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1000字

  《寻隐者不遇》是一本由尹学芸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一):云深不知处

  书封上几句话初读似乎没什么道理,读完全书发现这高度概括了每篇小说的内容。

  《寻隐者不遇》标题化用了贾岛诗名,其实贾岛是省略了主语“(我)寻隐者,不遇”,而小说中,三人都在寻找隐者,但不是不遇,而是难遇。在这里,是否能遇隐者,有种“心诚则灵”的意味,若是至诚,甚至可以与隐者发展出亲密关系……

  而这位始终只出现在他人描述之中的隐者,与下一篇《望湖楼》中的陶大年呈现一种奇妙的呼应:隐者也许是落马贪官,隐居于此,而陶大年是赶在“风声紧”之前就平安着陆的,隐者吃的是城郊买来的鱼,慕名而来的年轻女人送的果干、鸡汤,陶大年是借余威去望湖楼摆排场;隐者出行,穿旧一双意大利产的低调名牌皮鞋,陶大年坐进昔日女下属的汽车……

  其实,我对《寻隐者不遇》不是特别的喜欢,由于作者本人的经历,其实她写起农村生活、体制内官腔,都比写起第一篇小说中的男女交往、都市生活显得“实”,但第一篇读至最终,看似有大好前程的青年男性选择去做隐者,倒留下了很多回味的余地。

  《望湖楼》以故事发生的饭店为题,有点想起来曾经那篇《玲珑塔》,但故事却有不同:官场、贫家两个阵营的对照是老生常谈,作者联系二者的方式却很妙——保姆喜鹊的眼睛。最后,女干部尚小彬在另一场饭局上为老干部们揭开了谜底,说起来作者刻画的女干部形象好像都挺人情通达。

  后面的三篇小说也都有各自的韵味,尤其是《苹果树》这种天道轮回的故事很有意思。作者人浸淫官场,根又在乡村,创作始终有生活作为支撑,仍可以对其后续的好作品拭目以待。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二):出离心

  

很快就读完了,阅读体验很好。好看!写人写事,拳拳到肉,作者有内功,基本没废话。

唯一的遗憾,是我不喜欢网友见面的情节安排,也就是首篇和寻鬼里的相关情节。觉得不可信,有怨气。可能因为离现实太近,未经沉淀,反而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失真。

整本读完,阅读快感排序如下:《比风还快》=《望湖楼》>《苹果树》>《寻鬼》>《寻隐者不遇

作为读者,我喜欢高效的叙事和鲜明的细节。前几篇都达到甚至超过了我的预期,希望能读到更多类似作品。

《寻鬼》一篇,似乎有《我的叔叔李海》的意味,但略显单薄。读到结尾,我突发奇想,如果三三电话里说杜总去世一周年了,而不是百天,就更有意思了。

这只是我的个人喜好。现实越坚固,出离就越震撼。

经历过漫无边际的积雪,难免对现实产生拷问之心。

书名用《寻隐者不遇》,我也觉得情有可原。因为这篇确实走得最远。四个角色,男与女,老与少,晒干爱好者和当权者,隐喻交织,感觉作者有很高远的意图。最后男人失踪,境界就高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文章排序也有趣,开头一篇最出离,结尾一篇又回到了生活。

这里面就有个悖论似的难关——现实与出离,如何融合?

我觉得作者这本书里呈现了夯实现实的功力,也显露了出离心,只是二者尚未圆融。

也许,网友见面的情节是刻意为之,另有所指?因为毕竟作者笔力如此,安排人物的出场和关系,可有成百种更好的方式。

总之是一本好书,期待尹老师更多作品。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三):逃离者不离

  

从《我的叔叔李海》认识尹学芸,当时读完最感意外的作者生于六十年代,但落笔丝毫不见期刊文学伴随的老气横秋,尹学芸的叙述极动情温热,且布局铺排豪迈大气。《我的叔叔李海》也有她出道之作的意义,在此之前她令人费解地停留在读者的视野之外。而之后我竟再未读尹学芸,想是担忧她无法写的更好了。这册《寻隐者不遇》收集了尹学芸最新创作的五篇中篇小说,读完知是对尹学芸太不自信了,如程永新评价尹学芸已经“进入什么都能写、怎么写都不会写坏的境地"。

追溯尹学芸的创作,发现她写长篇中篇,却几乎没有写过短篇小说,而最受奖项荣誉青睐的——则也是这些篇幅一百页长度的中篇小说。

这是尹学芸的特别,她不像当代一些青年(或中年)写作者因意识到对长篇力有不逮,而持续耕耘短篇,也鲜少涉猎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篇。读尹学芸的中篇,我们会一样认同它能准确彰显写作者卓越的功力,同时也体谅读者,使他们不必在长篇中艰难跋涉,也不会太沮丧迷失于容易藏匿诡计的短篇里面。尹学芸没有将手边的素材拓成长篇,也许是故事的内在密度不够,它是短篇便能够驾驭的情节,但短篇又在细微处难以把握她想要诉说之物。

