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中亭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中亭(巴轩亭)原属凌云县辖地,1935年划属凤山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1922年,黄伯尧根据韦拔群的安排,到中亭与罗福宏、覃宝鉴、罗福益等革命志士组织革命同盟会,建立农民军,由此拉开了中亭农民革命运动的序幕。巴轩农军先后参加打击牙里(今金牙)、大洞国民党局董反动武装的战斗。1925年11月至1927年7月,韦拔群多次到中亭开展革命活动,培养农民运动骨干。期间,罗福宏、罗汉西先后参加韦拔群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7年初,巴轩区农民协会成立,下辖8个乡农民协会,会员1290多人,农民自卫军发展到300人。是年8月,巴轩区农军编入韦拔群领导的右江农民自卫军第一路军第二团。1929年12月,巴轩大部分农军参加百色起义并加入红七军,余下的农军编为赤卫军常备营,后改编为红二十一师第六十三团第九连,覃宝蒙任连长。1930年2月,巴轩区苏维埃政府、中共巴轩支部先后建立,雇农工会、妇女联合会、革命青年会、童子团等组织相继成立,中亭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进入高潮。1930年初,邓小平、韦拔群指派中共东兰县委委员韦菁到中亭进行土地革命“分耕”试点并取得成功,韦拔群、黄松坚、黄伯尧等领导人到中亭参加庆功大会。中亭“分耕”经验为右江苏维埃政府制定颁布的《土地法暂行条例》提供了依据,邓小平认为“在条件不成熟,群众还没有要求‘共耕’的地方,还是采取中亭‘分耕’的土地革命办法为好”。中亭的“分耕”办法成为五十年后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的雏形。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北上,次年2月,桂系军阀派第七军、第四军各一部。勾结贵州军阀,向东兰、凤山、凌云革命根据地大举进攻。敌第四路军3000多兵力首攻中亭,覃宝蒙带领红九连和赤卫军与敌人搏杀八昼夜,由于敌众我寡,各据点相继失守,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革命低潮时期,凤山、凌云仅存下来的中共海亭、洪力、力那、中亭支部保持与中共黔桂边委联系,坚持革命斗争,中亭成为连接黔桂两地革命地下活动的主要交通站。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亭支部积极组织开展统一战线抗日救亡工作。1947年后,中亭党支部组织群众先后两次举行大型同盟会,宣传革命形势,发动群众抵抗国民党“三征”、购买枪支参加武装游击。1948年10月,中共右江特委军事部长赵世同在中亭主持召开凤山、万岗、凌云、乐业、天峨五县党政军部分领导会议和附近各村群众大会,期间,遭到国民党凤山民团300多人围攻,中亭军民合力抗敌,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全国解放后的1950年7月,国民党残余反攻倒算,纠集2000多匪徒向凤山城反扑,县党政军机关人员被迫搬迁中亭办公,次年2月,敌300余兵力再次围攻中亭,企图歼灭在中亭办公的县党政军机关人员,中亭军民与敌激战六昼夜,击溃土匪,保卫了县党政军机关人员的安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亭一直是一块完整的革命根据地。先后被敌烧毁民房5次共250间;牺牲的革命烈士及被杀害的群众233人,42户断了炊烟。韦氏送抱敌跳崖的英勇事迹被录入《中华英烈大典》,成为共和国的著名英雄。

  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烈篇章,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为缅怀先烈,树碑铭志,砥砺后人,中共凤山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61年修建中亭革命烈士陵园,因年久失修,2011年重建。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中共凤山县委员会

  凤山县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三月

  红色中亭

  右江土地革命试点中亭“分耕”的土地革命办法

  1925年至1927年,韦拔群、陈洪涛、陈鼓涛、黄大权、黄大业、黄伯尧等右江革命先行者多次深入中亭村宣传革命道理,培养农运骨干。中亭村进步青年罗福宏、罗汉西参加了韦拔群在列宁岩举办的第一届、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回来后,在中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1930年初,邓小平在东兰武篆魁星楼召开有韦拔群、陈洪涛、雷经天、黄举平等领导人会议,研究右江地区土地革命问题,会议决定在东兰拔群故乡的东里村进行土地革命的“共耕”试点,同时指派时任中共东兰县委委员后任中共凤山县委书记的韦菁同志(韦拔群胞弟)到中亭进行右江土地革命的土地平分“分耕”试点。东里的“共耕”是没收地主田地后,由全体村民共耕共种。收获粮食时少部分留苏维埃政府掌握外,大部分平均分配给贫苦农民。中亭的“分耕”办法是没收地主田地后,划出一块五亩的保水田作为苏维埃政府公田外,不论民族、年龄,阶级成份,人均分得一份土地,然后以户为单位自耕自种,收获的粮食自己支配,类似现在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

