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零公里处读后感摘抄

  《零公里处》是一本由唐棣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零公里处》读后感(一):旅行

  扉页

  我一直对旅行抱有一种十分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是对逃离平庸生活去获取全新体验的向往,另一方面,是对舟车劳顿和所见过于匆忙而浅薄的恐惧。这或许是每一个人都会面对的常态,于我却显得张力过大而难以磨合。 确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张力让我们觉得痛苦,期望和现实、远方和此地,似乎是永远无法磨合的矛盾。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意识到,恰恰也是这些张力给了我们行动和思考的意愿,驱动着我们始终奔走在寻找和丢失意义的路上。 这是一个可悲的命题,就像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选择沉沦在食物和相册里似乎成了最好的选择,通过降低追求以更好的达到自己的追求,打卡式生活、签到式旅游,让浅薄的光辉普照一切,在他人短暂的羡慕中满足自我,是这个交通和旅游业如此发达的时代人们最大的渴望和享受。 高德地图细化到步数的路线规划,各种各样旅游攻略的指点迷津,在剥夺着旅游应有的新鲜和沉重。旅游原本是为了迷路、为了寻求未知和恐惧(加缪?),却只达成了某种相遇的目的。被问到如何进入一个城市,人们的回答会是什么交通方式或者什么旅游代理网站,而不是从另一种更宽广的传统的角度来获得认知。少有人会因为鲁迅、张爱玲的作品乃至《繁花》而来到上海,更少有人会因为对弄堂、外滩所代表的历史的积淀和南京东路高楼背后伫立着的现代文明的影子而来到上海。来上海,就是为了来上海,为了朋友圈的九格图片排列和定位显示,为了朋友聊天时添加一点谈资。 正因为此,旅行的代价才显得如此的巨大。昂贵的机票、酒店和食物,期待已久的假期闲暇,换取几张照片和一席谈资,无论怎么计算,都是亏本的买卖。那么,怎么能够让旅行从得不偿失的消耗变成一个更加具有创造性的、更加值得的过程呢? 我手上这本《零公里处》与其说是小说,不如就当成旅行游记来读。对于作者来说,也许这本书的成本远远高出我们的想象,这也是读书的好处,读书去一件低成本高获得的事。我们抛开那些形容词,这是一场作者,读者,书本三位一体的邂逅。你准备好了吗?

  麻耶熊猫的《零公里处

  文/小星

  《零公里处》读后感(二):出乎意料好看的一本书

  一、一把打开这本书的钥匙 看这本书之前还是有点发怵的。 作者的头衔让人发怵。 实验派的电影导演。 说实在话我没有看过他的电影,说句更实在的话,我连他的电影都没有听说过,所以对这个人完全没有了解,我一般看书都看对作者至少稍微有一点了解的书,对作者完全不了解的书,完全凭空而看,多少有点心虚的感觉。 打开书就看到了一张图,缘起之后,看到第1站在162公里,第2站在154公里处,然后就113.4公里,102.56公里,100.8公里,96.4公里,89公里,80.6公里,73公里。0公里。接着又出现了39.7公里,50公里和一个全长877公里,还有一个剩余的世界里。 把这些数字看了很久,试图找到这些数字里的规律。 没有找到。 它们既不是真实的地点,也不是有规律的数字。 隐隐感觉头有点疼的感觉。 我能看得懂这本书吗?有点怀疑自己了。 打开之后先读了《缘起》。 还不错,相当于作者给我们开了一个导航,我好像知道作者要干什么了。作者在这一段《缘起》里面,根据法国人阿蒂尔克斯特勒的自传,改写了一段旅行记录作为本书的引子。 然后作者很体贴地给出了0公里的几个意义。 我想第一个地理上的意义是我们熟知的那个意义,却是作者并不想直接去写作的意义,第二个才是作者真正要说的意义,也是打开这本书的一把钥匙,我觉得我拿到了。 零公里是“一种标志和象征,即人生的原点、影响的核心,从一个人到无数人,从本地人到异乡客……” 拿着这把钥匙,我连着打开了三道门,去看了门内的风景,我感觉这钥匙应该是对的。 二、打开的门 我打开的三扇门,第一站叫做《看吧,风塔》, 第二站叫做《在酒吧的几个日夜》。 第三站叫做《绿草地》。 三个故事中颇有一些相通的东西。 1.宿命。第一个故事主人公从一个堆着成千上万空玻璃瓶堆砌的塔发出声音的地方逃开,然后又在一个成千上万空玻璃瓶堆砌的塔发出的声音的地方几乎发疯。轮回。 第二个故事里面,男人多年前离开的女友多年后告诉他自己生下了他的孩子。 他想找到逃避之外的方法。 第三个故事中,男主的妻子习惯性用时间掌控丈夫,最终却被差点出轨的丈夫和 正好目睹了这一切而幸灾乐祸的前男友用空间掌控。 这种宿命应该就是作者在“缘起”中说到的关键点。 读之,有一种一直在路上,然后不知道路的尽头在何方的感觉。 2.性。 三个故事中,作者都有意无意的写到了性。 第一个故事中,“性”是男主逃离和最终差点被逼疯的媒介。 故事的开端和故事的最后,女友舅舅之死和女友之死,甚至有一种残忍的性的呼应。 第二个故事中,“性”也许只是他青春期的点缀,也许会变成他最终停止摇摆的一个契机:他的“性”结出了果实,他做了父亲。 第三个故事中,男主和那个潜在把他当做情敌的男人,都企图用性做一种征服,然后从自己感觉的人生囧态中逃离。 3.数字 第一个故事中的成千上万的瓶子。 第二个故事中流水般从他身边经历的姑娘。 第三个故事中,女主人公总是用查数的方法控制自己的丈夫,差点逼疯了自己的丈夫。 感觉是一本很不错的小说集。 也许是因为作者是电影导演的缘故,感觉到故事的画面感非常的强。 经常看着里面的画面,我会有一种这里是一个定格,这里要推大特写的这种感觉,这也许就是一个电影人写作时候的一种与众不同的点吧。 小说集出乎意料的好看,也感觉比较的烧脑。 看着每一句话也总想这句话,后面是不是还藏着什么?