对尹学芸来说,晚来的创作能量使其褪去了语言的尝试和表达含混不清的阶段,故事的质地更为璞华存真。即使尹学芸再难以写坏,最关键的可能也不是寻找一个好的故事,而是她独特的视角凝视、再去理解那些故事背后的内在原理,这册小说集贯穿其中的关键词也许是“生活”与“人心”。

她的小说都像是她为读者打开的一面面生活场景,她用不疾不徐的叙述牵引邀请读者,读者如置身舞台之下观看演员表演。但生活扑面的碎屑也有损害小说的风险,一不小心这样的作品很容易沦为成了只求阅读快感、消遣时间的“故事会”,想要写得出彩属实不易。尹学芸除了塑造人物和拿捏细节的水准极为高超(那些人物都像是她从芸芸众生中提溜出来,放进了她的小说里),更可贵的是她不满意足直取现实,想用支笔及笔下人物的行动、包括普适的价值对其有所撼动。

如在第二篇《望湖楼》,一样身担官职的尹学芸,写起官场众生相得心应手,但她最终的指向却又不是官场小说那种蝇营狗苟的嘴脸逢迎。书腰的一句总结“ 报恩的人倒于风雪之途 ”便览尽故事总貌,仿佛街边闲人碎语也能将这个故事讲述得引人入胜。但尹学芸偏先从一个退休干部蒋大年的家庭生活渗入,意外的巧合也使故事逐渐流于失真寡淡。尹学芸却转了机锋,巧妙地用“生活”和“人心”,理解开脱了读者眼中理应承担罪责之人。而受牵连的保姆喜鹊与蒋大年沟通无果后,不惜丢掉工作甚至铤而走险想要扶正她无法理解的“人 心”现实:级别那么高的领导,平常满嘴都是大道理,却对别人的灾祸一点都不在乎。这篇小说中最让读者感到温情的人也不是喜鹊,而是是过去蒋大年提携且保持亲密关系的秘书尚小彬,他们的感情碍于家室和官衔无枝可倚。时过境迁,两人车途重温情愫,尚小彬遗憾自己想要的不过是一份平实的生活。最终也是她愿意躬身理解他人的生活,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那时她不仅是想撼动人心的麻木不仁,同时也有她对错付生活的宣泄。在《寻隐者不遇》这篇有着多个叙述者欺骗的故事中,同样有着上下级错位情感的迎合和逃离,人心的难以捉摸。它有着《望湖楼》中那微而不见的一抹刻画相似的情绪所指,但叙述得迷离如幻。《苹果树》中度尽劫波的青梅竹马,却再难相通,撼动人心的选择,只能徒劳无用地粉饰故事。

故事之外,我更好奇尹学芸本人的生活。在《比风还快》中那个平常写报纸豆腐块的自由撰稿者,似乎便是她的投射。敏察人情世态,关心普罗大众;惧怕身陷官场,耳濡目染却也能全身而退抽离,反哺创作。《喂鬼》中,云丫(作者)一直想要逃离的出生地罕村,发现终究逃不脱,选择回归,并破除误解虔诚告慰。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四):这一代人的怕与爱

  

熟悉尹学芸的读者都知道,她小说经常有着城市与故乡的牵扯,纠结,疼痛,这是当下中国无法回避的一种情感;小说的叙述者常常是一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这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学中也极其常见。从五四时期的启蒙者到近几十年来 “知识改变命运”的农家子弟,一代一代脱离了土地的知识分子离开乡村,融入城市。不过,尹学芸与他们的区别在于,她并不充当启蒙者,也不以“走出山村”的精英身份来回望乡村,而是以一种平行的视角、以依然与山村难舍难分、甚至依旧可以轻松融入山村人事的身份,来讲述曾经发生的和现在正在发生的旧山村与新城市的故事。这种身份的丰富性就在于,它可以同时回应故乡和城市,在二者的相互观照中,中国社会以及生活在城乡角角落落的普通人于几十年发展中得到了什么遗落了什么,都得到了显现。用评论家王春林的话来说,尹学芸的写作是一种“深入独到的现实主义”写作。

尹学芸曾说自己的写作没有一个统一的母题,“我一直是种率性的写作状态,从无计划,也无规划。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写到哪儿,算到哪儿。老百姓有句话叫天养人。创作与其何其相似。” 但是,若细细追究起来,《寻隐者不遇》这部小说集其实蕴涵着一个母题,那就是人们的爱与怕。

