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精选

  《教育的目的》是一本由(英)怀特海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元,页数:1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育的目的》精选点评:

  ●翻译有点乱,不知道是读的零散的问题还是怎么的。灌输不能死学,浪漫且自发去学习。还有关乎综合应用等。读书过程不太舒服,关乎教育问题不可能限制太过于死板。出发点不好,不该像工具书那样看待它,一开始就就违背了书中第一点--死学。

  ●以国家的角度讲了教育的目的,为的就是被人们加以利用~并且让各阶层人民各得其所安居乐业~有很多批判会很刺耳,但是也很现实,在今天看也不过时。尤其喜欢作者论述《教育的目的》以及《大学及其作用》,对每个要接受16年教育,要上大学的人来说都非常推荐阅读!知道自己为什么学是非常重要的!先证明其价值,再去做这件事。辩证唯物主义者~很喜欢!不过好像哲学家写的书都有点晦涩。。。

  ●4.7。非常好。怀特海夫妇三个孩子均参与一战,小儿子大约在20岁时驾驶战机在法国被击落,以身殉职。

  ●无法接受这是一本书,因为6个演讲之间的联系也太差了,当你决定把单独的演讲做成书的时候还是应该有点工匠精神吧,最起码说明一下前后连接,这个东西还让人画概念地图真的是笑话

  ●”我们面临最艰难有最重要的任务,是为精神、探索性试验以及生活提供自由的空间。我们应该这样做,而当我们这样做时会发现怀特海教授的这些论文充满了真正的智慧。“

  ●黑格尔和实用主义下的蛋,但依然充满理想

  ●“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

  ●这样一本著作有那么多错别字和语句不通,实在不能忍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是演讲啊 怪不得分低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一):“一所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目标是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成人的力量。”——p49

  Whitehead所论说及写就的文字,大约已是100年前的事情了。令人唏嘘的是,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仍在原地面对曾经、或相同的问题。

  教育如果不能使人更自由——哪怕是思想、或精神,乃至灵魂上的自由——又有什么用处呢?这恐怕是本书的作者最希望每个人,尤其是从事教育的人所深思并回答的问题。

  本书的作者是英国大思想家罗素的老师。这本书从形式到内容都不算是专著的样子——是作者一系列演讲的集子——因此稍显发散。全书篇幅比较单薄,基本上是小册子的样子,比较轻松易读。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二):教育问题与解决之道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成书于1929年,距今已经过去的大约一个世纪,但当时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目前仍然存在。作者认为统一的校外考试只是能检测学生学习的惰性,但并不能有效地考查教育的成果,因为每个学校的培养目的和教学方案都应该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自主安排的,政府应当在这方面给予学校充分的自由。如果作者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也许是会反对高考、支持学校自主进行测评考试、自主招生的(不过基于我国国情,高考政策也许是更好的选择)。作者提出“浪漫-精确-综合”的学习周期与“自由-规训”的教学循环,但目前的教育仍然是偏重其中的“精确”与“规训”,这很容易导致循环停滞在某一步,就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例如许多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小学中学就被扼杀了,之后再从事科学研究的可能性就会更小。作者提出的很多美好期望,也许需要之后的教育学人接续努力才能达到吧。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三):《教育的目的》笔记:智力教育:浪漫、精确、综合,想象力、创新

  

