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载入新党章,并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凸显了推进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是我国党和政府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生态文明的理论解析

人类已经历经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次文明时代。当西方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之后,人类社会开始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困惑。

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城市的驱动效应就愈加突出。所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重心。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城镇建设是沿着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继续前行,还是开辟新的文明之路,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文明转折期是人类发展的关键机遇。强势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中国绵延数千年辉煌的动力,痛失的工业文明是中国数百年落后的原因,而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中国必须及时抓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折的历史机遇。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消除工业文明的弊端及其症结,形成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社会生活方式、社会运行机制、社会意识形态。

我国用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100年左右的经济发展历程,与之同时,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却在我国短期内集中爆发。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为世界各国所罕见。

中国走生态文明之路将比西方发达国家更艰难,因为中国必须实现由农业文明社会和工业文明社会同时向生态文明社会的双重转折。

生态文明建设要“走生态文明的路”, “补工业文明的课”,前者主要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生态型制度条件和精神内核,努力达成经济高品质增长、自然资源低消耗、污染物低排放。后者主要强调选择工业文明的合理成分,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我国传统的朴素生态文明

《荀子·王制》曾言:“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鱼、鳖、鳅、蟮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可见,2500年前的人们就谴责“竭泽而渔”“焚林而猎”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惜牺牲环境的行为。

挖掘并汲取我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元素,不仅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直观的、可资借鉴的启迪,而且可以成为继承和借鉴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模式,有利于使生态文明建设从被动的“必然王国”升华为能动的“自由王国”。我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元素俯拾皆是,现列举几例。

南方的稻田养鱼(蟹)。浙江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不仅仅是一项传统的农业技术,更是一种农耕文化。2005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给龙现村的稻田养鱼举行世界农业遗产的挂牌仪式。

黄土高原的蓄洪造地工程。黄土高原堆积巨厚,土质疏松,极易受流水和风力侵蚀,地貌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古代先民在沟壑下端修筑堤坝,以拦截流水和泥沙。此举可有效减少表土冲入黄河干支流河道,新增土地,对作物和植被的生长发挥保墒作用,改善局地环境。

沿海的御咸蓄淡工程。唐代修建的浙江鄞县它山堰,通过渠首和州城三处水尺控制水位,发挥拒咸蓄淡、灌溉、供水和排水泄洪的综合效益。枢纽工程主要有:拦河坝(它山堰)、进水口、沉沙池(以回沙闸前部分河道形成)。渠系工程有渠道(今南塘河)、侧向溢流堰(碶)、拒潮闸(城东石桥闸、城内平桥闸)和蓄水湖(日湖和月湖) 。

雨水回灌技术。团城是一座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圆台式古老建筑,坐落于北海和中南海之间,与故宫、景山等相映衬。雨水全部通过地面砖之下的沟槽和渗井存于地下,所以虽然高于地面数米仍林木葱茏。

南方民族的“四水归堂”。“四水归堂”是利用院内“天井”将雨水聚集到院内的水窖和户外的池塘,或将雨水储存于大缸或水池之中,即“太平缸”或“太平池”,以备消防灭火。

云南傣族的原水分配。西双版纳傣族为了合理利用水源,建立了一套巧妙的分水办法:在各户水田和水渠连接处,根据水田多少及距离主渠的远近,安置一个放水的竹筒。竹筒口径粗细不一,水田面积大和距离较远的竹筒较粗,反之较细。

蒙古族的草场保护。蒙古族在草原上做饭前先将草皮揭掉,做完饭后再铺上。他们的牧场按季节划分,逐水草而居,即可保证牲畜的饲料,又使得草场得以恢复。

云南哈尼族的梯田。哈尼梯田分布范围遍布红河州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的大片山地,海拔从700米至1900米均有分布。元阳县境内梯田分布面积最大,约数十万亩,山山有梯田,户户种梯田,总面积和单独连片面积乃世界之最。

国外的生态文明实践

发达国家雨水利用的共同特点是:无论该地区缺水状态是否严重,都积极发展集水工程,回灌地下是主要措施;雨水利用领域广泛;积极发展雨水回收和利用技术,并已进入产业化、标准化阶段;采取政策、财政和法律法规等保障措施。

以色列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但聪慧的以色列人通过营建截流系统,将雨水或引入水库,或回灌于地下,或远距离输送到雨水较少的中部和南部。所截流的雨水占全国可截流雨量的三分之一。

德国在本世纪初形成了规模化、成套化雨水利用技术及相关标准,雨水利用已经进入产业化、标准化阶段,并逐步向集成化发展。从屋面雨水的收集、截污、调蓄、过滤、提升、回用到控制都有一系列的定型产品和组装式成套设备。德国的雨水用途很广泛,除了建造水景观和改善环境外,还被广泛用于冲厕、洗衣、浇花园草地、空调冷却、清洁道路等等。此外,在德国众多城市,尤其是市中心的街道建有明沟,花费不大,既可用于冲洗街道,又收集了雨水

