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5年春季)

一、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低迷,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结构性矛盾凸显。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努力促进进出口增长调结构,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对外贸易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结构继续优化,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成绩来之不易。

(一)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2014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3030.4亿美元,增长3.4%。其中,出口23427.5亿美元,增长6.1%;进口19602.9亿美元,增长0.4%。贸易顺差3824.6亿美元。分季度和月度看,年内进出口增速总体前低后高。1至4月,受国际市场需求不足、2013年同期异常贸易垫高基数等因素影响,外贸出现多年不遇的进出口出口“双下降”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文件(见专栏一)。各地区、各部门狠抓落实,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有效提振了企业信心,激发了外贸发展活力。5月份以后,进出口增长开始企稳回升。出口增长在年中由负转正,三、四季度分别实现了13%和8.6%的较快增长。但进口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和国内投资需求放缓影响,多个月份出现同比下降。中国政府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进口的政策措施(见专栏二)。

2014年,中国进出口增速比全球贸易增速高出2.7个百分点,也高于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巴西等主要经济体增速,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出口占全球份额为12.7%,比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二)国际市场与国内区域布局继续优化

出口市场结构更趋平衡。对发达国家进出口保持稳定,2014年对欧盟和美国进出口分别增长9.9%和6.6%。进出口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取得新成效,对东盟、印度、俄罗斯、非洲和中东欧国家进出口增速均快于整体增速。自贸区战略促进出口的效果明显,对自贸伙伴(不含港澳台地区)出口增长10.6%,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3.4%,较2013年上升0.6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潜力逐步显现。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沿海和国外产业转移,外贸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14年,中部地区进出口3127亿美元,西部地区进出口3344亿美元,分别增长10%和20.2%,合计占全国进出口的比重为15%,较2013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对整体进出口增量贡献60.3%,贡献率首次超过东部。东部地区进出口3.66万亿美元,增长1.6%,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85%,较2013年下降1.5个百分点。

(三)进出口商品结构和经营主体结构进一步改善

装备制造业成为出口的重要增长点。2014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7%,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6%。装备制造业依靠突出的性价比优势开拓国际市场,电力、通讯、机车车辆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增长10%以上。纺织品、服装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851亿美元,增长5%。

进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快速增长,生物技术产品、航空航天技术产品、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速均在15%以上,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支撑。消费品进口1524亿美元,增长15.3%,占进口总额的7.8%,较2013年提高1个百分点,对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营企业对进出口增长的贡献超过一半。2014年,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占外贸企业总数的比重超过70%,进出口1.57万亿美元,增长5.3%,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6.5%,较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对整体进出口增长的贡献达55.9%。国有企业进出口7475亿美元,下降0.2%,连续三年负增长。外资企业进出口1.98万亿美元,增长3.4%。

(四)贸易方式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恢复到一半以上。进出口企业从代工生产、贴牌出口向自创品牌、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转变,努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2014年,一般贸易进出口2.31万亿美元,增长5.3%,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3.8%,较2013年提高1个百分点,比重连续两年提高。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0.7%,占出口总值比重为51.4%,20年来首次过半,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87.8%。加工贸易进出口1.41万亿美元,增长3.8%。

新型贸易方式蓬勃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型贸易方式顺应个性化的全球消费潮流,也契合了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发展外贸业务的市场需要,正逐步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2014年,跨境电子商务增速高达30%以上。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192.9亿美元,增速达36.8%。

(五)贸易条件进一步改善

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的背景下,2014年中国铁矿砂、大豆和原油进口数量分别增长了13.8%、12.7%和9.5%,进口价格分别下降22.5%、5.9%和5%。大宗商品进口量增价跌,在满足国内生产需要的同时,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进口成本,节约了外汇支出,提高了进口效益。全年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下降3.3%,而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仅下降0.7%,贸易条件连续三年改善。

(六)服务贸易再上新台阶

2014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了6000亿美元大关,达到60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6%。高端服务贸易增长迅猛,金融、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增速分别达到59.5%、24.6%、25.4%。高端服务进出口快速增长提升了中国服务业现代化水平,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2015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2015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9042亿美元,下降6.3%。其中,出口5139亿美元,增长4.7%;进口3902亿美元,下降17.6%。顺差1237亿美元,增长6.1倍。一季度外贸运行主要呈以下特点:

