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阿拉民工》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阿拉民工》是一部由徐俊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2008-12-20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拉民工》精选点评:

  ●两段相关不相关的故事穿插在一起,转场音乐唐突,能听出很多地方在剪辑上的收音做不好,有跳的感觉。读圣经的那位的情绪镜头出现的很莫名其妙。情绪铺垫不够。看了一半,看不下去。

  ●

  ●跟拍时间不够长,素材明显不够用

  ●个人评价,喜忧参半

  ●从头到尾,一直手捧圣经的那位民工是最平和的。对,爱每一个人,包括恨你的人

  ●中年人讨薪。中年人捧着圣经说,就算是仇敌也要拿圣经上的东西去爱他。青年人的主题永远是爱情,再卑微的人一旦被偏爱都会有恃无恐。

  ●啤酒麻辣烫人生

  ●记录片的形式最适合不过了,农民工在城市活得很尴尬。

  ●越底层,越生活

  ●向城市建设者致敬!

  《阿拉民工》影评(一):一群快乐的外乡人

  女孩胖胖的脸从来都不哭泣,爱撒谎爱打闹。如果不是“民工”这个有鲜明色彩的词语,会误以为这是一出青春爱情离别剧。

  片子的名字取得很利索,让人联想到一个乐呵呵的民工大叔形象。果不其然随后就找到了他。他笑着挑逗拿摄影机的小伙子,连抱怨工头不给钱都是笑嘻嘻的样子。料想中的灰头土脸苦哈哈的民工形象,被他轻而易举地颠覆了。

  那种笑容丝毫不是为了掩盖内心的卑微。事实上,这里好像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卑微。

  自然是有非常不如意的地方。一个建筑工地的民工挤在几个类似大学生宿舍的房间里,难免会起纷争,为了一个热水壶的小打小闹屡见不鲜。或者,遭遇没有办法及时拿回血汗钱,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困境。那个喜欢读圣经的人对着摄像机,几乎要流下眼泪,同伴们去吵闹的时候,他躲在门口,非常不自信却又像给自己打气似地说,问题一定会解决的。他靠着信仰去面对生活中无法视而不见的愤怒和不如意。若眼睛看见了黑暗,这一瞬间就是自己的罪过。善意如同风中摇曳的烛火,却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

  可是生活里依旧不缺快乐的。他们兴高采烈地一起去建好的学校礼堂里看演出,虽然被有礼貌地拦住在了门口,因为没有票。大叔突然不笑了,他义正言辞地对工作人员说,这个大楼时我们盖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参加庆祝?这个听起来简单却又单薄的质问,却让人不忍说它荒谬。

  类似的娱乐活动让他们深感打工的乐趣,在家里会饿死,一个小伙子说,打工并不苦,苦的是家里的人。若不是遇到扫兴的拖欠工资事件,他们很乐意继续在这里待下去。

  打工者心里隐秘的苦楚,如同牵引着他们灵魂的线索。那一辆大卡车载回了拿到工钱的人们,归家的火车上坐着那个美丽的姑娘。问她爱不爱他?她严肃却又不忍不住逃避,是喜欢的,可是不在一起有很多原因。她不愿叙述,镜头也不再追问。

  女孩子说,这里的生活太现实,无非是彼此的互相利用,有钱和没钱之间,情谊也不再可靠,不如回家寻求亲情的慰藉。

  点点滴滴快乐或是爱情里的忧伤,如同这个美丽繁华的城市上空轻轻飞舞的柳絮,亦或是生命记忆的全部,当它们轻轻落地的瞬间,却依旧能够清晰感受到坚硬的泥土,恍惚间才觉得,也许那才是我们要回的家。

  《阿拉民工》影评(二):《阿拉民工》:一个工人的观后感

  观影《阿拉民工》-----一个工人的感想

  “你知道这栋大楼是谁建的吗?”这句话似乎更容易成为这部反映建筑民工的影片中震撼人心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一群建筑工人到大学礼堂里看演唱会被看门的学生拒绝(只因为他们没有买票)时,其中一个工人说的。这些外来工参与了上海同济大学一些建筑的建设,想要进入建好的礼堂看一场演唱会,却被拒绝,确实让他们觉得尴尬而难过。我也相信看门的那位女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买票才不给进,如果这位女生的室友也没买票、但很想去看演唱会,我想她一定不会那样拒绝她的室友。到底还是因为阶级鸿沟,因为自恃精英的大学生与实际地位卑微的建筑工人的阶级差别,决定着感情上的亲疏远近。