钟爱记忆中的鲜活的、蓬勃的乡村,难以面对乡村的衰败、旧乡村人情的逝去,这是《喂鬼》中难以言说、言之愈痛的爱与怕;少年高大树爱着刘苹与他同病相怜的命运,成年后健康的高大树却害怕面对刘苹的残疾,刘苹嫁给高大叔,忧惧高大树不爱她的真相昭示于天下,竟在高大树死后编织起另一个美满姻缘的故事,这是《苹果树》中错位又残酷的爱与怕;一个报恩的饭局竟然引发了无可挽回的灾祸,退休官员陶大年在面临颇有侠义之风的小保姆追问公道时的虚与委蛇,让人唏嘘不已,这是《望湖楼》中唐传奇一般分分明明的爱与怕;去某个隐秘角落里的园子寻找隐者的三个人,抱着心底的念想与隔阂各怀鬼胎、相互纠缠又最终散开,只留下庄生梦蝶般的怅惘,这是《寻隐者不遇》中诡谲朦胧的爱与怕……

对于普通人而言,爱与怕其实为一。它并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也是世事的运行逻辑和人心的躁动不息。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根本上,尹学芸笔下的爱与怕,是现实中国的另一种命名,另一种更具体而微、更能牵动普罗大众的现实主义命名。

写尽人世种种微薄的艰难,与微薄的善良

作家、评论家张定浩曾经评价尹学芸 “写尽人世种种微薄的艰难,与微薄的善良”,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尹学芸小说最精到的概括了。《寻隐者不遇》处处有作者对生活的细微诡谲的深刻理解。

尹学芸的创作不依赖于社会事件,她更喜欢聚焦平常人的人生际遇。在看似极平常极不起眼的人生际遇荡开涟漪之时,命运的吊诡与不可捉摸之处便都呈现在读者面前。看似违反常理的人物行为变得合理,而看似平常的人物轨迹,又有着深不可测的褶皱。就在看小说的人以为小说要完结的时候,作者却一个又一个峰回路转,每个峰回路转那里,都是尹学芸向纵深处挖掘世相与人心的功力。人性的幽暗处、闪光点,疏离与和解,也就都在这些小小的“合理”或“褶皱”里。

黄德海评价《寻隐者不遇》:“乍看,尹学芸小说讲了一个好故事;再看,就变成了丰富曲折的情节;细细琢磨,人物却从情节里伸展出来,做足了属于自己的一场大戏,又轻轻抚慰着起伏不定的人心。”诗人、评论家张定浩说:“在这些结构纯熟、耐心细密、充满烟火气的故事里,总有一些锋利之物隐伏其中,像一个技艺精良的绣师遗落于枕被中的针,我们猝不及防地被它刺痛,想到那双编织人世温厚的手也曾戳破着人世,或者二者就是一体的。”

时间也无法撼动她的地位

《收获》主编程永新推荐《寻隐者不遇》时,对尹学芸有着极高的评价:“尹学芸擅长入木三分镌刻基层官员和民众的复杂生态图。自《玲珑塔》始,文风从此玲珑。当一个小说家进入什么都能写、怎么写都不会写坏的境地,时间也无法撼动她的地位。”

也许从大家熟知的《李海叔叔》开始,尹学芸的创作便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无法被替代、“时间无法撼动”的状态。她依然巡游于旧乡村与新城市之间,写的仍然是基层官员、下岗工人、农民或知识分子,但是对当下社会诸多问题的呈现,对一个个“在自己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人物的体察,又多了一些更深入肌理、更具普遍性和责任感的关切。这些关切落在小说里便变成一些问题,比如为何《望湖楼》中的喜鹊颇为坚持为未来公公公讨回公道?她所谓的“公道”,为何不能获得那些贵人、甚至不能获得男朋友及未来公公的认可?比如围绕苹果树编织美满故事的刘苹,到底是想要讲给自己听,还是讲给女儿听,还是讲给听说这棵苹果树的所有人听?而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不堪往事,真的就可以这样被掩埋起来吗?

如果考量起这些问题,那么小说家讲的故事就不再是人生故事了,而是一个个关于社会阶层和历史叙述的寓言。尹学芸小说无法撼动之处也在这里。并且尤为难得的是,她并不预设一个理念,然后在这个理念上搭建所谓的具有社会问题意识的小说。如同张新颖曾评价沈从文的写作并不像他同时代的很多作家那样从五四的诸多理论出发,而是来自家乡的那条长河、来自他伸手可触落目可及的“身边人”一样,尹学芸的创作也来自身边普通人的哀乐与智慧,她从他们身上看见人世的有常与幻灭,看见可信与可怀疑的一切,读者再从她的笔下看见人性,看见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爱与怕,难堪的坚持和可贵的逾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寻隐者不遇读后感1000字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1000  1000词条  
美文

 正要高考了,她却把孩子打了一顿

 今天大姑姐把她正读高三,还有5天就参加高考的女儿打了一顿,原因也让人很意外。  我家小姑子这几天不知道抽什么风,非得邀请我一起去大姑姐家给她要高考的女儿送红包...(展开)

美文

 听花开的声音

  它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它,从小学开始只要是自命题作文,就会写它与我之间的感人故事,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情得到升华。   它可以是我那根敏感神经,影响着我的情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