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接纳》》读后感锦集

  《《接纳》》是一本由[美]艾希莉·戴维斯·布什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接纳》》读后感(一):接受便是改变

  人生总是变化无常的,我们不知道未来会面对什么,也不知道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但是只有接受这变幻无常的世界,接受生活,接受命运,才能让我们拥抱无限可能。 最近看了一本书,《接纳》是美国的作者写的。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就让我觉得这是一本人人都需要看的书籍,因为我们无法改变一些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接纳一些事情。 就如书上所说的接纳是放下抗拒,接纳会打开通往更多可能性的大门,接纳创造顺其自然的能量,接纳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接纳能够带来自由。既然接纳能带来这么多的好处,那么人人都是愿意做的,但是这一个过程却是十分艰难的,也需要一步步的引导才能实现。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艾希莉,她是一名在心理健康领域有30年丰富经验的心理治疗师,而且还获得了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擅长婚姻家庭治疗压力管理,是自我照顾,自我关怀的心理专家,而且写过9本心理自助类畅销书。 这一本书比较的平易近人,一个个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教人们用明了的步骤一步步去改变自己,学会接纳。 这本书一共分为7章,由浅到深,从最开始的抗拒到顺应到自我关怀,接纳自己,接纳现实,接纳他人,接纳过去,拥抱无限可能,一步步的让我们懂得去顺应这个社会,适应着变化多端的事情,也能够让我们远离一些烦恼和束缚,从而获得自由,新的希望和快乐。 书中也举了很多例子来表现接纳的好处,因为人都是有情绪的,喜怒哀乐都是流于表面,但是更深层的痛苦却是困扰内心,那些让人焦躁烦恼,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心中打的千千劫难以解开而产生痛苦,其实就是因为无法改变,无法接纳而产生的痛苦。 书中的那一个例子,妻子发现丈夫有了其他的人从而十分的抗拒这件事情,难以接受,以泪洗面,导致两人的婚姻出现了更大的问题,当作者对她进行疏导的时候,发现她一直把自己困在深渊里面,不停的自责自己没有做完美的妻子,也不相信自己的丈夫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更不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因为她有着美好的想法,也对现实的生活有着美好的期许,这样的事情突然到来,让她十分崩溃,无法接受,不停的自责和不停的吵闹,导致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僵硬,生活也越来越不开心,作者已经明显感觉到了,这个事情已经由外面的事情变成了内部的事情,两人的婚姻生活不是因为别人的进入而破坏,如果再这样下去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而产生破坏。 妻子始终无法接纳这个事情,可是这个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改变。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是非常多的,为了保住婚姻,为了保住家庭,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也只有承认了这个事实,接纳这个事实,才能有机会改变,当你接纳它,然后再接纳自己的内心,通过其他的事情来改变想法,通过一些更美好的事情来将4它淡忘,也许在时间的长河当中,慢慢的走出来,才能够看到其他美好的事物。 书中也说了尝试打造更强的自我,这个我是非常认同的,因为我们只有接纳了那些不可改变的事情,接了那些坏的事物,才能让我们拥有更强大的内心去创造更好的事情。 上天关上一扇门,一定会打开一扇窗,我们在这里失去就会在那里得到,有一句话叫做那些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是的,只要我们明白环境都是有压力的,生活都是有阻力的,困难重重的生活也许时刻围绕着我们,但是我们去接纳这样的生活,适应这样的生活,我们就会变得更加的强大,从而让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打造更好的生活。 虽然在接纳之前我们无法改变任何事情,我们有一点难以接受,在书中也教了很多放松的方法,慢慢的做一些放松的方法,让自己慢慢的融合,让自己内心趋于平静就能够慢慢的去接纳这个事情。 我们在接纳的事情当中,也许事情无法改变,但是至少接纳那一刻放下了挣扎,也是减轻了痛苦,接纳了苦难也是走出了困境,在接纳的过程中那些细微的心理变化,也会让我们逐渐打开心扉,慢慢的去获得平静。