  我想那句话之所以让人震撼,更因为它象征着工人对社会的拷问,站在工人之外的人受到这种拷问的震撼,那不难理解。(顺便一提:“阿拉”是苏南吴语“我们”的意思,影片名即“我们民工”之意,但这个影片显然是旁观民工的文化界人士拍摄的,它反映的更多是外在的旁观者心态和视角)。不过,也许对于我这个工人来说,该片更难忘的一句话却是这些民工去开发商老板办公室讨薪时,当工人说穷得没钱吃饭时,老板说出的一句话:“哦!我知道了,你们是在演戏吧?!”这句话让我吃惊,因为我从未往这个方向想过,也惊叹老板竟有如此的想像力,再一想也对:大多数资本家阶级根本不理解工人会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正如那句老话“饱汉不知饿汉饥”。因为根本不理解,所以认为这些都是虚构的,都是工人在编造,在演戏,就像“跳楼秀”一样的演戏,资本家阶级以为,工人是想通过这种演戏、这种悲情戏来讨要工资。

  对于从来没有在打工生活中挨饿受穷的资本家来说,现代社会居然还有穿着体面的人会挨饿,这是根本不可想像、不可理喻的事情。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完全就是虚构嘛!完全就是演戏嘛!当然,我不否认难免有一些资本家在其创业过程和早期打工经历中,也挨过饿吃过许多苦头,但更多的资本家是不可能理解这一事实的。影片《阿拉民工》中那些被拖欠工资的建筑工人,有一段时间只能吃十分便宜的早餐,现实生活中还有比这更艰难的例子,多得是。我自己在沿海工业区的几年,也不止一次挨过饿,借过钱,节俭度日,也互相帮助过其他穷得叮当响的工友,这一切一点都不罕见,而是比较常见的。工厂同样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比较隐蔽的形式,例如押一到两个月工资,我听说过有著名的大厂押老员工三个月工资的,就是现在还有这种情况),这些都可能导致工人挨饿。

  昨天恰好看到一则有关的新闻,说的是前不久11月初深圳沙井一个电缆厂老板跑路,工人一个礼拜都不见领导,两三百工人聚集在楼顶高喊“维权维权!还我血汗钱!”,楼下一位工人接受记者采访时激愤得张开双臂、紧握拳头:“我们农民工饭都没得吃!今天一天都没吃饭!所以现在工人非常之激动!”还有工人在楼顶高喊口号时饿昏倒在地。这一切难道是在演戏吗?你们老板也试试身无分文的惶恐感,饿上一个礼拜,然后和一群同样的饿鬼去楼顶喊口号,演演戏,试试看好玩不好玩?

  这部影片我是在一周前看的,本来也觉得没有写影评的特别价值,但却就是时而想起影片中那个老板说的话,感觉由一个老板说出这种话还是很真实、很能反映一些问题的,才想再多写几个字。这个影片第二个让我感叹的焦点是,那位年轻建筑工人的爱情,影片的立场似乎是更想表达出这位男孩的苦楚,但我更觉得这样的爱情对那位女孩很不公平。那位女孩同样来自农村,到上海打工,虽然我不清楚她的职业是什么,但她与男孩同居时显得相当吃苦耐劳,每天都为集体居住的数位建筑工人做饭吃,她毫无疑问也是工人阶级的一员,但她却明显付出了更大的牺牲。这位女孩只不过是选择与一个男孩恋爱而已,却要在劳动和生活上付出那么多,这是很不公平的,她默默承受了这种不公,却还被她的男朋友指责为“太自我中心,很多时候不考虑我的感受”,这让我有点惊讶。也许,她的男朋友,那位年轻的建筑工人,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养活了自己的另一半,换取着女方的家务劳动付出。但是爱情并不是简单的市场交易行为,不能只是这样去计算爱情中的关系。

  当我要继续考虑这个问题时,遇到了一对矛盾:贫乏的生活与奢侈的爱情的冲突。爱情的本质是两个独立自我的结合。仅仅这样看就够奢侈的了。因为这一对无产者都没有足够的物质收入支持起独立的自由的自我,也就谈不上这样的结合。贫乏的生活和缺乏稳定根基,使得他们在城市里没有明确的人生前途,只是一片迷茫。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爱情又能有多好的前景呢?