  “共耕”、“分耕”试点结束后,根据东里的共耕经验,右江苏维埃政府制定颁布了《共耕条例》;根据中亭“分耕”的经验,右江苏维埃政府制定和颁布了《土地法暂行条例》,两个条例颁发后,整个右江革命根据地均采取中亭“分耕”的土地革命办法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千百年来农民期盼的“耕者有其田”终于实现。中亭的“分耕”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贫苦农民投入土地革命运动的积极性,邓小平认为:右江的土地革命不能千篇一律地走东里“共耕”道路,“共耕”必须建立在农民高度自愿的基础上,才能发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条件不成熟,群众还没有要求“共耕”的地方,还是采取中亭“分耕”的土地革命办法为好。2007年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陈金全教授和他的六名研究生到中亭进行法学史课题研究时,发现了意义重大的“红军田”后,感慨地说:“中亭的第一次土地改革是中国土地革命的活化石”。

  红色中亭

  中国土地革命活化石中亭村“红军田”

  那塘浪 (地名),中亭村民称为“红军田”,距中亭乡府所在地一千米。1930年初,邓小平、韦拔群指派中共东兰县委委员后任中共凤山县委书记的韦菁同志(韦拔群胞弟)到中亭进行右江土地革命“分耕”试点,获得成功,试点经验为右江苏维埃政府制定和颁布的《土地法暂行条例》提供了科学依据。邓小平认为:右江的土地革命不能千篇一律地走东里“共耕”道路,“共耕”必须建立在农民高度自愿的基础上,才能发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条件不成熟,群众还没有要求“共耕”的地方,还是采取中亭“分耕”的土地革命办法为好。中亭“分耕”土地革命办法的推广实施使右江农民实现了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广大贫苦农民勇跃参军参战,为壮大红军队伍提供了不竭的兵源。中亭的“分耕”办法符合人性化,不论民族、年龄、阶级成份,人均分得一份土地,因此即使革命低潮时期,两家地主也要不回他们被分出的土地,中亭人民从1930年分得的田地一直耕种到1953年全国解放后的土地改革。1930年划出一块五亩的保水田由区苏维埃政府管理,这块五亩公田留作红军家属的困难补助和革命同志往来的伙食开销费用,至今已有80多年的沧桑历史,80多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分分合合,但中亭人民为了纪念红军、纪念革命先烈韦菁同志、纪念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伟大历史,经几代人的精心守护,现仍是村委的办公用田。为使其产生更大的效益,1962年村党支部决定,加厚加高田坎蓄水,作旱季灌溉下方一百多亩农田用水,平时养鱼、鸭、鹅等,作为村委的经济收入。80多年过去了,这块“红军田”现仍闪烁着一代伟人邓小平思想路线的光茫…….

  红色中亭

  “耕者有其田”的历史见证——那果仲

  2008年秋,中国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金全带几名研究生来到凤山调查土地革命时期分田分地做法时,中亭村原老支部书记覃海英介绍:“中亭村大部分农户的田地是从土地革命时期一直耕种到现在。1930年中亭的贫苦农民全部人均分得土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范围内的土改,在中亭只是小调整。”第一次土地革命时期,中亭村实际已进行了土地再分配。这块那果仲(地名)是1930年右江土地革命时期,区苏维埃政府从地主手中分给贫苦农民罗福善、罗玉美的水田,他们一直耕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前。1981年执行农村土地承包制时,生产队保留土地革命时期的分配格局,那果仲仍作为罗福善、罗玉美儿孙的承包田。这一重大发现,让陈金全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们感慨良多。这三亩五分田是中国土地革命“分田分地真忙”、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历史见证。

  红色中亭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位抱敌跳崖女英雄

  韦氏送英勇事迹

  卡层山红军营寨位于中亭村北面后山,距中亭乡府所在地800米,三面绝壁,仅有一条崎岖小道通往山寨,这条小道已被人们用石头筑成围墙,中间留个小石门,是易守难攻的营寨。

