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范仲淹传读后感精选

  《范仲淹传》是一本由周宗奇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20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范仲淹传》读后感(一):【须叔试读】细品范仲淹,就读周宗奇

  认识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还是从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岳阳楼记》开始的。北宋前期国泰民安、人才辈出,浏览后世学者对该时期的相关著作,便会发现,值得人们可歌可颂地人物实在太多!但范公有他独特的一面,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士人为官的典范,他写的《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境界的最高写照。

  范公为官一生,贡献重要,影响深远。要写出令侦探一般明察秋毫地读者们信服的传记,实在不容易。何况是写范仲淹呢!稍有偏颇,也许会引来责备之声。在这一点上,我看得出作者周宗奇老师下笔严密谨慎,从参阅前人的研究成果,到自己实地探访范公遗迹,采访同行、交换意见,不仅把史实再现到文字情节里,而且要在回放范公平生经历的过程中,加入作者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言,“正是在这样的心灵碰撞之中……瞬间盘活你的所有案头资料,化作奇思妙想,造出佳构丽篇……创作顿时变成难得的精神享受。”同样的,精神享受也是带给读者的,是双向的,现在还有多少作者,能够在中国古人传记中穿插讲述有关国学、易学的大量表述呢!写范公更是离不开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透彻理解。我在阅读时,就非常喜欢读作者的思考内容,例如,讨论“中国宗法社会”的形成原因,是长期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保留着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宗法制度是我国封邦建国制、嫡长子继承制、宗庙祭祀制等种种制度的基础,它决定着帝王、士族、平民等不同群体及个体的命运。

  单就阅读范公青年求学一章,足见周宗奇先生为了写实、写真而下的功夫。因范仲淹自幼追随继父朱文翰,在成长、读书、立志的年月里,游历各地。然而异地山河、别样风光,儿时的他触景生情、感受万千。逐步形成了豁达、包容的心态,在未来的为官之路上,做成了后世榜样。作者随着范公当年求学足迹,踏访了安徽青阳长山、山东淄博颜神镇等地,也拜访了其它范仲淹的研究者。虽然那时那物,已释然而去,但将真实感受写在这部传记中,难能可贵!

  因此,周宗奇先生用脚踏访、用心梳理、用情落笔,在这部传记中,把范公曲折跌宕地人生经历及精神世界进行文学再现,值得每一位对范公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味。

  《范仲淹传》读后感(二):【须叔试读】解读先忧后乐思想成形的原因

  我们在语文课本上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诵成为经典。 范仲淹通过岳阳楼,向我们倡导了他的一种新思想—先忧后乐。从中不难看出他这种时刻心系国之安危。

  今天要读的书就和范仲淹有关,因为这是一本关于他的人物传记——《范仲淹传》。

  这是著名作家周宗奇继之前的《忧乐天下,范仲淹传》又一部解读范仲淹的作品。

  这本《范仲淹传》是作者周宗奇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分析范仲淹的精神世界,看作者如何从一首诗带我们重新认识范仲淹

  整本书共分了八章,以时间为顺序,以范仲淹身上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为主,串联起他的一生。

  端拱二年,朱文翰高中进士,而这一年范仲淹出生。后来范仲淹在四岁的时候,随母改嫁到了朱家,朱文翰成为他的继父。朱文翰一生为官,不管在哪里工作,都带着继子,这也得以让范仲淹游历祖国各地。

  我们都知道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一切经历都可以是学习。那么范仲淹的这些经历也让他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正是心中有国,长大后的范仲淹才能有刻心系国之安危。

  范仲淹求学苦读的时候,最苦的时候能: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划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薤十数茎,酢汁半盂,入少盐,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穷苦学生竟然这样坚持了三年。

  细细数了一下,范仲淹的书读了二十年,最终从普通人打入北宋文学圈,然后华丽转身进入政治圈,跨界成为大佬。这真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不然别人读书怎么没有成为名相呢,这就是差距。

  《范仲淹传》穿插了许多历史资料,比如《山东通志》《长山县志》《朱氏族谱》等等,引用了《青阳县志》上的范仲淹所作的《滕待制宗谅墓志铭》、《章丘县志》中关于范仲淹“见窑金不发,及为西帅,乃与僧出金缯寺”、范仲淹的《上执政书》等等,甚至还有关于范公堤的导游词等等。