  最后这部影片有一个细节:一个民工虔诚地把《圣经》放在床头,没事时翻一翻,还说上帝教导我们要宽恕别人,不管别人犯过多大的错。前卫的小资精英阶层大概极为赞赏这样的情节,影片结尾民工们对上海的好感表态,抹去了老板讨薪的不愉快,似乎也呼应着这个情节。但是,在影片中,民工们集体到老板办公室追讨工资,持续静坐,迫使工头老板们解决问题,这些都已经意味着对待老板的罪过,民工们并没有宽恕,而是穷追不舍。而如果工人们没有这样的追讨精神,真的按圣经那一套说教默默宽恕老板,就永远无法坐等到老板主动开恩。这样的集体行动案例,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少见,这样的工人抗争事实,其实正否定了《圣经》里的胡言乱语。

  《阿拉民工》影评(三):城市民工悲喜剧

  记忆里有一次,一个年轻人一手环抱车厢里的柱子,埋头沉浸在PSP的游戏里;他脚旁一个民工,年纪相仿,坐在自己的行李包上,埋头沉浸在手机游戏里。游戏打到兴奋之处,两人都会低头自顾自笑起来。

  等到轻轨到站的时候,他们都会收起游戏开始一天的工作。只是一个在高楼大厦的写字楼里,一个在建造高楼大厦的工地上;他们在城市里奔波着生计,一个为娶妻生子偿还房款,一个也为娶妻生子回家盖房。他们在城市里行走,城市的道路建设有时也会让他们在同一个十字路口找不到方向,有时也会让他们在同一节车厢里打游戏来抵消无聊的时间。

  在生活面前,我们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影片在导演的旁白结束后,呈现的是一个有趣的双线发展的民工故事。第一条线是民工工地里唯一一个女孩和工地男孩的爱情故事,另一条是民工在城市的日常生活。

  我说是民工爱情故事,或许作为现代大都市的人来说都会些许存有质疑:民工也有爱情吗?在没有观看本片之前,我从来不曾关注过这样的话题。在媒体新闻的报道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民工的工作保障低、生存条件差,以及一些因为民工没有文化而导致的城市安全隐患等等负面问题。民工在媒体视角下是一种弱势群体的代表,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又谈何爱情呢?

  然而,在徐俊的镜头里我们看到的这段爱情,虽然是发生在民工身上,但是却和现代都市爱情有着相同的爱情的样子。影片中的女孩是工地之花,工地唯一一个女孩。她很现实,就如同都市里的“唯物质论”女孩一样,只是城里的女孩傍大款,而她傍民工。她自己在面对镜头的时候也说,这个社会是很现实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冷漠的只有父母才是真心,而自己还有很多的男孩。女孩对待爱情的态度是自私的,不仅是爱情在对待社会的态度上也透着一股冷酷。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到物质主义的侵蚀并没有因为群体的边缘而有所疏漏。在这里,它完成的很彻底。

  与女孩相反的,是男孩的爱情观。在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的女友,工地男孩在面对镜头时总有一种郁闷难解的心情。他有些羞涩又有些兴奋得对着镜头外的导演追问什么是爱情时,有些傻气但是单纯的样子让人不禁笑了。男孩对待爱情的态度一直留有一种单纯,认为爱情是双方的相互关心和了解,然而对于他自己单方面付出没有得到回报,他心里也一直处于失衡的郁闷中,在06年的最后一天他借酒说出了心中的不快,期望新的一年可以有新的开始。可是,却就是在这最后一天,他们的爱情也由此结束了。

