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不是天才》读后感摘抄

  《不是天才》是一本由苏也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是天才》读后感(一):“叛逆的”当代艺术

  从古希腊到意大利,从威尼斯到南法,受益于义务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想必大家都能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艺术家或作品名称。

  但有趣的是,离我们生活的时代最近的当代艺术却是许多人“不了解”的。按道理来说,我们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前所未有的密切,理解他们,欣赏他们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

  而现实却是,提到自印象派之后的近现代,甚至是当代艺术,我的脑海里却是大片大片的空白,诚然,我们知道有“画格子”的蒙德里安,或是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但因为我们对其主题、材料和创作手法的不理解,造成了我们对当代艺术的兴趣寥寥。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如今这种“距离感”呢?

  《不是天才:当代艺术家的故事》这本书,给了许多站在当代艺术门外踌躇不解的艺术爱好者一个揭开谜题的视角和一套欣赏当代艺术行之有效的方法论,相信你阅读之后会对整个艺术流派的发展脉络和当代艺术有更深厚的理解。

  虽然书名叫当代艺术家的故事,却并非是独立割裂的一个个当代艺术家和其作品的枯燥叙述,而是从最最基本却经常被我们忽视的时代背景和整个艺术史的发展,以及当代艺术家这一整个群里的层面向所有读者传达理解当代艺术前最基本的认知——与我们所熟知的古典艺术在创作动机、媒介、表现手法等方面最为突出的不同。

  如果说古典艺术家,一直到印象派之前的艺术家多是为了“讨好”观众而创作,那么当代艺术家就是完完全全的“个人主义”,他们经历了技术的革新,时代的巨变,产生了群体性的“叛逆”,而这种“叛逆”会时常发生,在同一个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上,不同地区或流派的艺术家群体中……我们当代艺术的变化与革新一直在发生,再结合每个人独特的个人心智,势必会产生许多让我们感到“奇怪”的艺术形式和主题。

  艺术家特立独行要标榜自我,观众更爱熟悉的风格,并不一定有耐心去了解和思考艺术家的动机。两者说不上谁对谁错,但我想之所以产生这种“分歧”,一定是传达上出了问题。

  如果我们的美育更普及完善,艺术群体能更放下一些身段,多一些像本书作者苏也一样愿意将艺术史和理念说给大众听,并懂得如何用精妙的语言解读作品,或许民众会更有动力走进当代艺术的世界一窥究竟。

  当今社会的创作门槛极低,各种炒作型艺术家也层出不穷,或许这也是让许多人对当代艺术保持距离的原因。在本书中,作者贴心的给出了她作为从业者的专业建议,在第二章节中,列举了欣赏当代艺术的几个方向,看过之后,你就能更加理解为何当代艺术如此独特。

  过去的艺术如果说是单纯视觉上的盛宴,那当代艺术则需要观众更多感官的投入,和更多维度的思考——得益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当代艺术可以同时给你带来时间和空间的沉浸式的体验,有时你会成为作品中的一部分,有时你需要换一种审美的标准。美,神圣不再是欣赏艺术的唯一准则,在当代艺术家的手中,丑不一定是丑,奇诡的背后也很可能是生活中最寻常的感受和思考。

  在这一章里,你会看到许多新奇的,令人回味的作品,对当代艺术的“对话性”和“多重性”将有更全面的体会。艺术家在生活中升华出艺术,看似离我们遥远,其实不过是换种方式深入生活,展示给观众看。

  最后一个部分,进入了作品欣赏的实战环节。作者会对艺术家和其代表艺术品进行全面的解读,带领我们重新认识过去那些只是其明确未知其意的经典艺术作品,直到你也产生了到艺术馆亲自观看的冲动。

  我想,不管是艺术家还是观众,在创作和欣赏时都要在保留个性的同时要记得谦虚,傲慢是艺术路上的障碍,只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艺术家才能获得这难能可贵的“对话感”,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拥有得天独厚的艺术环境,又有什么理由能不去珍惜它呢?