  《《接纳》》读后感(二):抗拒是在用蛮力挑战生活,接纳是在用柔韧勇敢前行

  说到出轨,我们首先纠结的就是这种事情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然后就是痛恨背叛者,痛恨破坏者,在无尽的痛苦当中,难免会怀疑自我,在这些阴影的笼罩下,我们很难让生活光明起来,与其沉浸在这些伤痛之中,抗拒这些事物不该发生,倒不如勇敢地去接纳。因为正式接纳,让他们的婚姻在经历出轨之后,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夏洛特和杰里是一对年轻夫妇,在爱的鼓舞下,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夏洛特发现丈夫杰里出轨了,这对夏洛特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为了家庭更好,丈夫却做出了背叛的事情。杰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表示很后悔,并愿意马上结束这段不堪入目的婚外情。可是夏洛特却对丈夫,对自己,对这段婚姻感到失望至极,一度抗拒,自始至终不肯接受。于是他们来到了艾希莉的心理咨询室。

  艾希莉是一名心理治疗师,在心理健康领域有30年丰富经验,上边这个例子正是她遇到的真实事情,在经过患者同意后,艾希莉用化名将他们写在《接纳》这本书里,艾希莉尤其擅长婚姻家庭治疗,也是压力管理、自我照顾和自我关怀技巧方面的专家。同时她也获得了史密斯学院的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

  01,为什么要接纳

  在艾希莉的引导下,夏洛特首先接纳了丈夫出轨这个事实,因为事情确实发生了,无法改变。其次她接纳了丈夫,至少在丈夫出轨前,她一度认为他们是可以厮守终身的,那么事情发生了就一定是有原因的。最后接纳自己,人们总会轻易产生自我怀疑,特别是发生这种事情后,在抱怨对方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像夏洛特一样,认为自己是个糟糕的人。

  艾希莉在这段感情中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如果夏洛特不能及时的缓解她的抗拒,那毁掉这段婚姻的,就不是杰里的婚外情,而是夏洛特在发现婚外情后的抗拒反应了。”

  在艾希莉的引导下,夏洛特最终接受了这件事,在丈夫的解释当中才知道,自己过分地忙工作,而完全忽略了丈夫的感受,是丈夫出轨的最大原因。在两人共同的勇敢接纳彼此的过程中,双方最后还是找回了爱情。

  当生活对我们有一点考验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总是把他当作敌人来抗拒,而鲁迅先生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其实这就是接纳,只有当我们选择接纳时,生命才迸发出无限的可能。

  02,怎么样去接纳

  首先我们要做到自我关怀,自我关怀是给予自我无私,温柔且有意的援助。自我关怀能使我们接纳自身的痛苦,接纳自身的不足,接纳真实的自我。哥哥在歌中吐露“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只有我们自己能做自己最坚强的后盾,不管我们是什么样的,我们都需要勇敢地接纳自己的一切。

  心理学上的ACT疗法就是自我关怀的一个练习,即通过“承认,关联,友善对话”进行的。黑格尔曾经说过:“存在即合理”,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首先要去“承认”事情确实发生了,既然发生了就说明是合理的,不管你承认与否,既然是合理的,就说明这是一个现象,既然是个现象,那就不止你一个人遇到这个问题,这时就产生了“关联”,我并不孤独,别人也会遇到的,他们也同样的难过和恐惧。此时,你只需要温柔地告诉自己没事的,一定会渡过难关的,这就是“友善对话”。

  接纳是一个选择,并且是一个自主地选择。但是接纳同时需要更宽阔的心胸,去支撑我们勇敢向前。

  03,接纳什么?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首先就是接纳我们自己。人们常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对比中,弱者常常会受到打击,会不自信,会抵抗自己,会消极面对,我怎么是这样的?但是有裂缝的地方,光才能照进来。面对这些短板,我们要学会接受,没错,自己就是这样的,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什么,这只是暂时的,细胞会不断更新,时光会不断流逝,一味地抵抗只能让你踌躇不前,坦荡的接纳才能让我们顺势而上。

  人类的悲欢都不相同,又怎能以自己的三观去要求别人怎么做呢?所以其次就是接纳他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对于同一件事,我们总希望伴侣能和自己有一样想法,如果没有,就会试图改变对方,但是你忽略一个前提,当你选择对方的时候就应该接受对方的不同,一味地想要改变,最后只能无疾而终,反倒我们接纳了彼此,他们却改变了。

  最后是接纳过去。作者在文中讲述了一个患者女孩,过去有一段很不堪的经历,但是女孩无法走出过去的阴影,无法接纳过去,这时作者说:“我把我的过去当作肥料,虽然它很垃圾,但你让它发酵,它就能变成肥沃的,赋予生命的有机物。”不过过去是什么样的,我们都无法改变了,就算是垃圾,那也为成功增加了有机物。所以要勇敢接纳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马丁路德金说:“黑暗不能驱赶黑暗,只有光明才能驱逐黑暗。仇恨不能驱赶仇恨,只有爱才能驱赶仇恨,”因此,抗拒也不能驱赶抗拒,只有接纳才能驱赶抗拒。与其用抗拒挑战生活,倒不如用接纳勇敢前行。

