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JD模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有效举措

JD模式是“节地城市模式”的简称。我国推广JD模式,能够破解城市发展中诸多难题:有效消除城市病;城建用地和城建投资节约90%左右,每年约可节约400万亩城建用地和2万亿元城建投资,从而确保耕地安全、消除地方债务风险;每年多建约1200万个停车位,实现社会急切需要的、停车位供给侧结构性的彻底改革;对GDP的贡献每年约4.6万亿元,相当于2015年全国GDP的6.5%;每年消化约0.75亿吨钢铁和1.34亿吨水泥的过剩产能。采用JD模式建设155平方公里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可建成人口容量达800万的城市,消除城市病、全面疏解老城区人口,同时,也可采用JD模式改造老城区。

节地城市模式,简称JD模式,它能实现城市高度集约且高度宜居。本文先对JD模式的科学性进行讨论,然后对推广JD模式破解城市发展中难题的若干方面进行说明。

笔者曾在城市模式领域出版过70万字专著《城市模式学》,揭示并非如传统城建理论所提及的只有现行的一种城市模式(关于这一点,美国名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指出“传统城建理论会导致城市被摧毁”),实际上,供选择的城市模式多达105种,JD模式是其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优化的城市模式,对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城市来说,采用JD模式可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难题。

JD模式试点地块实景照片

JD模式兼具实用性与科学性

JD模式能够完全实现“人车分流”,将甚至包括水榭在内的绿化整体置于地面上方的架空平台上,即绿化部分位于地面架空平台的表面,架空平台下方的空间专供汽车行驶与停放。与现有的城市相比,JD模式中,“人在上、车在下”,各得其所、互不干扰,不会发生汽车与行人、骑车人相撞或者行人骑车人阻碍汽车前行的问题。此外,JD模式还可将停车位密度提高约15倍,据此建成的城市将不存在停车困难的问题;而且机动车道路皆为没有行人和自行车的快速路,与现行城市相比,通行能力提高约4倍,不会发生交通拥堵。

从以上JD模式交叉路口断面示意图,可以看到完善的绿色交通系统:①具备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小汽车等四套独立的道路;②步行及自行车出行安全、舒适;③步行通过楼梯直接到达上下行公交车共用的站台,乘坐公交车既便捷又减少隐患;④上下两层的公交车通过楼梯换乘,实现了换乘的快捷和安全;⑤出行全过程遮阳蔽雨。

此外,JD模式还可以用于改造老城区交通,简单易行且能够解决多种问题:①地面道路中央分隔带上方设纵向高架步行、自行车道路,并通过横向通道及楼梯与路边人行道连通,形成与机动车交通全面分离的安全舒适的步行、自行车道路系统;②上述的纵向高架步行、自行车道路设楼梯直通其下方的上下行公交车共用的站台,乘坐公交车既便捷又安全,自动实现公交优先;③出行全过程遮阳蔽雨;④提高了地面道路机动车通行能力。

JD模式能很好地适应汽车时代

在国土资源部推动下,试点实践已表明JD模式能很好地适应汽车时代。具体表现为:消除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将户外环境打造成完全没有汽车的、绿化率达70%的大花园,人居环境彻底改善,居民犹如住在公园中,环境清新、宁静、优美、安全,被《光明日报》誉为“宛如洋溢着现代都市风情的世外桃源”;由于完全消除了人与汽车的冲突,人均城建用地仅18平方米,且不蔓延,因而,与汽车拥有率达到饱和后严重蔓延的现行城市模式相比,JD模式中的城建用地、城建投资、车均油耗和尾气(指燃油汽车)均减少90%左右。