美国的雨水利用以提高天然入渗为主。为此兴建地下隧道蓄水系统,建立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如加州福雷斯诺市的地下回灌系统,10年间(1971~1980年)回灌1.338亿立方米,年回灌量占该市年用水量的20%。此外,美国还制定了集雨的法律法规。如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分别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这些条例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不包括独户住家)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

1980年日本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设施包括渗透池、渗透管、渗透井、透水性铺盖、渗透侧沟、调蓄池等。1988年成立了“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1992年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对此给予的财政补助比例达总投资的1/3~1/2。

我国当前的城市生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生态破坏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我国的环境污染态势也从城市扩展到了区域和流域,从陆地扩展到近海水域,从地表水扩展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

目前,大气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困扰国内多个城市的生态问题。国外大气污染问题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其中TSP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解决,SO2在20世纪70年代基本解决,氮氧化物和光化学烟雾在20世纪90年代部分解决,PM10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解决,PM2.5目前正在解决。而发达国家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我国却在短期内集中地体现和爆发出来。中国环境污染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为世界各国所罕见。大气污染呈现复合型与区域性特征。

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中国人均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为900立方米,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全国每年缺水量为500多亿立方米。2010年,北京人均水资源降至107立方米,同期巴黎为490立方米,东京为398立方米。北方资源性缺水程度加剧,而南方水质型缺水现象突出,地下水污染状况严重。在200个城市的地下水监测中,水质较差的有40.3%,极差的有14.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显示,区域内主要城市及近郊地下水中普遍监测出有毒微量有机污染指标。

除了污染问题,我国城市地下水还面临严重超采。全国655个城市中,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北方地区地下水在总供水中的比例很大,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漏斗面积在6万~7万平方公里,浅层漏斗面积呈扩大趋势、浅层水位下降明显。华北平原东部部分城市地下水水位累计下降达30~50 米,局部地区累计水位下降超过100 米。2010 年共监测全国地下水降落漏斗240 个,其中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115 个,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125 个。

我国城市废弃物产生量约2亿吨,200多座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工业固废年产生量超20亿吨,年增10%,“十一五”期间工业固废总堆存量净增加70亿吨,累计堆存量达到110亿吨。工农业生物质废物产生量高达40亿吨左右。所含的重金属元素、有毒有害介质、微细粉尘、有机污染物等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和生态危害。

生态文明城镇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行动

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可以总结为:一高(经济高品质增长)、二低(自然资源的低消耗,环境污染物的低排放)、三共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共赢,生产、生活与生态共赢,政府利益、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共赢)。我们应正确认识GDP的数量和质量,我们需要的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关注GDP增长速率时,必须关注资源利用率及其环境影响。

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应遵循如下原则:维护整体自然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恢复水系河道的自然形态、建设具有雨洪调蓄功能的湿地系统、建立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系统、建立开放空间系统与休闲体验网络。

生态城市发展的两大战略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先于建设用地规划进行生态规划,优先维护和恢复各种自然过程,维持整体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结合既有的规划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一套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规划方法和管理办法。

在具体的行动中,可以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引导绿色健康生活、强化绿色消费理念、倡导城市绿色出行,创造健康实用的休憩设施等等。

比如城乡雨水收集工程模式。城区路面的雨水收集:将雨水集流管道分散设置,蓄水池置于绿地下,雨天集存,晴天利用,无需处理。雨水是微带酸性的天然水,经蓄水池碱性物质中和后,变为含少量矿物盐的软水。城市的主干道路比较宽阔,若在这些主干道旁的人行道下修建地下蓄水池,可以大量蓄存道路上产生的雨水径流。

建立“水银行”。把地面水和地下水统一起来调度管理,类似于银行存取款方式。例如,下雨时,将地表水引入地下“水银行”,污水厂处理过的再生水也可引入地下;当地表水不够时,从地下“水银行”调水使用。多建一些便于收集和渗水的坑、河或地面,并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把雨水很好地收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同时,要充分利用多种非传统水源的收集与利用,包括雨水、经过处理的再生水等, 甚至包括有些气象学家提出的云层中的空中水。

大力开发“城市矿山”。从“城市矿产”与工业固废中回收利用的铜、铝、铅、锌再生有色金属可占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4.3%,相当于降低对外依存度20~30个百分点。回收利用再生资源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有力保障,是防治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生态文明的有效措施;构建高效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城市资源利用率,不仅有利于缓解资源瓶颈,还能促进经济增长。

本报见习记者韩天琪整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文明建设  文明建设词条  路径  路径词条  生态  生态词条  目标  目标词条  城市  城市词条  
智库

 2016:中国经济深度下滑后开启...

2016年不仅要面对探底的不确定性,同时还将面临两大类风险,即微观主体行为整体性变异带来的宏观经济内生性加速下滑的风险,以及各种“衰退式泡沫”带来的冲击和系统性...(展开)

智库

 美国应充分理解中国崛起的现实

眼下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犹如全球经济对它的影响一样大,这是数世纪以来的头一次。未来数年,中国占全球收入、贸易和大宗商品需求的比例很可能达到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