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需有全球观与历史观

各位代表:

大家好!

这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成立后举行的首次全国社会保障教学研讨会,它是学会为全国社会保障教育领域搭建的交流平台,旨在促进教学交流、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社会保障学科发展。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及社会学系为本次会议的召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感谢以童星教授为首的教学委员会特别是具体承办会务的丁建定教授团队为会议举行付出的心血!还要特别感谢教育部高教司张爱龙司长专程到会指导!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是在有关各方支持下成立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建设的学术家园。在筹备学会的阶段,我们就确立了学会应当肩负四大使命,即促进社会保障理论繁荣、助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动社会保障学科发展、参与社会保障国际交流。学会成立半年来,完成了一系列的登记手续,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建立了内容日益丰富的门户网站,并同时在上述四个方面发力。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会议,包括第八次东亚地区的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保障研讨会、深化医改与“三医”联动研讨会、首届全国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共同在韩国首尔主办了第十一届社会保障国际论坛,以及今天在此举办的全国社会保障教学研讨会,下半年还将在北京举行养老服务业发展高层研讨会和社会救助国际研讨会、在德国举行中欧养老保险研讨会等。我们有组织地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调研,包括与全国政协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合作开展医改调研,与中国红十字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合作开展养老服务业调研,组织团队开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保障调研及有关残疾人事业的调研,多个调研组成员到北京、山东、广东、浙江、江苏、湖北、重庆、新疆、贵州等开展了前述专题调研活动,取得了极有价值的资讯与成果。这些活动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特别需要提到的,学会编印的《工作简报》与内部资料《民生专报》(1-4)得到了多位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与重要批示,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资政功能正在得到发挥。目前,学会正在计划推进系列社会保障理论与学术建设工程、围绕社会保障领域中的重大改革任务为决策层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强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我们相信,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作为全国社会保障学界的综合平台和所有参与者共同建设的学术家园,一定能够担负起自己的使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在此,我还想就社保改革与大家分享三点看法:

1.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已经进入关键期,特别需要理论学术界理性建言。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虽然要迟于经济改革,但也已经近三十年了,但过去一直是地方为主推进的“摸着石头过河”式探索,长期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国家层面的统筹明显不足,以致于每个社会保障项目在各地改革试验中的模式创新层出不穷,出现了世界罕见、也被国内学者津津乐道的社保模式异常繁荣,这在改革初期可以理解,但长期如此则是一种乱象,它的直接后果就是任何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都无法凝聚共识,任何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都无法快速进入成熟、定型的阶段,从而也无法为全体人民提供新的稳定的安全预期,这是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成就巨大却又无法让人信任的根本原因。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新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快地让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或者至少是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理性地进入制度定型期,它的追求目标是构建成熟的既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客观规律、又能够适应中国发展变化中国情、还能够真正为全民提供稳定安全预期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与“摸着石头过河”年代相比,新时期深化社会保障改革不仅需要更大的改革勇气,而且更需要理论智慧与决策理性。因为现在的改革所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的利益格局也更加复杂,既有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更有以往渐进改革中形成的不成熟甚至是有明显缺陷的路径依赖。因此,在现阶段社会保障这一重大制度安排面临最终选择与决策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知识精英、政治精英具备良知和促进公平、维护大局的意识,有对国家与历史的责任担当精神,理性建言,理性决策,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关乎全民切身利益与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关乎国家全局与长远发展,当前特别需要吸取以往的一些教训(如集体企业养老保险等),防止犯方向性错误。社会保障学界因能够影响舆论、也能够为决策提供服务,责任特别重大。

