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凶杀案的道德迷思——读《罪与罚》

一个穷困潦倒的大学生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看起来,他像是为经济利益而行凶。可是,平时乐于助人的他,怎么会去谋财害命?而且,他还是法律专业的学生,又怎么会犯这种时下人们爱说的“低级错误”呢?

原来,他杀人的主要动机并不是为钱,而是考验自己能否做“不平凡”的社会强人,特别是像拿破仑那样的,有无限权力的统治者。他认为,伟人都是否认道德规范,胆大妄为的人,为了建功立业,完全有权力超越法律与道德的约束。而一般民众,也就是“平凡的人”,则要对这种伟人俯首听命、歌功颂德。他选择那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把她当做要跨越的第一个障碍,是因为杀死“心狠手辣”的“万恶”的老太婆,对社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俄国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的小说《罪与罚》,由一件凶杀案,引发出对一系列有关人性、道德、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问题之一是:道德标准应当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并不是一个天性邪恶的冷血杀人狂,所以杀人是依据自己的一套理论。小说一开始,杀掉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念头,已经在拉氏的脑中转悠一个月了。可是,他一想到这件事,就觉得特别丑恶和荒唐。他自问:“难道我的良心竟能允许我干这等肮脏的事情?”可是,他的生活陷于困境,甚至都要影响到他妹妹的幸福。“平凡人”索尼雅的父亲及其一家人的悲惨境遇,加上对那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厌恶,都促成他下决心。最终,他的理性思考战胜了他的良心。他听到另一个大学生议论说,除掉那个不配活着的老太婆,能给社会上成百上千的人带来好处。而那也正是他说服自己的理由之一。这理由涉及到暴力抗恶等观念。谋杀一个无辜的好人,自然是极不道德的罪恶行径,那谋杀一个坏人,是否只是犯法行为,而非不道德的行为呢?(谋杀一个其祖宗欺负过中国人的英国人,有些人不是也觉得算不上什么罪恶吗?)但是,为什么拉斯柯尔尼科夫还是觉得这件事很丑恶、很肮脏呢?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拉氏杀老太婆的过程描述得非常详细和血腥,让人不仅仅感到杀人的丑恶,而且还感到极为残忍和恶心。在那过程中,老太婆的妹妹碰巧回来了。拉氏不得已只好把她妹妹,一个无辜好人也杀了。这又不免让人联想到当今的恐怖分子。

杀了他认为罪该万死的老太婆后,拉氏并没觉得心安理得,而是时刻感觉受到煎熬和折磨。他责骂自己的行为卑鄙、下流。由于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憎恶,他无法与周围人交往和交流,甚至无法忍受和自己深爱的母亲、姐姐在一起。他感到自己剪断了和所有人、所有事的联系,最后他觉得不是杀了老太婆,而是杀了他自己。

这说明,斯柯尔尼科夫不是一个缺乏人性的、残忍的人,而且还相当有道德感,所以才感到自己的行为下流。在本性上,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喜欢仗义行侠的人。没人相信,像他这样,多次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一点儿钱捐助给别人的人,会因为抢钱而杀人。事实上,他也没花老太婆的任何钱。他把拿走的几件不大值钱的东西,连同一个他从未打开过的钱袋,都遗弃在一个石头底下了。小说叙述到快一半时,读者才知道他犯案的最主要动机,是要实践自己的理论。

犯案之前,他曾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论犯罪的文章。他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凡的人(普通民众),这类人逆来顺受,俯首帖耳地生活,只是繁殖同类的材料;另一类人是不平凡的人(少量精英),也就是具有天赋和才干的人,这些人能给自己所处的社会提出新见解,推动世界向前发展。他认为,后一类人有权准许自己的良心逾越某些障碍。为了实现理想(比如拯救人类),为了成功,他们需要违规犯法,破坏现存秩序。哪怕需要踩着尸体,踏过血泊,在自己良心上,他们也会允许自己这么做。(216—217页)

显然,他认为自己就属于这后一类人。谋杀放高利貸的老太婆,正是为了试验一下,是否有能力允许自己的良心逾越障碍。从后来屡发热病,精神几近崩溃的情况看,他好像还真不具备那种能力。