教育的目的》,英文原名《The Aims of Education and Other Essays》,是将怀特海关于教育的几篇演讲按照逻辑顺序整理成章。作者针对当时英国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关于学校(智力)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回答了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如为什么教育,怎么教育,可进一步分解为问题:1)学校教育的目的 2)学校教育的科目 3)学校教育阶段(各科目的教育阶段、科目间的关联与配合)。 第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是造就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人奠定起步的基础,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而,它像哲学一样将人引向深奥、高远之境。 教育的知识必须是对生活有用的,所以最好以贴近生活的方式传授给给学生,使这些知识在学习中被发现、检验、利用,甚至发展(发展新的知识也是教育的目的)。否则,学生只能获得“呆滞的思想”,这是作者反对的。通过这种方式或其它方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对学习知识和发展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问题,教育的科目?对应第一个问题,学生应该学习古典文化、语言、艺术,并且学习科学、技术。需要稍微说明一下,艺术的作用是让生产者精神愉悦,从而提高效率。 第三个问题,学校教育阶段?怀特海将各科目的教育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第四个阶段:循环)。浪漫阶段主要学习概念,尽量保护想象力、激发兴趣(大体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精确阶段掌握深入的知识、精确的方法(大体是中学阶段),综合阶段融合精确和浪漫进行创新性学习(大学阶段,大学是年轻人的想象力与老年人的经验的碰撞融合)。不同科目的三个阶段不是平行的,科目的学习顺序是根据需要迫切度,而不是难度,所以语言的学习阶段应该领先于科学技术的学习等。 以上只是本书内容的简单概括,本书虽小却有很多深刻的语句,建议铅笔勾画、反复阅读。 书中的教育思想,我们可能早已体会、听闻,如反对如灌输式教育、支持生活化趣味化教育、启发式教育、创新式教育,但你可能不知道一百年前就有人提出过了。本书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阶段,是本书核心与精华所在。 本书虽然主要针对一般学校(智力)教育,但其思想也适用于家庭(智力)教育,适用于普通人、天才的(智力)教育。本书虽然针对一百年的英国学校教育,但其思想对一百年后中国教育仍然有重要参考价值。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四):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

  这是一个严肃、宏大甚至偏于沉重的话题。作为这个行业的一分子,我自然不是无话可讲,不过真要说得详细、明确,恐怕也不那么容易。读Whitehead的The Aids of Education,受到不少的教益。

  这是三联书店出的有关他的教育方面演讲的集子,译者是徐汝舟,集子翻译过来给了中文的题目:《教育的目的》,其实或许翻译为“教育的功用”会更好吧。如果说起这么严肃的话题,也大概只有Whitehead的整个演讲集子才能系统的回答了。既不是简单明了的几句话,也不是浅显功利的低级要求。在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看来,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值得商榷。他提出异议,有其原因,他说,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没有任何生命的火化闪烁。

  单从这一点来看,Whitehead对于教育的思考是人本的,从着眼于个体发展来进行的。仔细想来,选取一部分学科,谁人来选,怎么选,什么标准?又由谁来制定这些标准,实际上都是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现行的学科的学习将决定了未来若干年内社会人群的思维、科学、文学素养和水平,甚至是偏重的类型,比如:科学受到重视的时代,那么社会上人群的科学素养平均水平是较高的。但是人们对于所教授学科的选取总是有局限性的,对于所教的学科给出过于具体的限制,使原本整体的学科知识被人为地划分成几个小学科,这样粗鲁的行为不仅割裂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而且还会破坏学生既有经验、生活体验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破坏他们对于知识的思维上的体验。与之对应,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因为他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命力。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Whitehead认为现代的学科分类没有向学生们展示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而是教他们代数、几何、科学、历史不同的学科,或者语言等。而这样的分类教学的结果就是,课程丧失了生命力、变得枯燥无味,而学生也将会丧失自主观察、思考、学习能力,他们掌握的仅仅是书本固有的经验和理论。学科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问题在今天早已经不再新鲜,而正在成为教育改革者们努力革新的重点:学科学习必须向生活实践适当延伸。

  在教育这条大道上,今天的中国与当时的英国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多重的困难。许多部门、政府机构都似乎认为可以把学校机械地分为两三种死板的类型,并强迫每一类学校采取一种刻板的课程。而这样的制度,对于教育本身来说就是灾难性的;当然,或许,在今日之中国来说,有其特殊的情况,比如全国范围内统一的高考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存在。可是,如果不给学校、老师一定的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特点来设计课程、学习行为的权利,那么,要从根本上革新教育,只不过如同Whitehead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

  反复被提到的生命力,不仅仅是存在于课程、学科学习中,更重要的是渗透在学校、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当中,教育的目的或许无法简单明示,但是至少,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生命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这样人类才能不断地前进;陷入程序化、机械化、模式化的教育扼杀了许多天才、创造力乃至生命力。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五):读书|为什么要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

  

