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大师的心灵读后感锦集

  《大师的心灵》是一本由石华鹏著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7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师的心灵》读后感(一):走近经典,品读大师

  知道这本书时感到很有意思,因为有人说,如果写这本书的书评,那就是书评的书评。我想,书评套娃似乎别有一番乐趣。可也确实感到,珠玉在前,瓦石难当。不过好在,我写的是本书的书评,并非和作者石华鹏先生较劲。

  在和部分书友讨论此书时,有的说这本书里涉及到的十六部经典小说几乎都读过。这令我十分汗颜,因为这些小说里,我只读过半部《霍乱时期的爱情》。至于其它的,完全未曾翻阅过。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虽然讲了十六部小说,却是十五篇文章。也就是说,有一章包含了两部经典。而恰巧,这两部经典改编成的电影,我都看了好几遍。它们就是斯蒂芬《肖申克的救赎》和巴里科《海上钢琴师》。我觉得这我爱看的两部电影原著,被石华鹏安排到了一篇文章中,应该不仅仅是巧合。它们存在的共性,使我热爱,也使本书作者发现它们的可以一并谈起。也正是如此,我选择先阅读这篇。

  石华鹏为这两本书的品读,起名为“两个男人的传奇”。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我的脑海里只好同时浮现电影里两位男主的身影。而这篇的第一句话就是,“有位文学评论家说,轰动全球的电影都是好电影,但轰动全球的小说肯定不是好小说。”这让我随着作者对此话的思考而思考,在电影与小说中跳跃。我也知悉了,原来石华鹏先生也和我有过相同的疑虑。只不过,他去找了原著书籍品读,而我只是想想就算了。这也是我无法走近大师的心灵吧,阅读总是需要一定勇气的。他写道,“但我读两部小说时,我脑海中并没有浮现电影里边的画面,文字描绘的世界征服了我,我沉浸其中……”文字的魅力是无可取代的,但快餐时代,能够品味文字的人想必不多了。就如这两部伟大作品里的主人公,在表世界里,一个是越狱的银行家,一个是无法上岸的音乐奇才,他们是传奇却不是英雄。本篇的结尾处,亦是写道,“这是小说最后为我们虚构的自由,事实上,这样的自由对我们来说很遥远……”石华鹏的文字让我一次次共鸣,虽然阅读前,我是想,每个人的看法自然会有所不同,我的观点和作者相左是可能的。不过就这篇文章,他的角度和分析方式都令我感到舒服,所以我完全被带入了他的思索之中。

  其它篇目,我打算慢慢阅读。大概率会在看完后勾起我对原著的兴趣吧,尤其有几本书是我没有听过名字的。

  《大师的心灵》读后感(二):《大师的心灵》精彩的文学赏析集

  《大师的心灵》精彩的文学评析集

  读了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如饮一樽好酒倍感舒畅。读到一篇好的文学评析作品,好像和自己的好友共享着一壶好酒,同样感觉到惬意舒畅。 《大师的心灵》副标题是,16部世界经典小说漫读。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共享,阅读这16篇小说的体验吧。 巴里科,如果不说出他的代表作的话,对他还真是不是太了解。如果他的代表作不是拍出了一部经典的电影的话。这样好的作家的作品有可能就被遗失掉了。他就是那部精彩的《海上钢琴师》原著的作者。这里作者讲述了他的一部短篇小说新作,《三个黎明》。三个黎明,三个故事。场景也不复杂。但是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诸多信息都隐藏在人物对话后面的潜台词之中。有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一般阅读一部小说或者文学作品,需要读者最直观和直接的体验。在这里作者说这部作品确实可以被复述的,越复述越有意思。这就凸显出了这本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把这三个故事连缀在一起,使这部小说变得更加的立体了。用作者的话说,领略到一种现代立体小说所呈现出来的一针一换的神秘色彩。去阅读吧,这本小说是多读一遍,便增惊艳几分。 《肖申克的救赎》自不必多说,作者说阅读原著比看电影会更加的吸引力,文字以更加简洁而内敛的方式,表现出了复杂的穿透力和想象力,文字对细节的展示和对人物内心的深入描写,以及留给读者再次创造的想象空间,那些都是电影所没法做到的。 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描写的是一个特定职业“管家”,他的一生以及他人生的意义。作为一个管家,旁人看来,也许他的人生是一种虚无的,他看似拥有着很多,却似乎又什么也没有得到。小说的名字取为长日留痕。似乎就漫长的时日流逝了,淹没了哪些痕迹,又留下了哪些痕迹呢?