  1930年农历12月下旬,黔桂军阀一万多兵力大举“围剿”东兰、凤山、凌云革命根据地,敌第四路军三千多人枪首攻中亭,仅有一个连兵力的红军不畏强敌,中共中亭支部书记罗福宏和红军第九连连长覃宝蒙组织中亭军民为保卫红色根据地,分别在四个营寨奋起抗敌。其中卡层山红军营寨成为敌人主攻目标,激战数日后,敌死伤一百多人。敌军参谋长阮筱斋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攻下卡层山。为保存实力,红军指挥员决定趁夜从秘密通道转移部分群众和红军,乡妇联主席韦氏送毅然请求留下与几名红军战士负责掩护红军和群众转移。第二天黎明,敌人先用炮轰营寨一轮后,敌军像蚂蚁般地朝山寨涌来,几名红军个个如猛虎下山,与敌搏杀,都一个个倒在血泊中,这时韦氏送从石逢中一跃而出,朝向他扑来之敌冲去,死死地抓住一个匪兵扭打不放,滚下百丈悬崖与敌同归于尽。

  韦氏送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位抱敌跳崖的女英雄,其英勇事迹被录入《中华英烈大典》,成为共和国的著名英雄。

  红色中亭

  穿洞反“围剿”

  中亭穿洞位于中亭村东南面,洞厅宽约五百平方米。1930年农历12月22日晨,黔桂国民党反动派三千多人枪“围剿”中亭村。从上午起,敌人开始猛攻红军营寨穿洞,当时满山满岭都是黑压压的敌兵,由指挥官在后督战,轮番向我红军穿洞冲锋,驻守此洞不足一个排兵力的红军在排长覃宝善的指挥下,居高临下,用木炮、粉枪、长腊向敌军猛烈射击,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战斗持续三昼夜,为保存有生力量,部分红军和革命群众趁夜经秘密通道转移到中上岩洞,部分担任掩护和来不及撤退的红军、赤卫队战士及群众在敌涌入穿洞时,用柴刀、菜刀、马刀、棍棒与敌搏杀数时,敌死伤数人,终因敌众我寡,留守的少数红军赤卫军战士英勇牺牲,有的群众在洞内被敌杀害,有的被抓走。敌人在穿洞抓住革命群众覃家均后,把他吊在悬崖上,用鞭炮塞进他的耳朵、鼻孔、肚脐点火爆炸,利用种种酷刑,威逼他讲出红军去向和枪枝弹药收藏地点,覃家均守口如瓶,宁死不屈,最后被敌活活炸死。

  英雄的人民为取得革命胜利,坚贞不屈,视死如归,那悲壮、惨烈、英勇的事迹值得我们代代传颂、敬仰和纪念。

  红色中亭

  陇内营寨反“围剿”

  1930年农历12月22日至29日,黔桂军阀三千余兵力疯狂地“围剿”中亭革命苏区,中共中亭支部书记罗福宏、红军第九连连长覃宝蒙组织仅有一个连兵力的红军赤卫队和群众在四个营寨奋起抗敌。

  敌人一进村就被地雷炸得血肉横飞,于是恼羞成怒,疯狂叫喊:“石头要过刀,村屯要过火,把中亭烧个跳蚤不留。”遂点火烧毁了中亭4个大屯的200多户民房。24日上午,敌上千兵力围攻陇内营寨,贵州军指使民团打头阵,边冲锋边用砍刀砍掉营寨周围的荆棘。驻守陇内两个班兵力的红军赤卫队员,在班长罗际德、罗玉强的指挥下,沉着应战,不让敌人接近营寨,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坚守了两昼夜,敌人在营寨周围丢下了20多具尸体。26日凌晨,敌人再次发起猛攻,我红军和赤卫队员因来不及装弹药(当时大多数用粉枪),被敌人攻破寨门,一班长罗玉强组织四名身强力壮的战士负责掩护战士和群众转移,二班长罗际德组织战士和群众从营寨后的小路往中上岩洞撤退时,被敌击中,壮烈牺牲。负责掩护的几名战士来不及撤退,就与进营寨之敌展开了肉搏战,终因敌众我寡,四名红军战士先后英勇牺牲,敌军官见只剩下红军班长罗玉强一个人了,叫喊:“活捉他!”几个敌兵即向罗玉强扑来,罗玉强也朝着扑来之敌猛扑过去,将一名敌兵死死地掐住不放,这时,一个敌人在后面用石头猛砸他的后脑,罗玉强英勇牺牲。

  英烈们为保卫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人民群众免遭杀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

  红色中亭

  辽立洞(中上岩洞)反“围剿”