  像范公堤,作者还附上许多关于它的诗词。比如崔润的《捍海堰》、高岑的《范堤烟雨》等等。

  像《上执政书》,作者不仅附以原文的开头和结尾,同时还进行了注解,特别是这里面重点强调了明知不应该却仍是做了的原因:此所以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那是范仲淹把国家的利益,把百姓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个时期,已经能看出来范仲淹所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

  这也就是说明一个事情,必有起因,一个人的思想成形,其过程中必可见端倪。

  作家周宗奇笔下,范仲俺这个人物鲜活了起来,通过各方资料的考证,力求最为公正、详实地讲述这个人。

  而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更偏向史记资料。因为作者更多的是站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真实的人物介绍,不仅涉及人物本身,还有人物呆过的地方古今风貌。唯有以详实,精准来概括。

  范仲淹的四处游历,他的刻苦求学,与他的新思想的成形都有着莫大的关系。随着作者周宗奇一起来重新认识范仲淹吧!

  《范仲淹传》读后感(三):【须叔试读】范仲淹一生作文无数,为何独推《岳阳楼记》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一直为中国士人所推崇。

  周宗奇在走访七个省市二十九个地方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史料,写下了这部人物传记《范仲淹传》,回顾了范仲淹跌宕起伏、为国为民的一生。作者不仅细述了与范仲淹有关的今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划粥断齑、窖金苦读,而且重在分析范仲淹一生的心路历程。

  范仲淹出身疾苦,自幼丧父,随继父长大,这让他从小经历坎坷,体验到世间冷暖,也为他日后身居高位时依然能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哪怕丢官丧命也在所不惜的行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入官场之时,范仲淹像所有血性青年一样,直言敢谏,针砭时弊,毫不留情。这样的性格,在任何一个时代的官场,都是不讨喜的,遇上政治清明、掌权者胸怀宽大之时,还能侥幸保住性命,遇上政治腐败、掌权者昏庸之时,难逃杀身之祸。

  范仲淹便是因为这公正执拗的性格,在八年里三次遭贬,可以说其贬官生涯比在京城时间更长,而且长得多。尽管得志之时不多,但他依然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出了一件又一件值得人称道的业绩。

  主持兴办应天书院,培养、举荐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兴办义庄义学,济贫济学,服务社会、减轻国家负担;与权相吕夷简斗智斗勇,奏《百官图》,任开封府尹,釜底抽薪、整顿吏治,有力反击;出任西北战事前敌指挥,拟定积极防御战略,与韩琦共同抵御西夏骑兵进犯;主持庆历新政,关注民生福祉,被誉为“真正的变法”。

  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写于庆历新政失败之后,范仲淹已年近花甲,在宦海几度沉浮的命运让他深刻认识到君王的反复犹疑和官场的掣肘,青春已不再,复兴朝政已无可能,为官几十年,依旧逃不出进亦忧、退亦忧的心态纠葛,恰恰正是因为他士君子的本性。

  周宗奇的《范仲淹传》,考据严谨丰富,注重旁征博引,书后所附的主要参考书目多达16本。除了大量的文献阅读之外,作者还实地走访范仲淹生活过的地方,采访范氏后人和各地的历史研究者,可以说,作者的考据细致审慎,比如对其何时复姓归宗的分析,对范公堤导游词的细究等等,都可以看出,作者资深的专业素养和严谨治学的精神。

  另一方面,作者结合考据的基础,合理地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合理的推测,比如,对范仲淹青少年时代生活困苦的原因的探究,对《岳阳楼记》的解读,对以范仲淹为首的古代士君子心理的解读等等,无一不是本书的亮点。

  然而,瑕不掩瑜,本书依然有其不够完美的地方:重点不够突出,文笔过于啰嗦,花费太多笔墨章节在其它与主人公范仲淹关系不大的人和事上,让读者阅读时很难抓住重点和跳读感兴趣的内容。比如第三章兴学与育人,用了三页的篇幅写应天书院的历史,第五章用了十三页篇幅讲述隐逸文化。

  作者几乎将与范仲淹同时代的人物、范仲淹的亲属朋友师生,甚至仅有有些微关联的人物逐一介绍,故而显得篇幅较长。而且引用与作者的正文常常混杂在一起,对于考据派来说,自然是有理有据、让人信服,但是如果读者只是一般以消遣和增长知识为目的的一般读者来说,过于冗长繁琐。

