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大、小周天

  这个题目确实有点大,几尽囊括人体生理经络和道家养生经络的一切,但是,一朝拥有,不用东奔西走。你可以日有悟进,慢慢掌握。

  春秋时,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答:“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文王不解地说:“请你说得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名气反而没有我大。

  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药少病除,病人也没觉得痛苦。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治小病。

  我治病,都是在病人病情十分严重,家人心急如焚。此时,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刮除病灶,使病情很快得到缓解或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其实,比起我的两位哥哥来,我的医术是最差的。”魏文王大悟。

   虽然这个故事有演义的成分,但二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也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上医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上医深谙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道,悟得经络周天之妙。只要不怕针疼(实际上并不疼),勤于用针,精于体悟,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和家人的“上医”。

一、十二经脉

  人体经络如同地球仪的经线、纬线,上下为经,左右为络。十二经脉分布手、足内外侧。内可至脏腑,外以达肌表,气血运全身。

  手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如果人做爬行状,手臂的外侧称为阳,前中后共三条: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内侧为阴,前中后也有三条: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经亦然。每条经脉的大致走向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气血通过手、足阴阳经脉的首尾相接,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经脉“大周天”。由于人体的对称性,“大周天”有左右两个。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各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接手阳明大肠经。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面部相交,如手阳明大肠经接足阳明胃经。阴经与阴经(虽为阴经,但不同名)在胸部相交,如足太阴脾经接手少阴心经。详见上图。

  记忆口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人酣睡。

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上承足厥阴肝经,下续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腧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歌曰: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 

    侠白尺泽孔最阔,列缺经渠太渊涉。

    鱼际少商如韭叶,左右二十二孔穴。

  流注线:此经起于中府,终于少商。取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肺脉上承肝经期门穴,起于中府,止于拇指端桡侧少商穴。由手腕后分出的一个支脉,走向食指端,与大肠经商阳穴相通。此经多气少血,寅时注此。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上承手太阴肺经,下续足阳明胃经。

  本经脉腧穴有: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liáo、手五里、臂臑nào、肩髃yóng、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20穴。

歌曰:

    手阳明经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三里乡。

    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颙巨骨当。

    天鼎扶突乔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流注线:此经起于商阳穴,终于迎香。取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

  大肠经脉上承肺经拇指端桡侧少商穴,从手食指端桡侧商阳穴起始,沿着食指桡侧,第一掌骨间隙至腕,继而沿前臂的背面桡侧上行至颈部,至面颊,止于鼻孔侧旁迎香穴,下接胃经的承位穴。此经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上承手阳明大肠经,下续足太阴脾经。

  本经脉腧穴有: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 yì、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

  歌曰:

    四十五穴足阳明, 承泣四白巨髎经。

     地仓大迎颊车拐, 下关头维丽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

    雁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入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人。

    水道归来气冲转,脾关伏兔膝市阴。

    梁丘犊鼻足三里,巨虚条口上丰隆。

    解溪冲阳陷谷穴,历兑恶梦居内庭。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头维,终于历兑。取历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足三里。

  该脉上承大肠经的迎香穴,起于眼下承位穴,下入上齿中,然后挟口环绕口唇,经地仓穴转向上行,经耳前入发际至额。而后支脉向下经项部人迎穴至缺盆(锁骨上大窝)入胸,通过膈肌下行入腹,归属于胃,并和脾脏联络。

  从缺盆处向下直行的脉,经胸部乳头内侧、腹部脐旁至腹股沟,继而斜向外行,沿大腿、小腿前外侧下行至足背,止于足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的厉兑穴。支脉斜行向足大趾,与脾经始穴隐白相通。此经多血多气,辰时气血注此。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上承足阳明胃经,下续手少阴心经。

 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歌曰:

    二十一穴脾中州,隐自大都太白头。

    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幽。

    血海箕门冲门进,府舍腹结大横流。

    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收。

  流注线:此经起于隐白,终于大包。取隐自、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脾脉上承胃经厉兑穴,起于足姆趾端内侧隐白穴,沿姆趾内侧、足内侧缘向后行至内踝,继而沿小腿、膝部和大腿内侧面上行至腹股沟,入腹。归属于脾,并和胃承联。由胃分出的支脉上行,通过膈肌,进入胸内,注于心中,下联心经极泉穴。此经少血多气,巳时气血注此。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上承足太阴脾经,下续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腧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xì、神门、少府、少冲。

  歌曰:

  九穴午时手少阴,极泉清灵少海深。     

  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

  流注线:此经起于极泉,终于少冲。取少冲、少商、神门、灵道、少海。

  心脉上承脾经大包穴,起于腋窝极泉,继则沿臂前尺骨下行至手,止于小指端少冲穴。此经多气少血,午时气血注此。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上承手少阴心经,下续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脉腧穴有: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nào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共19穴,左右合计38穴。