(一)出口增速大幅波动,进口降幅较大

在全球贸易总体下滑的背景下,一季度中国出口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速较2014年全年回落1.3个百分点。受春节等因素影响,月度之间出口增速大幅波动,1月份下降3.3%,2月份增长48.3%,3月份下降15%。受进口价格大幅下降、部分重要产品进口数量减少影响,一季度进口降幅创2009年以来同期新高,但近期降幅呈收窄趋势。3月份下降12.7%,降幅较前2个月收窄7.8个百分点。

(二)对美欧和部分新兴经济体出口保持增长,自主要资源富集国进口普遍下降

2015年一季度,中国对美国、欧盟出口分别增长11.3%和2.5%,对印度、东盟、南非出口分别增长23%、20.6%和20.1%,对日本、香港地区和俄罗斯出口分别下降11.8%、10.3%和34.5%。自南非、巴西、俄罗斯和澳大利亚进口分别下降48.3%、37.5%、32.6%和27.1%,合计拖累整体进口下降4.2个百分点。

(三)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增长,民营企业成为拉动出口增长主力

一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5001.5亿美元,下降6%,占进出口总额的55.3%,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1.9%,拉动全国出口增长6.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2842.1亿美元,下降7%,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下降6.2%和8.4%。其他贸易进出口1198亿美元,下降6.1%。

民营企业进出口3154.1亿美元,下降6.1%,其中出口增长12.2%,对出口增量贡献率达到105.7%。国有企业进出口1578.3亿美元,下降14.4%,降幅大于整体进出口8.1个百分点。外资企业进出口4309.2亿美元,下降3%。

(四)机电产品出口好于整体,主要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下跌

机电产品出口2966.7亿美元,增长6.1%,快于整体出口增速1.4个百分点,拉动全国出口增长3.6个百分点。其中,船舶、金属加工机床等装备制造产品出口增长超过20%。纺织服装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1027.2亿美元,增长5.9%。大宗商品进口数量有升有降,进口价格全面下跌,原油、铁矿砂、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大豆、铜矿砂和铜材进口价格分别下跌46.8%、45%、38.7%、21%、18.6%、13.9%和13.2%,这7种商品进口价格下滑拉低整体进口增速10.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206.6亿美元,增长0.4%。

(五)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占比提高,区域发展进一步协调

中西部地区进出口1417亿美元,增长1.7%,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5.7%,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15.4%,对全国出口增量贡献达54.6%,其中青海出口增长2.3倍,湖南出口增长82.8%,山西、河南、湖北、广西、重庆、云南、陕西等省区出口增长也超过20%。东部地区进出口7624.6亿美元,下降7.6%。

三、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2015年,世界经济将延续温和复苏态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经济开局平稳,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生动力加快孕育,但仍面临下行压力。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持续低速增长,风险因素有所增多,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增长动力有限,各国差异明显。美国酝酿启动加息进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地缘政治动荡加剧,给世界经济增加了新的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3.5%,增速比2014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美国经济修复资产负债表取得进展,内生动力逐步恢复,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持续向好,经济进入稳步增长轨道。欧元区仍深受失业高企和财政整固的困扰,经济增长难有明显反弹,但随着一体化进程深入推进,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下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将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日本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效力递减,结构改革前景不明,经济持续低增长。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总体仍快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印度推行改革取得成效,经济增长超过7%。但不少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美元升值背景下又面临新的资本外流压力,经济增长减速的势头短期内难以扭转。

美元升值扰动全球金融市场。随着美国经济企稳回升,美国货币政策逐步向常态回归,2014年11月彻底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一步将启动加息进程。与此同时,欧央行于2015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也在加码。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促使美元持续升值,美元资产的相对收益率大幅提高,导致全球金融市场风险溢价上升,吸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冲击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特别是前几年短期资金流入较多的新兴经济体将遭遇资金集中外流,宏观经济和财政金融稳定面临考验。

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增加全球性通缩风险。2014年下半年以来,石油等能源资源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级商品价格指数半年下跌34.5%,其中能源价格指数下跌39.5%。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是需求低迷、前期投资建设的产能释放、美元升值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内这些因素不会发生根本改变。2015年一季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初级商品价格指数进一步下跌10.2%。在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增加全球性通缩风险,欧元区消费价格指数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美国、日本通胀率也明显下滑。能源资源出口国更是深受其害,一些国家经济陷入停滞甚至衰退,企业、居民和财政收入大幅缩水,金融风险显著上升。