以德国为例,东西德统一事实,揭示学者与政治精英的良知、公平与大局意识。

2.在制度变革步入成熟、定型时期,特别需要把握好理念优于制度制度优于技术的发展思路。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学界越来越重视技术、数据、模型等,这是学术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但同时也存在着忽视理念、轻视思想的倾向,甚至有些研究成果完全忘却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制初衷,忘却了社会保障与生俱来的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团结的本源职责,忘却了社会保障改革的出发点。当前在大众媒介与学术刊物中,就不乏将个人得失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将局部利益优于国家与全局利益进行考量、用利己主义取代集体主义的取向。这种倾向完全有可能将弥补个人或家庭保障不足的公共社会保障制度引向难以自我承担的个人负责下的私有化,完全有可能将主要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社会保障制度引入过度市场化的泥潭,最终使社会保障制度陷入不确定之中,从而也就无法再担负起为全民解除后顾之忧、提供稳定安全预期的重任。因此,我多年来一直强调,在社会保障领域必须确立理论优于制度制度优于技术的改革与发展思路。在此,不是说技术不重要,而是理念更重要,至少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关键时期是如此,因为只有树立科学的社会保障理念,才可能设计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只有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优良的技术方案才会全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否则,就可能南辕北辙,偏离正常与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在科学的社会保障建制理念中,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至关重要。在判断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优良时,首先应当问一问:它能否为全体人民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是否建立在互助共济的根基之上,因为互助共济是稳定安全预期之根本所在。除了精算平衡、追求效率,我认为社会保障学界更应当关注和重视这一制度应当具备并实现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即公平无价、尊严无价,政治追求、分配正义、社会团结、集体文化、国家安全等无价,社会保障制度维护这些正向的价值观、发展观,具有这样多的很难用个人收益、经济效率来计量的内涵,正是它的可贵品格所在。社会保障学者与社会保障专业教育,难道不应当自觉地维护这些可贵的品格么?

3.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时,特别需要有全球观与历史观。全球观讲的是宽度,历史观讲的长度。没有观察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宽度,难以辨识制度的优劣;没有考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长度,无以把握这一制度成败的真假。一方面,以他国为镜,可以发现社会保障发展的普适规律即客观规律,而尊重普适规律是让改革少走弯路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做法与经验,但并不是所有国家的东西都可以照搬,也不是所有国家的做法都可以借鉴,借鉴的重点同样需要看是否符合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规律,是否真正经历过历史长度的检验,是否能够与中国的国情相融合。我就一直主张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应当远学德国、近学日本,德国最有资格说社会保险制度的优劣,最有资格证明社会保险制度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日本与我国具有相同的文化渊源,从而对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最具借鉴价值。不仅如此,德、日都是大国,大国自有大国之道,而大道至简,在很多方面都会有更多的共性。另一方面,以历史为镜,可以汲取前人智慧,更可以避免重蹈失败或失误的教训。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一直柔性传承的政府主导、家国一体的社会保障传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汉唐盛世都与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密切相关,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许多可以启示今天的经验,也有许多深刻的教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都是如此。时间愈长,结论便愈清晰。因此,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不能搞成“短平快”的工程项目,而是需要从长计议、从全局计议。很显然,当前在这些方面还做得不够。强调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必须有宽度、讲长度,其实是要尊重制度的客观规律和尊重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国情,不以规律为由脱离国情,也不以国情为由扭曲规律。

我国的社会保障发展已经驶入了快车道,制度变革更是从长期试验性改革状态进入了走向成熟、定型的关键期。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改革还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在加速、新自由主义在泛滥、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环境更加复杂,再加上城市化的冲击、传统路径的约束以及现行制度的一些内在缺陷,深化改革的任务异常繁重。在全面深化我国社会保障改革进程中,特别需要调动市场资源与社会资源,以壮大这一制度的物质基础,但也要防止市场化变成市场教、拜物教,改革不能忘记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初衷,而是为了完善这一制度体系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在坚守社会保障制度互助共济根本的基础之上,不断优化制度体系的结构,确保主体各方的责任得到更加合理的分担,理性促使其持续发展,以为全民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实现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团结、增进国家认同与公益意识、维系经济社会长期协调发展的多重目标。

希望我国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早日成熟、定型,不仅能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世代幸福提供可靠的保障,而且可以为当代世界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正面的示范。希望我国社会保障学界为此贡献大智慧,社会保障教育界为此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注:

本文为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全国社保教学会议上的致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历史观  历史观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词条  特色  特色词条  制度  制度词条  
智库

 金砖四国神话终结?

金砖四国(BRIC,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崛起是否已经终结了?从某个层面来说,现在问这个问题似乎相当怪异,特别是考虑到金砖五国(BRICS,上述4个国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