  辽立洞,也称中上岩洞,位于中亭村东北面,距中亭乡府驻地约600米,洞内有三层洞厅约500平方米,洞口上方悬崖陡壁,洞口下方坡度为80度以上,只有一条崎岖小道通上岩洞。

  1930年农历12月22日起,国民党反动派黔桂军阀三千多兵力围剿中亭村,各营寨相继失守,红军、赤卫队和群众秘密转移到地形最险要的辽立洞隐蔽,26日,敌集中兵力猛攻中亭最后一个营寨——辽立洞,红军凭险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敌屡攻不下,于是在二十八日夜搬来茅草,中间夹有辣椒,利用夜幕掩护,偷偷推进洞

  口烧起大火,含辣椒味的浓烟弥漫山头,灌入洞内,坚持了三昼夜的红军已弹尽粮绝,又被浓烟直熏,在这危急关头,连长覃宝蒙命令几名战士,立即在洞内找出一条活路,于是这几名战士找遍了洞内的每个角落。二十九日凌晨,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后山的通道,由于洞口窄小,只容一个人爬行通过,红军指挥员一方面组织军民有序地往通道转移,一方面组织负责掩护的战士用垒工事的石头不停地向敌人砸去,一直坚持到下午,终因敌众我寡,被敌冲入洞内,留守的战士与进洞之敌展开了肉搏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来不及转移的97名群众被敌抓活并押到今烈士陵园和古牛村前的田里用马刀活活砍死。

  辽立洞之战是一场惨烈的战斗。洞内的这条通道助我红军转移了几十名战士和几百名群众,给中亭人留下了种子和革命力量,是值得中亭人民永远铭记的生命通道。

  红色中亭

  红色干怀洞

  干怀洞位于中亭村西北面,距中亭乡府所在地约800米,洞内分为前厅后厅,总面积约80平方米,比较隐蔽,三、四十年代古木参天,绿荫覆盖着洞口,外来人很难知道此处有一个溶洞。溶洞位置比较高,很干燥,适宜人居。从大革命时期到全国解放战争结束,一直是革命同志往来活动的秘密据点。1932年右江地区革命进入低潮时期,中共东兰县委书记黄举平等一批东兰、凤山的革命志士跳出敌人包围圈,到黔桂边隐蔽并发展新红区。这批革命同志到平乐、中亭稳住脚根后,黄伯尧、罗福宏等平乐、中亭的共产党员经常和黄举平一行在干怀洞秘密召开各种会议,培训党员、整顿党支部、研究对敌方略。为防敌人袭击,黄举平、黄唤民等领导人常在洞内隐蔽,中亭村的群众轮流为他们站岗放哨、送水送饭等,保证了他们的人身安全。

  1947年初,中共右江特委军事部长赵世同到中亭,在干怀洞开办骨干政治训练班,吸收中亭的进步青年覃家修、罗玉廷、覃宝章、罗振英、罗宗熙、罗宝章、罗荣芳、罗荣松、罗宝瑄、黄新尤、江凤桥、黄可金等12人加入中共党组织,并在洞内举行入党宣誓仪式。这批党员在县工委的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组织革命同盟,购买武器,扩大武装,成长为凤山游击队伍的骨干力量,经过解放战争的考验,这批党员表现出色,全国解放后,大部分在各部门任职,成为凤山籍厅、处、科级德高望重的老干部。

  红色中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亭村妇女运动

  1927年初,黄伯尧组建平乐区农民协会后,不久,又到中亭大屯学校组建了巴轩区农民协会,组建了妇女会,中亭乡妇女会长韦氏送。中亭的妇女们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因此她们和男同志一起为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29年夏秋,中共党员李植华、韦菁、黄大权等先后到凤山、凌云帮助指导巴轩等区乡开展妇女运动,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严禁虐待妇女等革命主张,凤山、凌云十一个区相继成立了妇女联合会,巴轩区妇女联合会主席覃志立。妇女联合会成立后,巴轩区的女同志覃志立、覃志念、罗妈娥等在中亭村举办了妇女学习班,组织妇女学习文化,学唱革命歌曲,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有不少妇女出来参加革命活动。