JD模式的科学性获广泛认同

国研中心、国土部、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召开了两次研讨会,会议建议试点后推广JD模式;北大、清华、同济、浙大、上海世博会论坛、展望城镇化之路的中美论坛、世界工程师大会等,均邀笔者就JD模式做学术报告;国开行董事长陈元(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铁道部前部长傅志寰院士、同济大学前校长吴启迪、前国土部副部长贠小苏、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前理事长厉有为、试点时任长沙市副市长徐湘平、中国系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浦再明、清华大学前教务长规划系教授李康、北工大交通工程系主任任福田、国家畅通工程专家组专家段里仁等12位深入研究过JD模式的人士,为《城市模式学》作序,支持JD模式推广。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杨晓光指出,“我们大学几乎拥有建造一座城市的所有学科和专业,但各个学科整合不到一起。JD模式完成了这个整合,这正是解决城市问题所需要的”。资深人士丁朝模指出,“全球推广JD模式,人类社会将进入无城市病新时代,进入城市建设不再透支资源资金环境的新时代。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上看,JD模式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

国际社会业已认识到“城市模式必须变革”。2009年国际展览局在上海世博会筹备会议向各国呼吁“面对21世纪的诸多挑战,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创造出城市模式,这是上海世博会的使命之一”。JD模式成为上海世博会展出中的城市模式之一,在此领域我国领先于发达国家。

现行城市建设出现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很多现行城市模式并不适应汽车时代,现实与国家建设紧凑宜居城市背道而驰,城市病爆发且迅速蔓延,人均城建用地1980年为26平方米,2014年已增至145平方米。如此下去,在今后城市人口约增加1倍、汽车约增加4倍的情况下,城建用地可能增加约20万平方公里、耕地减少约3亿亩、城建投资增加100多万亿元,约10亿人会陷入城市病梦魇之中,发展将面临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而JD模式的实行有利于缓解甚至消除现行的城市病,规避现行城市病的严重危害,值得大力推广。

推广JD模式有利于破解城市发展中的难题

消除城市

城市病是伴随汽车出现而产生的。城市病的根源在于沿袭了马车时代“地面上人车混杂”的城市模式,这种城市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已经不能够适应汽车时代的发展需求。

相比之下,JD模式可以完全适应汽车时代,能消除城市病,如试点实践已证实的那样,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汽车因进入城市而丧失效率,城市因汽车普及而丧失和谐宜居”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JD模式彰显了城市和谐原理,借用中国古老的五行理论进行类比,人与汽车混杂在一个空间中视为“相克”,如JD模式那样分隔在两个空间中可视为“相生”;“相克”是城市诸病之源,“相生”是城市和谐之本。

实现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需要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的条件。在软件方面,需要以人为本的政策;在硬件方面,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遵循以人为本政策,并采用破解城镇化中“资源资金环境约束”的JD模式,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2012年国土资源部胡存智副部长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城镇化专题研讨班”授课中介绍了JD模式试点成功情况,对JD模式在破解城镇化面临的资源、资金等约束方面予以充分肯定。

实现停车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停车位的短缺,已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停车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迫在眉睫。

按照2015年全国住宅竣工的面积估算,全国每年新建约1000万套住房。从发展上看,要消除停车困难,每户需两个停车位,每年需配套建设约2000万个停车位。而目前每年建设的停车位不足800万个,停车位缺口达1200万个。

沿用现行城市模式,市区平均约每500平方米的面积上才能分配1个规定停车位,很难实现停车位的供给改革。而采用JD模式,市区平均约每30平方米的面积上就有1个规定停车位,可满足每户两个车位的要求,全国每年可多建设1200万个停车位,完全弥补上述的停车位供给缺口。因此,推广JD模式,能够实现停车位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有利于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停车难”问题。

拉动经济增长

根据估算,首先,停车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年对GDP的贡献约2.16万亿元。按每个停车位的产值18万元计算,前述的每年1200万个停车位的产值约为2.16万亿元。

其次,新建住宅面积增加每年对GDP的贡献约1.96万亿元。推广JD模式城市模式变革,全国约80%的房地产工程将通过老城区土地二次开发进行,如此,拆迁户的回迁和由此而释放出的住房改善性需求,将使全国每年新建住宅面积增加20%左右,即增加约1.7亿平方米,对GDP的贡献约为1.96万亿元。

最后,每年节约城建投资约2万亿元,可用于增加GDP约0.5万亿元。由于采用JD模式每年可节约2000多平方公里的城建用地,将同步节约城建投资约2万亿元。这2万亿元可转用于调整产业结构并有合理回报的“有效投资”,假定此举每年对GDP的贡献约0.5万亿元。

