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第二章.头项症状的秘方



第二章.头项症状的秘方

76.头胀:77.头冷:78.头热:79.头晕:80.头昏:81.头重:82.头痛:83.偏头痛:84.头皮发麻:85.头倾:86.头摇:87.项强:88.颈粗:89.颈项痛:90.脑鸣:91.须发早白92.面色红:93.面色白:94.面色青:95.面色黧黑:96.面色萎黄:97.面部疼痛:98.颜面红肿:99.颜面浮肿:100.面垢:101.面具脸:102.颜面抽搐:103.口眼歪斜:104.口噤:105.口中生疮:106.口苦:107.口甜108.口咸109.口酸110.口腻:111.:口臭:112.口淡113.舌不知味:114.口干渴:115.多唾:116.口流涎:117.口唇颤动:118.口唇焦裂119.口唇红肿:120.口唇青紫121.口唇淡白:122.舌痒:123.舌裂:124.舌痛:125.舌萎:126.舌肿127.舌胖:128.舌纵:129.舌卷:130.舌强:131.舌歪:132.舌颤:133.弄舌:134.啮舌:135.舌麻:136.舌疮137.舌上出血:138.舌生芒刺:139.舌生瘀斑:140.舌边齿痕:141.舌红终絳142.舌淡白:143.舌青:144.舌紫145.舌干:146.舌光:147.舌剥:148.舌苔白:149.舌苔黄:150.舌苔灰黑:151.舌苔腐垢:152.舌苔黄腻:153.舌苔白腻:154.牙痛:155.牙齿痠弱:156.牙齿浮动:157.牙龈肿痛:158.牙龈溃烂:159.牙龈出血:160.牙龈萎缩161.牙齿焦黑:

76.头 胀

头胀,俗称“脑胀”。此症与头重相近。头重如有物裹之,感觉沉重;头胀则自觉发胀如裂。头胀如偶或由睡眠不足或醉酒所致者,不是病态,非属本条所论范围。

常见证候肝火上炎头胀:常起于恼怒,头胀且痛,发热口渴口苦,头筋突起,面赤,或目赤肿痛,烦躁失眠,甚则两耳失聪,舌红苔黄,脉象弦或数。湿阻气滞头胀:头胀沉重,如物裹头,胸闷脘满,或胀痛,腹胀泛呕,不欲饮食,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濡或滑。风热外袭头胀:头胀且痛,遇热加重,发热恶风,面赤,咽喉肿痛,口干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肝火上炎头胀:多因恼怒或情志郁结,肝气失于畅达,郁而化火,或恣食辛辣,引动肝火上炎,扰乱清空导致头胀且痛,面赤,甚则清窍闭塞而致暴聋。并见心烦易怒,目赤肿痛,口干口苦,舌苔黄,脉象弦或数等肝火亢盛之象。治宜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泻肝汤酒龙胆草6克 栀子9克 炒黄芩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3克 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龙胆泻肝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录自《医方集解。泻火之剂》)[异名] 泻肝汤(《类证治裁》卷4)。

1/794



[组成] 龙胆草酒炒(6g) 栀子酒炒(9g) 黄芩炒(9g) 泽泻(12g) 木通(9g) 车 前子(9g) 当归酒洗(3g) 生地黄酒炒(9g) 柴胡(6g) 生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胆湿热下注证 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脉眩数有力。

湿阻气滞气胀:多因久处湿地,或涉水淋雨,感受湿邪,湿阻阳遏,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导致头胀。症见头胀沉重,如布帛裹扎,脘满呕恶,舌苔白腻,脉濡滑等湿阻气滞之征。治宜祛湿升清,方用苍术除湿汤或清震汤。

苍术除湿汤《古今医彻》卷二:苍术除湿汤处方茅山苍术1钱(泔制),黄柏7分(酒炒),生地1钱,宣木瓜1钱,米仁2钱,牛膝1钱,当归1钱,独活7分,广皮8分,茯苓1钱,灯芯1握,生姜1片。功能主治脚气。用法用量水煎服。饮酒人,加葛根、泽泻各1钱,或加汉防己。摘录《古今医彻》卷二

清震汤方出刘河间《河间六书》,由苍术、升麻、荷叶三味药组成,具升清降浊,清化湿浊之功效。二方合用治疗痰湿蒙窍、郁热上扰之病证,屡验。清震汤组成: 升麻15克 苍术15克 荷叶1个(全)清震汤功效与作用健脾燥湿,升清解毒。清震汤主治雷头风。清震汤用法上药水煎服。清震汤方解本方以风热外攻,痰火内郁为辩证要点。方中升麻提升清气,解百毒;苍术燥 湿健脾,解肌发汗。荷叶提升胃中清气,助辛温升散之药上行而发散,并保护胃气,使邪不传里。诸药配伍,功效显著。清震汤加减口渴者,加芒

