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太医谈糖尿病:糖吃多了真的容易得糖尿病吗...

『太医谈』由专业中医从业专家运营

每晚八点准时发布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 2020年3月29日是我们陪伴你的第 21 天 ❤

经常听老年人说不要吃太多糖,糖吃太多会得糖尿病。到底这种说法对不对?糖尿病又是个什么样的疾病呢?太医飞飞今天带你一起“飞一飞”。

糖尿病中的糖代表的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糖尿病中的糖代表的是什么?这个糖可不是我们生活中吃的那种甜甜的糖果,而是医学上的糖类,也就是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三大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类)之一。糖类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单糖

单糖是指不能再被水解的糖类,是构成各种二糖和多糖的分子的基本单位。人体血液中不可缺少的单糖就是葡萄糖,其他常见的还有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单糖都是无色晶体,味甜,有吸湿性,极易溶于水。

二糖

二糖又名双糖,是由二分子的单糖通过糖苷键形成。常见的二糖有乳糖、蔗糖和麦芽糖等。二糖可以是结晶,也可以是水溶性的或者带甜味的,由形成二糖的单糖决定这些特性。

多糖

多糖就是多个单糖组成的聚合糖高分子碳水化合物。由相同的单糖组成的叫同多糖(淀粉、纤维素和糖原),不同的单糖组成的叫杂多糖(阿拉伯胶)。多糖一般不溶于水,无甜味,不能形成结晶。

所以把糖尿病中所指的糖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糖混为一谈,当然就是不正确的。虽然目前科学上并没有证据证明吃糖过多会直接诱发糖尿病,但是吃糖过多容易导致肥胖,而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病因。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古人称糖尿病为“消渴”。《景岳全书》中有曰:“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高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说明肥胖、生活富裕者多患此病。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生率在迅速上升,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病、癌症后的第三大非传染病。

糖尿病有哪些症状?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分泌不足或效用差,而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引起的糖代谢絮乱。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导致残疾或过早死亡。其临床表现可以概括为“三多一少”。

临床表现

第一 多尿: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多,夜尿增多。

第二 多饮:因为排尿增多带走大量水分,所以容易出现口渴增多饮水。

第三 多食:因为尿液中带有高浓度糖分,导致身体中的热量丢失,所以常会出现饥饿感,进食量明显增多。

第四 体重减少:体重明显减少,并且伴有疲乏无力。

糖尿病也有其他一些症状,皮肤瘙痒,视力模糊,女性患者外阴瘙痒等。

糖尿病该如何控制和治疗?

控制糖尿病并非单纯用药可以达到,而应该综合采用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于糖尿病的控制非常重要。乐观稳定的情绪有利于维持病人内在环境的稳定,而焦躁忧虑的情绪会引起一些应激激素的分泌,从而拮抗胰岛素,引起血糖升高,导致病情加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比如花草疗法、音乐疗法、光线疗法和激励疗法。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各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无论什么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都应该严格进行并长期坚持饮食控制,主要应该掌握以下一些原则:

1、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分次进食。

2、增加食物纤维,延缓葡萄糖的吸收。

3、营养全面,不可偏食,要少吃或不吃水果。

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是糖尿病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体育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糖、血脂、血压。糖尿病患者运动要先慢后快,先少量后大量,在运动时最好有人陪伴。《诸病源候论》中针对消渴病人提出,“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外台秘要》中也有论述,“不欲饱食便卧,终日久坐。”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历代医籍有关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方药十分繁多,如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渴门》,记载最常用的药物达一百多种,至今仍然在用的验方更是不计其数。

总之,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是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絮乱、防止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命。好了,希望今天太医飞飞的内容能对糖尿病患者朋友有所帮助。关注太医谈,关爱生活,关注健康,每晚八点准时为你推送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END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易得  易得词条  糖尿病  糖尿病词条  太医  太医词条  真的  真的词条  
内科

 肿瘤病方之泰国民间方

泰国民间方【方源】:《700治癌中药秘方》【组成】:千斤金树(连根带叶,全株切碎)1000克。【用法】:(1)加水4倍,于土钵中煮之。初以武火,滚数分钟后,文火...(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