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增加经济复苏难度。2015年2月,德国、俄罗斯、法国、乌克兰达成明斯克协议,乌克兰冲突有所缓和,但冲突双方仍未彻底停火,紧张局势存在重新升级的可能。美国和欧盟的制裁重创俄罗斯经济,俄经济陷入衰退,市场急剧萎缩,对外经贸合作受阻,欧盟部分成员国经济也受到冲击。中东地缘政治矛盾错综复杂,近期伊朗核问题谈判达成框架性解决方案,伊核问题初现解决曙光,但极端势力的威胁扩大,也门局势又急转直下,可能威胁邻近的国际贸易航线安全。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当前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困难和挑战有所增多。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2015年以来,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生动力加快孕育。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处于预期合理区间。中国政府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结构调整,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持续向纵深推进,将破除制约市场活力和创新发展的各种束缚;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双引擎,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将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特别是积极推进新一轮扩大开放,扩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面积范围,设立广东、天津和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出台《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为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创造新的增长空间(见专栏三)。但是,工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剧,房地产市场调整加深,加大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滑,银行坏账率持续攀升,增加了财政金融风险。

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环境,2015年中国外贸特别是出口具备增长的基础条件,但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没有根本改变,挑战和压力还在增大。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部需求仍不稳固。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背景下,各国消费、投资需求普遍不振,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不足。部分跨国公司出于贴近消费市场、避免供应链过长易受冲击等考虑,从离岸生产转向近岸、在岸生产,产业链全球布局有所收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贸易深入发展。在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全球化进入调整阶段。2012年以来,全球贸易量增速连续3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2015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增速比2014年提高0.9个百分点,但仍明显低于1990年以来5.1%的平均增速,且这一预测仍面临下调的可能。2015年前2个月,世贸组织监测的70个主要经济体出口额同比下降9.1%,为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二是中国出口产业竞争力面临双重挑战。在高端产业领域,发达经济体利用科技、人才优势抢占新兴技术前沿,促进“再工业化”,开拓国际市场,已取得明显成效。过去5年间,美国出口额年均增长9%,欧盟出口额年均增长8.2%,均超过全球出口总体增速。在中低端产业领域,周边新兴经济体凭借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出台优惠引资政策,主动承接加工制造业转移,促进出口快速增长。过去5年间,印度出口额年均增长14.2%,东盟出口额年均增长9.8%。中国高端出口产业遭遇来自发达国家的更大竞争压力,中低端出口产业面临周边新兴经济体追赶,一些在华投资企业产能向发达国家回流和向周边新兴经济体分流,竞争优势有所弱化。

三是国际竞争手段花样翻新。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国家把汇率作为提振出口、刺激经济的重要工具,力推本币贬值,导致人民币被动大幅升值,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2014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6.4%,2015年一季度又升值4.2%。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风起云涌,对全球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一些自贸协定对协定外国家的产品歧视和排斥较多,形成规则壁垒,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较大,可能影响协定外国家在自贸协定成员国的市场份额。贸易保护主义依然高烧不退,贸易限制措施有增无减。据世贸组织统计,截至2014年10月中旬,20国集团正在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达962件,比一年前增长了12.4%,受影响的进口金额达7570亿美元。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监测,全球保护主义措施中超过1/4对中国出口产生影响。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外贸发展面临外部需求不振、传统竞争力有所弱化、外部限制措施增多等诸多挑战,加上国际市场份额已处较高水平、进一步提高份额难度增大,中国外贸可能保持中低速增长,且更易受市场需求变化、汇率涨跌等短期因素影响,波动更趋频繁、幅度更大。但也应看到,中国外贸发展仍具备一系列有利因素和条件。一是出口的产业基础坚实。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出口产业链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近年来装备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资本品、中间品出口有望迎来繁荣期。二是对外投资合作对贸易的带动作用增强。中国对外投资合作进入快速发展期,国际产能合作启动实施,将有力地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及零部件、工程物资等出口。三是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进出口企业转型升级意识增强,主动培育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降低了中小企业出口门槛,有利于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优势,有望成为出口的重要增长点。四是国家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中国政府坚持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见专栏四),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改善财政和金融服务,通过商建自由贸易区等方式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将有力地促进外贸发展。综合来看,在外部环境不发生大的变化情况下,2015年全年中国进出口有望实现相对稳定增长