  《《接纳》》读后感(三):为母凭什么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在坚硬的世界里柔韧前行

  现在很多宝妈选择去月子中心做月子,目的其实就是希望能够得到很好的休息,把自己的身体养好,以备能够更好地迎接之后作为妈妈的辛苦。然而,在电视剧《我是真的爱你》中,年轻漂亮的包子妈在月子中心却过得很不称心。

  刚进月子中心那会儿,包子妈敢说敢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护理部主任李美娥的一再暗示下,变得畏畏缩缩,胆战心惊,生怕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甚至一度陷入产后抑郁中。作为月子中心护理部的主任,李美娥居然对宝妈们说这样的话,简直太气人了。

  她在宝妈们喝下午茶的时候,指责宝妈们不照看自己的孩子,只顾着自己轻松、享受;晚上有宝妈想睡个好觉,把孩子送去托管室,她便和婆婆一起嘲笑宝妈太矫情,只顾自己,不照顾孩子,还道德绑架地说:“孩子就应该跟妈妈睡!”“如果宝宝不跟妈妈睡,会造成情感疏离,会让宝宝从小就没有安全感,性格会不好……”这些话,对第一次做妈妈的人来说,真的会很在意。而这些话,看起来也没有毛病,只是在她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合理的话里,其实暗藏着对妈妈们的指责和偏见,甚至可以说是道德绑架。

  情感相对脆弱的包子妈在听到有丰富护理经验的“李主任”这样说之后,怎么还敢把宝宝送去托管室,晚上孩子哭闹,也只好整夜整夜地抱着孩子,让自己难以得到休息……

  为此,当萧嫣从医院回来,发现整个月子中心都笼罩在压抑的气氛之中,宝妈们不再欢声笑语,也不再聚集聊天、喝下午茶,在各自的房间里或独坐,或看电视,或休息……

  当她了解到情况之后,便开始跟包子妈聊天,甚至她在问包子妈“你怎么了”的时候,包子妈反问她,“我怎么了,重要吗?宝宝怎么了,才是最重要的吧?”而之后她一句“为母则刚”让萧嫣不知道该怎样接下去。当包子妈问“为母不是则刚吗”,这话一出,萧嫣气得直接反驳:“凭什么为母则刚?母亲也是人,人无完人。我觉得我们应该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接受自己的脆弱。”

  “为母则刚”,是对母亲的赞美,但同时也是对母亲的绑架,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个完美的人,更别说是完美的母亲!

  生活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会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给我们制造难题,让我们像一个消防员一样到处“救火”,疲惫不堪。然而,它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就能够收获同样的温情。

  可是,总有一些事情,会让我们束手无策,是坐以待毙,还是勇敢出击?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坐以待毙却无法解决问题,只能让问题成为我们身上的一根刺,时不时地刺痛自己。

  美国心理咨询师艾米莉·戴维斯·布什在她的《接纳:在坚硬的世界柔韧前行并拥抱无限可能》一书中把人生比作一场拔河比赛,对手是“生活”,它总是比我们更有力,以至于常常让我们无比沮丧、精疲力竭、痛苦不堪或彻底心碎,但只要我们学会放手,坦然地接受生活,就可以享受内心的平静,感受生活的美好。

  作为一名在心理健康领域有着30年丰富经验的心理治疗师,她擅长婚姻家庭治疗,也是压力管理、自我照顾和自我关怀技巧方面的专家。出版过9本心理自助类畅销书,包括《超越失去》《内心平静小书》《幸福婚姻的75个习惯》等。

  在这书中,作者探索了结合个人经历和心理治疗案例,强调了接纳的力量,使我们学会接纳自己、接纳他人、接纳现实、接纳过去。

  承认现实,接纳自己

  在电视剧中,李美娥自己也是一个母亲,儿子还小,丈夫瘫痪,一直过得很辛苦,但她一直都没有对生活低头,而是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着丈夫和孩子。

  这样一位母亲,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伟大的母亲,然而,她在工作中对待其他的新手妈妈,却展现出“恶婆婆”的一面:本本妈妈的婆婆吐槽媳妇太娇气,不会带孩子,她居然跟着老人家一起吐槽,还在旁边煽风点火,让本本妈妈有苦无处说。只能抱着本本在深夜里自言自语,很是辛酸。

  作者在书中提到,接纳的第一步就是要承认现实,这是一种主要的治疗手段,而这样的力量来自于身心的放松。

  要怎么承认现实呢?作为新手妈妈,就应该承认自己在面对新生的宝宝时,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确实无从下手,手忙脚乱……即使怀孕时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在面对这个小小的生命时,总还是会有那么的不自信和无可奈何!