  那些数字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我到现在还没有弄懂。 有机会了再慢慢看,先写个心得体会,存念。

  《零公里处》读后感(三):相遇在这空间里

  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零公里处就是没有距离。没想到作者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零公里处就是道路起点与人生原点。翻开这本书,看到的目录像一张地图,标明了地点与距离,早已迫不及待和作者一起来一场心灵之旅,从让人动荡不安的波港开始。

  图片来源于《零公里处》插图

  有趣的故事。挥之不去的风塔的恐惧,永远搬不出这个噩梦,就像墨菲定理中的怕什么来什么。以男人与警察之间的对话展开整个故事,引人入胜,很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想这个男人或许对那个女人早已产生了杀意,可不料想那把刀会被神经衰弱的房东发现,而他或许是出于自保而杀了女人。不过,谁也不知道男人去上班以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一分钱没花就修好的床是谁修的。房东因为什么整天睡不好觉。为什么女人的死状像她舅舅死去的样子,仿佛是宿命一般。

  大量的留白,不同的读者应该能读出不同的东西,就像西方谚语所说的那样“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著名书评人天蝎小猪的那句口头禅:“一切,只能等作者来揭晓答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悬崖边上的酒吧,一个从天而降的孩子的故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除序言之外的第一句话便是:

  生活它是不受控的,马宥意外成了父亲,他并不觉得幸福,而是感到迷茫与恐惧。只有在酒吧里,他才是自由的。

  “有孩子以后,这辈子是不是不能再想别的了。”“我可不想改变,咱们现在这样挺好的。”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负责任,也就并不是很在意事情的真假了,甚至把“能被看到的都未必是真的”来当作理由与借口。

  天下女人在马宥的生活里都没有留住,就像春山它留不住人和记忆也留不住一样。可惜最后他也没有找到除逃避以外其他的办法。可我想,不管他怎么逃,他终究逃不过生活,人是不可能拉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表面的。

  这一篇中小场景的描写让我眼前出现了画面,比如峡谷与小溪、酒瓶与烟雾,是文字,也是电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故事我还挺喜欢的。我想,绿草地这个意象和月亮有异曲同工之妙,理想与现实的差别。文中说草地是遗忘,对回忆的纠缠是一种自私。多次写到余钧的梦境里草地的变化,其实含沙射影了现实的状况,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余钧和孟茹是很不一样的人,孟茹较真、做事情急匆匆、不愿等待,有点急性子,可能还会追求一点完美,功利一些,对规律格外在意。就连无法量化的感情,她都可以找到标准去衡量。余钧则随意、悠闲,向往自由。孟茹让余钧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她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一开始的余钧想要逃出这个被孟茹数数字掌控的世界,从他每次都在楼下多待一会那里就埋下了伏笔。可是,当他真的出逃,却即时醒悟,回来了。其实,从之前写景那里早已埋下伏笔,看到的风景不同,只不过是角度问题罢了。好风景依然在,只是一时被一成不变的自己遮挡了罢了。他清醒地认识到,谁才是真正爱自己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孟茹也发生了好大的变化。她从一开始对家具的小凹陷都要吹毛求疵变成了竟然可以容忍丈夫人品的失误,希望她的妥协是值得的。