概览

这本书由怀特海[1861-1947]在不同场合以“教育”为主题展开的六次演讲组成,大约在20世纪20-40年代举行,主要面向英国听众,最后一题则是在哈佛任教以后为刚落成的商学院而讲。六次讲演都有相对特定的人群,因此在内容上各有侧重,集合起来也互有联系,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看法。 六个题目分别为: 01教育的目的 02教育的节奏 03自由与纪律的节奏 04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 05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 06大学及其作用 第1题,提出如何造就具有业余爱好者基本优点的专家。提出一般教育目标与具体做法。 第4题针对英国的技术教育展开,这应该是因应英国当时对大量技术工人的需求而谈,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中必须具有三种主要方式,即文科课程、科学课程、技术课程,这也呼应第1题中谈到的“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不可教太多的科目,所教科目务须透彻“。第二种科学教育”主要是一种训练观察自然现象的艺术,以及训练知识和训练对涉及一系列自然现象的法则进行演绎推理。伴随而来的“技术教育”则是训练“运用知识生产物质产品”,也即通过应用巩固所学。

  第5题大致是讲古典文化教育在”当前“时代如何开展,这里的古典文化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拉丁语的学习,对欧洲文明源头地中海文明与思想进行阅读与理解,和中国历代通过学习古汉语知识阅读学习经典相似。而作者认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于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四五年程式化地拉丁语学习,并不能掌握熟练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这里提示了一个有趣的关键点,即学习拉丁语的速度始终赶不上阅读需求,学生陷入看句子查字典的日常循环,但不具备阅读能力。这一章节里还生动体现出作者对于古典文化的通览与熟知,绝非当下我国一些校长教授面对公众讲话时总以”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等等为开场白,回避责任。 第6题即为哈佛商学院所作,作者说到的”大学的功用是老年与青年人的连接“大概是指大学的主要功能在于代际之间传递某些追求创造性思想的方法。

  总体说来,作者主张教育要回应生活,因此强调从应用性出发,特别在第4题中可以见到。其次是因应规律,掌握节奏。怀特海本人出生于英国教育家族,祖父和父亲都是私立学校的校长,怀特海本人在家中接受教育到14岁才进入舍伯恩学校接受正规教育,19岁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后陆续在剑桥三一学院、歌尔德斯密斯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科技学院、美国哈佛大学等担任教职。演讲中不时提及英国各公学校长对于教育的看法和具体实践,也能帮助读者开拓眼界。

教育的节奏: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

  几个题目中最有感触的是第2题,“教育的节奏”,作者所说教育的节奏大约是指依照规律实行教育,即“不同的科目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的阶段时采用”,接着分析了人从幼儿到大学各个阶段智力发育的特点,归纳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而黑格尔的称法则是命题-反题-综合。作者认为浪漫阶段是开始领悟的阶段。精确阶段是文法规则阶段,即掌握语言上的文法和科学上的基本原理,学生在这个阶段要逐步掌握一种特定的分析事实的方法。综合运用即一般意义上的综合。这三个阶段的循环不但体现在个体从幼儿到大学阶段的长时段学习,也适用于专题掌握或局部概念,也可以说教育就是这三个阶段的不断循环。从人的成长阶段来看,作者认为大约在进入小学以前完成第一个循环,儿童在进入小学之后可以运用在这之前学到的观察等等能力进行新一轮的系统学习和认知,小学阶段主要的学习内容是确定性的知识以及语言,从11岁开始,需要专注于精确的语言知识,12-15岁应该集中于用于学习语言,这一阶段结束时,儿童应该已经掌握了英语,能够流利地阅读简单的法文,具有拉丁语基础阶段的知识。“这样,儿童们阅读原文,再加上译文,就能够将原书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来理解把握。我想,智力一般的儿童在学习英语、法语和拉丁语这三种语言时,很容易达到这种水平,只要他不因为学习其他各种要求精确性的科目而分散注意力。一些天赋高的孩子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在语言学习的这个精确阶段,科学应处于浪漫阶段中,“学生们应该以不连续的精确思维活动独立观察,独立进行实验‘。15岁开始,应该进入到语言上的综合运用时期和科学上的精确时期,这个阶段作者认为只需要一年左右,集中于科学学习,”应该使每一个学生了解决定力学、物理学、化学、代数学、几何学诸学科发展的各种主要原理;使他们明白,他们不是开始学习这些科目,而是通过真正系统地阐述这些学科的主要概念,来把以前分科学习的东西融合在一起“。这与我们的高一教育形式看起来是类似的,但我们都知道,我们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描述的程度,即要求。其后还继续谈了对大学教育的看法,具体请看本书第2题。 对这个部分有感触缘于几点,首先让我想到大概两年多以前看到俄罗斯音乐教育家涅高茨在他的书中提到过的一个比喻,学习犹如烧水,很多人都没把水烧开就半途而废,那么怀特海这里总结的学习的三个阶段就是具体描述如何把水烧开,何况列举得如此明晰。其次是因为身边遇到和前后结识的一些朋友多半都有学习的愿望,然而实际上大多数都并不得法,另外从现实的、普遍的读书程度来看,问题相当严重。再次是结合我本人这两三年读书的感想来看,大概每一年会针对一两个大一些的题目来学习,一方面的体会是的确有一个从积累到加速得出结论的过程,而非匀速前进。另一方面是今年看书比较多,到最近也才切实体会到对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概念的认识是按照近似于作者所说的三个阶段来进行,我自己的体会是采集-概念化-反刍三个阶段,第一个采集阶段可能要相当长,或者说首先要接触足够全面的表面材料,才有可能形成一个概念的成果,比方说今年看了不少中国文学方面的书,同时因为需要,又同步看了差不多和古代汉语有关的所有书,这时反过来可能会得出一个对”诗经“或者”中国小说是什么”的基本认识,而大多数时候,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大部分人都是蜻蜓点水,信手翻开一两本书,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几个章节,这样的“采集”方式固然“浪漫”,但应该永远无法获得认识。因此就一般情况而言,我认为在作者所说的“浪漫阶段”之前,还需要增加一个预备期,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感兴趣”。