  其实,承认这些并不难!

  寻求婆婆帮助(不过生活中很少,一般都是找自己的妈妈帮忙),去月子中心、求助有经验的宝妈都是很不错的方法。

  只有承认了自己的感觉,才能直接改变身边分泌的化学物质,从而让身体分泌舒缓的神经递质,让自己冷静下来。

  关联,你不是一个人

  接纳了现实的残酷,就会发现其实身边和自己一样烦恼的人比比皆是。

  作者在书中指出,当你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共同的人生经历,关联到自己并不孤单的事实,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安抚!

  那什么是关联呢?

  简单地说就是产生一些类似“你并不孤单,即便是在这个时候,同样有很多人和你一样,他们也同样地难过和恐惧”“她们也是新手妈妈,也和我一样不知道怎么做一名好妈妈,面对孩子的哭闹,也会束手无策”等等。

  每次在宝妈群看到有宝妈吐槽老公不作为的时候,才发现并不是只有自己的“猪队友”是孩子怎么哭闹都不会醒的。就连剧中那么爱孩子的莫医生,明明和老婆商量好一人一个晚上照顾孩子,也会在某个深夜孩子哭闹不休的时候醒不过来,让老婆一个人面对哭闹的孩子,恨不得一脚把他踹下床……

  这样的一幕在生活中并不少间,以至于大家看到的时候,弹幕区出现无数“我家的就是这样”“太真实了”的留言。这样的感同身受,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有的。当我们产生关联的时候,对“猪队友”的那份咬牙切齿的“恨”就会舒缓很多。

  自我对话,实现治愈

  承认了现实,也通过关联对生活中的困难少了很多抱怨,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如何实现自我疗愈了。作者在书中写道可以通过友善的自我对话,实现疗愈,让一切尽在自我掌控之中。

  那么什么是友善的自我对话呢?作者在书中解释到:“所谓友善对话,指的是产生类似‘XX你会没事的,你一定能够渡过难关’的想法或做出类似的陈述。”

  有研究表示,以第二人称的方式与自己对话,比第一人称更有效且更具安抚的效果,有助于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也就是说能够自我安抚并带来舒适感的那部分自我

  生活实苦,明白这点,便不会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轻易打垮。当我们选择顺应,一点一点地顺应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就可以减轻因困难而产生的身心紧张和压迫感,从而创造出“接下来该怎么办”的心理空间,放下恐惧和不安,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新的各种可能性。

  这是一段独特的旅程,从痛苦万分到平静接受,再到发现其他可能性,但这却是一条让自己在坚硬的世界里柔韧前行的正确之路。

  《《接纳》》读后感(四):实现人生的蜕变,在这里,不是梦,是现实

  当下有许多深陷在苦恼中,不能自拔的人。失去亲人,痛苦不堪;失去工作,无力面对经济告急的窘迫日益加重;与爱人之间,感情破裂,在离与不离的游移中挣扎……一天天没有快乐可言,看不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殊不知,这些苦恼似绳索、似包袱,绑缚住了自己,增加了前进的负荷,只有解开绳索,卸下包袱,才能轻松前行,看到沿途一路的美景。那如何解、如何卸呢?

  美国拥有30年实战经验的心理治疗师艾希莉.戴维斯.布什,新著的一本书《接纳》,可为你打开一扇窗,迎来属于你的阳光,看到美好的窗外世界。

  《接纳》一书,重在心理疏导、认同、接受作者提出的观念,理解、消化作者提供的案例,有序地完成从抗拒到顺应到接纳后的无限可能性的旅程,自然而然地获得平静,获得幸福,与苦恼告别。人生的蜕变就在这里,不是梦,是现实。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让我们来一场人生的蜕变之旅吧!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道理,先爱已,而后爱人。只有先把自己照顾好了,能量满满,才有力量去顾及他人,去把事情做好。而一个心怀痛苦、满腹抱怨的人,一个连自己都带着人生伤痕与阴霾,怎么奢望他能发射出温暖的阳光?