认同拉斯柯尔尼科夫观点的人肯定不在少数。比如时下的电视剧里,以正面人物出现的那些中国皇帝,不是总会感慨,自己为了天下苍生不得不做残忍的事,甚至杀自己的手足吗?拉氏说拿破仑等伟人不会面对流血而停步不前。他们大多数都是让血流成河的屠夫,可见,他所以杀人,也想试试自己能否当屠夫。

听了拉氏的一番高论之后,他的朋友拉祖米欣评论说,这种“从良心上允许流血”的观点,比官方允许的流血和法律允许的流血更为可怕。拉氏自己其实也体会到了这种可怕。他后来说是魔鬼操纵他杀老太婆的,那不就是把“从良心上允许流血”的观点等同于魔鬼吗?

拉氏在议论如何统治第一类人,也就是平凡人时,很明显地暴露出独裁专制思想。他说第一类人当中也有不少自以为是、不安分守己的人,“当然啦,如果他们忘乎所以,有时也不妨把他们鞭打一顿,让他们安分守己。如此而已。在这里甚至无须另行物色执行者。他们会自己鞭打自己。……有些人会互相效劳,完成鞭打,另一些人则亲手惩治自己……他们还会当众以各种形式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_——效果极佳,而且很有教育意义。总之你大可不必担心……有这样一种规律。”(第219页)看来,他已经总结出专制统治下,群众斗群众和自我批斗等现象的规律了。

虽然在理智上并不后悔自己的杀人行为,还不断地在脑子里为自己辩解,可他却在感情和精神上受着折磨,背负沉重的负担。好几次,他都忍不住要承认自己的罪行。和无比善良宽容,为家人做自我牺牲的索尼雅接触后,他再也撑不下去了,终于向后者坦白了自己杀人的真相。他坦承,杀老太婆不是为钱,而是想弄明白自己是否敢于崇拜和获取权力。那些“拯救全人类”和“当全人类的恩人”的冠冕堂皇的说法,都只不过是“权力欲望”的借口。

后来去自首,他并非是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反思,有了新的认识,而是因为受到良心的折磨,特别是受到善良的索尼雅的感召。在流放的最初日子里,他还在为自己没能力成为强人而沮丧,还在质问自己:“在哪一点上,我的思想比这个世界存在以来所产生的多如牛毛而又互相矛盾的思想和理论更愚蠢呢?”(458页)之后,他在生病时做了一个恶梦——一种瘟疫侵入人们的身体,使大家都中了邪。每个人都自以为只有他一人掌握真理,于是人们互怀仇恨、互相残杀,眼看全世界都要毁灭了。不难看出,这瘟疫象征着使人们互斗的思想理论。

最后,当拉斯柯尔尼科夫意识到自己对索尼雅的挚爱之后,他才得以解脱,获得了新生。“生活已代替了理论,一个完全不同的思想在他的意识中产生了。”(462页)他开始考虑接受索尼雅的信仰。索尼雅是个基督徒,不过从没向拉氏传过教。在小说里,她只是“善良”和“爱”的化身。对于当众羞辱、陷害她,并危及到她全家的坏蛋卢仁,她都没产生恨意。可以说,索尼雅代表着道德的一个绝对标准,那就是“与人为善”。

据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此小说的初衷,是反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合理利己主义。在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身上,学者们看到了当时在俄国流行的虚无主义、功利主义、合法利己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等思潮所潜藏的危险,也看到了当下在世界上流行的实用主义、科学主义、历史主义等思潮的危害。

注:引文出自朱宪之和曾思忆的中文译本(华夏出版社,2008)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迷思  迷思词条  凶杀案  凶杀案词条  道德  道德词条  
智库

 从新型城镇化透视市域“城市群”

——郁鸿胜研究员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思想者小传郁鸿胜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展开)

智库

 中国道路与信仰重塑

今天中国确实面临着关于信仰以及信仰重塑的重大的问题,关于中国人有没有信仰,关于中国人的信仰是哪样一种性质,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论。但是我想我们今天很普遍地意识到,在...(展开)

智库

 全球伦理对人类发展的政治影响

全球伦理一经产生就对当代人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全球伦理是在全球问题严重到必须解决的时机才提出的。由于全球危机的不断扩大,现代性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