为什么要教儿童二次方程的解法

  这六个问题都是以教学者的角度来谈教什么,如何教,那么从另一方面看,也就是学习者需要学什么,如何学。“为什么要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对应于作者在第1题中提出的”为什么要教儿童二次方程的解法?“他这样说,”二次方程是代数学的一部分,而代数学是人们创造出来用以清晰描绘量化世界的智力工具。我们无法回避数量,世界自始至终都受到数量的影响,说话有道理就是作量化描述。说这个国家大毫无意义——有多?说缺乏镭也无意义——缺多少?你不能回避量的概念。也许你可以转向诗歌和音乐的王国,但在节奏和音阶方面你仍会遇到量和数。“接着谈到几何学,”我们必须记住,由于图形的视觉效果提供的帮助,几何学是训练大脑推理演绎能力无与伦比的学科”。紧接着,继续谈如何以最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几何概念,“简单的绘图工具,一条侧链,一个测绘罗盘仪,这些东西可以引导学生从勘测和丈量一块场地进而绘制一个小区域的地图。”“绘制出一个小区域的地图,细心考虑该区的道路、轮廓、地质情况、气候、该区与其他地区的关系,以及对该区居民地位的影响,这些会比任何关于珀金·沃贝克[英国历史上的骗子]或贝伦海峡的知识使学生懂得更多的历史和地理。” 这也是我认为教育的目的之一,即学习者不只要学会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还要能够回答为什么要具备这些能力。那么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和父母,需要首先具备这样的能力:解答为什么。 书中谈到的教育问题还可以基本对应于启蒙时代以来人的自觉性问题,可以参考香港中文大学刘国英教授讲的一个题目:何为启蒙?从康德到福柯 重点是谈人们如何获得知识与启蒙的关系

  翻译方面个别字句不够通顺,可以对照原文阅读,增进理解。关于翻译,我建议出现一种新的形式,即注释法,比如诗经论语一类,只对关键字句做解释。学习古汉语需要借鉴和采用学习外语的方法,那么读外语著作也可以考虑采取读古代汉语著作的形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育的目的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目的  目的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  
美文

 今生做的最蠢的两件事情

 马上要有宝宝咯,自己要当妈妈了,感觉很幸福,可是宝宝真的出来了,最没想到的一件事情是要我一个带着,这让我很苦恼,自从生下来,就一直穿别人旧的衣服,因为一点儿钱...(展开)

美文

 草籽和松子

 草籽和松子  文/赵元波  农夫把一颗草籽和松子撒在了一块空地上。  草籽对松子说:“咱们那么渺小,看看周围的那些草木把咱们遮得严严实实,咱们怕是永无出头之日...(展开)

美文

 痛苦的痂甲

 昨晚,夜已经很深很深,对面山涧边老槐树上的那对鹊儿也沉沉地进入了梦乡。我便将我全部的记忆摊放在我紫红色的枕上。我知道记忆藏的久了也许会变质和发霉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