译者没去过实地,所以比较含混。

  不通历史。但至少有一个地方值得商榷:关于雅利安人的起源问题,其延续了政治优先的的说法,错误地认定雅利安人起源于里海、黑海之间,并东西迁移。在人类学和语言学以及考古上的证明,这样的论断有很大疑义,更多是为了服从反纳粹的雅利安人起源于北欧的政治需求而牺牲了科学的严肃性。当然,这个论调在二战后普遍被有意无意的承认,有反纳粹的需求,也有俄罗斯人民族沙文主义的需求,东西双方都漠视科学造成的。

  《波斯帝国史》读后感(三):百科全书式的历史书写(附古波斯历史发展动因的思考)

  A. T. 奥姆斯特徳在书写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历史时,所采用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叙述方式,概括起来就是“编年顺序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书写法”。它最大的两个特点是:第一,涉及面广,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建筑艺术等专题。第二,各专题并不单列,而是按照时间顺序交叉参差介绍。

  客观地说,《波斯帝国史》一书提供了多方面翔实的资料,大量的事实和证据,为读者徐徐地打开了一幅古波斯全景画。但是,各专题的反复穿插,以及作者对细节的关注,破坏了叙事节奏和流畅感,有违于一般通史,令读者有无所适从之感。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奥姆斯特徳经常在政治谋划、外交和军事行动的叙述过程中,生硬地插入一些文字去描述某一方的铸币,通过分析钱币上的铭像、铭文来说明该政治力量的背景和立场。这些描述性文字从不少于一个段落,并且在每一个相关章节中都能找到。

  总体而言,奥姆斯特徳关注的是历史的真相,却忽略了整个历史进程的内在线索。从个人气质上讲,奥姆斯特徳是一位伟大的考古学家,却很难被称为最一流的史学家。或许他意在甄别材料,让材料自己说话,接下来我就谈谈由这些材料得出的一些看法。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历史进程并非毫无线索可循,贯穿整个帝国历史的线索就是:离散于聚合的斗争。

  按照这条线索,帝国历史大致可以分成前后两期。前期——聚合主导期的帝王主要是:居鲁士—冈比西斯—大流士—薛西斯。后期——离散主导期的帝王主要有:阿塔薛西斯—大流士二世—阿塔薛西斯二世、三世—大流士三世。

  在聚合——离散分期法中,薛西斯在位期是一个转折点,他的执政方式即具有先王的尚武遗风,也有爱好艺术、优柔寡断等宫廷贵族的特点,更为不幸的是希波战争的失利以及随后的雪崩效应使得帝国丧失了进取之志,外交政策被迫转变。而在离散主导期中,小居鲁士的叛乱,他与王兄大流士二世的公开战争,标志着帝国离散倾向的公开化,自此之后帝国版图内的多个地区蠢蠢欲动,形势持续恶化。典型的例子就有历时长久的埃及独立战争。

  从政治军事角度看,前后两期各有鲜明的特征。在聚合主导期,波斯人保持着来自落后地区的蛮族战斗力,征服俨然是主旋律,倾向于用战争机器来解决争端,在国际背景中,波斯与希腊是角力的两端。而在离散主导期内,宫廷政治成为主流,面对争端王朝往往利用金钱力量解决问题,而其国际地位逐渐下降到雅典与斯巴达对抗中某种可以被利用的力量。

  在其他方面,我们也可以看见聚合力量与离散力量的斗争:松散总督辖地的叛乱和镇压;经济上的掠夺和反掠夺;宗教上有锁罗亚斯德教与犹太教和埃及信仰之分。

  可以说,聚合与离散的线索是历史表象,古波斯帝国之所以没能走出这个怪圈,并最终被永无休止的对抗拖垮,必然有其内因,而最致命的内因就是其制度上的僵化。当我说出这个观点时,有以下四方面的证据:

