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昨日最催泪:起飞前3分钟,一个父亲跪在了机...

剑圣喵大师  春暖花开

文:剑圣喵大师

>>>01

近日,认证为“民航飞行员”的博主欢乐的云端之上分享了一篇博文让无数网友看哭。

本是一趟很普通的航班,正常有序的下客、清舱、上客。

然而飞机即将关门的最后三分钟,乘务长发现有3个人没有上飞机。

当乘务长出去找乘客时,却发现一个提着大包小包穿着邋遢的衣服的中年男子跪在了飞机舱口,仔细一问才知道他的孩子患上了房室交叉(心房相通的),家里为了给孩子治病已经倾家荡产。

本以为孩子可以治愈,没想到地方医院宣布孩子时间已经不多了。

全家人只有带孩子来大医院看病,因为是全家第一次坐飞机,妈妈带孩子去看飞机,于是一家三口走散了,请求机组等一等娘俩。

驾驶舱商量了以后决定等,起飞时间过后,乘客也开始情绪躁动。

于是,飞行员决定广播公布实情。

公布以后,机上的乘客变得静悄悄的,静地不可思议。

虽然地面和签派一直在催飞机起飞,机组却在不断据理力争。

20分钟后,母子赶来了。

父亲站起来不断责怪孩子母亲不懂事,母亲也低头认错。

飞行员建议可以让孩子参观下驾驶舱,落地后让孩子出来。

父亲拒绝了,说谢谢你们的好意,已经给你们添麻烦了,我就不要再添乱了。

飞机进入巡航后,乘务长进来说有旅客想发起捐款,征求机组意见。最后7位机组成员共捐款8500,134位旅客共捐款67520.

孩子父亲收到捐款后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并表示一定不会辜负好意,带孩子积极治疗,如果有机会一定让孩子长大后回报社会。

>>>02

事情在网络发酵后,也有网友议论纷纷,质疑这是否是真事。博主是如此回答的。

问了一位民航的朋友,这位博主确实是南航一位资深机长,常年在微博科普飞行知识。

有的网友认为,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一种中国的软实力。

当然,北京青年报等相关媒体也认为父亲的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建议大家不要模仿,但依旧为善良的机组点赞。

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这是典型的“我弱我有理”,评论排行第二的网友如此认为。

难道穷人就该破例?治不起就该去死。

这位网友是不是富人我们不知道,“不仁”这一点是可以轻易看出的。

也有一些人认为机长破坏规则,邀请孩子进驾驶舱会危及乘客生命安全,这与堵地铁门的行为是一样。如果不吊销这个机长的执照,以后飞机舱门口会跪满癌症晚期患者,所有的飞机都不能正常起飞。

这里我们需要做一下区分。

为什么“堵地铁”会成为千夫所指,而这次“跪飞机”却能得到乘客的理解,机组的捐款和网友们的一致点赞。

关键在于态度问题。

“我弱我有理”的一个关键逻辑就在于:“正因为我弱,所以我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我有权利破坏一切规则,而我不需要为此承担任何责任。”

而这一次,父亲对自己的行为是饱含歉意的,而机组成员是同意等待,绝大部分乘客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来帮助这位父亲。

一个是强迫别人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一个是机组成员主动选择的善良。

一个是谦卑的恳求,一个是死不认错的嚣张。

这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一个人因为弱得到别人主动的帮助,这叫人性关怀。一个人把自己弱势当作牟利的工具,这叫无耻。

这不是“我弱我有理”,而是“我弱我希望你们帮助我”。

前者会收到大众的批评,而后者则是我希望很多人能学会的一点:“充满善意的恳求。”

大众是善良的,为什么我们往往不愿意善良呢?

是因为我们的善良,总是得不到对方的理解,也得不到善良的反馈,会被对方当成理所应当,一旦我们没法继续善良,就会被对方在心中打入十八层地狱。

机组成员帮助了父亲,得到了父亲鞠躬表达歉意。

警察善意规劝扒门的女子,得到了谩骂和侮辱。

这次事件中,孩子可能没多久的生命了,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有其意义所在。

而高铁扒门,仅仅迁就了一个常年不准时人的恶习,这不值得为其开绿灯。

其次,高铁行程紧凑,如果耽误就有撞车的风险。

飞机时常有延误,机组人员仔细考虑了如果等待的话,不会造成巨大安全事故。

此外《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规定机长确实有权力决定延迟起飞20分钟,以及邀请一个人进驾驶舱。

