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母亲延安,我们回来了——老同志“重返延安”活动综述

 

  滚滚延河水,流淌着岁月歌声;巍巍宝塔山,诉说着往事情怀。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9月21日至24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组织了33名在延安工作过的老同志重返延安,重温延安精神,回顾战斗岁月,畅叙革命友情,了解老区发展。

  老同志是时代亲历者,见证了中国由弱到强的历史进程;老同志是历史教科书,承载着教育下一代铭记历史的重任;老同志是宝贵财富,让人们倍加珍视来之不易的今天。

  老同志重返延安,是对往昔的纪念,是对时代的缅怀,是对未来的激励。

  重返延安,追忆悠悠往事

  “眼望你壮丽的山河,我心潮澎湃忆当年……”这次重返延安的老同志平均年龄84岁,最大的97岁,大多是在离开延安60多年后第一次回来。多少年来,延安的一山一水,延安的一草一木,延安的父老乡亲,无不令他们魂牵梦绕。21日下午,当火车驶进延安站,耳边响起这首《回延安》,看到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群众,老同志们无不热泪盈眶。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这是老同志们最深切的共同感受。87岁的贺芳齐老人说:“知道要回延安后,我几个晚上睡不着,不得不吃安眠药。一到延安,我每天一觉到天亮,睡得那个香啊,因为我回家了。”

  92岁的高富有腿脚不便,家人都不愿意让他出远门。可是老人家执意要来,家人拗不过,老人最终成行。“再次回到延安,我的梦圆了,我此生无憾。”高富有坚定地说。

  重返延安,老战友们又见面,再次肩并肩走在一起;重返延安,老同学们又重逢,再次唱起共同唱过的歌。

  “你是二大队的赵芸非吗?我是冯国声,咱们是老同学啊。”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时,85岁的冯国声和86岁的赵芸非这两位抗日军政大学的同学,在分别60多年后相见了,他们不禁喜极而泣。

  在枣园,在杨家岭,在南泥湾,一幕幕革命往事重现脑海,一段段延安记忆再次上演。

  枣园朱德旧居前,冯国声想起了延安炮校的往事,“我记得延安炮校的开学典礼上,是朱老总给我们讲话。”从进入炮校以来,冯国声就跟大炮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炮兵,他随部队从东北打到海南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然后又进入宣化炮兵学院。冯国声说,是延安决定了自己的一生。

  枣园小礼堂前,82岁的刘德胜最难忘的是电影。这位战争年代在延安电影团工作过的老同志,念念不忘的是在小礼堂里放映的电影,那里还曾放过他参与拍摄的纪录片。新中国成立后,刘德胜一直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延安时的电影情结让他一生都在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

  “人的一生会忘记很多东西,但延安延安人民在我的脑子里永远挥之不去。”贺芳齐老人的话表达着老同志们对延安浓烈的眷恋之情。

  重返延安,再寻延安精神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伟大的延安精神在此孕育。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精神是夺取胜利的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向前;改革开放时期,延安精神依旧闪耀着光芒。

  21日,参加“重返延安”活动的老同志刚到延安,就与延安市的干部群众齐聚一堂,举行了一场主题为“弘扬延安精神,推动科学发展”的座谈会。

  继承延安精神,年轻人充满蓬勃朝气;发扬延安精神,老同志依旧大有作为。

  “作为‘80后’,我们没有目睹过战火和硝烟,没有经历过‘小米加步枪’的艰难,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延安人,延安精神依旧在指引着我。”延安市青年张静说,“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辈流血流汗换来的,我们只有把感恩之心化作百倍的努力,把家乡建设得更美丽,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今年77岁的刘春槐用掷地有声的话语说:“现在我们年纪大了,但我们依然保持着革命斗争年代那么一股劲,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中我们将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在宝塔山上,老同志们穿上老军装,戴上军功章,一齐举起右手,紧握右拳,重温入党誓词,用他们洪亮而高亢的声音表达着坚定的意志。领誓的王天保老人说:“我19岁入党,党龄有60多年了,今天重温入党誓词,让我再次感受到延安的伟大与延安精神的不朽。”

  在枣园和杨家岭革命旧址,看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看到曾经居住过的窑洞,老同志无不感叹延安精神的伟大。80岁的冯玉民说:“由于对延安充满了向往,我14岁就徒步从河北走到了延安延安留下了我青少年时代最难忘的记忆,延安精神一直指引着我进步。”

  在南泥湾,老同志们追忆起大生产的岁月,边区军民当年不仅在这里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曾经的这些战士,用镢头和钢枪,与人民群众一道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85岁的李力说:“南泥湾精神体现了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今天,南泥湾精神仍然应该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

  主办方表示,举办老同志“重返延安”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展示党领导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伟大历程,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革命老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

  重返延安,喜看老区发展

  曾经的延安,黄土漫山,遍地废墟;今天的延安,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一下火车,老同志们的眼睛就不住地看,只想把现在的新延安瞧个遍。81岁的高智老人激动地说:“下了火车,坐上汽车,看到的尽是延安的变化,路宽了,楼高了,人也多了。”

  登上宝塔山后,老同志对眼前的延安美景发出赞叹,高楼一座接一座,汽车一辆接一辆,旧延安的景象完全不见了,只有延河仍在静静地流淌。曾在延安中央党校工作过的宿景芳费力地想找到中央党校礼堂旧址的所在地,在讲解员的指引下他才寻到了些许往日的印记。“延安发展了,大变样了,没变的只有宝塔山了。”宿景芳感慨道。

  再回南泥湾,感受新延安。今天的南泥湾人大力发展农副产业,第三产业开始起步,退耕还林不但让南泥湾的生态环境大大改善,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了。在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前,80岁的王敏清一边摇着纺车一边说:“我们刚到南泥湾的时候,到处都是土山,没有一棵树,现在的南泥湾已经是一片绿色了。”

  今日新延安,发展大踏步。延安市市长陈强告诉老同志们,新中国成立60年来,延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延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从1999年的9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13亿元,石油工业成为支柱产业,红色旅游方兴未艾,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喜看延安的发展,寄语延安的未来。宿景芳老人说:“一到延安,看到的是延安人脸上的笑容,感受到的是延安人谋求发展的干劲,虽然前进的路上还会有新的艰难险阻,但只要大力发扬延安精神,延安一定会取得新的进步。”

  4天时间,匆匆而过,留下的是对延安的深深祝福,带走的是对延安永远不变的深情。9月25日,老同志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延安

  再见了,第二故乡延安;再见了,母亲延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延安  延安词条  老同志  老同志词条  重返  重返词条  综述  综述词条  母亲  母亲词条  
红色旅游

 新四军军部旧址

   新四军军部旧址,是建于1915年,是北洋军阀张勋的公馆,内有两栋砖木结构楼房和一栋平房,属中西合璧的古建筑。 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驻扎于...(展开)

红色旅游

 革命圣地“论道”红色旅游

 近日,从有关部门获悉,井冈山市将于11月6日举办2010·中国(井冈山)红色旅游高峰论坛。论坛邀请的主要嘉宾有韶山市、延安市等著名红色革命圣地书记或市长,以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