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安邦智库4月18日战略预测:国内的通缩风险仍是一个长期隐患

近来,在3月份国内CPI和PPI同比下降的情况下,一些市场人士提出了中国经济面临“通缩”的风险。中国社科院教授刘煜辉日前表示,中国经济通缩开始了,经济已经落入衰退象限。刘煜辉认为,大量的货币信用都消耗到了低效率的存量经济所溢出的巨量沉淀成本上。如果内需增长受困于资产负债表衰退,意味着从产业层面来讲,中国未来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从过去的通货膨胀变成通货紧缩。

这一看法近期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而国家统计局日前对此进行了回应。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他解释称,由于二季度基数较高,CPI还会保持在低位,但这不说明通货紧缩,下半年物价将恢复到合理水平;短期内PPI可能还会处在下降区间,但随着国内经济恢复,基数效应逐步减退,PPI会逐步恢复到合理水平。其表示,国际上通货紧缩的定义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往往还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和经济衰退。但从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情况看,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增长,广义货币供应量较快增长,经济增速比2022年四季度回升,“整体上都不存在通货紧缩的情况”。

的确,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之后,超预期的经济增长意味着对通缩带来经济萎缩的担心缺乏必要的支撑,有“杞人忧天”之嫌。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此前也提到,在经济持续恢复的背景下,这种数字意义的“通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物价水平和实体经济的萎缩,而是更多反映出货币短期供应和需求不足之间的错位。

其实,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在去年疫情高峰时期也曾经警告过通缩的风险。当时的背景在于,疫情对需求的约束可能带来经济韧性的僵化,导致经济需求的永久性收缩。这种情况下,通胀或通缩,所代表的就不仅仅是货币的问题,而是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收缩,从而关系到经济长期发展路径和空间。这种情况下,安邦智库提出了宏观政策需要对经济“兜底”的看法,避免形成低水平的供需平衡。需要指出的是,即使目前在疫情防控政策放松之后,通胀还是通缩仍是经济内生需求恢复与否的主要参考指标。因此,国内物价水平的低迷所释放的需求恢复不充分的信号,仍然不能被忽视。

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增长仍是一个持续恢复的过程,经济恢复的持续性仍然具有压力。这种压力来自经济结构的长期矛盾,而且短期内仍没有解决的办法。如刘煜辉所提到的,房地产低迷、地方债务风险、国企资产存量等一些经济存量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负资产”。其背后是人口老龄化、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瓶颈等长期问题。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这些问题仍未有明显的改善。CPI和PPI的同步回落,则意味着这些存量负担产生的内生性通缩的风险在加强。这种情况下,防风险的要求之下,安邦智库研究人员提到,中国整体的宏观杠杆水平将保持一个稳定水平,整体经济增长仍将受限。这些长期因素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势必会形成“增长的黑洞”,带来经济的持续低迷,甚至陷入“日本式”的萎缩。中银证券管涛近期也谈到,低通胀也不全是好事情,依然反映了供给过剩和总需求不足的矛盾。长此以往,企业会逐渐散失价格动力,生产积极性下降,居民也有可能陷入“流动性陷阱”。那么,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立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战略层面,不能因为经济增长数据的乐观表现,而忽略价格变化所表现出的长期隐患。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从疫情中恢复带来的恢复性增长之后,国内经济不仅面临不断积累增量的问题,也仍然面临妥善解决存量的结构性问题。在提振需求的同时,如果不能推动经济结构性改革,有效化解存量,安邦智库多次警告的通缩阴影也就挥之不去,而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安邦  安邦词条  通缩  通缩词条  隐患  隐患词条  长期  长期词条  风险  风险词条  
智库

 推进新时代国家高端智库建设

 内容提要:当前,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来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别是重点建设一批国家高端智库,...(展开)

智库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四十年

一、导言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四十年,至今仍是进行时。中国经济转型的四十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四十年,也是中国经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四十年。在此期间,中国从一个人均收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