  《范仲淹传》读后感(四):少年范仲淹的成就,与继父有关

  没有读作家周宗奇的《范仲淹传》之前,我一直不知道范仲淹的母亲是改嫁过的。

  在《范仲淹传》中,这样说: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四岁时随母改嫁到山东省淄洲长山县朱家,名叫朱说(悦)。”

  范仲淹的继父叫朱文翰,对范仲淹有着“既加养育,复勤训导”的恩情。

  范仲淹能成为一个有为青年,也离不开这位继父的教育,在《范仲淹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继父朱文翰不做官之后,基本没有了收入,但是朱家的兄弟姐妹又很多,大多也是在幼年阶段,这让范仲淹的读书之路有了些许的困难,毕竟在全家人的生计都出现问题时,再怎么埋头苦读,也于心不安。

  至少,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就有点坐不住了,于是在和范仲淹商量之后,便在县城里给范仲淹找了个学徒的活,但是一个月之后,范仲淹就卷着铺盖回来了,他觉得自己和掌柜的价值观不同,自己学不来那不诚实的一套。

  范仲淹的心里还是想读书的,母亲很为难,觉得这样的情况,实在不好让这么一个半大小子在家里闲着,但是继父朱文翰却出面拍板了此事,他说范仲淹是一个聪明好学、志趣不凡的孩子,“不要勉强他做自己不乐意做的事,这样不会有好结果的。”

  可以说,这番话足以证实朱文翰不一个普通的男人,毕竟在家境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他顾不上管自己的孩子,而是把范仲淹带在身边,教范仲淹读书。

  也许这样的举动,让朱文翰的孩子对范仲淹有了些许敌意。但这并没有妨碍范仲淹在继父的身上,学到读书和做人的方法。

  是的,继父朱文翰的存在,让范仲淹有了继续读书的机会,有这样一位老师在身边,也让范仲淹的读书之路事半功倍,被别人更容易一些。

  这是朱文翰对范仲淹的第一个影响。

  第二个影响便是在朱文翰当官的时候,因为调动问题,会去不同的地方上任,范仲淹跟着继父,也游历了这些地方,可以说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样的范仲淹,到青年时期,自然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只是,在继父朱文翰去世后,范仲淹又把名字改回了范姓。这不是说范仲淹对自己的继父忘恩负义,而是因为哥哥在酒后说出了范仲淹的身世之谜。

  自此,范仲淹改回自己的姓氏,并开始了新一轮的求学之路。

  其实,不管范仲淹是否改回自己的姓氏,继父朱文翰对他的影响都早已深入骨髓,让他受益终身。

  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好的父亲,对于孩子,真的会有不一样的影响。

  朱文翰的存在,让范仲淹在眼界、读书、做人上面,均有着不一样的效果。

  虽然说我们无法挑选自己的父母,但我们却可以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努力做好自己,给孩子一个好的阶梯,孩子真的会不一样。

  对于养育孩子,有人总是会自然而然的联系到钱的问题上去,固然,有钱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但却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用心陪伴,以身作则,更是重要。

  《范仲淹传》读后感(五):【须叔试读】宋朝最值得品味的人物是谁?当属堪称完人的范仲淹

  中学时背诵古文,最喜欢的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前面如同“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样的句子自是描绘出了岳阳楼与山水之间的恢弘气势,但当读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又不免为作者的胸怀天下而感动,最后当读到那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不由的为作者范仲淹的那份济世情怀而击节赞叹。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若是将他一生的经历当做一部小说来读,那他简直就是一部精彩大戏。 幼年丧父、改姓归宗、苦读及第、防御外敌、文武兼备、政绩卓著、谥号文正……以上有关于他的那些人生经历,随随便便捡出几个来,都足以让他成为励志成长剧里的男主角。 可人物传记不同于电视剧本,也不同于小说故事。那是后人根据史料或是文献记载而整理出来的记录文字,讲究的是真实,要有事实为依据,不能因为道听途说而胡写一气。

  《范仲淹传》,一部由著名作家周宗奇创作的有关于范仲淹传奇一生的传记类书籍。书中详细地讲述了范仲淹的一生,细细地对其曲折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梳理。 北宋人魏泰曾在《东轩笔录》有过这样的记载,说范仲淹在考取功名前,曾在借读时“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划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上面这个划粥断齑的故事,说的是范仲淹在坚持不懈的清贫的求学生活中,每日煮一锅粥,冷却后划成四块,每日只早晚各取两块,伴着咸菜就是果腹之物。千百年来一直被当做是一流的苦读故事,用来激励读书人求学上进。