专栏一:国家支持外贸稳定增长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贸形势,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从优化外贸结构、改善外贸环境、强化政策保障、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组织领导等5个方面,提出了16条政策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进口。继续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自动进口许可货物种类。加快培育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进口贸易集聚区对扩大进口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积极支持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扩大国内短缺资源进口,合理增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必要的一般消费品进口。结合淘汰落后产能,赋予符合条件的原油加工企业原油进口和使用资质,扩大原油进口渠道。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

(二)保持货物贸易稳定增长。做强一般贸易,提高一般贸易在货物贸易中的比重,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支持拥有知识产权、品牌、营销网络、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出口。提升加工贸易,修订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商品目录,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加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力度,形成沿海地区转型升级、内陆地区有序承接的新格局。发展其他贸易,扩大边境贸易。

(三)支持服务贸易发展。充分利用现有专项资金政策,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逐步扩大服务进口。结合“营改增”改革范围的扩大,对服务出口实行零税率或免税,鼓励服务出口。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加大对服务贸易扶持力度,支持服务贸易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

(四)发挥“走出去”的贸易促进作用。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鼓励企业采取绿地投资、企业并购等方式到境外投资,促进部分产业向境外转移。采取综合措施,支持企业开展重大项目国际合作和工程承包,带动中国装备、材料、产品、标准、技术、服务“走出去”。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品牌、技术和生产线等并购,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优化监管方式方法,提高海关查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区域性通关一体化试点,推行通关作业无纸化,加快通关速度。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实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受理,全面推进“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实现口岸部门和地方政府信息共享。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简化程序,减少出口商品检验的商品种类。整顿和规范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服务和收费,减轻企业负担。

(六)规范进出口经营秩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预警、组织、协调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防止恶性竞争,努力营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立外贸企业信用记录数据库,惩戒失信,打击欺诈,促进外贸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七)加强贸易摩擦应对。积极支持企业应对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加强贸易摩擦应对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经济贸易、国际法律专家的作用。加强贸易摩擦应对工作总体协调和部门合作,努力减轻贸易摩擦对我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完善贸易救济立法,依法开展贸易救济调查。

(八)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避险产品,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九)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加快推进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推动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直接交易市场发展,更好地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

(十)改善融资服务。进一步拓宽进出口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开展进出口信贷业务。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继续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加大对有订单、有效益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积极发展融资租赁。完善中资金融机构全球授信管理,加强与重点行业出口企业合作,稳步将供应链融资延伸到境外。

(十一)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加大对品牌产品、服务贸易、国际营销网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公司扩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进一步增加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经营主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发挥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等作用,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成本。

(十二)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负担较重地区的补助力度,进一步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适时扩大融资租赁货物出口退税试点范围。同时,加大打击骗退税力度。

(十三)支持各类外贸企业发展。加快外贸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为小微企业出口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民营、中小外贸企业发展。引导外贸企业结构调整、兼并重组、提质增效,加快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

(十四)创新和完善多种贸易平台。加快国际展会、电子商务、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等贸易平台建设。扩大“市场采购”方式试点范围。出台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便利化措施。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批发展示中心、商品市场、专卖店、“海外仓”等各类国际营销网络。

(十五)进一步提高认识。

(十六)抓好政策措施落实。

专栏二:国家采取措施加强进口

实施积极的进口促进战略,加强技术、产品和服务进口,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提高产品质量,推进创业创新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用好外汇储备,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在2014年10月出台了《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是继续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调整《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鼓励银行业加大进口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支持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企业开展进口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完善科教用品和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政策。

二是稳定资源性产品进口。完善国家储备体系,支持企业建立商业储备。支持海外投资,鼓励战略性资源回运。适度扩大再生资源进口。

三是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加快与相关国家就水产品、水果、牛羊肉等产品签订检验检疫协议,积极推动合格的加工企业和产品备案注册。支持具备条件的国内流通企业整合内外贸业务。鼓励国内商业企业经营代理国外品牌。