  卡佛的《大教堂》,作为极简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用语简洁,节省,对事物十分的冷峻,甚至不带一丝的情感色彩。有人就说,读科夫的小说仿佛是在读流水账,叙述沉闷啰里啰嗦,读起来味同嚼蜡。但是他的作品却值得细细的品味,他的叙述简约但不简单,在他的叙述中处处隐藏着超越日常生活的奇妙的意外,以及刺痛人心的现实感。他所书写的都是那些生活当中并不是特别如意的普通的人物,以他们敏感而脆弱的内心,他的作品没有过多的煽情,没有炫耀,甚至没有情节的起伏跌宕,把生活中那种硬冷的真实,用冷峻的笔调表达出来,可以说他是一位平民话语的表达者。 《佩德罗 巴拉莫》胡安鲁尔福的代表作。一部只有100多页的小说,就好像完成了另一个世界的创造。它可以是说是拉美文学大爆炸前夕的引领之作。魔幻的现实主义,这条术语也许放在胡安鲁尔福的头上会更加合适。《佩德罗巴拉莫》作者创造了一个死去村庄里人鬼共处的虚幻世界,在这个人鬼不分的世界里,一切却又是那样的真实,仿佛一个现实状况,便是如此这般一样。胡安鲁尔福用文字搭建了一个充满奇迹的小说世界。作者说他在通往小说世界的途中,可以说比卡夫卡要走得更远。能让在写作中出现奇迹的唯一办法,就是使自己成为奇迹的一部分,让处于虚构状态中的头脑与现实、想象、虚构、氛围、人物等小说元素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小说世界来

  作者还介绍的其他几篇作品读来也是那样的有趣和有意义。我必须引用作者的话来做一个结尾。实在太喜欢这个大排比句了。 在陀斯妥耶夫斯基那里写作是一种现实,在卡尔维诺那里写作是一种寓言,在卡夫卡那里写作是一种孤独,在塞万提斯明那里写作是一种冒险,在普鲁斯特那里写作是一种时间,在家庙那里写作是一种荒诞,将博尔赫斯那里写作是一种游戏,在胡安鲁尔福那里写作成为一种奇迹。

  《大师的心灵》读后感(三):品读名著深层次的含义,让阅读变得有意义

  我养成看完书之后写读后感或者评论的习惯,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了。这两三年里面,有时候看到喜欢的书,我会觉得很有抒发的欲望,读后感就会写得非常流畅。而如果看到一本不太喜欢的书的话,就觉得写起来非常难。或者有一些书,非常有名,我看了之后却会觉得一头雾水,看不出什么含义。所以写了这么长时间的读后感或者书评之后,我觉得还是需要看一些文学大师或者水平更高一些的作者写的读后感进行学习,或者说能够让我更加深入地去阅读。

  这本《大师的心灵》就是我想要看的这种书,作者是石华鹏。石华鹏写作已经将近有20多年的时间,出版过随笔集、评论集,获得过冰心散文奖,冰心散文理论奖等等,可以说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书籍评论作家。

