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从计生和延迟退休看社会政策

正如30多年前我们看不到计划生育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多大的麻烦一样,其实我们今天也同样看不到30年后中国社会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的。不要以为有人口统计的“科学数据”,加上“保险精算”,我们就能把握所有一切,因为很多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我们今天难以预测。何况,30年后中国的养老金怎么发,实际上是取决于那时中国社会能够创造多大规模的社会财富,以及这些财富将怎么分配。现在为30年以后的事情未雨绸缪,若说“研究”,当然怎么说都可以;但真要“制定”,必须要十二万分地谨慎。

线性思维,是指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置时间空间、环境条件的变化于不顾,固执地只盯着一因一果,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实践告诉我们,凡以此种思维方式来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没有不碰钉子的。以下,以计划生育和延迟退休这两项政策为例,来阐明上述判断。

为什么要把这两项政策——尤其是延迟退休目前还只是一种政策设想——放到一起来讨论?这是因为这两者之间有很多的共同点。首先,两者直接涉及的都是人口问题,然而背后则是经济问题,但最终目标本来应该是民生问题。其次,两者看起来都很科学,因为都有非常可靠的人口统计学基础。于是,按线性思维的政策制定习惯,就以此为基点,义无反顾地向着一个 “既定”的目标奔去。

先看计划生育,其政策过程体现的是这样的逻辑:中国人口太多——就业压力沉重——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显而易见,纯粹的一因一果,毫不顾忌其他。但是,其他的影响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包括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其可能造成的最为直接的不良后果就是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社会学界和人口学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指出了这一点。

具体而言,30多年前,刚刚改革开放,在为马寅初先生平反时,引出了一个话题,“错批一人,误增3亿”。当时中国10亿人,9亿多在农村,2.5亿是食不果腹的绝对贫困人口。庞大的人口,尤其是贫困人口,被认为是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最沉重的负担。所以,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公开信,号召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实际上,在实践中,“独生子女”政策并不限于党团员。1981年,国家计生委成立;2001年,计划生育立法——计划生育成为“国策”。为了达到降低人口出生率的目标,计划生育在党和政府工作中,被摆在“一票否决”的位置。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只要能够降低人口出生率,无论用什么手段,其“正当性”都得到默认。尤其在农村,为了强制结扎,胡乱罚款、没收财产,甚至牵牛赶猪、抢粮拆房……成了常见的事情。当时,农村基层干部被揶揄为只干三件事——“要钱、要粮、要命”,其中的“要命”就是计划生育。然而,另一方面,就当时的社会氛围而言,计划生育是被当成“科学理性”而逐渐被大部分城镇居民所接受。1990年春晚演出的小品“超生游击队”,曾引起广泛的共鸣,农村的超生子女户成为公众嘲弄的对象。

但是,30年后,计划生育政策不受待见了,受到中国社会相当一部分人抨击。即使在人口学家中,对计划生育持批评态度的也不少见。究其原委,就是计划生育使中国社会在短短18年中迅速走向老龄化,而且老年人口迄今仍在激增。另一方面,我们要改变这个既定的政策路径却异常得艰难。即使是现在已经开始实施 “单独生二胎”,但相当多的人口学家对未来的 “新增劳动力”仍持不太乐观的态度。

再看延迟退休,其政策设计体现的是这样的逻辑:老年人口激增——养老压力增大——延迟退休年龄——节约养老基金。据说,这样做,就可以使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显而易见,同样的一因一果,毫不顾忌其他。但是,其他的影响因素是存在的,包括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就业压力增大,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政策思路似乎回到了30多年前的原点上。

最近几年,中国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峰值。劳动年龄人口达到了9亿多,但有1亿人左右处于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的状态。据预测,即使到老龄化最高峰时,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仍然有7亿—8亿。如果劳动力市场的任何环境条件都不改变,那么正好可以做到“充分就业”,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尤其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被逐渐淘汰,这将失去相当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在今后几十年中,就业问题仍然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负面因素。当然,就业问题也是世界上最令人头疼的社会问题。

中国社科院的蔡昉研究员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些数据:中国劳动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在35岁到44岁之间达到86%,45岁到55岁之间不到70%,55岁以上的劳动力就业的只有20%多一点。这说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我们的就业政策是,在不能够做到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将老年人的就业机会转让给了中青年人(当然,35岁以下的青年人得益也有限),这也是上世纪90年代企业改革的初衷。

主张延迟退休的官员和学者常说的理由就是“国际趋势”,那么,在延迟退休方面走得最远的欧洲国家是什么状态呢?2014年年初媒体披露的数字:青年失业率西班牙是58%、希腊是55%、葡萄牙是37%、法国是26%、英国是21%……这是否说明,欧洲的就业政策是,在不能够做到充分就业的前提下,中老年人享有就业优先权。当然,青年人就吃亏了。但青年人没有就业岗位,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后果、经济后果和政治后果呢?

最后,我要说,因为我们改革的基本模式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正如30多年前我们看不到计划生育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多大的麻烦一样,其实我们今天也同样看不到30年后中国社会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的。不要以为有一个人口统计的 “科学数据”,加上“保险精算”,我们就能把握所有一切,因为很多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我们今天难以预测。何况,30年后中国的养老金怎么发,实际上是取决于那时中国社会能够创造多大规模的社会财富,以及这些财富将怎么分配。现在为30年以后的事情未雨绸缪,若说“研究”,当然怎么说都可以;但真要“制定”,必须要十二万分地谨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从计生和延迟退休看社会政策  计生  计生词条  延迟  延迟词条  退休  退休词条  政策  政策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  
智库

 核武库规模与中国国家利益

近日中国的一位媒体人士提出中国需要将核武库快速提升至千枚水平,以应对新的安全威胁,引发国内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中国是否应尽快大幅扩大核武库,首先要了解...(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