  其实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想谈的,关于当代艺术的市场价值与审美价值、哗众取宠与革新的区别,以及语言在艺术欣赏中的作用……限于篇幅就不再展开,希望大家能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也能重拾对当代艺术的兴趣和信心,展开想象与思考,走进艺术馆去近距离的与作品互动,收获独一份的感受。

  《不是天才》读后感(二):艺术的终极目标:听懂你内心里的回音

  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对,“任何你在美术馆里看到的艺术作品,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它要么是表达了一个全新的思想,要么是把某个思想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如果你带着这样一句话走进一家美术馆,或许就能发现,眼前的事物其实并不那么可怕和陌生。

  相较于几百上千年前人类创作的艺术作品而言,当代艺术常给人的印象就是“看不懂”。的确,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当代艺术属于一种现代意识的实验——它们是主观的,是一种艺术家对我们所处时代的视觉表达和情感回应。

  如果说,我们之所以那么喜爱达·芬奇、伦勃朗、凡·高和毕加索,是因为他们用了各自独特的方式描述出了一个我们已知的世界。而当代艺术家们的创作,之所以难以被今天的大众所理解,则是因为他们正在探索的是一个我们未知的世界,或者,是在用一种我们还不熟悉的语言去描述它。

  当代艺术里,我们面对的不再只是绘画与雕塑,建筑、音乐、文学、哲学、电影和计算机等都成了艺术家思考的对象,也变成了他们表达观点的新媒介。

  今天,出现在美术馆里的艺术品可以是一种视觉效果、一个味道、一款游戏、一曲旋律、一种空间, 甚至可以是我们观众本人。艺术材料和创作媒介的不断丰富是件好事,但这也会给崇拜传统艺术的观众带来陌生的体验和审美距离,让那些还不熟悉当代艺术语言的观众感到不适。

  面对一幅亚历克斯·卡茨(Alex Katz)的人物肖像画,一尊乔尔·夏皮罗(Joel Shapiro)的抽象雕塑,一套博伊斯(Joseph Beuys)的旧西服,身处纯白色、明亮美术馆内的人们不禁要问:这是艺术吗?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它的价值在哪里?

  虽说在大部分情况下,普通观众并不直接参与一件当代艺术品的创作,但这并不影响一件作品走进我们的内心。就像有的歌曲,即便我们听不明白歌词的含义,但迷人的旋律总会叫人忍不住跟 着一同摇摆。而艺术往往就是这样,纵然你没有“使用”它的权力,但动听的曲调会在人伤心的时候起到安慰作用,充满情意的诗句会在爱人的心中激起浪花,同样优秀的艺术作品总能在不经意间、用一种看不见的方式打动我们。

  就和掌握一门外语一样,要想真正看懂当代艺术,也需要学习和历练。

  对于了解一件艺术作品而言,明白它的上下文就至关重要,这是我们能够听懂艺术旋律的关键所在。一旦艺术的大门被打开,便会发现置于你眼前的是一个如此广阔而绚丽的世界:

  卡茨的绘画聚焦在自己的家人和生活的四周,仔仔细细地发掘一 张张脸蛋儿的美,映衬着不同的色彩,艺术家饱含深情地诠释了人物和色彩之间那些明亮而鲜活的关系;

  夏皮罗的抽象雕塑则化繁为简,用最通俗易懂的造型语言描述出一个个动态的人物形象,它们俏皮可爱,始终处于一个充满平衡的美感、定格时间的空间状态之中;

  博伊斯的那套毛毡西服带着艺术的温度、时间的经验和特别的气味,如一个证据、一张肖像、一把空着的椅子,伫立在那里,时时刻刻告诉人们一个伟大的灵魂在场。若是能够了解到这些作品和艺术家背后的故事,那么它们的名字将不再是一 串无意义的符号,或许它们就能在你生命的某个时刻发出不一样的美妙回音。

  走进美术馆,去作品的跟前,用你的眼睛所看到的颜色、内容、构图、质感等细节去启迪自己的心灵,很重要。但是,艺术的深刻力量往往是抽象的。如何把发生在精神维度的改变转换成一种可以被交流的话语,如何准确地提炼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获得一个更加完整而清晰的艺术体验,这个过程则需要大脑的帮助,而不仅仅只是依赖你的双眼。

  在这本书中的许多例子里,你都能看到不同艺术家对于生活本身的细微观察。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关注着一些看起来并不光鲜亮丽的问题,用个人的创作提醒着观众,去重新发现生活里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东西。有的艺术家关注人类的身体,有的艺术家探究隐私的秘密,还有的艺术家把不被鼓励的“暗情绪” 做成艺术,让我们反思生活中真实存在着的不公正与不美好。而要想拨开云雾,见到艺术的表达核心,往往就需要借助艺术语言的桥梁,从双眼所及的风景开始一路搜寻,直到找到大脑里潜藏的地图。