  如何做到自我关怀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当作贴心的闺蜜,把自己的痛与伤,与自己娓娓道来,自己既是倾诉者,又是倾听者。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方法,这个方法贯穿了整本书:ACT疗法练习,即承认,关联,友善对话。这个练习反复进行,就会将自我关怀变成习惯,自然而然地最后完成接纳

  承认,就是对现实的认同,与抗拒完全是背道而驰,是顺应抗拒,是不再执拗于抗拒,是把绑缚自己的绳子松了扣,“亲人的逝去,真是太难受了!”接受难受的感觉,从而一种镇静、身心放松的新感觉会从天而至。

  关联,寻找共同人,你可以对自己说:“你并不孤单,与你有一样痛苦的人很多。”这样类似的“感同身受”,会让你发现自己与他人存在共同的人生经历,关联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孤单地沉浸在这种痛苦的人,有一种安抚自然而然地就会来到,你会感到不那么难受了!

  友善的自我对话,你可以这样与自己对话:“你很坚强的,你一定会跨过这道坎,渡过这个难关。”把友善投给自己,温柔给予自己,这样的自我安抚,能带来舒适感。

  作者强调了与自已对话时,要采用“你”或名字称呼自己,会更有效地实现安抚,产生更强烈的自我支持。

  反复进行ACT疗法练习,达到自我关怀的境界,就会缓解抑郁,减少压力,舒缓焦虑,增强恢复能力,变得坚强,从而提升幸福的指数,这就是自我关怀给自己带来的益处,这时的自己,与紧紧抱着痛苦不放的自己,已经完全是两个人了!

  自我关怀的达成,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打开接纳之门,进入接纳的程序了!

  现在,有很多人,有自我厌恶、自我贬低的认识,不认同自己,否定自己,诸如讨厌自己不聪明,讨厌自己不苗条,讨厌镜中的自己不漂亮等等,把这些不好的标签给自己贴上,有一个心灵导师把这种自我批判称为“全盘否定自我价值的迷思”。

  这样的“迷思”,让我们生活得畏首畏尾。如何改变这种局面?那就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仍然可沿用ACT疗法,承认“这个想法真是残忍,你真得很难受”,关联“你不是第一个有这样想法的人,有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够好”,与自我友善对话“你就是你,不一样的烟火,独一无二的存在”。

  通过反复ACT疗法训练,就会弱化心中对自己的批判,完成对自己的接纳,打通自爱的通道。自己,才是最值得自己好好爱的人。好好爱自己,好好提升自己,一个越来越好的自己,已在向你走近!

  作者为我们指明了接纳的顺序,“自我关怀促进了自我接纳,而自我接纳促进接纳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他人总是有着诸多要求,会因他人的行为而气愤、而沮丧、而怨恨,希望他人能变成我们希望中的样子,可是他们并没有在我们的期望中改变。

  如何做到接纳他人呢?仍是反复运用ACT疗法,把他人看作另一个你,把对自己的自我关怀延伸到对他人的关怀。

  作者强调,接纳他人,并不是认可他们的行为,而是接纳他们的人性。宽恕,也是一种接纳,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接纳他们的真实样子。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时,现实总是让我们垂头丧气,精神萎靡,压力山大,但又无法逃避。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

  做自己的温柔抚慰者,做为自己助力的呐喊者,运用ACT疗法,接纳现实,不与现实抗拒,在顺应中适应现实,在接纳中变得勇敢自信,如书中所说:“风的阻力能让树长得更茁壮。”

  其实,让自己感到痛苦的并不是现实,而是自己对现实的看法造成的。转变看法,才能让自己走出恼人的情绪,转变与现实的关系,懂得活在当下的美好。

  有时,我们因为过去的某些事情的不完满,而充满遗憾与后悔,但过去了,就过去了,追不回来,当下要做的就是不让遗憾再次重复,不让过去困扰当下的生活。

  运用ACT疗法,训练自己接纳过去,与过去和解,同样是当下生活中重要的一环。在接纳中,宽恕自己,“所有的苦难,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在接纳中,改变自己,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当从抗拒情绪,转变到顺应情绪,再到接纳,此时,你已不再是那个痛苦不堪的人,此时平静、安宁、淡定、从容是你的座右铭了。