  歌曰:

    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收。

    腕骨阳谷养老地,支正小海外辅肘。

    肩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风曲垣首。

    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乃与天容偶。

    锐骨之端上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

  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少泽,终于听宫。取少洋、前谷、后谷、阳谷、大海。

  小肠脉上承心经少冲穴,起于手小指端尺侧少泽穴,向上经手掌、腕部、前臂、肘部至肩,绕肩脚,沿着颈部上行,经面颊止于听宫。下接与膀胱经的睛明穴。此经多血少气,未时气血注此。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上承手太阳小肠经,下续足少阴肾经。

   本经脉腧穴有:睛明、攒zn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shù、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 、中膂 l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xì、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嘻yx、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承山、飞扬、跗f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歌曰:

  睛明攒竹足太阳,眉冲曲差五处藏。

  承光通天络却在,玉枕天柱大杼昂。

  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强。

  肝胆脾胃三焦俞,肾俞气海伤大肠。

  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百环四髎乡。

   承扶殷门浮郄中,委阳委中折合阳。

  附分依在肩膀后,魄户膏肓上神堂。

  譩譆膈关魂门宴,阳纲意舍守胃仓。

  育门志室胞育续,二十椎下秩边场。

   飞流直下三千尺,承筋承山欲飞扬。

  跗阳昆仑仆参申,金门京骨束骨忙。

  左右一百三十四,通谷至阴小指旁。

  流注线:此经起于睛明,终于至阴。取至阴、通骨、束骨、京骨、昆仑、委中。

  膀胱经脉上承小肠经听宫穴,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行经额至头顶,交会于督脉百会穴,探入颅内,与脑相联络。然后下行至项,沿着肩角内侧,挟脊柱两旁下行至腰部,分出支脉进入腹腔后继续挟脊柱两旁下行,贯过臀部,行经大腿后部进入膝部腘guó窝中。

  从项部分出的支脉,分别向下贯过肩胛后,沿肩胛骨内侧缘下行至臀部,经过髀枢bìsh(髋关节),沿着大腿后内侧下行到腘窝,与前脉相会合后,再下行贯过小腿后部肌肉,出外踝,沿足外侧缘前行,止于足小趾端外侧至阴穴。此经多血少气,申时气血注此。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上承足太阳膀胱经,下续手厥阴心包经。

  肾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首穴涌泉,末穴俞府。

   本经脉腧穴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海、中注、肓 hung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

歌曰:

    足少阴经二十七,涌泉然谷太溪溢。

    大钟水泉通照海,复溜交信筑宾实。

    阴谷横骨大赫气,四满中注肓俞脐。

    商曲石关阴都至,腹通谷内幽门里。

    步廊神封灵虚殿,神藏或中俞府邸。

  流注线:此经起于涌泉穴,终于俞府。取涌泉、然谷、太溪穴、复溜、阴谷。

   该脉上承膀胱经,起于足底涌泉穴小趾下面(承接膀胧经),历经足内踝之后、小腿、膝部和大腿内侧面上行至腹股沟,入腹,注入胸中,与心包经的天池穴相通。此经多气少血,酉时气血注此。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上承足少阴肾经,下续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脉腧穴为天池、天泉 、曲泽 、郄门 、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共9穴,左右合18穴。

  歌曰:

    九穴心包手厥阴,天池天泉曲泽深。

    郄门间使内关对,大陵劳宫中冲侵。

  流注线:此经起于天池,终于中冲。取中冲、劳官、大陵、间使、曲泽。

  心包脉上承肾经,起于胸中天池,沿着胸壁,由腋下三寸处上行至腋窝,继而沿着臂的掌面下行于肺经和心经之间至肘弯中央,再沿前竹掌面正中(在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下行至腕,沿中指前行,止于掌端中冲穴。

  从手掌中分出的支脉,行向无名指,止于其末节尺侧关冲穴,与三焦经相通。此经多血少气,戌时气血注此。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上承手厥阴心包经,下续足少阳胆经。

  腧穴单侧23个:关冲,液门,中渚zh,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dú,天井,清冷渊,消泺luò,臑nào会,肩髎,天髎,天牖yu,翳yì风,瘛chì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歌曰:

     二十三穴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旁。

    阳池外关支沟正,会宗三阳四渎长。

    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堂。

    天牖翳风瘈脉狂,颅息角孙耳门张。

     耳和髎处偶回首,丝竹飘飖胜洛阳。

  流注线:此经起于关冲,终于耳门。取关冲、液门、中情、阳池、支沟、天井。

  该脉上承心包经,下接胆经。起于无名指末关冲穴,沿其背面尺侧、第四掌骨间隙上行至腕,经前臂背而两骨(桡骨与尺骨)之间上行至肘,至眼部丝竹空穴,与胆经相接。此经多气少血,亥时气血注此。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上承手少阳三焦经,下接足厥阴肝经。

