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珍贵学术资料《新青年》全部63期珍藏本出版

  

  《五四运动画传》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由丁晓平撰写的纪实文学著作《五四运动画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景式再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以清新流畅的文字和独特的历史视角,并插入300多幅珍贵历史图片,阐释往事真相,引领读者回到历史的现场。

  

  《新青年》珍藏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青年》全部63期珍藏本,是珍贵的学术资料。1954年,人民出版社在全国范围内对《新青年》杂志进行了细致的收集整理,搜齐全部63期,影印为精装16开合订本一套,内收《新青年》从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的全部63期。由于具有极高的史料和收藏价值,影印出版50多年来,所有套书早已售罄。此次人民出版社利用现代技术将这套书重新限量印

  上世纪初,一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一束猛烈的亮光。90年过去了,无数的阐释将这场运动铸成20世纪中国的一个符号,也为历史穿上了无数层外衣,今天的青年已经少有人能够穿透历史迷雾,准确地理解“五四”的事实真相和精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受访学生了解“五四”是通过“课堂讲授”。调查折射的是公众对“五四”的理解存在很多误区。比如将“五四”单一化,理解成全盘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

  对于学界之外的公众尤其是青年而言,“五四”到底是怎么回事?“五四”精神究竟要如何与当代青年对接?“五四”90周年前后,一系列相关图书的出版和学者们的反思,也许有助于回答这些问题。这其中有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五四运动画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念群的新书《“五四”九十周年祭》,以及人民出版社的《新青年》全部63期珍藏本。

  大学生不了解“新文化运动”?

  继承文化遗产首先需要了解历史。但在媒体调查中,高校学生能够清晰回答的基本只有历史课本上书写的寥寥几条。“五四运动发生于哪一年”、“五四运动导火线是什么”、“《新青年》创办人是谁”、“在中国谁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当问起这些历史科目经常考试的问题时,回答的正确率达到70%以上。但是当涉及一些课本上没有强调过的具体人物,比如“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人是谁”、“五四运动负责打旗的人是谁”、“第一个冲进曹宅,火烧赵家楼的人是谁”时,正确率就骤降到30%以下。

  了解“五四”的途径,八成以上的同学选择了“课堂讲授”,很多人对历史书上关于五四运动的描述和插画仍然印象深刻。而对于“五四”精神遗产的回答,很少大学生提及“新文化运动”。

  学生们对“五四”文化遗产的陌生,并不是因为关于“五四”的资源不够。在百度搜索“五四运动”,立刻可以得到超过115万个结果。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说,“五四”成为一代代人精神成长史上必不可少的对话目标。正是这一“思想操练”,使其得以“日日新”。

  “五四”90周年的时候,又一批兼顾大众和学界的书籍与人们见面,它们将引领读者回到历史的现场。

  “五四”彻底反传统文化?

  “五四”先驱与传统的断裂姿态,可以说是这场运动最令人深刻的历史影像。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鲁迅提倡“少读或不读中国书”,在今天依然被许多人引用。甚至有极端的观点将其称为全盘西化的主张,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毫不留情的抨击。

  资深史学学者朱维铮不赞成“把传统一锅煮”,他说,“我们有不同的传统,而‘五四’所反对的,恰是使得中国走向黑暗和腐败的传统”。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进一步分析,人们注意到的新文化人的“偏执”与“不宽容”,也许只是一种论争的策略。刘师培自称“激烈派第一人”,坚信只有“达于顶点的议论”才能有效果;鲁迅也有拆屋子的比喻:“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陈平原说,五四新文化人与传统文化决裂的姿态广为人知,可在实际操作中,则是海纳百川,吸取了诸多改革的主张,并将其进一步明确与深化。正是这一“成功的收编”,使其有可能借助积淀了半个世纪的变革动力,造成如此风云激荡的局面。

  另外,五四新文化人擅长自我纠偏,及时缝合裂缝,如胡适主张“整理国故”以及撰写《白话文学史》、周作人提倡“有雅致的俗语文”以及撰写《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都是对于白话文运动的调整与重塑。

[1] [2] [3] 下一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珍藏本  珍藏本词条  学术资料  学术资料词条  新青年  新青年词条  珍贵  珍贵词条  出版  出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