  其实这样的变化,应感谢你的内心,是你的内心有了变化,从而带动了外部的变化。在变化中,把自己变得更好,把生活变得美好,成为一种可期的渴求,成为一种前进的目标。

  “一切皆有可能。”接纳为你打开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在接纳中,你成为了自己最好的闺蜜,你获得了坚强力量,你自信自己的能力,你自信你寻到了生命的意义,你自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接纳,为你重新定义过去与现实,相信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但你有能力去寻找到另一扇窗。

  莎士比亚说过:“世事本无好坏之分,思想使然。”你当下的思想,你当下的态度,决定了未来的人生行程。接纳,可以让你看清糟糕的现实与过去,也能让你看到在荆棘丛中还有鲜花的绽放,事物有消极的一面,它也肯定有积极的一面,把注意力、专注力放在那些对人生有益的地方,放在值得我们感激的地方,这样的你,已经站在了生活的无限可能的门外。

  生活的无限可能,其实是为你开创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路的那头是什么样子?你可以用好奇和开放的心态,自行创设。一路上,你要做些什么?你可以运用自我友善对话,想象一下,营造出画面感:那个未来的自我,坐在房间里,与自己好好聊聊,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此时应是各种无限可能的诞生的最好时机。

  作者引用了史蒂芬.柯维的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二个高效的习惯“以终为始”,将接纳带来的无限可能,给予了明确:你应该清晰认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然后一直朝着那个目标前进。在这段路上,你将会满怀激情,你将会珍惜每寸光阴,你将会不吝惜汗水的抛洒,一路上的花开,一路上的精彩,都是你应收获的人生丰盈。

  人生从来不缺苦难,但你如何面对?却是一道难题。

  通过阅读《接纳》这本书,掌握了ACT疗法的运用,学会接纳,相信你会顺利得出这道题的答案。

  每只丑陋的毛毛虫,最终都变成了美丽的蝴蝶。这是最好的接纳的一个例证,在变成蝴蝶前,毛毛虫要作茧自缚,把自己困在茧里面,变成蛹,任何挣扎、任何抗拒都无用,只有顺应、接纳当下的困境,然后平静等待那破茧成蝶的美好时刻。

  有一句话说得好:“人应该拥有两样东西: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希望之灯,一扇长开的窗——接纳之窗。”

  当你在人生旅程中,勇于接纳,满怀希望,过去的那个你,已经实现了人生的蜕变,一个更好的你,在路上,以终为始,奋起前行。

  《《接纳》》读后感(五):因为这本书,我回到40年前,拉起一个小女孩的手

  她一个人蹲在藏字游戏的田字格前。周围没有一个小伙伴。

  我问她:只有你一个人在玩吗?

  小女孩低头摆弄着泥土里藏起来的那个字,说:是啊,今天是礼拜天,莉莉被妈妈接走了,小芬也是。

  我没有问她,为什么妈妈没有来接她。

  因为我知道,她妈妈在外地,这里是她外婆家。我也知道,这个时候,小女孩的心里是嫉妒的、落寞的、也是委屈的。

  “让我来看看你藏的什么字好吧?”