  选取了其中三篇阐述了自己简要的看法,仿佛一个个记忆碎片,它们看似支离破碎,却来源于同一块玻璃,能够相互拼接整合。世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切看似偶然又好像命中注定,谁也说不明白,可能就是所谓的命运吧。作者仿佛就在告诉我们,想逃的逃不掉,该来的总会来,你以前的万般行为都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对现在以及以后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

  《零公里处》读后感(四):80后导演唐棣:为了这趟精神远行,我们一直在路上

  唐棣,是1984年生的青年作家,也是《晶报·深港书评》2018年度十大好书作者。出版有包括小说、艺术评论及电影理论集多部,主要作品有《遗闻集》《西瓜长在天边上》《电影漫游症札记》等。

  唐棣同时是一位出色的视觉导演,从2008年起创作了多部风格大胆的实验短片与艺术录像,并以不同身份参与过多部电影及纪录片的制作。他曾斩获新星星艺术节·年度实验奖,处女作实验长片《满洲里来的人》也曾引起电影界关注,被称为“一部你从未看过的中国电影”。

  △2015年,唐棣处女作电影《满洲里来的人》受邀参加香港国际影展。

  近日,小KEY推出了这位80后多栖型创作者的最新小说《零公里处》。《零公里处》是他的首部长篇小说,展示出他不同于其写作短篇小说与电影剧本的创作野心。

  《零公里处唐棣 著,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2021年4月

  打开《零公里处》,会发现它的目录不同于一般小说的设计,因为它是一张《路线示意图》的折页,也是一幅带有刻度和旅程标记的地图。地图上涉及的地点与空间包括:酒吧、立交桥下、面馆、暗巷、海滩、灵蛇岛等,结合彼此相隔不同的“公里数”,是故事的发生地,也寓意小说的故事由路线上的每一段旅程所组成,使此趟旅程的踪迹得以更直观形象地展现。

  △《零公里处》目录

  由此来看,《零公里处》与一般小说不同,是一部充满空间感的小说。著名学者费勇评价唐棣:“在唐棣的小说里,形式不仅仅是形式,形式本身就是一种言说,在循环的形式里,抵达存在的内核。”

  《零公里处》以“地图”的形式开展,由十三段旅程——十三个独立又相联的小说故事组成,并由一个若隐若现的神秘主人公李松野讲述,所有故事跟随他的行踪展开。十三段“旅程”既可独立成篇,亦可连缀成一部“地图式”长篇小说。关于“零公里处”含义,书中开篇作者就做出一种概念边界的诠释:

  1. 一种里程计算法,即道路起点、城市中心点,从平原到大海,从暗巷到大道;2. 一种标志和象征,即人生的原点、影响的核心,从一个人到无数人,从本地人到异乡客……

  书名“零公里处”,是书中旅途的一站。它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在向“零公里处”进发的过程中,故事嵌入旅途中一个个记忆深处的片段里,以小城之名,分布在人生若干至关重要的转折当中。

  △《零公里处

  围绕记忆与遗忘、现实与魔幻、肉体与灵魂之间的种种交织,故事开展,融入小说、戏剧、图像以及潜藏的镜头语言,此部小说可被看作当代青年“在途中”的精神漫游奇遇记。

  此外,书中还特别收录了作者唐棣拍摄的十二幅摄影作品,分布于书中相关的章节中。图像融入故事旅程的叙述,形成《零公里处》所独有的“讲故事”的方式。

  《零公里处》里对这些旅程故事的书写,糅合了文学和电影的表达手法和表现方式,还原了日常生活的荒诞性。但这种荒诞并非是贝克特《等待戈多》般对虚无与麻木的直接反讽,而是通过一系列戏剧性事件来呈现。

  △塞缪尔·贝克特 Samuel Beckett

  坐不住的出行者、各怀心思的旁观者,同时也是不少事的参与者。戏剧性的情节,将日常生活内在的不合理性暴露,并加以直视。如唐棣自己所言:“我认为在这些具体的距离标尺下,自己写下的可能是一类人的“精神远行”。很多时候,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出去,尤其在疫情发生的那些个时刻。”

  文化评论人、作家毛尖曾评价唐棣“像先锋小说和新浪潮电影的儿子,他有出色的视觉、触觉和听觉语汇,这让他的作品有一种蓝调似的维度,这样精雕细琢的手艺,让我们重新看见了灵魂”。