  1931年2月初敌三千多人枪,突袭中亭村,我军仅一个连的兵力与敌激战数日后,由于敌众我寡,为保存实力,红军指挥员覃宝蒙决定留下少数身强力壮的战士负责掩护,其余战士趁夜带领部分群众向营寨外转移,在这关键时刻,年仅24岁的中亭乡妇女联合会主席韦氏送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请求留下和几位男战士并肩作战,掩护转移红军及群众,他们坚持与敌搏杀数时,几名红军战士个个倒在血泊中,敌想活捉韦氏送,韦氏送突然向一名敌兵冲去,死死抱住扭打一同滚下百丈悬崖同归于尽。韦氏送的英勇事迹被录入《中华英烈大典》,成为共和国著名的英雄。

  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中亭妇女积极参加抗日后援会工作,组织筹钱筹粮支援抗日前线,使中亭的抗日救援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1941年11月9日,国民党凤山县府科员邓世元带谋轩乡警10多人枪到中亭大屯抓壮丁、收杂税,全村百多名妇女在中共中亭支部的暗中支持下,罗妈娥、覃妈贤、黄小崇、韦秀莲组织全村妇女韦氏送抱敌跳崖情景再现

  红色中亭

  云集中亭大屯,手持棍棒、镰刀、剪刀、锥子等把邓世元及10多个乡警团团围住,并高喊“打到国民党反动派,吃人的野兽滚出去”的口号,当天来中亭赶圩的数百名群众也加入了反抗队伍,众志成城,邓世元及乡警被围困,被谩骂,也不敢开枪,天黑后连夜逃回谋爱,从那以后国民党乡警再也不敢来中亭抓丁收税了。

  1945年2月中共党员黄唤民在 南区中亭召集30多名党员、革命骨干会议,会后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覃家修组织中亭妇女覃志爱、罗彩实、罗彩春建立了南区妇女领导小组。覃志爱任组长,领导小组成立后,积极组织中亭、平乐等地广大妇女参加革命活动。

  1946年在原来凤山南、北区妇女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于2月4日分别在南区中亭,北区久加成立了南、北区妇女联合会,南区妇女联合会主任覃志爱,中亭的妇女们又投入了如火如荼的全国解放战争。

  1948年10月,中共右江特委军事部长赵世同在中亭村召开凤山、万岗、天峨、凌云等县的武装干部大会,期间,国民党凤山民团副司令唐思贤等匪首,带领300多人枪的反动武装围攻在中亭开会的游击队领导人,中亭村的青壮年男子已随部队到前线参加作战,只留下老、弱、妇、幼人员在后方,中亭妇女在妇女联合会主席覃志爱的带领下,组织全村妇女承担了照顾老人、小孩的全部工作,稳定了军心民心,同时还承担全部的后勤保障工作,妇女们倾其家庭所有,杀鸡、宰鸭,冒着枪林弹雨为前线部队送水送食,救护伤员等,有力地支持了前线部队作战。在军民团结抗击下,匪帮败退先锋、柏林,军事会议得以顺利召开后,迅速扭转了凤山、万岗、凌云、天峨等县革命斗争的被动局面。

  1950年7月国民党残余纠集两千余兵力向凤山县城反扑,妄图东山再起,凤山县党政军机关人员被迫搬迁到群众基础好的中亭村办公。

  1951年7月,唐照宏、柏朝阶纠集残匪300多人枪,兵分三路向中亭扑来,妄图歼灭凤山县党政军机关人员于中亭中亭的妇女们又一次担负起全部的后勤保障工作,使游击中队中队长黄春德、副中队长罗荣芳得以组织中亭军民与敌激战六昼夜,后县大队副大队长黄显道奉令率领150多人枪星夜从巴马一带赶到中亭,敌受到内外夹击,溃败先锋、柏林。这场战斗的胜利有效地保卫了凤山县党政军机关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中亭妇女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为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为民族的解放、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以韦氏送为代表的中亭妇女是中亭人民的骄傲!

  红色中亭

  黔桂边革命地下活动中亭那洋交通联络站

  红七军主力北上后,黔桂军阀一万多兵力残酷围剿东兰、凤山、凌云革命根据地,苏区沦陷,革命处于低潮,为保存力量,开辟新红区,中共右江特委和独立师党委召开紧急会议,作出跳出敌人包围圈的决定, 1932年,黄举平、黄伯尧等同志在建立中共黔桂边委和黔桂边革委的同时,建立了黔桂边区通向贵州、天峨、凌云、凤山、东兰的交通线。分别派原担任从西山到黔桂边地下交通联络员的陆海洋、罗玉廷、黄荣章等同志具体负责组建交通联络线。联络线各站分有中站和小站,其中海亭、中亭为中站,分别由李天心、罗玉廷两人负责,中站能容纳的人数较多,人员可以明里来往,有吃住安排,有传送信息人员,还可以随时抽调人员配合工作。小站只能容1-2人,不能久住,出入要特别秘密。中亭站设在那洋老红军罗玉廷家。这一时期,与中亭有关的地下革命活动联络交通线有以下几条:

