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控制血糖,刻不容缓

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必须肯定糖尿病的诊断只有一个标准——血糖,而不是尿糖。通常查空腹血糖值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值。

1、经过测定有以下情形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1)具有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或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一次,即可诊断;

(2)无症状者随机血血糖≥200mg/dl(11.1mmol/L),或者空腹血糖≥140mg/dl(7.8mmol/l),或者OGTT2小时血糖≥200mg/dl(11.1mmol/L),重复一次仍达以上标准者,亦诊断成立。

2、以下两条均不能诊断为糖尿病:

葡萄糖耐量试验(OGIT)服糖后2小时血糖小于11.1毫摩尔/升,在7.8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者,为糖耐量异常;

7.0mmol/L≤空腹血糖<7.8mmol/L者,为空腹血糖受损

2.糖尿病人应定期到医院做如下检查:

1、血压、脉搏、体重及腰臀围情况,应每周测定一次;

2、血糖及尿常规,尿常规中尤其应注意尿糖、尿蛋白、尿酮体的情况,应至少每个月检查一次;

3、糖化血红蛋白,二至三个月检查一次;

4、尿微量白蛋白,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

5、眼部情况(包括眼底检查),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

6、肝功能、肾功能、血脂情况,半年检查一次。患者可将上述检查结果作记录,并注明检查日期,同时记录下自觉症状,每餐进食量和热量,工作活动情况,有无低血糖反应的发生。这些都会为医生制订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

3.哪些人群需要做糖尿病检验

有以下情形者要及时检查以了解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

(1)体重减轻,找不到原因,而食欲正常者。

(2)妇女分娩巨大儿(体重>4000)克者

(3)有过妊娠并发症,如多次流产、妊娠中毒症、羊水过多、胎死宫内、死产者(特别有先天性畸形及尸检发现有细胞增生者)。

(4)年龄超过50岁。

(5)肢体溃疡持久不愈。

(6)4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

(7)肥胖或超重,特别是腹部肥胖者。

(8)有高血压、高血脂者。 

(9)有反应性低血糖

4.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

健康人群不妨启动糖尿病“一级预防”。首先树立正确的进食观,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糖尿病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关键是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热量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热量摄入适当,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饮食配伍。

其次,精神不要太紧张,时刻保持好心情,遇事不要着急,不要生气。生活要有规律,保持生物钟正常。生物钟乱了,内分泌就紊乱,不改变坏的生活习惯,活神仙也救不了你。千万不要做夜猫子,最好不过10点就睡。

尤其是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的人群,其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家族史阴性人群。而父母都有糖尿病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是普通人的15~20倍。而且现在我国儿童糖尿病患者已占全部糖尿病患者人数的5%,并且每年10%的速度上升。

因此,这类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更不能暴饮暴食,生活要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也有帮助。运动防“糖”因人而异,量力而为

运动可以有效健康地预防糖尿病,同时,还可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快慢步行:步行速度可采取快慢结合的方式,先快走5分钟,然后慢走(相当于散步)5分钟,然后再快行,这样轮换进行。步行速度亦可因人而异。身体状况较好的轻度肥胖患者,可快速步行,每分钟120~150步;不太肥胖者可中速步行,每分钟110~115步;老年体弱者可慢速步行,每分钟90~100步。开始每天半小时即可,以后逐渐加大到每天1小时,可分早晚两次进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防止和纠正肥胖,避免进食高脂肪食品。其中,碳水化合物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维生素为好,占食物总热量的50%~65%,脂肪占食物总热量的15%~20%(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大于1.5),蛋白质占食物总热量的10%~15%,多吃蔬菜。还应该增加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戒除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

有肥胖或超重、血压与血脂有点偏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糖尿病患病高风险者,30岁以后每3年测一次血糖;一般人群45岁以后每3年测一次血糖。这样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甚至可以防止糖尿病高危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控制血糖,刻不容缓  刻不容缓  刻不容缓词条  血糖  血糖词条  控制  控制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