  之前有许多学者曾好奇这个故事的发生地,有说在醴泉寺的也有认为是在南都学舍的。在作者周宗奇看来,在哪里不是需要在乎的要害问题,关键在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多少。毕竟借古人的名气来凭空杜撰故事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这种刻苦读书而不因贫困而转移其志向的精神如果是虚构出来的,未免太让人感到遗憾了。作者经过一番查证,通过《范仲淹全集》中的那篇《齑赋》做出了论断,划粥断齑的故事应该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除此之外。因为这个故事而引发的另一段传世佳话“窖金赠寺”,作者也根据《章丘县志》等文献记载而在书中进行了讲述。不过因为不好判定究竟史出何典,作者姑且将其作为一个传说来看待。由此可见作者在此书的编纂创作中,所秉持的态度还是相当严谨的。

  这便是这本书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之处。书中所讲述的每一段有关于范仲淹的内容文字,都是作者在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和实地探访之后才得出结论而写下的,所以其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也非其他传记类作品所能比较。 读完这本《范仲淹传》,回顾范仲淹的一生,文人雅士、忠臣良将的称号他均受之无愧,除了他的人生经历之外,还能够触及到他在当时的精神世界。他的一生就如同他所处的时代一般,既波澜壮阔又有着诸多的是非无奈。他不是一个圣人,却几乎可称得上是一个完人。 如果说明朝最值得品味的人物是一哥王阳明,那么在宋朝范仲淹也可以位居榜首。

  《范仲淹传》读后感(六):要说宋朝最励志的人是谁,非范仲淹莫属

  【须叔试读】

  说起范仲淹,估计大家都不会陌生,首先想起的也许就是那篇流传至今的《岳阳楼记》,脑中响起的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但大多数人对于范仲淹的了解,大概也就止于此了。虽然毕业多年,但现在想起《岳阳楼记》,也还是能断断续续的背诵下来,而对于范仲淹的了解,也不过是:一个官场失意,又心忧天下的落魄文人。

  可范仲淹不仅如此,在最近看了《范仲淹传》后让我对范仲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范仲淹传》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周宗奇,在1972年发表了处女座短篇小说《明天》,1975年后历任《山西文学》小说编辑、副主编、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至今出版过《清代文字狱》《孔祥熙传》《盬盐传》等10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无声的细流》《新麦》2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影视文学集等3部,总字数约1200万字。近期投入新著《秦淮遗恨》的写作中。

  作者历经183天,跨越7省市29地实际探访,做了大量的资料阅读后,用近似直观讲述的方式,十分清晰的梳理和表现了范仲淹曲折的人生经历,很有条理和见地地表达了范仲淹的社会见闻、感受和思想及其重大作为,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文化大家范仲淹的人生重要作为及其生活环境背景情形给予了客观生动的呈现。

  这本书在作者生动的介绍中还不时穿插了资料以及文章素材,让内容逐渐丰满起来。他的父母、朋友、妻子、儿女······每一个与范仲淹接触过的人,在这本书中都会被简短但又详细的介绍,在这一点一点的介绍中,他的诗词文章、政治思想,也被一点一点的串联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点一点的感受到他的气息、他的经历、他的思考以及他所有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百味人生。

  民国著名的文人、思想家、教育局梁启超曾说:“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五千年历史中事业有继衣钵得传者只有一个人:曾国藩。”

  我们应该都比较熟悉曾国藩,而对于范仲淹的印象却比较模糊。

  对于范仲淹

  宋代的朱熹说他是: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黄庭坚说他是:范文正公,当时文武第一人。

  元代元好问称赞他:求之百年间,盖不一二见的人物。

  清代纪晓岚说他是: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

  能让这些历朝历代的一流人物如此称赞,可见范仲淹应该有多厉害。

  尽管,他的人生一开始并不完好。生父在他两岁时去世,四岁时母亲改嫁朱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二十二岁时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范仲淹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外出求学。

  通过刻苦读书,在二十六岁那年,范仲淹考中进士。又因在宦海沉浮中坚持“秉公直言”从不站队,为官三十七年间屡屡被贬谪,共担任过京官20个,地方官35个,武能安邦,文能治国,最后病逝在迁官的路上。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以缅,赠吏部尚书,谥号“文正”。

  历经寒暑六十四载,范仲淹的一生,是在不断升迁与贬谪中,不断挑战自己、同艰难环境斗争、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一生。品行高洁,乐善好施,而且文武双全,出将入相。