  说到底,完成当代艺术的理解不是靠一日之功。专业的知识和语言是理解一门学科的基础,不断的练习和体验更是审美活动进步的唯一途径。要真正地去理解当代艺术的内核,除了一腔热情之外,丰富自己的艺术语汇,磨炼自己的艺术语法,培养更多的艺术语感,阅读尽可以能看到的一切艺术风景,这对于对当代艺术抱有一丝热情的读者来说,可能才是理解当代艺术的最好办法。

  最后,真心希望大家喜欢我的文字。祝我们一起在艺术的美妙世界中不断成长。

  《不是天才》读后感(三):苏也:孤独天才的神话早已破灭

  在今天,吸引眼球已是网络时代中快速获得成功的必要手段。无论是在世界一流的艺术博览会上,还是在不成熟的艺术实验场里,五花八门的当代艺术作品各出奇招,群像之中总有让人看不懂的地方。或是形式,或是内容,不少当代艺术力求做到出格和出位,仿佛在人群中大声疾呼自己的存在,引来观众纷纷侧目。久而久之,这种“喧嚣仪式”给人们制造了一种错觉——当代艺术,似乎只有哗众取宠才能被留下。

  然而,当代艺术本质上和之前出现的所有艺术一样,其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不变的。真正伟大的艺术,经得起反复推敲和时间考验。它们是否在材料、形式和概念上展现出了艺术家的独特思考?它们是否给所处的时代提出了有趣的问题?它们是否引发了观众的共鸣或反思?这些问题,才是考验一件艺术作品的关键,而不单是它的视觉冲击力、艺术家的知名度和作品的拍卖价格。

  说到价格,这倒往往成了今天人们记住一件艺术品时的关注点,那些看不懂的“天价画”很容易变成闲谈时的资料。而事实上,艺术的价值并不等同于这件艺术品的市场价格。无论是当代艺术还是过去某个时期的艺术,每一件作品都应该从“美学价值”和“市场价值”两个方面来考量。如果说,一件作品在市场上价值连城,但在你的内心激不起一丝波澜,那它在你心中的美学价值可能一文不值,这很正常;反之,一件在市场上无人问津的佚名作品,却能在你的内心深处勾起最纯粹的感动、最温暖的回忆,那它的美学价值将会远远超出任何拍卖行给出的数字。

  当代艺术的价值就应该通过这样的双重标准而被综合考虑。

  艺术市场和艺术史当然有自己的评价与标准,但每一个观众自己的体验、思考与感悟才是从人类情感与记忆延续的层面赋予了某件艺术作品最根本的生命力。当代艺术的生命,将由每一个人创造,包括艺术从业者,更包括普通人。在我眼里,这是当代艺术的一大特点,它的生命将由你来左右。

  而从艺术界的内部来看,当代艺术还有其第二大特性:它正在发生并持续改变着。

  正是因为这种“正在发生”的运动状态,让当代艺术在学界本身还面临着争论。比如当代艺术的时间起点,国际上大概有三种观点:一为二战之后,二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后,三为21 世纪之后。到底何为当代艺术,这似乎是一个巨大的命题;而最简单明确的定义是:当代艺术,就是我们所处时代的艺术。这就意味着,当代艺术家和观众大约体验着同样的时代与世界。艺术家还在感受着这飞速变化的社会,他们的情绪和心理还处于自我成长的阶段,因而其作品和风格也自然会随之而改变。