  在这本书中,石华鹏精选了16部世界经典小说来进行阅读,可以说是作者本人阅读之后的一个思考,也可以说是带着读者进行一个更深层次的阅读。

  我仔细看了一下这16本书,其实我有一大半都没有看过,我自己看过的大概只有5.6本。这说明我的阅读之路还很漫长啊。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是我最喜欢的国外作家之一,当年看到《百年孤独》的时候,真的是为之惊艳。而《霍乱时期的爱情》其实我是先看了电影之后再看的原作。电影拍得十分文艺唯美,但书更打动人心。

  我没有想到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之后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居然是这么纯粹地讲述爱情的一部小说。马尔克斯自己也说,他写这本《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想告诉别人,虽然他已经老了,但是他的激情还在,他还是渴望有能力去爱,尽管爱是世界上最艰难的事情。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已经对这本书的大概内容有了一些了解,但看书之后我觉得电影还是没有能拍出这本小说的精髓,虽然已经很接近很好了。

  我自己觉得《霍乱时期的爱情》讲述的是爱情的各种过程和心态。阿里萨和费尔米娜是一见钟情,当时他们的年纪都非常小,费尔米娜其实并不懂得到底什么是爱情,只是第一次有一个男生那么热烈地追求她,被感动了。所以在之后他们恋情遇到挫折的时候,费尔米娜非常果断地就放弃了这段感情。我觉得这是日常生活中初恋最常见的一种结局。因为年纪轻,爱得纯粹,爱得热烈,但是也因为两人的经历太少,导致初恋是很容易夭折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初恋是人生当中最纯最美好的一段感情。

  费尔米娜和乌尔比诺,这是理想中的一种爱情。乌尔比诺是城中的黄金单身汉,他爱上了费尔米娜。用现在的话来说,“霸道医生爱上我”。费尔米娜也爱上了他,两人顺利结婚了之后,度过了漫长的51年。这51年里面,他们之间有过分歧,有过争吵,但总而言之是一段非常圆满,令人艳羡的恩爱夫妻。

  而在同时,阿里萨一直没有忘记费尔米娜。他一直在等待着费尔米娜回归单身。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极端的单恋。大家都知道相爱其实是很难的,并没有那么多的正好两人互相爱慕,而后顺利地在一起。很多的时候,是因为单恋不成而互相将就。而阿里萨在初恋失败之后并没有放弃,他一直单恋了费尔米娜50年。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极致的坚守,但其实中间他也曾有过想放弃,也并没有为了费尔米娜守身如玉。但是他放弃了之后,他觉得很痛苦。即使只留过费尔米娜身影的镜子,对阿里萨来说也是宝贝。

  费尔米娜无疑是幸运的,她得到了自己想象中的爱情,也得到了另一段热烈的爱情。在最后,垂垂老矣的费尔米娜和阿里萨两个人又再次相爱了。而那种相爱是看破世事,看破红尘的相爱,是一种对于最初感情的回归。对于阿里萨来说,是他这么多年感情的一个归属。对费尔米纳来说,是重新开始了另外一段感情。

  其实这些感情如果把它提取出来并不是很少见,无非就是初恋、相爱、单恋的故事。但是马尔克斯真的有种魔力,他把这种平常最常见的关于爱情的故事写得跌宕起伏,动人心魄。让人知道在极端的条件之下,爱可以让人做出怎样的事情。

  而在这篇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解读中,石华鹏对于书中的三个人物都做了分析,并且也对作者马尔克斯写这部爱情小说的动机进行了分析。我觉得看了作者写的评论之后,书中一些没有发现的小细节被放大了,才发现原来马尔克斯处理细节那么的细致。你可以在石华鹏的评论中读到很多关于马尔克斯的轶事,并且道出了马尔克斯写这本书的契机。

  更加了解大师的作品和背后的故事,这就是看这本书《大师的心灵》得到的启迪。阅读虽然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是向水平更高的人学习如何阅读更有深度,也算是读书路上的一种进步吧。

  《大师的心灵》读后感(四):“于无声处听惊雷”:解读经典、重塑自我、奉献社会!