  第一:按着奥姆斯特徳的论调,没有证据就是最好的证据,现有的一手材料中几乎没有提起过政治制度上的改革,这就间接证明了阿契美尼德王朝从来就没有像样的改革举措。

  第二:中央与地方间的叛乱——镇压模式贯穿王朝始终,说明帝国从没有真正尝试过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有效的变革。

  第三:宫廷政治大行其道说明制度的缺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流士二世之母帕里萨提斯支持自己宠爱的另一个儿子小居鲁士造反,之后又公报私仇杀害了栋梁之臣提萨费尼斯。

  第四:波斯帝国最终被马其顿帝国摧毁,而马其顿就来自政体反复变化以适应外部世界和发展需求的希腊世界。马其顿对波斯的胜利就是变革对僵化的胜利。

  最后,本人对该书的一个翻译问题有所看法,详细内容已在日记中单独叙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http://www.douban.com/note/153839354/。

  《波斯帝国史》读后感(四):谈谈本书翻译问题

  其实读书更喜欢读好的中译本,因为中文字体大,不伤眼睛,再加上毕竟是母语,读起来可以一目十行,读英文却没这本领。学术著作的价值在于学术本身,译文只要忠实通顺就行,译得朴实无华也是学术本分。常见有人爱评论某个译本“翻译腔”,我不大明白人们所说的“翻译腔”究竟指什么,如果原著使用的本来就是精准细致但比较枯燥拗口的学术语言,你把他译成神采飞扬的金庸做什么呢?所以我对译著好坏的判断,主要看是否信与达,如果译文前言不搭后语,那必定是有问题的。

  翻译学术著作比翻译小说更为艰难,因为译小说可参照生活或译者自己的经历,而翻译学术著作却不懂专业则往往会一筹莫展,因此需要事先熟悉相关专业论著,了解专业表述。但是人们也常常误解,以为学术专业人士就一定能译好本专业书籍,似乎精通外文本身不那么重要。真如此,学外文的人岂不是没有饭吃?

  正襟危坐读译著,读到不通之处,还是要回归原著来看看究竟作者是什么意思,当这样两本书翻来倒去的频率高起来时,是很有些叫人不耐烦的。我不喜欢人家指责某个译本“不好”却全然不肯举个例子。因此,这里来举几个例子,看看《波斯帝国史》这本书的译文如何:

  102 第3段

  原译文:“到收获季节,在某个神庙商店的大门口,用某位神祇的容器归还借贷。”

  The loan was to be repaid at harvest in the gate of some temple storehouse and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 of some local god。

  torehouse是“商店”吗?这个只需查字典的吧。借了两斤麦子椰枣什么的,竟然要去弄个神器礼器什么的来还债吗?the measure of some local god应该是“某位地方神祗(在人们心目中)的身份地位”吧?也可以理解为“根据神的权衡来决定该归还的数量”。

  改译:到收获季节,在某个神庙仓库的门口,根据某位地方神祇的权衡来归还借贷。

  103 第4段

  原译文:“在更加讲究“人道的”希伯来立法家的规定之中,可以看到用来保护穷人权利的、以抵押品代替利息的做法是何等的可悲。”

  How little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pledge for interest protected the rights of the poor may be seen in the provision of the more “humane” Hebrew who, as an extraordinary concession, ordered that if a man’s garment was taken as pledge it should be returned to him at night …

  “保护穷人权利的做法”怎么会是可悲的呢?原义应该是“以抵押品代替利息的做法是何等地不能保护穷人的权利”。

  103第6段

  原译文:“整个债务还清之后,债务人暂时感到十分庆幸。原始的债务文书将被销毁,以免日后有人在提出债权要求。因此,我们可以确信,这些残存的泥板文书集中体现了上述债务的独占要求。”

  When the whole debt was repaid—and now and then there were debtors so fortunate—the original tablet of indebtedness was destroyed in order that no future claim might be maid. Thus we may be sure that the tablets which have survived represent those debts which were foreclosed.