  不再像古典艺术大师那样,有着被“上帝亲吻过的双手”和被道德赋予的人性光辉;也不再像现代艺术家们那样,被寄托了躲在黑暗之中独自创作的悲情想象。当代艺术家们并非与世隔绝,他们所经历的正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一个电子信息的时代,并且身处在一个由艺术家、策展人、展览机构、拍卖行、收藏家、媒体等元素共同构成的大网之中。可以说,在今天这个文化的大熔炉里,艺术家作为孤独天才的神话,早已结束。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可以不会画画,但会在作品中反映出他对所处时代的思考与质疑,懂得如何用现代生活的优势去展示和传播他的作品,让更多人看到,引发更多的思考,从而扩大艺术的力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个改变和适应的过程是漫长的。艺术家一方面还在吸收和学习;另一方面,艺术观众则更需要时间、耐心和经验。即使在今天,抽象艺术、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总是和观众之间隔着灰暗而尴尬的距离。有些作品,因为使用了晦涩的语言和并不优美的形式,很难被普通大众喜爱和理解。如今,当代艺术家们,也学会了不再为了政治、经济和趣味而做出“讨喜”的艺术,于是,当代艺术中,让人得到“视网膜愉悦” 的作品变得越来越少了。这类大胆而不屑一顾的创作,往往是收获了最大的赞誉和同等程度的诋毁,但最终,它们会被放进时间的筛网,究竟是对艺术的贡献,还是对审美的亵渎?自然会由时间来定夺。

  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观众对当代艺术产生了好奇。崇尚古典艺术的观众期待在今天继续找寻到艺术的启迪性和美育功能;而喜爱现代艺术的观众则在当代语境中期待着下一个毕加索和马斯蒂的诞生;也有更多的年轻人,因为陌生而感到好奇——当代艺术究竟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有哪些作用?

  我知道,审美活动是极为主观而个性的,正如艺术家拥有自由的表达权利一样,于一件艺术品的评判并没有可以被拿来度量和计算的统一方法。在一件艺术作品面前,人人平等,艺术史专家和评论人的观点也不是绝对的真理。有的时候,面对一件作品,你看过、学过、思考过,但你还是感受不到艺术的共鸣,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它,那也没关系,这很正常——这往往就是艺术批评的基本过程。

  即便现在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当代艺术的价值,这并不能否定它存在的意义。艺术创作有时和科学发现是一样的,具有超前性。2015年2 月,科学家才证明早已提出的引力波的物理存在,而有些艺术理论、艺术家的反思,也是如此,等待着日后被人们最终理解。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时期引起观众的共鸣,正是因为他们提早发现了日常生活中的“引力波”。好像是飞行员在飞跃沙漠时,可以隐约看见在地面上未曾见过的城郭形态一样,艺术家能够在他人不愿侧目的时候在沙子或尘埃中发现生命蕴藏的秘密。当代艺术家们往往不是黑暗里孤独的天才,他们所谓的天分,通常就在于更懂得体会人生,比普通人更善于飞离这个被日常和无聊遮蔽的世界。

  《不是天才》读后感(四):没有艺术审美,是知识也无法解救的绝症,这3招教你看懂现代艺术

  记得几年前有一个环保公益短片《不要胶下去》,差不多半数的香港明星都参与了,他们用类似于行为艺术的方式,展示了带给人们便利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实际上给环境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很多观看了这次“行为艺术”的人,都会去思考它背后的意义,并且开始去修正自己,不要再过度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次行为艺术,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除了行为艺术之外,当代艺术家们还会利用建筑,音乐,文学,哲学,电影,摄影,计算机等等,作为表达观点的新媒介,尝试着让公众去思考更多东西。只可惜大多数人,对于当代艺术中这种全新的表现形式,通常都会表示看不懂,不太愿意接受。 你看现在的美术馆里,不再是单一的只会展示传统绘画与雕塑,还会展现一个空间,一场视觉效果,一种气味等等,但这种全新的方式,我们因为不理解,便很容易产生“自己不懂艺术”的反应。 其实我们之所以看不懂当代艺术,是因为当代艺术家正在探索一个我们未知的世界,他们在用一种我们不熟悉的语言去描述它。 在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这条路上,如能得到专业的指导,我们的进步一定会快很多。 获得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艺术系纯艺术领域最高学位,现任《布林客BLINK》双月刊的主编苏也,妥妥的是个艺术大V,她的艺术专栏在网络订阅量超10000人,粉丝超25万人。 她在《不是天才》这本书里,为我们讲述了50多位当代艺术大师,和100余幅世界知名的当代艺术作品。她将专业的理论知识,通俗易懂的讲出来,也用非常客观理智的态度,为我们分析乍看之下,完全不懂的艺术作品,很专业的引导着我们学会欣赏当代艺术