四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口。扩大国内急需的咨询、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进口和旅游服务进口。加强人员流动、资格互认、行业标准制订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完善与服务贸易相适应的通关管理模式。

五是进一步优化进口环节管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经率先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工作。适时调整自动进口许可货物种类,加快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商品无纸化通关试点。不断优化海关税收征管程序。

六是进一步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对进口货物实行24小时和节假日预约通关。加快推进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工作。继续完善检验检疫制度,扩大采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结果,推动检测认证结果及其标准的国际互认,缩短检验检疫时间。

七是大力发展进口促进平台。加大对国家进口促进创新示范区的政策支持,支持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完善进口贸易平台。加快出台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监管场所的作用。组织和支持举办进口展览会、洽谈会。加强进口政策宣介。

八是积极参与多双边合作。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鼓励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加工生产并扩大进口。积极签订服务贸易合作协议。加强中外贸促机构、商会间的民间交流,促进和组织企业开展贸易促进活动。

专栏三: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助推外贸增长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表明“一带一路”正从倡议逐步走向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将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为沿线国家发展和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具有较好的基础。2014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达到1.12万亿美元,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26%。初步预计,未来10年这一数字有望翻一番,突破2.5万亿美元。2014年,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5亿美元,占全国的12.2%,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到644亿美元,占全国的45.2%。中国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125亿美元和98.4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和36.3%。其中承接东南亚国家的服务外包执行金额53.8亿美元,同比增长58.3%。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具体包括:扩大相互市场开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挖掘新的贸易增长点;依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平台,扩大双向投资规模;深化各种形式的区域次区域合作,积极探讨建设新的自由贸易区;依托双边经贸联委会、混委会等合作机制,与沿线国家加强沟通,共同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让合作成果尽早惠及沿线各国人民。

专栏四:营造便利高效通关环境

2015年3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改进口岸工作政策措施,促进扩大开放和外贸稳定发展。一要在现有基础上再取消和下放一批涉及口岸通关及进出口环节的审批事项,全部取消相关非行政许可审批,不得违法设定或变相设定审批。对必要的审批要简化程序、明确标准,承诺办结时限;二要改进通关服务,提高非侵入、非干扰式查验比例,加强口岸执法政务公开,坚决取缔进出口环节违规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规范经营服务性收费,推进通关无纸化,为企业减轻负担、提供便利;三要创新大通关协作机制,加快跨区域、跨部门大通关建设,推进全国一体化通关,由“串联执法”转为“并联执法”,积极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四要优化口岸布局,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建立和完善通关管理和质量安全监管系统,为创业创新营造更为宽松便捷的环境,助力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为推进全国海关一体化和贸易便利化,海关总署于2014年7月启动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试点,9月下旬启动长三角通关一体化试点,随后在珠三角及相邻地区启动通关一体化改革。同时,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内陆地区国际大通道建设等战略部署,创新多式联运监管,把区域通关一体化扩大到内陆腹地和沿边地区。在此基础上,2015年海关总署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开通关一体化改革,落实“三互”,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深化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作“三个一”,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创新海关国际合作,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等外贸新型业态发展;简政放权,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重点精简和优化内部核批手续;进一步规范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服务性收费,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进一步提高海关查验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集装箱机检查验比例。与传统转关流程相比,通关一体化改革减少了通关环节和时间。企业可自主选择通关地点、通关方式,实现24小时报关。对于跨关区通关的进口货物,企业可以自行选择运输方式,大大缩减了物流时间和成本。这些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为广大进出口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春季  春季词条  形势  形势词条  报告  报告词条  
智库

 改革语境下的农业、农村与农民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涉农条款解读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但就农村来讲,在仍有接近7亿农村留守人口、其中近3亿农业劳动力的情况下,要保障农民基...(展开)

智库

 中国经济最让人担心的不是创新

三个重要变化最近几年新常态的提法比较多。新常态究竟意味着什么?从我们研究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新常态本质上源于一种结构性调整。其中有三个重要变化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展开)

智库

 金融政策应尊重金融规律

一、中国的金融抑制现象中国金融体系的显著特点是“重规模、轻机制”,金融体系规模很大,但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不大。如果将中国金融体系做一横向国际比较,可以发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