   胆经单侧44穴:瞳子髎、听会、上关、 颔hán厌、悬颅、悬厘、曲鬓bìn、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 承灵、脑空、风池、肩、渊腋、辄zhé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歌曰:

    少阳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路迢迢。

    听会上关颔厌顺,悬颅悬厘曲鬓翘。

    率谷天冲浮白发,窍阴完骨本神邀。

    阳白临泣目窗辟,正营承灵脑空摇。

    风池肩井渊液部,辄筋日月京门标。

    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风市招。

    中渎阳关阳陵趵,阳交外丘光明霄。

    阳辅悬钟丘虚外,足临泣地五会疗。

     侠溪水拍阴足窍,直奔肝经大敦劳。

  流注线:此经起于瞳子髎,终于足窍阴。取窍阴、侠溪、临泣、丘虚、阳陵。

  该脉上承三焦经,起于目外毗瞳子髎穴,上行至头角(顶结带),弯行向耳后,沿着颈部下行至肩,和三焦经相交(向后借助于支脉交会于督脉大椎穴),复向前行至缺盆,由此进入胸腔,下行通过膈肌,进入腹腔,与肝脏联络,归属于胆腑,继而沿着肋部里面下行至腹股沟气街(股动脉处),绕过阴部毛际,向后横行进入髀厌(髋关节、环跳穴)中,再沿大腿、膝部和小腿外侧下行至肺骨下段,经外踝之前、足背外侧行向第四趾间隙,止于第四趾末节外侧足窍阴穴。

   由足背分出的支脉,行向第一跖骨间隙,沿足大趾外侧前行。止于其端,还穿过趾甲,分布于趾背丛毛处,与肝经相通。此经多气少血,子时气血注此。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上承足少阳胆经,下续手太阴肺经。

  肝经一侧14穴,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3穴位于胸腹部。

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lí沟、中都、膝关、 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歌曰:

    一十四穴足厥阴,大敦行间太冲侵。

    中封蠡沟中都近,膝关曲泉阴包临。

    五里阴廉急脉动,章门常对期门深。

  流注线:此经起于大敦,终于期门。取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该脉上承胆经,起于足大拇趾上的丛毛边际大敦穴,沿足背第一趾骨间隙上行,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上行于小腿内侧(临近胫骨内侧缘),至内踝上八寸高度与脾经相交,继而行于小腿、膝部和大腿内侧面(介于脾经和肾经之间)至腹股沟,绕过外生殖器,进入腹腔,上行于胃外侧,归属于肝。上行通过肠肌,进入胸腔,上行注入于肺脏。此经多血少气,丑时气血注此。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八脉中除督脉、任脉闭合为环,形成“小周天”外,其他经脉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首尾相接,规则闭环,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故称“奇经”。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阳维维于阳”,组合所有的阳经,“阴维维于阴”,组合所有的阴经;带脉“约束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冲脉通行上下,渗灌三阴、三阳;督脉“总督诸阳”,任脉为“诸阴之海”等。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可由奇经“溢出”,给予补充。奇经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关系较为密切。

(一)督脉

  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9穴,分别是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印堂。

  歌曰:

督脉二八始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敞。

悬枢脊中中枢立,筋缩至阳灵台长。

神道身柱陶道开,大椎哑门风府阳。

脑户强间后顶裂,百会前顶囟会窗。

上星神庭素髎对,水沟兑端龈交梁。

   督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属脑,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2.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3.生理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2)反映脑、肾及脊髓的功能:督脉属脑,络肾。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脉与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二)任脉

  任脉腧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歌曰:

会阴曲骨中极前,关元石门气海边。

阴交神阙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前。

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玉堂联。

紫宫华盖璇玑在,天突廉泉承浆端。

  任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3.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2)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基本功能:任,有担任、任受的意思。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又称“阴脉之海”。任,又与“妊”意义相通。其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称“任主胞胎。”

  (三)冲脉

  冲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出自《素问·骨空论》等篇。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与生殖机能关系密切,冲、任脉盛,月经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称血海。会阴(任脉)、气冲(足阳明经)、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足少阴经)、阴交(任脉)、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足少阴经),共14穴。

  1.循行部位:起于胞宫,下出于会阴,并在此分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冲脉循行的主干部分)沿腹前壁挟脐(脐旁五分)上行,与足少阴经相并,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经咽喉,环绕口唇;其后行者沿腹腔后壁,上行于脊柱内。下行支:出会阴下行,沿股内侧下行到大趾间。