以上三个方面合计,每年对GDP的贡献约4.6万亿元(约相当于2015年全国GDP的6.5%),这个贡献可以连续维持20年以上。如果JD模式推广在开始的头三年中逐步展开到位,每年约可拉动GDP增加2个百分点。

消化过剩产能

首先,前述的新建住宅面积的增加,每年需0.19亿吨钢铁、0.36亿吨水泥。如前述的推广JD模式,将使每年住宅建筑面积增加约1.7亿平方米,按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消耗0.11吨钢铁、0.21吨水泥计算(根据资深建筑造价师唐云翼提供的数据),估计每年多消耗约0.19亿吨钢材、约0.36亿吨水泥。

其次,停车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年需0.56亿吨钢铁、0.98亿吨水泥。如前述的每年增加1200万个停车位的供给,车库建筑面积增加约4亿平方米。按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消耗0.14吨钢铁、0.245吨水泥计算(根据资深建筑造价师唐云翼提供的数据),估计每年多消耗约0.56亿吨钢铁、约0.98亿吨水泥。

根据以上两项合计,每年可多消化约0.75亿吨钢铁和1.34亿吨水泥的过剩产能。这项产能消耗可维持20年以上。

避免三大危机

JD模式的试点实践表明,我国推广JD模式,将消除城市病;每年约可节约400万亩城建用地、2万亿元城建投资;在城镇化全过程累计约可节约100多万亿元城建投资、3亿亩土地。因而,可有效避免城市病危机、耕地保护危机、地方债务危机。

每天节约1万亩城建用地和50亿元城建投资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的数据推算,我国推广JD模式的每一天,与沿用现行城市模式相比,约可节约1万亩城建用地,同步地约可节约50亿元城建投资。

实现住宅用地供给侧根本性改革

由于JD模式人均城建用地仅18平方米,住宅建设用地由现在的供不应求,将转变为供大于求,实现土地供给侧结构性的根本改革,影响将极为深远。在推广JD模式不再需要土地财政的情况下,利用土地国有优势,通过有差别的土地供应和税收政策,形成豪宅、中等收入层住宅、低收入层住宅等三个不同价格水平的房地产市场,从而彻底理顺房地产市场、解决低收入人群购房问题、解决高房价软着陆问题。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再分配的一个方面。

避免城市内涝

市区裸土地面占40%,雨水下渗优于现在城市。人口密度提高6倍而使每个组团面积小、排水管网长度短,雨水外排速度快。有条件将每个组团地面标高提高1.5米左右。占每个街区面积约40%的地面花园周边设1.5米左右挡水墙,特殊情况下,排不及的雨水可暂时存储在地面花园,逐渐下渗和排放。市民日常生活、步行自行车道路、应急汽车道路(消防车道)等,均在高于地面约6.5米的架空平台上,即使遭遇洪水,市民的日常生活和交通仍可维持。

JD模式的实践预期:北京城市副中心令人憧憬

北京155平方公里的副中心,采用JD模式可建成人口容量800万人的无城市病的组团式城市,且人均城建投资节约90%左右,按副中心800万人计算,可节约城建投资5000亿元以上。

副中心的800万人口容量,为全面疏解老城区人口、为将北京市改造为城市群的空间布局调整,创造了条件,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北京城市面貌。与此同时,采用JD模式改造老城区交通和需要拆迁改造的片区(JD模式同样适用于老城区成片改造),估计8-10年,北京市可实现基本消除城市病,成为宜居的新一代特大城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词条  举措  举措词条  难题  难题词条  有效  有效词条  模式  模式词条  
智库

 为什么说公有制是共产党执政基础

公有制经济的兴衰成败,就是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做大做优做强国有经济,才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搞好宏观调控,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 国有经济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体制...(展开)

智库

 贤能政治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

贤能政治的含义是设计一种政治制度,挑选能力超过平均水平的政治领袖做知情的、道德上站得住脚的政治决断。也就是说,贤能政治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政治领袖有超过平均水平...(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