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宋庄的多元景观:改变村庄生机与危机并存

 

  北京国贸一路向东,通向“全国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地”——宋庄。甫入通州区宋庄镇地界,“宋庄进行时”的路牌广告赫然在目。10月25日至11月25日,“2008第四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宋庄进行时”如火如荼展开,不少外地访客慕名而来,让这里充满了赶集的热闹气氛。

  生机与危机并存

  此次艺术节上推出了颇具规模的艺术集市,400多位艺术家创作的2000多件作品,集中在4000平方米的塑料棚房内展示。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艺术集市前三天的客流量达到每天3万人次,但艺术集市开办的第九天,记者在现场却看到,弥漫着浓重塑料味道的大棚里访客稀少,并不景气。上千件装裱好的画作风铃一样悬挂着,每个画框上都贴着标签,作品名称、作者、材料、尺幅、价格均一目了然,大多数作品定价为几千元。疾风袭来,薄薄的塑料棚壁与画作一起颤动,“噼啪”作响。

  闻讯而至的北京市民李女士对记者说,艺术集市让她略感失望。“场地规划太粗糙了,而且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一些作品存在抄袭和模仿痕迹。就参展作品的质量而言,许多作品标价偏高。”她说,动辄几千上万的价格,使艺术集市宣扬的“原创艺术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口号流于空谈。

  然而,艺术集市工作人员仍然给出了引以为傲的数据,大棚里的艺术品已卖出200余件,成交额200多万元,购买者多为北京市民。

  与艺术集市一路之隔的街头,散落着在寒风凛冽中“练摊”的艺术家,甚至有一个画家竖起条幅:“画家生存危机!没钱回家乡!作品挥泪出售!”引来众人围观。

  艺术家改变了宋庄

  1994年,方力钧、刘炜、岳敏君、栗宪庭等人从圆明园画家村迁来宋庄,成为首批拓荒者,这里高大的民房、宽敞的院落给他们提供了舒适的创作空间。圆明园画家村的核心人物给默默无闻的宋庄带来了深厚的人脉,短短几年时间,宋庄艺术家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入驻画家超过3000人。

  虽然马路两旁林立着画廊和工作室,但宋庄还是“四不像”的模样,没有798的浓郁的商业气息、产业化不及深圳大芬村,宋庄是真正的“杂”家,低廉的房租,自由的生活和创作氛围,没有森严的壁垒,宋庄在“四不像”的状态中快速发展。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对每一个来宋庄的寻梦的人,宋庄都慷慨接纳,众多艺术家进驻宋庄,不但为自己营造了宽敞的创作空间,也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存方式。如今,很多村民以租房为生,偌大的院落被划分为一个个小院子分别租出去,或者,在自留地上建新的院落,出租给初来乍到的艺术家。

  宋庄艺术中心区所在的小堡村,几乎没有农民从事农耕,妇女赋闲时三三两两坐在街头巷尾聊天。村民们一部分在外务工,一部分在宋庄的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工作。尽管宋庄美术馆的一名工作人员抱怨“没人种地了,地都让艺术家占了”,但无法否认,她自己也是艺术家“圈地”的直接受益者。

  小堡村的村民不懂艺术,不喜欢看画展,有趣的是,小堡村的大部分村民都过上了依附艺术产业的生活,随着宋庄产业集聚区的迅速发展,小堡村农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和附加收益。

  1994年小堡村只有4个小卖部,现在则有了10余家超市、几十家饭店。近两年,小堡村的画廊每年新增经营面积数百平方米,美术用品商店也在不断开张。小堡村集体用地商业经营的所有收入,每年都会按照村里的人头分红。

  2007年,小堡村将部分出租房屋的下水管道进行集中改造,原本阡陌纵横的泥泞小路,修建成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正是那些“占了农民土地”的艺术家,使宋庄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改变。

  尽管宋庄那桩知名的房产官司一度扑朔迷离,尽管宋庄的许多方面有待完善和提高,但正是这种粗糙、混乱,勾勒出一个多元、真实的宋庄,一个发展迅猛但仍需大力发展的宋庄

  最近,地铁延长线将通到宋庄的小道消息让许多艺术家欢呼雀跃,但一旦地铁开通,宋庄的房价、租金也将水涨船高,到时又会有一批画家因无力负担房租离开这里,与此同时,势必会有新成员,到这里勾画未来的生活。宋庄的土地和村落见证了一切人事代谢。在宋庄的时空隧道里,有来有往,来来往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宋庄  宋庄词条  并存  并存词条  村庄  村庄词条  生机  生机词条  多元  多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