  在书中的最后一章《<岳阳楼记>:一曲悲怆的命运之歌》中,作者对《岳阳楼记》做了反传统的解读,与屈原的《离骚》、柴可夫斯基《悲怆》媲美。

  《岳阳楼记》应该承载了很多人的年少记忆,也许当时的背诵全文让你没有发现这篇文章的好,但现在再次阅读确实会有不一样的感触。特别是那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现在想想,这样旷达的胸襟,是多少人想做到却难以企及的。

  《范仲淹传》读后感(七):忧国忧民,文成武就,堪称宋朝第一人的范仲淹

  中学时代,文言文背诵是每个学生的基本功,虽不记得当时用了多久全文背诵《岳阳楼记》,但是多年后,总有两句脱口而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信背诵过《岳阳楼记》的人,对这两句记忆尤深。对于多数人而言,每每提及范仲淹,脑海中想到的一定是这两句,也仅仅是这两句。

  如果想对范仲淹有个全面的了解,还需要查阅大家资料。现在,有这么一本书,可以免去读者查资料的负累,让读者对范仲淹的一生有个系统而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就是著名作家周宗奇所著的《范仲淹传》。在书中,周宗奇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以及范仲淹的作品,为我们展现范仲淹的人生。

  同时,为了避免资料堆砌的空洞感,周宗奇亲自走遍了七个省市二十九地进行现场采访,探寻范仲淹的传奇人生。

  这首《渔家傲·秋思》,是53岁的范仲淹在西北前线写下的。如果不是切身经历,只凭想象,很难写出这首名传千古的边塞词。

  经过韩琦举荐,宋仁宗起用范仲淹担任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延州知州,总揽鄜延路军事机务。范仲淹担任边防主帅,可以说是临危受命。

  当时,西夏当权者元昊“御驾亲征”,大败北宋。范仲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到达西北战场的。

  在抗敌前线,他提出了“积极防御”的边防策略,制定了一整套实施方案。

  第一,以守为攻,严边城,修堡寨,觉得堡寨还行的,他就下令加固,觉得不行的就撤掉,另行选择军事要地进行重建。

  第二,选良将,练精兵。范仲淹大力提拔年轻将领,比如狄青。

  第三,天时地利人和,主动出击。战略防御是积极防御,而不是消极防御。因此,范仲淹讲究策略战术,在天时地利人和齐备时,不断地主动出击。

  此外,范仲淹深刻地了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他创建了永久性后勤保障体系。

  在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期间,西北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二、政治上:闪电新政,打开北宋改革局面

  从秦到清,一个朝代有两次重大变法的只有宋朝,而且两次变法仅仅间隔半个世纪,两次变法是由同一个帝王亲自主持或策划的。

  这两次改革就是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受命主持的“熙宁变法”。

  20岁的宋仁宗赵祯亲政后,面临的是边患多发,国库空虚的烂摊子。“三冗”“三费”问题早已成为宋朝最头疼的社会问题。

  宋仁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志改革求变,于是重用范仲淹进行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北宋庆历三年,范仲淹面对国家内忧外患,向宋仁宗上奏,提出政治改革。他认真总结了自己从政28年来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十项改革主张:

  改革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

  然而一年零四个月后,轰轰烈烈的新政以失败告终。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

  新政只推行了一年,但它使北宋的政治局面焕然一新。在范仲淹的严格考核下,一大批贪官污吏和尸位素餐者被除名,清廉肯干的官员被提拔,北宋的政治格局面大有起色。

  同时,这次变革也为后续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谪。被贬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1046),58岁的范仲淹写下了闻名天下的《岳阳楼记》。

  说到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大家想到的也是《岳阳楼记》吧。其实在文学方面,范仲淹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作为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范仲淹在诗、词、文、赋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成就。

  据《全宋诗》统计,范仲淹现存诗作302首,五言诗、七言诗都有涉及;词作品五首,最出名的当属两首边塞诗《渔家傲·秋思》和《苏幕遮》,可以豪放,也可以婉约。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正所谓“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住一个国”,范仲淹是当之无愧的北宋一哥。

  《范仲淹传》读后感(八):【须叔试读】山河名臣,江湖故人

  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

  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

  ——范仲淹《出守桐庐道中十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即使高中毕业已有十余年之久,但背诵过的《岳阳楼记》还是有如肌肉记忆,深深镌刻在我的中文记忆之中。而其文作者范仲淹其人,也是家喻户晓的一代名臣。