本证与肝火上炎头胀,病因不同,临床表现迥别。前者多见肝郁化火上炎之象,本证多兼湿浊内阻气滞之征,自可鉴别。 风热外袭头胀:多由风热之邪侵袭肌表,中于阳络,导致头胀。症见头胀且痛,遇热加重,并见发热恶风,口干渴等风热之象。治宜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

银翘解毒散连翘10克  银花10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4克  生甘草5克  荆芥穗4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6克   1.胸膈闷者,挟湿邪秽气,加藿香、郁金。

2/794



2.渴甚者,伤津较甚,加天花粉。3.项肿咽痛者,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4.衄者,肺气不利也,加杏仁。5.里热伤津,加生地黄、麦冬。6.邪重内热甚,或小便短赤者,加知母、黄芩、栀子合生地黄、麦冬。7.疮疡初起,兼见风热证重者,加紫花地丁、野菊花。请根据具体病情,结合上面的提示进行加减。 银 翘 散 (《温病条辨》卷1) [异名] 银翘解毒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西安方)。 [组成] 连翘一两(30g) 银花一两(30g) 苦桔梗六钱(18g) 薄荷六钱(18g)竹叶四钱(12g) 生甘草五钱(15g) 荆芥穗四钱(12g) 淡豆豉五钱(15g) 牛蒡子六钱(18g) [用法] 共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芦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人中焦也。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Et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按原书用量比酌情增减)。 [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表热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本证为外感风热之邪引起,表现为风热在表之象,与上述二证不难鉴别。头胀一症,多属实证,常与头痛、头晕、头重并见,可与上述诸条互参。[文献别录]<嵩崖尊生书。头痛):“宿食不消,饱则浊气熏蒸,头胀作痛,平胃散加枳实为主”。

平胃散 苍术(泔浸)6克 姜厚朴3克 陈皮3克 炙甘草3克 生姜6克 红枣3枚1.若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2.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3.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4.若呕者,宜加半夏以和胃止呕;5.若兼食滞,而见腹胀满,大便秘结者,宜加莱菔子、神曲、槟榔、枳实发消食除满。 平 胃 散 (《简要济众方》卷5) [异名] 天下受拜平胃散(《岭南卫生方》卷中)、受拜平胃散(《杂类名方》、神效平胃散(《保命歌括》卷19)。 [组成] 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0g) 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0g) 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60g) 甘草炙黄一两(30g) [用法] 上为散。每服二钱(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3/794



[功用]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 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脉右弦,头胀耳鸣火升,此肝阳上郁,清窍失司”。

77.头 冷 头冷,又称“脑冷”,即自觉脑户寒冷,喜戴帽或以毛巾裹头,不胜风寒。头冷时常伴有头痛、眩晕等症,本节则讨论以头冷为主症者。

常见证候 太阳伤寒头冷:头冷,伴有头项强痛,恶寒,发热,体痛,无污,脉浮紧。厥阴中寒头冷:头部寒冷,巅顶头痛,欲裹衣被,面色青海,四肢厥冷,呕恶清涎痰沫,舌苔白,脉沉紧。督脉虚寒头冷:额顶寒冷,可连脊背,得温则减,时轻时剧,经久不愈,肢冷畏寒,腰酸肢冷,面色苍白无华,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

常见证候 太阳伤寒头冷与厥阴中寒头冷;两者均为实寒。太阳伤寒头冷,为风寒外袭太阳之经,太阳主表,为一身之藩篱,且足太阳经脉从头走足,行于人身之背部。风寒之邪束表,太阳之气运行受阻,故见头冷,伴头项强痛,体痛,无汗;卫阳被郁故恶寒;寒邪袭表,正气抗邪,故见发热;脉浮紧为风寒束表之象。治宜祛风散寒,方选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9克(包) 桂枝6克 炙甘草3克 杏仁6克 1.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花。3.若挟湿邪而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苡仁。4.若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5.风寒袭表之皮肤瘙痒,加防风,荆芥,蝉蜕。麻 黄 汤 (《伤寒论》) [异名] 麻黄解肌汤(《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卷1)。 [组成] 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 甘草炙一两(3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风寒束表,肺气失宣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使用注意]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用之得当效果颇为迅捷。使用时尚应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人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如汗后不解,便当以桂枝汤代之;若汗出不透,邪气留连于皮毛骨