  (1)西山-坡月-海亭-洪力-中亭-更新-逻沙-幼朗-雅长-六旺-贵州板陈。

  (2)西山-可漏-逻楼-中亭-平乐。

  (3)甲篆-相桥-可漏-中亭-平乐海亭。

  中亭那洋联络中站,在革命低潮时期,上级领导人黄举平、黄唤民、黄伯尧等经常在此领导工作,由联络员罗振英、黄可金负责接送人员和信件,交通人员经常化装成商人和走亲戚的样子,来往于各条交通线上。中亭革命地下交通中站得到中亭百姓的配合支持,群众自愿捐粮、钱给革命同志作伙食费,宁愿自己受冻,也捐出衣被支持革命同志御寒,有的群众还冒着生命危险收藏革命同志和往来的秘信,为革命同志引路,掩护革命同志通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中亭交通中站的工作从未中断过,过往这里的革命同志无数,每次都能安全活动。地下交通站的建立,打开了右江上游和黔桂边地下革命工作的通道,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联络站负责人李天心、罗玉廷、黄荣章几位同志做了艰苦卓绝的工作,保证了革命领导人来往联络及情报传递,使黔桂边和东兰中心县委通讯联络畅通无阻。

  红色中亭

  中亭保卫战

  凤山、万岗的革命武装起义受挫后,敌保安队,民团向各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地“围剿”。 1948年10月6日至8日,为了扭转对敌斗争的被动局面,推动桂西地区解放战争的进程。桂西人民解放军领导人赵世同组织附近五县党政军领导人在中亭村召开军事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研究对敌作战计划。负责会议安全保卫的县游击队125人枪,会议期间10月8日清晨,国民党凤山“剿共”副司令唐思贤和唐芳臣(唐思贤侄儿)、柏朝开共带领200多武装民团从中亭东西两面围攻,企图歼灭参会人员和游击队,为保卫中亭,全村青壮年男子主动配合游击队对敌作战,乡妇联主席覃志爱组织妇女们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一方面负责照顾老人儿童,一方面倾其家庭所有,杀鸡宰鸭,冒着生命危险,给前线部队送水送饭,由于军民团结抗敌,匪帮被打得狼狈不堪,败退先锋、柏林。中亭保卫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妄图把游击队一网打尽的阴谋,保证了军事会议的顺利召开。战后,赵世同感慨赋诗一首:劈山秀水绕中亭,此地潜藏精锐兵,戒备蓄粮根本固,从来险要自天成。

  红色中亭

  凤山县人民政府保卫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右江革命根据地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凤山县临时人民政府终于1949年12月10日宣告成立,人民新政府的组织机构成员进入县城正式办公。1950年7月,天峨国民党匪首黄景芬派张近荣、吕孟光匪徒四百余人纠集凤山卢森林、田兴隆、唐思贤、班统绪等残余匪股两千余兵力向凤山城反扑,县城沦陷,为保护党政军工作人员的安全,避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中共凤山县工委书记黄景墀、副书记覃家修主持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决定将县直党政军机关人员和部分县大队武装搬迁到群众基础最好的革命老区中亭村办公,同时将80多个犯人押送到中亭关押,经三天艰难的行程终于抵达中亭。全村群众热情支持拥护县委决策,县党政军机关人员得以安然地在中亭村正式办公。1951年2月,正当中亭成为县政府驻地的时候,匪首唐照宏、柏朝阶、班统绪等组织300多人枪,兵分三路向中亭扑来,企图将凤山县党政军机关人员歼灭于中亭村,县大队第四中队长黄春德、副中队长罗荣芳组织军民防守、反击,与敌激战 6昼夜,后县大队副大队长黄显道奉令率领150人武装星夜从万岗甲篆(今巴马)赶到中亭,敌受到内外夹击,惨败逃窜。这场新政权保卫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残余妄图东山再起的阴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亭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中亭  中亭词条  永垂不朽  永垂不朽词条  烈士  烈士词条  革命  革命词条  
导闻

 谁是辛亥首义“第一枪”?

 资料图:熊秉坤。熊有辛亥首义第一枪的美誉,但这并不是历史的真相。  原载《中国图书评论》杂志2011年3月号“新史记”栏目  作者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