  士君子: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给我们的印象总是忧国忧民的,“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响彻古今,击在每一位以君子自居的文人心上。

  从安乡启蒙到青阳“读山”,从秋口发“良相良医”之问到醴泉寺“划粥断齑”,再到应天书院接受正规教育,二十年来,范仲淹一路向学苦读,接受了“士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君子文化价值观,也正因如此,他的人生有着大格局、大依托,也就与庙堂之上的“志于禄”者有着云泥之别。

  他注定不是识时务者,一生三次贬谪,却始终如同《灵乌赋》中所写,“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周宗奇老师在书中摘录了范仲淹写给晏殊的一封上书,其中言道“不以富贵屈其身,不以贫贱移其心”。千古文人,都只得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艰难抉择。理想与现实,于当今的我们,也是毕生反复斟酌反复自问的人生矛盾。范仲淹一生经历无数次这样摇摆的时刻,天平的那边有时是家人、是师长、是君王,而他始终坚定地站在道统这一边,当秘阁校理时志于道,作为贬官,同样志于道。

  书生点兵:燕然未勒归无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这首《渔家傲》打底,我们总能对范仲淹的军旅生涯了解一二。周宗奇老师在《范仲淹传》的“书生秋点兵”这一章节中,展现了范仲淹与韩琦等文人伴随边患不断成长,推动屯田、互市,积极防御的各项功绩,同时也表达了对史学界认为宋代“重文轻武”这一观点的拨乱反正。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范仲淹

  仕和隐,是中国士大夫的两种人生选择。古代文人的隐逸心理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孔子为这种二元结构的精神追求留下了充分空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在不得志时,士君子为保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往往效仿颜回,居陋巷,不改其乐。而周宗奇老师在《范仲淹传》中把范仲淹定义为“被隐逸者”,是很恰当的。

  剑胆琴心

  宋代无疑是贬官文化的大成朝代,贬官地点很多都山清水秀,因而文人们佳作频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沧浪亭记》等名篇无不是贬官的产物。这类山水游记往往托物言志,极言身在江湖而心系庙堂的志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自然也表达了忧国忧民之志,但周宗奇老师却认为在正能量的表象下,《岳阳楼记》的“忧”更隐含了一种找不到出路的悲怆,这种悲怆是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脉相承的,是有感于人寿不永,理想却难以实现的时空之叹。

  这种忧患意识自然是“被隐逸者”的心态,而范仲淹的人生也是有着短暂的“真隐”时光的。在范仲淹的一生交游中,有不少精于古琴的隐士、僧人。“诗书对周孔,琴瑟亲羲黄。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他虽沉浮宦海,却一直把与名士交游、与隐士唱和、与知己论道视为人生之乐事。他一生与琴为伴,曾师承当时名臣崔遵度学琴,也曾与隐士林逋、王镐、唐异等人成为知交。

  严陵旧钓台

  范仲淹被贬睦州之时,曾作《萧洒桐庐郡十绝》,其中一首提到了严子陵,他在任期间还主持修建了严子陵祠堂。严子陵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真隐士,而范仲淹这样的“被隐逸者”却以他为知己,不得不说从此处可以窥探到范公深层心理中的一些矛盾,严子陵寄托了太多文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但每个人都无法活在真空中,也未必每个人都有条件甘于寂寞,自生自灭,没于草野荒丘而不为世所知。范仲淹对严子陵的推崇,大概也蕴含着对一个理想中的完美人格的向往吧。

  此前曾略读过诸葛忆兵先生的《范仲淹研究》,大体了解了范仲淹生平,从儿时的划粥割齑,到庆历新政后的鞠躬尽瘁。此次阅读周宗奇老师的《范仲淹传》,深感其对史料爬梳之用心,在卷帙浩繁的资料阅读基础上,他还亲身探访了7个省市29地,了解了范氏后人现状,以及范仲淹的精神在当下赓续的情况,之后用通俗的语言,近似直观讲述的方式,降低了本书作为古代人物传记的阅读门槛。既是对范仲淹一生的踪迹追寻,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这本书另一个特色是它的发散思维。在讲到一事一物之时,常能发散开去,将背景知识先讲深讲透,再拉回正题。比如对士君子文化、隐逸文化的分析,对仁宗朝政治环境的还原等,这些“扯远了”的瞬间,往往更是增添趣味之所在。