  多重的创作者身份,使唐棣的小说形成大胆、鲜活、繁复多样的写作风格,作家邱华栋称其“几乎是天才型”的写作。而他在小说领域的突破性发挥和表现,也使其成为当代文坛不可绕过的新生代作家。

  正如《单读》杂志对唐棣的评价:“青年导演唐棣对于影像与文字两重世界的体验,造就了他独特的审美视野。”唐棣的小说与影像有着深层的对话关系,两者从彼此的形式中自由汲取养料,相互生发,共同构成他广阔多元的艺术世界。

  △《零公里处

  唐棣在创作谈《零的空间》中曾写道:“0可以无意义,在数字中占位,让数值无穷大;也可以代表‘不存在’,代表一个正负数的分界。”在《零公里处》中,“零”的空间便是当下我们想象生活的空间。为了这趟“精神远行”,我们一直“在路上”,便一直拥有着无限的、尚待被发现的可能性。

  唐棣

  一路上跟遇到的不少人交流后,我们才慢慢意识到,每段行程中都有一个若隐若现的“旅人”的角色,用以寄托不同时段的感情变化,他似乎对待在同一个处不满,对未知之地,跃跃欲试。实际上,我们又都不是喜欢旅行的人,由于种种原因,甚至连门都懒得出——这毫不重要,重要的是1940年6月14日傍晚,一个身穿褐色长裤的中年男人匆匆出发了。并且,他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他还是赶上了最后一班去往法国南部地区的火车。

  两个多月后,也就是8月17日,这个男人手拿过境西班牙到美国的签证,饥肠辘辘,连夜去往马赛。9月25日,在列车上,已传来消息,时局有变,他不得不中途下车,简单吃了点东西后,上山将就一夜。第二天上午7点17分再次上路,马不停蹄去往比利牛斯山脚下的波港(Portbou)小城。9月25下午3点23分,他抵达之后,迅速去了海关,却遭到了海关人员的阻止,一系列盘查结束时,三个多小时后,天色已晚,海关人员把这个中年男人,安排进了一家阴暗、窄小的旅馆里,准备第二天遣返。

  与这个中年男人同时上路的,还有一位名叫赫尼·古尔兰德(HennyGurland)的摄影师。她也同样感到小城弥漫着一种难以说清的气息。这样的小城,注定无法给人安定感。人们更多是把它,当作去往目的地途中的短憩。而周围人则会用一种怀疑的目光打量他们这些不速之客。

  “那种感觉很异样,叫人很难受。”紧接着她对当时情况继续描述,“26日早晨7点,我听到奇怪的声音,然后有人叫我去他的房间,说他有事找我。当时他整个人昏昏沉沉,交给我一封信后便不省人事。”

  这封没有寄出的信被遗失了。古尔德兰依靠回忆,复述了部分内容“我的生命将在这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小城终结……耳边传来一种奇怪呜鸣之声,类似潮声?或是风声?还是在召唤我?我请您把我的想法转交给我的朋友,并向他解释我的处境,去过哪里,遇上些什么人。”

  这段根据法国人亚瑟·科斯特勒(ArthurKoestler)自传,及部分关于本雅明的资料改写而成的“旅行记录”,可以作为本书的引子。

  除此之外,有必要说明一下“零公里”的意义。任何一个词到了不同作者手上都会变幻出不同用意。本书中这个词,可作如下释义:

  1.一种里程计算法,即道路起点、城市中心点,从平原到大海,从暗巷到大道;

  2.一种标志和象征,人生的原点、影响的核心,从一个人到无数人,从本地人到异乡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零公里处读后感摘抄  摘抄  摘抄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公里处  公里处词条  
美文

 12月25日 夏

 回忆里的夏日,是蝉鸣,是晴空,是带来一丝清凉的微风,是打闹过后的一瓶汽水,是夏末的夜里盛开的烟花,和映在烟花下,她的笑。  夏,总伴着一些,说起来风淡云轻的记...(展开)

美文

 从一座心桥开始

 妈妈和奶奶又发生冲突了。  所以我不会向他们两个学习。起因很简单,进入腊月了,奶奶准备和往年一样做一些咸的东西,妈妈这回坚决不同意,说这做了伤身体,这我得修改...(展开)

美文

 随笔四篇

 少小分别古稀重逢  少小离别老大回,容颜尽改鬓毛衰,同学重逢重相识,笑侃人生苍桑程。  这是我在与分别62年后的小学同学重逢后仿照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写的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