  没有吵架,没有拳脚,他们以文明的、和平的方式结束了,并且结束之后仍作好朋友。女孩决定在春节前回家过年,于是,作为好朋友的男孩送她最后一程。整个送别的过程,我一直在想,就这样轻松得成为朋友了吗?或许民工的爱情真的是拿得起放得下吧。然而,就在火车站,女孩拖着行李箱快要进站的时候,男孩终于追了上去。他红着眼眶,没有说那些俗套的电视剧里男主人公此刻应该说的台词。他只是哽咽着红着眼眶,把手里的几百块钱塞给女孩,说女孩身上没什么钱,让她拿去用。观影至此,心里一紧,此时影片带给我的或许已经超出了民工记录片的范畴,镜头里女孩不肯收下钱,义无反顾得进站了,男孩躲避着镜头却哭泣不止。在这个城市里,不管我们有何种的职业和身份,我们每天上演的爱情故事,与他们的并无两样。只是这一刻当我看到真心时,我虽未感受到真实力量带来的巨大冲击,但却是感动的,平凡的感动。

  在民工爱情的主线外,并驾齐驱的是民工日常工作生活的线路。在开始的影像中,民工们面对着镜头还有些不自然和刻意表现出的兴奋。作为边缘群体,他们其实是渴望被关注的,他们虽然在城市里都是三五成群,过着集体生活。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独立群体,他们依然是孤立无援的,在城市的最底层,他们渴望倾诉与理解。同样,他们也在生活中寻找解决困惑的答案,为自己解惑。

  影片中有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民工大叔,他在面对生活的困惑时,他在《圣经》中寻找着答案。当导演问他能否看得懂时,他说他可以,于是开始说起自己对于《圣经》的理解。虽然他的理解只能到达,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我们要互相爱护。但是,他已经开始用《圣经》中的道理在帮助他的工友们了,他用爱来帮助他们。“上帝保佑你们”,他最后在施工队离开上海前往下一个城市时在镜头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我和观影的人对于民工大叔会看《圣经》都表现得很诧异,完全打破了民工在我们观念中的印象。而镜头中民工大叔念着圣经时憨厚的样子让我们都不禁笑起来,我们笑是因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可爱的本性。这样的本性是让我们欢喜的,因为或许我们嗅到了些许文明的气味。

  隔着影像和镜头的距离我们看到了民工的可爱一面,但是在影片结束之后重新进入社会,坐在轻轨里,我们是否还会带着这样平时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关注他们呢?还是因为他们扑面而来的浓烈气味而低头捂鼻了?在观影结束的这些天里,我并没有了当时当下的兴奋。城市民工问题也并不是一部《圣经》可以得到解决,城市人对于民工的态度或许也并非是一部纪录片可以彻底改观的。

  亦如民工们在修建好礼堂之后想要进去观看新年文艺表演,可是却被拒绝。他们不满得抗议,这幢大楼是我建的,我为什么不能进去看演出?他们对阻拦的礼仪小姐将心比心得说,你也有父母吧? 他们的权益没有保障,施工结束交付工程的时候确遭到了项目负责人的拖欠拿不到应得的工资,虽然影像在呈现时带给观影人的从来都是有些“轻喜剧”风格,但是这些问题却是赤赤裸裸存在着的。

  导演说,他在呈现这部影片的时候是以喜衬悲,悲喜交加的。

  哭哭,笑笑,拍拍尘土,继续上路。当影片最后许巍的《那一年》歌声响起时,我莫名的心理敞亮起来,好像突然间有了一种生活的目标。这样的鼓励是这些建筑工地的他们带给我的,虽然他们是边缘群体,虽然他们每天在为小事烦愁,为破事儿苦恼,为生存奔波,为爱情伤心,但是他们依然用力得活着。作为一个动词的活着。

  在生活面前,我们其实都一样。

  :这部纪录片在上海放映的时候,名为《活着》,以上文字为当时看完后所写。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阿拉  阿拉词条  影评  影评词条  民工  民工词条  好看  好看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美文

 因为我一个人了

    一周没有来过西直门的家了。换鞋、脱衣、钥匙放好。环视干净整齐的家还是依然如故,只是比最后一次离开的时后安静了许多。因为只我...(展开)

美文

 落叶之爱

      只一个晚上,小区的银杏树便落光了叶子,好像赤身裸体的站在那,充满了无尽的寒冷给的痛。冬天让所有人都穿上厚厚的棉衣,缩头...(展开)

美文

 重返帕米尔读后感精选

 《重返帕米尔》是一本由侯杨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0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