  “好呀,猜对了就轮到你来藏,我来猜。”小女孩眼睛亮起来,像放养了一群小星星。

  我摸索着比周围泥土松软的部分,一点一点试着找出一个字的走向。我十个手指头的皮肤对这个藏字游戏记忆深刻。这是我熟悉的游戏,

  这天,我和她做猜字游戏,跟她说妈妈是因为忙工作,没法看护她才送她来外婆家的,而且也是外婆家的条件好才放心她在这里的,等到六岁你可以上学了,妈妈就来接你回家了。

  “真的?你怎么知道的?”小女孩一扫最初见到的那种落寞和拘谨,声线高扬着问我。

  “真的,我就是知道。”我微笑着,以肯定的表情看着她。

  直到我紧紧拉着她的小手,来到台东区清河路48号的门前送她回家的时候,我一直这样微笑着看着她。

  是的,这个小女孩就是3-6岁的我自己,我就是选择了那三年中的某一天来看望那时候的自己。

  以上就是我在阅读美国艾希莉﹒戴维斯﹒布什的著作《接纳》一书第六章“接纳过去”的内容时,按照她推荐的“场景再现”的方法所做的“时间旅行”练习。前情是有一天我在学习武志红心理课程的时候忽然意识到自己讨好型性格来源于童年寄养在外婆家的那段生活经历。因为当时母亲事前没有做好我的心理疏导,没有告诉我那只是暂时的寄养,等我上学的时候就接我回家。两个人像往常一样回到外婆家,午睡醒来的时候,我找不到母亲,然后不知道谁告知我妈妈已经走了,我今后就要跟着外婆生活了。这对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件惊慌无助的事情,以至于多年以后我即使返回自己的家庭,有一次和哥哥争吵,我对他说我是捡来的说法也一时没有了底气。母亲虽然不定时去看望我,每次也是选择在我睡觉时悄悄离开,虽然当时她是免去了分离的痛苦,可是每次醒来后就找不到妈妈对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讲无疑又是一个惊慌无助的现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我日后形成的讨好型性格大概率就是起源于童年的那段“创伤性分离”。

  对解决这种过往经历带来的创伤修复方案中,艾希莉反复建议的是“自我关怀”理念的运用。

  ——自我关怀是给与自我无私、温柔且有益的援助,最终引导我们接纳不完美但是真实的自己,提升自信和幸福指数,启动积极思考能力,恢复完善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对未来保持好奇、开放的心态,无惧于迎接未来的无限可能。

  自我关怀,是建立在“接纳自我”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主动选择。想象一下,在处理各种诸如背叛、攻击、曲解、失去等类似关系的时候,人们通常表现为陷于战斗或逃避状态不能自拔,僵硬、暴躁、多疑、疲惫、痛苦、情绪和行为的失控,像是与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拔河——我们拼劲力气吼叫、攥住手里的绳索,甚至绳索嵌入我们的皮肉,就是为了不让生活带走我们认为珍贵的东西:青春、爱情、亲情、财富、地位、声望、利益等等等等,可是结果呢?我们被拖行,被打劫,被伤害。甚至每一次的过程重现都将会带来次生伤害。如果说生活带来的痛苦是“第一支箭”,那么因抗拒而衍生的痛苦便是射向你的“第二支箭”

  但是事实还是无情地摆在面前:任你攥得再紧,哭得再卑微,该失去的总归已经失去了。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你所抗拒的,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日益强大。”

  按照艾希莉的定义,自我关怀无疑是曙光渐现的充满期待和喜悦的一个过程。

  “有一片田野

  它位于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

  我将在那里等你。”

  对很多经历抗拒痛苦的人来说,鲁米所描述的那片田野就存在于“接纳”这片界域里。

  主动选择“接纳”实际上是缩短了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是恢复思考能力最理智的选择。这时的你才具备改变现状的可能。归根到底,接纳不是软弱、妥协、纵容和冷漠,接纳是接受生活本来的样子,接纳自己,意味着爱自己本来的样子;接纳现实,意味着你愿意利用现状来追求改变,接纳意味着思维角度的转换,意味着你正站在无限可能的门口,接纳是顺势而为,是一种积极的解决方案,接纳不仅能够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还会带来情感上的解放,真正迎来人生的蜕变。

  艾希莉基于她从事心理健康30多年的丰富经验,将“正念、共同人性、自我友善”这三个治愈元素融合为“ACT”疗法。

  在做自我关怀练习的时候,我尝试按照“ACT”疗法建议进行了冥想,成功回到40多年前陪着童年的自己玩猜字游戏,告诉她父母很爱她的,很想念她,期待她早日长大,早日回家的。在此基础上,我又按照艾希莉建议的步骤进行了进一步的练习。

  一、承认(Acknowledge)

  是的,你才三岁,突然置身于一个人口庞大、关系复杂的大家庭里,既要防御被表哥表弟欺负,还得提防舅舅舅妈的各种挑剔,即使有外公外婆的护佑和宠爱,自然还是比不过呆在父母身边长大自由自在,我承认,即使当时外婆家的家庭条件很好,还是让我养成了夹缝里求生存、过于小心翼翼的性格,长大以后,这样的性格在处理工作和生活各种关系时显现出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实际练习效果:我对自己说:“你还那么小,当时一定是难过和恐惧的。”按照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结果,承认现实能激活大脑顶端的皮质层,会分泌出舒缓的神经递质,让更低等的“爬虫脑”镇静下来,一切变得可控。

  二、关联(Connect)

  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无暇顾及家中的幼儿,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孩子不止你一个,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有次在酒桌上就遇到有相似经历的朋友,他是寄养在新疆祖母的家里,12岁才回到父母的身边。谈到这段经历,两个人感慨万千。也就是说,那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任谁也无法抗拒这种现实。而且,那时候的父母普遍也没有储备更多的育婴知识,也没有学习过儿童心理学,没有意识到孩子寄养潜在的弊端,不是他们故意所为,也不是不负责任,甚至这也是他们再三思考之后做出的最万全的办法。毕竟,那个年代每天能吃饱肚子也是一件人人羡慕的事情。这样看起来,被寄养这件事是可以被原谅的。

