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毕业了,去井冈山接受红色洗礼

  

  

  

  入学报到时的腼腆还历历在目,军训时的口号和歌声还时而响在耳畔,转眼,毕业的时钟已经敲响,时光飞逝,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毕业了,相约一起去旅行,青山绿水间,留下彼此的欢声笑语,留下这一段同学情意!

  每年的这个时候,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段值得永远回忆的岁月。置身于这个炎热的夏天,被离愁别绪和对新生活的憧憬激荡着的心情,总是那么复杂,交织着忧伤与兴奋,不舍与期待。而这一段岁月,同样会成为人生中最美好也是最浪漫的回忆。回首已经过去的生活,你也许思绪万千;展望不知的未来,你也许心情澎湃,那么,就在旅行中静静梳理自己的心情,在山水间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场最直接、最深层的对话吧。去井冈山吧,去井冈山接受一次红色洗礼,这一次的红色之旅,或许会对你今后的人生有所启迪,至少会成为你今后人生中又一次的难忘回忆。

  摄影/江畑颐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东连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

  在井冈山,最突出的就是两种颜色——红色和绿色,红绿相映,多彩丰富。作为中国革命摇篮的井冈山,“红色”的是历史,迄今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旧址100多处,其中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0多处。巍巍井冈山以“革命摇篮”闻名于世,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这里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了重要一页,留下无价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朱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斗争中培育井冈山精神,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瑰宝,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绿色”的是山林,这里景色秀丽迷人,风景名胜星罗棋布,五百里井冈百花争艳、千峰竞秀、万壑争流、苍满林海、飞瀑流泉,集雄、险、秀、奇、幽为一体,整个景区无污染,无噪音,森林覆盖率高达86%以上,堪称一个巨大无比的天然氧吧,生态环境极佳。

  井冈山作为全国首选红色旅游目的地,以“红色吸引人,以绿色留住人”,是真真正正的“红色摇篮、绿色家园”。

  八角楼不灭的灯光

  在大井毛泽东旧居,我知道了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登上井冈山时就住在这里。这里也记载下了毛泽东同志访贫问苦、改造王佐部队、看书、练兵的许多故事。

  穿上灰色红军军装,立即觉得不再是旅游而是来寻根,有故地重游的感觉。

  这处旧居在1929年被敌人烧毁了之后,只留下了两堵残墙,60年代恢复旧址的时候为了保护它,就把这个残墙镶嵌到了新墙之中,我们还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残墙上留着的当年的许多枪孔。

  这两堵经历了枪林弹雨,仍然矗立在这里的残墙,应该说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然而在大井能够见证那段历史的不止这两断残墙,还有那棵已有百岁高龄的红豆杉,这棵树被井冈山人称为“感情树”,它象征着井冈山的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从茨坪向北36公里就到了位于黄洋界北麓的茅坪,八角楼就在这里,角楼因为房子顶上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而得名,当年毛泽东也曾经在这里居住和办公过。

  八角楼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是当年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原址原貌的八角楼里每一个物件都让人感觉到这里年代的久远,看着这些伴随历史的沉积而被留下的印证,不由想象着当年在这里穿梭的人影,仿佛在与他们做着无声的交流。

  楼上的阁楼就是毛泽东当年在八角楼居住的房间,毛泽东就是在这个房间里伴着如豆的油灯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两本著作。

  一想到这两本熟悉的著作就是在这里完成的,我不禁对这里充满了崇敬之情,这毛笔、油灯、砚台,可以远眺的小窗,它们又何曾不是毛泽东同志灵感的源泉呢?