不过,这两个行为必须基于为飞行的安全考虑,机长可能会被公司问责。

但有时候,我们愿意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呢?尤其是别人真的需要帮助的时候。

当法理与情理相违背的时候,法为先、情为本。它的关键就在于,限制强者肆意动用力量破坏弱者生存的权利。维护弱者,也是一种法理精神。

萨利机长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的职业就是让人们家庭团聚和朋友相见,送他们去享受期待已久的度假。所有的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动机和需求、而能帮助他们,使其如愿以偿,一种收获感在心中荡漾,这就是成为飞行员的动力,是一件我心向往的事情。

所以,我还是想为善良的机组点赞。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如此说道: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

>>>03

2017年6月7日晚,为等候一例捐献心脏器官,东航上海浦东至武汉MU2520航班特别延误近80分钟,乘坐该航班的147名旅客与机组人员共同守候,没有怨言。

2017年11月21日,CZ6870航班因承运一名生命垂危的解放军战士,需要占用9个座位安装担架,面对这种情况,这次航班的多名乘客自愿赶往登记处改签,9名改签的旅客没有一人接受航空公司每人650元的延误补偿,所有人都表示爱心不能用金钱衡量。

生活中,很多人确实活得“太硬”了,一心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把“契约精神”彻底抛之脑后。

从心理学上,如果你希望获得陌生人的理解和支持的话,“恳求”比“命令”管用的。

但为什么大部分人喜欢用“命令”而不是用“恳求”呢?

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人情商是比较低的,他们没法设身处地思考别人的立场,这就导致自身沟通的失败。

他们始终没法理解,有是有各自的利益和动机的,你不能以你单方面的原因就要求别人为你做事。

知乎网友牛胖子分享了自己被同学借钱的经历。

一位记忆已经模糊的同学找他借钱,听到同学的父亲生病,他就支持了20元。

谁知道这位同学不断对他冷嘲热讽。

“你工资这么高,我们认识时间这么长,就支持20元会不会太抠?”

“反正你肯定是领导了吧,怎么也贪污了几十万了吧,不像我们这种穷人,连医药费都拿不出来!”

“能借个一万两万是最好,少一点借个五六千也是可以的啊!”

“兵中败类就是你这个样子的,早晚被人抓起来!”

最后这位同学拉黑了他,哪怕他又加了200.

心理学家发现,在求助行为中彰显对方帮助自己的“必要性”会大大降低对方帮助你概率。

因为“我弱我有理”只会让人反感。

奇怪地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乐此不疲的使用。

传播学者分析了上百个网络捐款的案例后,对求助文本的话语进行分析后发现,人们乐于帮助的人,在说话时,具有以下特点。

(1)悲情化叙事

它大概的模式是这样的,要体现一波三折,有以下几个结构。

我本来很幸福——突然发生悲剧,犹如晴天霹雳——我很绝望想放弃——但有些人给了我鼓励,还是有希望。

文本通过强烈的前后对比、极化表述、通过情绪一波三折的悲惨故事讲述,通过微弱的无力感的表达,使求助文本成为打动人心的巨大力量。

(2)道德化叙事

强调自己是“值得帮助的人”。

在中国传统道德意识浓厚的语境下,如果说仅仅是“弱者”身份的构建,并不足以为求助者赢得直接的社会捐助,因此大多数求助者还会向潜在救助者表明“我是一个值得你们帮助的人”,以个人品行好、善良、坚强、重情义、有梦想等自我“道德化”的话语模式来赢得认可。

比如很多引起网络巨大影响的事件,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受苦的人,原本很优秀。

(3)多模态话语传播—“自证”事实

不仅要有文字,还要有图片,以及一些佐证材料。

研究人员对轻松筹的案例研究发现,如果出示了求助主体的身份证、银行卡号、各个医院的诊断证明、检查报告、收费收据,那捐款数额就会增加。

如果你还能出示当地村支书的电话联系方式,会更具效果。

所以,我希望做个会求助的人,大家是乐于帮助你的,前提是你能更好地让他们理解你。

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可以求助于自己的双手,在年老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双手能解决很多难题,一只手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助别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起飞  起飞词条  父亲  父亲词条  昨日  昨日词条  分钟  分钟词条  一个  一个词条  
真情

 相伴一生,便是最好的幸福

相伴一生,便是最好的幸福她是疯子,原是城里人,机缘巧合嫁了他。他娶了她,有了一个家,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大堆债务,从已经成家的弟弟那争得一床麻花被,又用自己的工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