  实际练习效果:寻求关联和归属感是人类的天性,当我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人生经历的时候,我不再觉得自己孤单,我知道自己只是那个时代某个群体中的一员时,内心不再觉得孤单,心里的委屈和落寞瞬间找到了归属感——我给予了自己安全感。

  三、友善对话(Talkkindly)

  “你目前的情况已经很好了,生活和工作中,你的幽默、细致、稳重和谨慎实际上也为你赢得了好的人际关系,赢得这样的品质标签也算是成功的人生。出现目前的情绪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朝向好的方向发展,你有这个能力和精力,你一定会度过这个难关的。”

  实际练习效果:运用第二人称“你”与自我对话,比运用第一人称“我”更能有效地唤醒大脑的关怀回路,产生更为强烈的自我支持,取得更有效更具安抚的效果:人们进入“自我观察”阶段时,人格就能从自我认知思想的漩涡中解放出来,放下让治愈成为可能。

  通过一系列练习,我从根源上找到了个人性格缺陷的问题,安抚了内心的小孩,也以更成熟的角度重新审视当时的处境,原谅一切可以原谅的人和事,感恩所有陪伴我成长的亲人,最终与童年那段不愉快的经历握手言和。

  从以上个人体验来看,ACT自我关怀方法让我更清醒地明白一个道理,这个世界的发展果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我们所有的痛苦来源就是不切实际的期望,我们在以自己的意志抗拒自己无力抗拒的事实。这样的现状更激发了我去学习、掌握一种接纳自我、完善自我的思维角度和方法,从而具备在任何变故面前保持理智、冷静的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表达出“接纳”在生命中的意义:

  第一、减少内耗,获得平静的内心。

  世事本无常,大多数的改变都是我们无法选择和控制的。

  我们希望有所改变的,往往没有改变;

  我们希望不改变的,往往到最后都变了。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世界,接纳不完美的关系,正是这些完美和不完美构建了我们完美的、独一无二的人生,保持笑对人生的正念,减少无谓的内耗,这不仅仅是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也是珍爱生命应有的态度。

  第二、集中精力,寻求解决途径。

  痛苦的意义在于它同时也是良机。它一定是旧有关系的出口和建立新关系的入口。正如莱昂纳德﹒科恩所写的《颂歌》里的那句诗:

  “万物皆有裂痕,

  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那些经历和忍受磨难的人,往往会更迫切地挣脱现状的束缚,主动选择做出积极而有意义的人生改变,他们由此站在了无限可能的门外,学习新的视角,迎接新的感受,畅享新的生活。

  三、提升认知,拥抱无限可能。

  历经了从抗拒到接纳到可能性的旅程,接下来我们就要尝试打造更强大的自己。是时候改变与自我的关系了,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于是,我们选择与己为友;放过自己就是放过别人,于是,我们最终还选择与人为善。

  柏拉图说:“与人为善,是因为你所遇到的每个人都在进行着某种形式的艰苦斗争。”选择与人为善,就是因为自己体验了生命之苦,推己及人,就看到了众生之苦,于是选择不再互相为难。

  罗马教堂地下墓穴里的石碑上用五种语言写道:

  “你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过去;

  我们的现在,就是你们的未来。”

  宽恕让我们养成了更高级的同理心和慈悲心,以这样的视角下放眼望去,世事本无事,理应该原谅的原谅,该放下的放下,该成全的成全吧。

  结语:

  《接纳》一书交到读者手里的是一把钥匙, 分别解锁了“接纳自己”“接纳别人”、“接纳现实”“接纳过去”过程中的困境和困惑,全面阐述了选择、迎接、超越的态度养成、路径和方法,每一章节后同时辅助以赋能技巧练习,破局然后赋能,引导学习者将心理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快速成长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接纳》》读后感锦集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接纳  接纳词条  
美文

 《慈悲的法则》读后感100字

 《慈悲的法则》是一本由沈嘉柯著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01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20-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展开)

美文

 从王澍想到……

 2012年2月7日,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一个有着“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王澍是一个中国建筑师,不是华裔。很奇怪,这个竟然是我看到这则新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