  士君子这个群体,无论最终成为山河名臣还是江湖故旧,始终无法远离进退失据的忧患,最好的结局也只是在人生自给自足的小气候中获得逻辑自洽。六十三岁的范仲淹在为苏舜元手书《伯夷颂》时,大抵也有着类似的“拿起”与“放下”。

  《范仲淹传》读后感(九):【须叔试读】剑胆琴心文正公——读《范仲淹传》

  儿时读古诗,有一首《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浅显易懂,画面感极强。后来章长大些,才品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换位思考与悲悯之心。如今读完这本周宗奇写的《范仲淹传》,更能理解为何这首诗会出自范公之手。

  这本传记有370多页,共分8章,作者大致按照范仲淹的年龄主线,把相同的主题放在同一个章内进行撰写。每章再分为多个小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诠释和解读,展示的资料详实,引用了多方考证,涉及到的7省29个地点,作者还去亲身走访感受,因此作者笔下基本呈现出了一位真实立体、形象丰满的范仲淹

  如今一说到人物传记,很多都会去找原生家庭的影响,本书开篇第1章就写了范仲淹的成长期。他两岁丧父(父子二人皆逝于徐州),跟着母亲安葬父亲于老家苏州。4岁时母亲再嫁(续弦)在苏州为官的朱文翰,他改名叫朱说。在朱说23岁时,继父去世,29岁时,认祖归宗,更名为范仲淹。近20年的父子时光,亲情深厚——作为进士出身的学霸,继父对朱说悉心教养,在各地为官都带着他增长见识,让好友崔遵度(琴艺大师)教他学琴,在他18岁的时候又资助他去往各地游学(在醴泉寺求学时有“划粥断齑”的典故,在商丘应天书院读书的时候有“独不见皇帝”的故事)。范仲淹27岁考中进士时还叫朱说,后来虽然改归范家,但对朱家一直感恩回报,多年扶持,荫蔽众人,朱文翰若有知,当可以含笑九泉。

  范仲淹身世坎坷,多年清贫(36岁才娶妻,靠女方资助得以安家),还遭受了不少歧视(范家当初对孤儿寡母没予帮助,后来还不同意范母死后葬入范家,母子俩后来都归葬洛阳)。但也受到了没有血缘的继父的关爱,在求学过程中获得诸多名师指导,从而精通六书,尤擅易经。有的人自己淋过雨,就总想给别人撑一把伞,范仲淹大概就是这样的人,猜想他后来顷力兴办义庄、义学,也和这些成长经历有关。

  说到义学(免费教育),就来说说兴学育人,正好今天是教师节。书中第3章用了大篇笔墨,写范仲淹丁忧期间,在晏殊(比范小三岁,但范尊其为师长)的推荐下掌管应天书院,全力兴办教育,推广儒学(作者称其为“推广儒学教育第一人“)。后来在各地为官(入仕37年)都非常重视兴学育人,让诸多学子受益。晚年的范仲淹还第一个在老家苏州(如今苏州还有景范中学)办起了义庄,救扶贫弱,提供免费教育。义庄存在八九百年,一直到清末宣统年间,还有田产5000多亩,运作良好。到了现代,范家后裔香港范子安先生于1997年捐资创办景范教育基金会,在内地建设景范希望小学50余所——千年以来,家风犹存!让人敬佩!

  纵观范公一生,从来都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心怀天下,作者称他为剑胆琴心的“被隐逸者”。要说剑胆,在他自己的《灵乌赋》里可窥一斑——“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书中多个篇章都能体现这份剑胆:

  第2章写他在江苏沿海做八九品的小小盐官时,就越级建议上司修建防海堤坝,得以施行,留下范公堤的故事。

  第4章写他与朝廷的三次碰撞:建议太后还政,反对皇上废后,上百官图揭开吏治问题。每一次都敢言人之所未言,每一次都被贬官异地(三黜),算下来八年里累计在京城居住的时间也就一年多,到最后出京几乎无人敢相送,自嘲为“三光大臣”。

  第6章写他受重臣韩琦(比范仲淹小19岁)推荐,到西北边关任要职。尽管是文人带兵,却极具章法,他结合实际,修边城,练精兵,实施积极防御政策,对抗西夏非常有效,当地人称“小范夫子胸中有百万兵”。他还选拔将领,举荐了一批可用之才,排名第一的就是他悉心培养的狄青(一代名将)。就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渔家傲·秋思》,被欧阳修称作“穷塞外之词”,流传千古,至今读来,犹感苍凉——“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第7章写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他提出的10条改革措施,关乎吏治民生,其中有多项被宣诏执行。可惜后来因朋党之疑,新政作废。范公也从此被贬外放,远离庙堂,直至八年后病故。