  ow and then不是暂时,而是有时/偶尔;Foreclosed表示债务没有偿还而被取消回赎抵押品的权利。

  改译:整个债务还清之后——有时债务人也会有这种好运气——原始的债务文书将被销毁,以免日后有人再提出债权要求。因此,我们可以确信,那些留存下来的泥板文书则体现了没有按时还清的债务。

  104 第3段

  原译文:“在古代,神庙高级官吏有权确定进行献祭的日期,以此作为自己的职务收入。现在,这种薪俸可以在公开的市场进行买卖。不仅可以卖掉特定的某一天,也可以卖掉一天的一小部分。”

  In earlier times, the high temple officials obtained as perquisites of their offices the right to certain of the sacrifices on certain days. These prebends were now bought and sold on the open market, not only for a given day, but for a small fraction of a day.

  为什么“确定进行献祭的日期”可以作为自己的职务收入呢?实在叫人摸不着头脑。应该是:“有权获得某些日子的献祭品”(牛羊什么的,神用完了,人可以照样享用)作为职务的外快收入。”

  113

  原译文:“除了不动产和用水权之外,我们知道由这些权力产生的收益,要分给狼州的首席祭司、书吏,每年享有神庙地产多少日,或参加神庙宴饮活动。”

  … Toward the end of the eighth century, written contracts had come into use…. In addition to real estate and water rights, we hear of a division of the income derived from the right to be chief priest of the Wolf nome, to be scribe, and to enjoy the prebends of temple so many days of the year or at so many feasts.

  改译:我们还了解到也有(合同)涉及如何分配一些收入,这些收入来自作为高级祭司、作为书吏的权利,以及每年某些日子享有从神庙或者某些宴饮而获得报酬(外快)的权利。

  147 第3段

  原译文:“我们非常奇怪大流士怎么会想到要用三种语言的楔形文字把自己的自传铭刻在浮雕周围。让旅行者从下面能够看见它。”

  We wonder how Darius expected his autobiography, even though inscribed around the relief in the three languages of the cuneiform, to be read by the traveler from below. One’s first view of this famous monument is sure to be a disappointment.

  改译:大流士如何能指望从下面经过的旅行者能读到他的传记呢,虽然它用三种语言的楔形文字铭刻在浮雕周围。那些第一眼看到这个著名纪念碑的人肯定会很失望(因为纪念碑位置太高,根本无法看清楚铭文)。

  至于关于大流士和汉穆拉比法典的那个章节,译文就更有些糊涂颠倒了。读到第十一章,“希腊边界问题”,发现翻译错误越来越多,连起始的小标题都翻译错了:New Light on the Wars with Greece居然译成了“希波战争的新火星”。接下来的两大段也基本语无伦次,意思颠倒。

  ew Light on the Wars with Greece

  Greece and the Persian Wars is to us a fascinating if somewhat threadbare story. In reading this story, we naturally identify ourselves with the Greeks, since our accounts must be based almost exclusively on that of the Greek Herodotus. We quite forget that we ourselves long since passed through the town-meeting stage, when we governed ourselves much like the Athenians, and have now become a mighty world empire whose problem are those of the Persians. Not only must we re-read the delightful tales of Herodotus with eyes wide open to present-day American difficulties, but we must also forget for the moment the victories which ended for European Greece the “Great Persian War”.

  eeded correction to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is also given in part by the huge quantity of oriental source material so recently uncovered. The rarity of sources which throw direct light on the Greeks is in itself highly significant. Every increase in our knowledge only emphasizes the overwhelming strength of the Persian Empire when pitted against the tiny and disunited independent Greek city-states which had thus far survived the earlier conquests; and it encouraged the attempt to discover why these later invasions failed.