4/794



肉之间,又有麻桂各半与桂枝二麻黄一之妙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可谓阅历有得之言。 [源流发展] 麻黄汤乃发汗解表之主方,吴谦等谓“为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卷2)。风寒束表的病机特点是腠理闭塞,营阴郁滞,肺失宣降,本方麻黄配桂枝及杏仁,以开腠畅营宣肺,为后世奠定了发表散寒的用药思路及组方结构。历代医家以该方为基础,加减化裁,拓展了主治范围。其类方主要可分以下五方面:①配伍清热之黄芩、知母等,构成解表清里之剂,用于外感风寒兼里热者。如《类证活人书》卷20之麻黄黄芩汤,即本方去杏仁,加黄芩、赤芍;《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之麻黄加知母汤,以本方加知母。②配伍祛风除湿之防风、羌活、白术等,组成发汗祛湿之剂,用于外感风寒夹湿者。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3之麻黄左经汤,即本方去杏仁,加防风、防已、羌活、白术、茯苓、干葛、细辛、生姜、大枣;《症因脉治》卷3之麻桂术甘汤,以本方去杏仁,加白术。③配伍宣降肺气,止咳化痰之苏子、半夏、桑白皮等,组成解表宣肺,祛痰止咳方剂,用于外感风寒并见喘咳有痰者。如《博济方》卷2之华盖散,即本方去桂枝,加苏子、桑白皮、茯苓、陈皮;《张氏医通》卷13之麻黄定喘汤,以本方去桂枝,加厚朴、款冬花、桑皮、苏子、半夏、黄芩、银杏。④配伍活血化瘀之桃仁、红花等,组成解表活血通络方剂,用于外伤而感风寒者。如《伤科补要》卷3之麻桂温经汤,即本方去杏仁,加红花、桃仁、细辛、白芷、赤芍、生姜、葱白。⑤配伍益气养血之人参、黄芪、当归、地黄等,构成扶正解表方剂,用于正虚而外感风寒者。如《脾胃论》卷下之麻黄人参芍药汤,即本方去杏仁,加人参、黄芪、麦冬、当归、白芍、五味子;《云歧子保命集》卷下之麻黄加生地黄汤,以本方合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加生姜、大枣。 [临床报道] 1.感冒 用辛温或辛凉发表宣肺法治疗感冒159例,其中脉象浮紧者8例,以本方主治获效。 2.发热 以本方水煎服,1一3岁,麻、桂、杏、草各6g,水煎2次共lOOml;4—7岁,4药各8g,水煎2次共140ml;8岁以上,4药各lOg,水煎2次共200ral;每日分3次温服,服后加衣被令其微汗,热退即停药。治疗小儿发热167例,体温均在38℃以上。其中上感者123例,兼乳蛾者44例,兼痄腮者4例,其咳者9例;衄者4例。结果,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主症消失而痊愈者156例;服药2天,体温仍在38℃以上,主症未消失者u例,治愈率为94%。分型发现,发热恶寒者84例,治愈77例;发热恶热者70例,治愈66例;发热而不恶寒热者13例,也有很好疗效。三者间疗效无差异。 3.周围神经病 以麻黄6g.桂枝6g橘络6g甘草6g,研粉冲服,日服2次,连服3周,治疗本病38例。人选病人中皆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麻木和异觉及反射减弱或消失。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75%,而以内服维生素、地巴唑为对照组的38例,有效率为23.68%。 4.急性乳腺炎 以本方加蒲公英、金银花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71例,均伴有白细胞升高,其中,58例患者体温在38℃以上,用麻黄汤煎服,伴乳汁不通者加漏芦,每日1剂,一般在2日内痊愈,总有效率98%。 5。衄血 用本方加赤芍、桑皮各10g,生姜3片,大枣3枚,治疗眼衄2例,服药

5/794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第二章头项症状的秘方  秘方  秘方词条  症状  症状词条  第二章  第二章词条  
偏方

 ​从古至今的美容秘方

从古至今女性朋友从没有放弃追逐美丽的步伐,就像夸父追日一样一刻也不停息。从古至今的美容秘法、美容方法也是数不胜数,你知道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从古至今的美容秘方...(展开)

偏方

 ​打鼾偏方 让你睡觉变得安静

夏天的黑夜相对白天来说还是比较短的,晚上一定要有一个好睡眠,不然白天就没有好精神的去工作学习了。那晚上打鼾的话,旁边人的第二天上班学习的效率就得大打折扣了。下面...(展开)

偏方

 ​古人养生长寿十诀大公开

一、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文献《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