  印南敦史告诫我们,读书,不仅要读自己感兴趣的,也要读一些自己兴趣范围外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自己的成长。 对待艺术欣赏也是同理,当我们跳出舒适圈,在全新的表现形式背后,尝试着去提问和探索,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和接纳,可能会获得更多不一样的艺术体验及提升了。 01学会探索,看不懂的艺术作品,创作背景里有答案 当代艺术就像一个万花筒,我们可以透过每一个艺术家提供的一片切面,去重新观看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它连接着历史,考察着当下,预见着未来。 杜尚在1912年创作的《下楼梯的裸女2号》这幅油画,是基于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而创造的全新空间观念,因为加入了“时间”元素,所以这幅画在当时大众理解的面前,显然是超前了。 这种非传统的透视法创作,展现出了同一个事物,在多个空间,甚至是在多个时间里的运动状态,因此,这幅画无疑在当时引发了一场观看的革命。

  40年后,在1952年,美国摄影师艾略特·艾黎索方,给杜尚本人拍了一张延时摄影的作品,取名叫《下楼梯的杜尚》,人们才突然明白了当年,杜尚在他那幅绘画中,提出的超越单一空间,融合多重时间维度的绘画观念。 绘画之所以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难懂,是因为艺术家不再盲目的崇拜视网膜里的内容,而是追求大脑的无限可能,因此杜尚在这部作品的构思在心中刚出现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要和自然主义永远的决裂了。

  今天,我们参观美术馆,或者欣赏一件现代艺术品的时候,不妨试着用提问的方式去观看,先不去管它是否好看,是否精美,而是去问——这位艺术家要做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是否在生活中有创新和启示的意义? 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提到,一件艺术作品诞生的时间,问世的地点,这二者的独一无二构成了这件艺术品的唯一历史。 我们也可以认为,每件艺术品本身,就是一个时间的定格切片。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作为现代主义绘画中的重要作品,正是这样一幅记录了特殊时光的画作。 画面中完全没有展现出美感,凌乱堆砌的各种线条和色块,显得非常灰暗,无论是画中的人物还是动物,都是被肢解和扭曲的,神情夸张又可怕。 如果我们了解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在1937年4月26号遭遇纳粹屠杀的那段历史,我们就能读懂这幅画中的信息。 画面中央嘶鸣的马和拿着油灯的妇女,画面右边着火的房子和尖叫的女人,以及残缺不全的身体,画面左边一只公牛,和一位怀抱死去孩子仰天痛哭的母亲,还有半透明的鬼魂穿梭其中,无一不在控诉着这场罪恶! 毕加索原本是拒绝了西班牙政府,让他为巴黎世博会的西班牙展馆作一副壁画的邀请,但是屠杀发生后,他难掩心中的愤怒,着手创作了这幅巨大的油画,现在,它还在西班牙马德里博物馆里,讲述着这段令人痛心的历史。

  读史使人明鉴,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背景的探索,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不同的时代,以及当时曾经发生过的某些事件,还引发着观看者视觉化的思维和思考,何尝不是另一种“读史”的方式呢? 苏也在《不是天才》中提出,“作为观众,我们不要一味地诋毁或者膜拜当代艺术,而是把观看当成一种参与对话的方式,在一种艺术的语境中,思考我们生活的周遭,练习我们的人生,只有这样,当代艺术才有意义。” 02学会客观,不能接受的丑,也有它存在的伟大意义 前几天疯狂发酵的明星代孕弃养事件中,聪明的人通过这件丑恶事情本身,发现了背后的家庭问题:因为母亲对自己人生抱有缺憾,从而推动她主导着女儿的人生,这种“共生绞杀”的状态,让女儿成为一个工具人。 为了挣脱母亲的控制,女儿也想制造一个小孩,可能是希望“以通过成为妈妈的方式”,来摆脱母亲的控制。以为自己成为妈妈了,就能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在家里占据道德制高点,可以像控制全家,实现自由和独立。 这种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式,不但在生活中可以用到,在艺术欣赏中也能用到。 17世纪的意大利女画家奥特米西亚·简提列斯基的那幅著名油画,《朱迪斯斩杀赫罗弗尼斯》,画面中场景幽暗,两位女子正在合力割下一个男人的头颅,手上的匕首溅出鲜血,女子脸上满是冷静。 这是《圣经·旧约》中的故事,很多画家都有过创作,唯有在简提列斯基的笔下这一幅画得最残忍、最真实、最叫人难忘。 这除了是因为画家本身有过人的天赋和才华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她在18岁时的不幸遭遇,父亲为她请的私人教师和另一位男子,在画室强暴了她并长期对她进行性侵。 虽然简提列斯基把对方告上了法庭,却依然没有能到得到公正的惩罚,保守的教廷维护了强暴者,简提列斯基反而名誉受损,被迫从罗马移居到佛罗伦萨。