  石华鹏,1975年5月出生,湖北天门人。1998年开始写作,发表评论、小说、随笔200余万字,出版多部随笔、评论集,多次荣获国内文学评论类奖项,是评论界冉冉向上的新星。现任《福建文学》杂志副主编。

  《大师的心灵》是石华鹏的最新力作,引领人们漫读历史长河中的文学长河中的文学经典——从哈代到巴里科,十六部打动人心的世界巨著。全书涉及了包含《肖申克的救赎》《海上钢琴师》《霍乱时期的爱情》《树上的男爵》《德伯家的苔丝》在内的十六篇文学名著的精细阅读与分析。解读的角度多样,文章的语言通俗易懂,娓娓道来,抒发了作者的阅读感悟,体现了对于人生和自我的观察思考。

  作者在书中为读者走进大师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以独特的视角和闲白般的语言娓娓道来。在作者看来,文学批评是另一种人生哲学,它是批评者的生活感悟、生命体验与作家作品敏感地碰撞之后,所生发出来的不仅仅是关于文学作品的判断,更是一种关于人、关于世界的认识的表达。而世界上经典小说是生活和人性的镜子,它们将生活或人性聚焦投射,然后透射或折射出来,从而完成小说。这镜子是文学大师们用自己的心灵,一点点捶打、锻造出来的。在石华鹏看来,优秀评论家就是全力搜寻镜子所闪烁出来的光,将时代和人性深处的真实与幻象照亮,实现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相互照应和关联,以更好更快的方式引导大众去走近经典、理解经典和诠释经典。

  文学评论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艺术科学。作者在《大师的心灵》以充分理解艺术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规则、深刻研究典范的作品、积极观察当代突出的现象,是他自己亲身融入到作品之中,融进作品的所处时代环境、人物情感心理以及所要表达的人文终极情怀等等,这样的全身心投入使该书情感饱满、有血有肉的解读极易让人信服和感动。当然,除此之外作者更有独特自然的审美情趣,有激越飞扬的文字追求,有充满诗意的情感表达……

  经典文学是人类情感的温情表达,是人类苦难的艺术记录。解读经典、重塑自我、奉献社会,我认为这是石华鹏写作《大师的心灵》的初衷和原动力。在人类命运漫长动荡的历史长河中,文学经典如明镜、似亮光,照亮世间的黑暗、愚昧、纷争、矛盾等等,他们给与人们无形的爱和光明,本书选取的这16部著作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全书行文风格平易近人、信息丰富、引人入胜。作者作为资深文学评论者,以其专业的鉴赏水准和多年爬梳文本的苦功,在梳理和品评、引领我们领略经典文学魅力的同时,他巧妙地为我们保留了作品的神秘面纱,为我们重新发掘了许多经典文学中被读者和评论家所忽视的精彩部分,让我们更深入感悟和领略经典小说的无穷魅力和精髓。比如在《大师的心灵》中十分讲究写作技巧,尽可能地避免直陈说教,而是采用“蜻蜓点水式”的解读,点到不戳破,留下大量留白,给与读者自己思考的余地和空间,达到了一种“无语声处听惊雷”的阅读效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师的心灵读后感锦集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大师  大师词条  心灵  心灵词条  
美文

 《人民的财产》经典影评集

 《人民的财产》是一部由沈严 / 刘海波执导,剧情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民的财产》影评(...(展开)

美文

 爱人的眼睛

 自从父母十年前车祸去世后,莉莎和奶奶杰丽相依为命。杰丽年纪大了,有时常健忘的现象。  这天莉莎下班刚回到家。杰丽就紧张地拉紧她的手说:“小锁头不见了,可能是打...(展开)

美文

 快乐在你心间,幸福随你一天!

 独坐光阴一隅,聆听清风低吟,观赏繁华尘世,尽享安然静谧,闲品名茗一盏,乐读书香一卷,让柔柔的风儿吹散缕缕忧愁,让清香的花儿送来丝丝惬意,如此,岂不是难得的诗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