   2.生理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有“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2)主生殖功能:冲脉起于胞宫,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与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女性“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另外,男子或先天冲脉未充,或后天冲脉受伤,均可导致生殖功能衰退。

(3)调节气机升降:冲脉在循行中并于足少阴,隶属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冲脉有调节某些脏腑(主要是肝、肾和胃)气机升降的功能。

(四)带脉

  本脉交会穴为带脉(带脉同名穴位)、五枢、维道(足少阳经)共3穴,左右合6穴。带脉的功能可概括为“总束诸脉”,健运腰腹和下肢。腰腹为胞宫和下焦之位,约束诸脉,也就能固摄下元。故带脉配合冲、任对男女生殖器官的关系尤为密切。《儒门事亲》说:“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

  1.循行部位:带脉起于季胁(又名软肋),斜向下行,交会于足少阳胆经的带脉穴,绕身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约束纵行的各条经脉,司妇女的带下。

(五)阴跷qio脉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入于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跷脉会合而上行。交会腧穴:照海、交信、睛明左右共6穴。

  1.循行部位: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足少阴经的照海穴,通过内踝上行,沿大腿的内侧进入前阴部,沿躯干腹面上行,至胸部进入缺盆,上行于喉结旁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之前,到达鼻旁,连属眼内角,与足太阳、阳矫脉会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开合和肌肉的运动。

(六)阳跷qio脉

  阳跷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出自《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睛明(足太阳经)、风池穴(足少阳经),共13穴。

  1.循行部位: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足太阳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下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后外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眼内角。与足太阳经和阴跷脉会合,行进人发际,向下到达耳后,再沿足太阳经上行与足少阳胆经会合于项后的风池穴。

   2.生理功能: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跷,有轻健跷捷的意思。古人还有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

 (七)阴维脉

  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在内踝上五寸,上行入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

  交会腧穴:筑宾(足少阴经)、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经)、期门(足厥阴经)、天突、廉泉(任脉)。 左右凡十四穴。 

   1.循行部位:阴维脉起于足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的筑宾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再上行交于任脉的天突穴,止于咽喉部的廉泉穴。

  2.生理功能:维脉的“维”字,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阴维具有维系阴经的作用。

 (八)阳维脉

  阳维脉联络各阳经,与阴维脉共同起溢蓄气血的作用。

   交会腧穴:金门(足太阳经)、阳交(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天髎(手少阳经)、肩井(足少阳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经)、风府、哑门(督脉)。

   1.循行部位:阳维脉起于足太阳的金门穴,过外踝,向上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

  2.生理功能:维,有维系的意思。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

八脉交会穴记忆口诀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通于四肢,交汇于正经的穴位,共计八个双穴。这八个穴位有四个在上肢的手腕附近,有四个在足踝以下,上下配合,两穴位一组,同时使用,也称八脉交会配穴法。

公孙冲脉胃心胸,(脾——公孙——冲脉——胃,心,胸)

内关阴维下总同。(心包——内关——阴维——同上)

后溪督脉内眦颈,(小肠——后溪——督脉——目内眦,项,耳,肩胛)

申脉阳跷络亦通。(膀胱——申脉——阳跷——同上)

临泣胆经连带脉,(胆——足临泣——带脉——目外眦,颊,项,耳后)

阳维外眦外关逢。(三焦——外关——阳维——同上)

列缺任脉连肺系,(肺——列缺——任脉——胸,肺,膈,喉咙)

阴跷照海膈喉咙。(肾——照海——阴跷——同上)

三、小周天和大周天

  行文至此,任督二脉首尾相接的“小周天”,十二经脉闭合而成的“大周天”,终得庐山真面。经脉乃生命之始,血气为人体之华。天圆地方,故人头圆而法天,足方而法地。天地间,唯以人顶天立地,至灵长存。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生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气候之分,人亦有喜怒爱憎情感之别。胆为云,尽显勇威之象;肺为气,吞吐皓素之明;脾为风,摧拉呼动之力;肾为雨,厚润阴泽之满;肝为雷,旺盛震怒之临。

  腧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无定位定名阶段、定位定名阶段以及定位定名归经阶段。经穴的发展也是随着医疗经验的累积而逐渐由少到多,不断整合而成。

  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列述经穴很少,往往只举经名而不及穴名,载有穴名者仅有160穴左右。到《针灸甲乙经》增至349个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了354穴,《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为359穴,《医宗金鉴》360穴,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将总数扩展到361穴,目前针灸应用的人体腧穴361个,即是以此为据。

  经穴是经脉上的反应点,与经脉一样伏于分肉之间。经络以穴位为据点,穴位以经络为通路,经络的功能主要是由腧穴来体现,二者密不可分。详细内容不再赘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周天  周天词条  经脉  经脉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