  原译:“如果说希波战争多少有点像个老掉了牙的故事,但它对我们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说到这个故事时,我们自然会把自己认同于希腊人。因为我们的叙述几乎完全是建立在希腊人希罗多德叙述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完全忘记了我们离开市民大会的舞台已经很久了。那时我们就像雅典人一样,自己管理自己。而且,我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强大的世界帝国,我们也有波斯帝国一样的问题。我们不仅应当反复阅读希罗多德那些令人愉快的故事,我们还应当正视今日美国遇到的困难。但是,我们现在必须忘却欧罗巴希腊为结束“伟大的波斯战争”所取得的那些胜利。

  传统的说法必须纠正,这部分是由于大量的东方史料至今尚未处理的原因决定的。那些直接阐明希腊人的珍贵资料,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所积累的全部知识,只能证明当波斯帝国在进攻独立、弱小而又分散的希腊城邦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力量。因此,它在经历了早期征服之后还能长期继续生存。同时,它也激发了人们去寻求这些以前的侵略活动为什么失败的原因。”

  据说译者是国内此专业的专家,但是为什么我这个外行仅仅读中文也能看出的问题,译者作为一个专家却惘然无知呢?什么叫“离开市民大会的舞台”?什么叫“像雅典人一样,自己管理自己”?什么叫“大量的东方史料至今尚未处理”?作者自己就精通东方史料,他写这本书怎么会不去穷究“尚未处理的东方史料”?为什么“因此,它在经历了早期征服之后还能长期继续生存。同时,它也激发……”,这个“因此”从何而来?这个“它”究竟是谁?

  改译:

  希波战争的新启示

  ……在读到这个故事时,我们自然会把自己认同于希腊人,因为我们的叙述几乎完全是建立在希腊人希罗多德叙述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忘记了自己早就脱离了市民大会的阶段,那时我们也像雅典人一样管理自己。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强大的世界帝国,我们也有波斯帝国一样的问题。我们不仅应当对照今日美国遇到的困难来重读希罗多德那些令人愉快的故事,同时还应当暂时忘却为欧罗巴希腊结束了“伟大的波斯战争”的那些胜利。

  传统的说法得到了所需的纠正,这部分是由于近期发现了大量的东方史料,而能够直接阐明希腊人的资料却非常稀少,这本身就意味深长。我们的知识每增加一些,都进一步说明波斯帝国进攻弱小而又独立分散的希腊城邦时,具有压倒性优势,而这些希腊城邦此前也有过被征服的经历;这更使得人们想要去寻求这些后来的侵略活动失败的原因。”

  译者在前言里提到:“波斯与希腊的关系,是古代伊朗史中的重要问题。……有些作者往往仿效希腊古典作家,对波斯横加指责。但是奥姆斯特德与这些人不同,他不是站在希腊人的立场上诅咒波斯,而是对波斯采取了比较友好的态度”。

  其实作者是美国历史学家,无所谓“对波斯人友好”的问题,他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抚今追昔。虽然谈到希波战争时,美国人把自己认同于希腊人,但不应该忘记现在的美国已经是像波斯一样的世界帝国,所以更应该探讨波斯帝国为什么失败,而不是为很久以前希腊人的胜利沾沾自喜。此书写于1943年,当时美国正深深卷入二战,对手是相对较弱且“独立分散”的德意日,战争前途未卜,美国的处境实在与波斯有些相似,所以作者才有这样的感叹。其实,这种感叹就是放到今天,对美国人也很合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波斯帝国史读后感摘抄  波斯  波斯词条  帝国  帝国词条  摘抄  摘抄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美文

 《师从天才》读后感锦集

 《师从天才》是一本由罗伯特·卡尼格尔著作,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50元,页数:2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展开)

美文

 我与心灵有个约会(二十八)

 1一片残缺的破败,映入眼帘,久不居住的屋舍,拥挤着荒芜的草色。沧桑岁月给这没有人烟的院落平添了太多诉说不尽的落魄。若有人在,哪怕是再猥琐景象,也可从袅袅炊烟中...(展开)

美文

 徒步旅行记

昨天星期六,第一次跟着欢乐中国群去徒步旅行,让我发现了更多不同的玩法。原来徒步过程屮快乐第一,锻炼身体其次。如果要问到核心的话,更多的则是沿途的风景和互助的爱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