  说完范公”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一身剑胆,再来说琴心。范仲淹跟随名师习琴,悟得“清厉而静,和润而远”的精髓,善弹奏《履霜》曲,技艺高超,外号曾被称为“范履霜”。广义上来看,“琴心”更多代表的是一种出世超脱的精神与信仰。

  就像他年轻时在桐庐为官,重修严子陵钓鱼台。在《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中写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其中,先生之风,原为先生之德,是由李觏修改的,范仲淹称其为一字师。说起这位李觏,不得不赞叹范仲淹慧眼识珠,范曾经多次大力举荐他。李觏关注军事,见解独到,特别重视经济与财政,写下《富国策》,《平土书》等。胡适先生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有见识,有条理。被视作王安石的先导,是两宋哲学的开山大师。

  范仲淹晚年时候在邓州,重建百花洲,创建书院,与晏殊唱和。手书小楷《伯夷颂》送苏舜元,经无数名家题跋,流传历代。受30多年知己好友滕子京(同科进士)之邀,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是中学的必学课文,曾经带孩子去过岳阳楼,教他背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曾经奇怪范仲淹仅仅对着一幅画作,怎么就能写下如此生动具象的文字。从书中才知道他儿时随继父曾经生活在洞庭湖的西北一带,想必儿时起对洞庭湖就有亲眼观察亲身感受,后来游历诸多山水,岁月沉淀,才能在暮年写出这传世名篇。

  全书以作者对《岳阳楼记》的深度解读作为结束,后面还附了范公的生平年表。每次读文字年表的时候,就想若能把他一生走过的地方用地图手绘出来,一定会更加直观。

  纵观全书,作者和范仲淹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心灵对话,引用了非常多的范仲淹的文章全文,进行了详细的诠释和个性化的解读,并且对提到的相关知识单独进行了延展、梳理和介绍,这种写法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是资料详实,内容丰富:缺点是有时太像写学术论文,略感枯燥,而且延展的部分过多,内容跳跃感太强,致使原来的主线脉络被常常打断,行文思维往往发散出去容易,但收回来颇难。另外,作者对于范仲淹文学成就的部分着墨较少,很多名篇诗词都没有收录进去,略有遗憾。总体而言,是一本了解范仲淹生平的资料详实的书,可以推荐。

  ——————————————————————————————————

  后记:

  1、范仲淹生活的时代真是群星璀璨:

  学琴的老师崔遵度、推荐他的晏殊,韩琦,王曾,同朝为官的寇准、欧阳修(为范撰写神道碑),蔡襄、文彦博、杜衍、尹洙,王质、余靖、庞籍、张士逊……

  和他交往的林逋(梅妻鹤子),梅尧臣(陶尽门前土),苏舜元、苏舜钦、胡瑗、周孟阳、王洙、魏兼、刘夔、王镐、胡则、唐异、韦不伐、孙复、章岷、孙甫……

  学生富弼(范仲淹作媒推荐富做了晏殊的女婿,富给范写的墓志铭)、李觏……

  晚年来拜访他的王安石、贾黯,视其为偶像后悔自己无缘得见的苏东坡……

  随便查一个人,都有诗文传世至今,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十几年前流行BBS论坛交流,其中一位版主叫“寒烟翠”,于是留言问她是这个名字是否来自“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是不是也喜欢范仲淹?这个姑娘如遇知己,说第一次有人猜对她名字的来历,她特别喜欢范仲淹的词。

  可惜这首词没有收录在书中,另外还有一首“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也没收录,李清照后来从这句中化出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为千古名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范仲淹传读后感精选  范仲淹  范仲淹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美文

 要接纳遗憾,也要坚信自己珍贵

 朋友说自己很想融入一个圈子,却自始至终都不被接纳。为此,她不愿轻易放弃,一直拧着劲儿做了很多努力,但结果依然徒劳无功。  现在的她,每天看着这个圈子里的人相处...(展开)

美文

 呐喊兔和猫读后感

 1  概括:《兔和猫》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里的一篇文章,讲叙的是,鲁迅先生小时候在故乡,同院的三太太为她的孩子们买了一对白兔,但是当这对白兔生过孩子后,孩子...(展开)

美文

 信息技术教学随笔

 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渠道,上好每节信息技术课,对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就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