  此后,简提列斯基便拿起画笔,将对男权社会的愤恨转化为一种艺术动力,她在画面中精心刻画丑陋和残暴,达到了摄人心魄的戏剧张力。 她用强而有力的油画语言,作为一种武器和媒介,夺回了女性的话语权,毫不保留的批评父权社会的不公,让观众不得不去反思艺术家面临的现实困境。 可见,艺术不仅是审美,还拥有审丑能力,不但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美,也更加懂得去反思善良和争议,懂得去探索造成这个丑的背后,是什么原因,成为人们渴望美好的一种手段。 贡布里希曾经说过,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 只有当我们对“美”不再感到焦虑,我们才有可能找到艺术家在暗中给我留下的讯息。 当人们都能直面内心的陌生、恐惧和摧毁欲时,我们才能更加勇敢的去克服社会中真实存在的这些不美好!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03学会接纳,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很多人认为,熟悉之物是美丽的,对暂时无法理解的艺术表现形式就不屑一顾。 但很多当代艺术家,常出于一个独特的原因,在作品里故意改变了我们熟悉事物的面貌,或是采用一种我们不熟悉的表现手法来描述它。 当代艺术既存在争议,也越来越受关注。虽然我们对这些理解还远远不够,但是其艺术表现形式却越来越引起人们极大好奇心。 苏菲·卡尔,就是一个会从“隐私”这个话题入手,探讨“个体”身份在社会层面构成的艺术家。 她生于巴黎,大学毕业后的七年一直在世界各地游历,1979年重回巴黎后,因为没什么朋友,便每天去咖啡馆坐着消磨时间,久而久之她发现,观看陌生人和窥探隐私有着神奇的魅力。 于是她决定每天跟踪一个陌生人,刚开始是漫无目的的跟踪,后来有意识的选择跟踪对象,从一个陌生的角度,去探索巴黎这座她自认为很熟悉的城市,一边认真跟踪,一边写下追踪日记。 这个跟踪游戏让卡尔完成了一套实验性的摄影作品《请跟随我》,也被认为是当代行为艺术,尤其是“监控艺术”的代表作。

  她用这种窥探他人生活的行为,讨论了一个个人身份在社会表象层面的呈现状态,模拟了一种由时间、地点、数据等客观条件,构成的虚假身份,同时也充满了质疑精神。 它怀疑一种传统观念里,由照片和文字记录形成的个人存在,一个社会对象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而她这种偷拍和跟踪的创作过程,也暴露了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社会问题。 艺术曾经一直被定义为阳春白雪,但是到了当代,各种形式都在出现,很多不拘一格的艺术形式,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艺术的大门。 艺术从歌颂美,到反思恶,从一笔一画的创作,到用“现成品”来展示,从写实到抽象,从波普艺术到贫穷艺术,从雕塑绘画到新媒体,让观众从被动欣赏到参与其中...... 在这些乍一看完全不同传统的艺术品面前,我们更多的,不是应该学着去思考,学着去接纳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不会一直局限在熟悉的认知内,才能更多的发现世界的多样性,发现自我的各种可能性! 对当代艺术不太了解的人来说,《不是天才》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入门读物。作者拥有丰富的艺术知识,她在讲解当代艺术大师及当代艺术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了解当代艺术的指南,若想提升自己鉴赏能力,这本书便非常值得一读。

  本文首发|头条号#笑薇读书https://m.toutiao.com/is/J3qb2Cb/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不是天才》读后感摘抄  摘抄  摘抄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天才  天才词条  不是  不是词条  
美文

 疫情时光,不一样的陪伴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2020年,也是让我们终身难忘的一年。因为一个新的病毒“新冠病毒”的出现,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工作方式。特殊的时光涌现出一批...(展开)

美文

 盛长爹的答辩词

 盛长爹的答辩词   刘郎闻莺•2012年2月24日  文革传到农村来以后,在运动的初期,造反派的矛头指向中共党内的当权派,革委会成立之后,靠边站的当权派又被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