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故事网谈)周恩来侗寨惊险一夜:“审敌堂”内审顽敌

 

  ——红军长征在广西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写下的动人故事

  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壮举,她以中国共产党员钢铁般的意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记者日前沿着红军当年长征的足迹,走进广西桂北的少数民族山区,不仅充分感受到了这部长征英雄史诗的磅礴伟大,也听到了许多红军当年与少数民族水乳交融的动人故事。这不仅是红军长征初期在广西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写下的一首首民族团结的颂歌,更是我党民族政策的初期实践。

  

  白面瑶寨70岁的瑶族老奶龙国英(右)在向游人讲述红军故事。广西北部的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中央红军长征进入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红军经过时,积极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宣传我党的政策,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支持并建立了深厚的民族友谊,这是我党民族政策初期的成功实践。新华社记者陈瑞华摄

  白面瑶寨的红军标语:红军绝对保护瑶民

  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广西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居有苗、瑶、侗、壮、汉等民族。当年红军长征翻越第一座高山--老山界后就进入了这个县。它是红军长征第一个进入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根据党中央的命令开始实行战略转移。蒋介石调集大批军队,在广西与湖南交界的湘江两岸,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全歼于此。11月25日,红军开始抢渡湘江,一场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战役就此打响。12月1日,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但“湘江一战,红军伤亡过半”。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12月4日,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和红一方面军的第五、八军团,开始先后从广西兴安县境内的千家寺和塘坊边出发,分两路翻越老山界,以避开敌人的追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红军的领导人都步行其列。

  

  白面瑶寨的一名瑶族妇女在刻有“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的岩石前小憩

  龙胜各族自治县文物馆退休干部杨永明向记者介绍说,红军翻越老山界后,进入了龙胜境内。龙胜是多民族聚居区,也是历代反动统治阶级长期进行黑暗统治和革命影响十分薄弱的地区。红军来到这里之前,国民党反动派散布了大量谣言,使各民族群众对红军产生了许多误解。湘江战役还在进行时,红军政治部就发布了长征期间最早的民族工作政策--《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制定了《对苗瑶族民的口号》共13条,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作了充分准备。红军进入龙胜少数民族居住区后,一方面与国民党军队激战,一方面采取召集群众开会和书写标语等形式,热情积极地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宣传我党的政策,并始终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很快就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

  在杨永明的向导下,记者来到了这个县的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见到了刻在一块巨石上的二条红军标语:“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据这个县原党史办出版的《红军长征过龙胜》一书记载,当年红军长征路过龙胜时,红3军团4师首长在白面瑶寨傍的这块巨石下,会见了当地瑶族起义首领。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压迫,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曾发动了一场起义,但很快就被国民党反动政府镇压了。躲藏在这块巨石下山洞中的几名瑶胞中,就有当时起义的首领。

  

  龙坪侗寨的一名老人在给学生讲“红军楼”的故事

  红军首长向瑶胞们宣讲了我党的性质、任务及党的民族政策,消除了他们对红军的偏见和误解。为鼓励他们继续革命,红军还送给了他们一些枪支和弹药,并在这块巨石上刻下了二条红军标语。为纪念这段历史,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将这块刻有红军标语的巨石“龙舌岩”称为“红军岩”。如今,70年过去了,这二条标语仍然保护完好,清晰可辨。白面瑶寨也因此成为当地著名的红色旅游经典景点,每年都有上万游人到此参观旅游,白面瑶寨群众也过上了脱贫致富的生活。

  龙坪侗寨鼓楼:周恩来在此指挥红军救火保侗寨

  与湖南交界的龙胜各族自治县是当年红军长征离开广西的最后一个县,平等乡是这个县侗族群众聚居的一个最大乡镇。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进入湖南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后,召开了著名的“通道会议”。

  在平等乡的龙坪侗寨,记者见到了仍然耸立在寨子中央的“红军楼”。这是一座修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侗族鼓楼,它是侗族群众开会议事的重要场所,也是侗寨的象征。这座原名“杨氏鼓楼”、现叫“红军楼”的古老建筑,记载着一段周恩来指挥红军救火保侗寨的千古佳话。

[1] [2] [3] 下一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周恩来  周恩来词条  顽敌  顽敌词条  侗寨  侗寨词条  内审  内审词条  惊险  惊险词条  
导闻

 21小时的生死营救

“救命——救命——”    5月14日晚23时40分,记者跟随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队刚刚到达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就在一片倒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