  一说到井冈山,人们都会很自然地想到红米饭南瓜汤,当年红军在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长年累月都是吃这些东西。尽管这红米饭南瓜汤现在在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看起来还是挺诱人的,但当年红军们吃的红米饭和南瓜汤和我们现在的味道可是大不相同的。

  当离开茅坪前往龙市去寻找井冈山会师的足迹时,似乎觉得自己也向胜利迈进了一步。井冈山会师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这里就是毛泽东和朱德当年会师的地方,现在已经被建成了这样一个会师广场,在它不远处的会师桥也由原本的木桥改建成了现在的石桥。

  从会师广场步行几分钟就来到了龙江书院。龙江书院始建于1840年,原本是清朝的那个年代周边的一些客籍绅民集资修建的学堂,是当时客籍人的最高学府。但这个学堂从来没有走出过状元,却在革命斗争时期走出了将军和元帅,毛泽东和朱德的第一次会面也是在这里。龙江书院的这次会面也为历史记载下了井冈山会师的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从此壮大了革命队伍的力量。邵阳

  八角楼旧居

  黄洋界哨口

  黄洋界上炮声隆

  早就听说井冈山很美。但印象之中,对井冈山的感觉始终是黄洋界的炮声,是红军迂回的山路,是风展红旗的摇篮,是交通不便,淳朴憨直的革命老区……然而,当我走过地势险要的五指峰之巅;走过朱德、毛泽东挑粮上山的小道;走过主席故居那满是枪眼弹洞的残墙;走过那浸透年轻烈士鲜血和青春的纪念碑……尘封的历史在记忆里开始复苏,书本上的理论在眼前变得鲜活。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黄洋界作为当年处在深山之中的关卡要隘,因为有了毛泽东的诗词,有了红军、有了黄洋界保卫战而名扬四海。站在黄洋界顶,我仿佛听到了战场上的杀敌声。当年的红军没有先进武器,缺医少药,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住的是茅草棚、破土房,但他们坚强、乐观,用石块、用竹钉、用滚木以少胜多打了一次又一次漂亮的胜仗。望着墙上那一副副英雄的遗像,读着一行行质朴却感人的生平,我在想,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们?

  据历史记载,在井冈山短短两年多的艰苦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大约几万人,能考证到姓名的只有一万多人。几万人洒下的鲜血足以染红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地。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他们用年轻的生命承载起了革命的重担,他们有爱情,却为了理想舍弃爱情;他们有亲情,却为了主义舍弃亲情。那些英雄背后的英雄,那些盼儿凯旋的父母;那些血浓于水的家庭,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样义无反顾?

  站在他们的面前,我反省:过惯了安逸舒适的生活,觉得这一切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和他们相比我们的信仰是如此苍白,我们的意志是如此薄弱,和他们相比我才明白铸造灵魂、锤炼信念,对我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凝视那一张张英姿勃发的脸庞,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也许我看不到光明,但我却愿为光明而努力。”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但在井冈山的红旗下,他们汇聚于一个坚定的信念,汇聚于一个崇高的理想。井冈山两年多的艰苦战斗,在中国共产党辉煌的历史里绝不算长。同样,巍巍井冈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也只能屈居一角,但井冈山不愧为“天下第一山”。它有着独特的“红”,红在几万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自由与幸福,红在险峻环境中开创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更红在井冈山代代相传的革命精神;它有着无可比拟的“绿”,绿在黄洋界的奇峰险石,绿在五龙潭的怡人山水,更绿在历经敌人的刀与火,而依然挺拔的青青翠竹和永伴烈士们的苍劲松柏。红,是井冈的召唤;绿,是井冈的希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毕业了去井冈山接受红色洗礼  井冈山  井冈山词条  洗礼  洗礼词条  红色  红色词条  接受  接受词条  毕业  毕业词条  
红色旅游

 大别山红色旅游区

   刘青霞故居    许世友将军故里游览区:位于新县田铺乡许家洼,距县城32公里。传奇将军许世友“生前尽忠,死后尽孝”,1985年魂归故里,土葬于将...(展开)

红色旅游

 弋阳县方志敏纪念馆

   方志敏(1900—1935),江西弋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江西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及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始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