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当震毁小村“遭遇”联合国

        四川广元马口村,是国务院扶贫办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灾后重建的19个试点贫困村之一。在“重建更美好、更绿色的生活”的理念下,联合国在当地援建了垃圾分类回收、清洁能源、人畜分离等基础设施,也鼓励着村民发扬基层民主,自主规划重建,管理重建资金。

        不过,这些“国际经验”,令亟待重建的村民们觉得跟自己的生活“有点远”。

        据悉,马口村的经验成熟后,将被推广到整个震区范围内的4834个贫困村。

        “知道咱们村跟联合国有什么关系吗?”在四川广元市的马口村,记者问村民们。

        有人说,“是啥子爱心工程嘛”,也有人摇头说“不晓得”,最靠谱的回答来自马口村二组一名正在给自己房子砌墙的村民,他停下手上的活,站在二层,很有把握地跟南方周末记者说:“知道知道,来过的,有个孟加拉人……”

        2009年5月13日,川震周年之际,这个叫南书毕(Subinay Nandy)的孟加拉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国别主任,与国务院扶贫规划财务司司长徐晖和其他工作人员一同来到马口村。这里是国务院扶贫办和UNDP灾后重建的19个试点贫困村之一。

        村民们对去年9月的援助项目启动仪式记忆犹新。那次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加之坡陡弯急,汽车几难行进。村支部不得不发动大批群众用煤渣铺路,艰难地把联合国的客人接到村中。“他们(联合国人员)都很受感动。”马口村所在的三堆镇书记左家友说。而据马口村支书王宪烈介绍,截至目前,此项目为马口村带来援助资金123.5万元人民币。

干净的分类垃圾箱

 

        几天前,马口村“灾后重建指挥部”,也就是村支书王宪烈的家,门口还堆放着七八只可以用来分类回收的垃圾桶。桶上印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环保部捐赠”的字样。

        所有的桶都空着,很干净。王宪烈告诉记者说,教会村民们进行垃圾分类处理还需要一段时间。

        UNDP强调,重建不是回到过去,而是重建“更美好、更绿色”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使用清洁能源等,也一直是联合国在中国不遗余力推广的理念。

        所以在马口村,UNDP参与的项目包括污水处理池建设、垃圾分类填埋工程、沼气清洁能源运用等。

 

        但一些村民觉得,这些处理垃圾的东西“不实用”。二组一对正在自己建房的夫妻告诉记者:“有些垃圾我们用来当肥料,其他的就扔在沟里。”他们说,自己更需要帮助的是建房资金。

        村支书做着村民的思想工作。“项目让我们村在半年里发展了20年。”支书召集村民们开会时说,“要不是这些援助,你们知道啥子叫生物发酵?啥子叫人畜分离?”

        “我完全能够理解,因为我来自一个贫穷的国家。”联合国官员南书毕对本报记者说,就像人们很穷的时候,你对他说,砍树会破坏环境,他一定不会听你的……但筹钱建房还是搞垃圾分类,这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我想我们需要更多沟通。”

        当地一位干部也私下向记者表示,联合国的一些概念,离中国农村和贫困地区的现实“有点远”。“城乡环境整治工程,太强调环保之类的,有点冲淡‘重建’的主题。”他说。

        但UNDP恢复重建和灾害风险管理项目经理方向阳觉得,“原来,环境保护主要就是保护城市”,他对本报记者说,“不过,我们现在和中国环保部合作,正是在探索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路径。”

        5月13日当天,干净的分类垃圾桶被分散放置到全村各处,支书家门前换成了重建成果的展板。

        重建成果包括了通进村子的水泥公路。这天又下起了大雨,但是村民们不再需要用煤渣铺路,迎接贵客了。

村民自主决策的“马口样本”

        三堆镇副镇长赵怡霖告诉本报记者,去年9月以来,“区里、市里、省上、全国各地”的领导和媒体都来这里参观过。

        大家共同的兴趣点,是联合国提倡的“参与式”重建规划,即村民“民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重建模式。

        “这个评价很高。”马口村支书王宪烈颇有些得意地说,“因为这一点,我们成了‘马口样本’,全国都知道马口村了。”

 

        去年7月16日,王宪烈召开村民大会,会上成立了“灾后重建领导小组”,自己任组长。领导小组又下设4个组:施工组、物资保障组、资金管理组和监督组。4个组都由村民代表组成,每组4到7人。重建工作由他们分工合作。

        “凡是来的,都说我们组织得好。光靠政府拿钱是不行的,必须发挥老百姓的主体作用。”王支书说。

        52岁的村民王洪建记得,那天的村民大会上,大家列出了23个重建项目。“每个人都发张纸,认为目前我们都应该先做哪些事就打个勾”。就这样,村民们对马口村的重建规划进行了投票,村中负有灌溉任务的山坪塘的整治工作被排在了首位。

        UNDP民主治理与艾滋病防治处处长王晓军尤其注意到,在UNDP提供的20万元人民币的小额贷款基金到位后,“资金管理组”就综合了村民意见,制定了“贷款细则”。

        在联合国的南书毕看来,把村民当作主体而不是客体,是马口村最好的“国际经验”之一。“这种村民自治、民主决定的办法是非常有效的。”他说。

        分歧只是在于,村支书王宪烈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国际经验”,他说组成4个小组是他在联合国的项目来到马口前自己想出来的。“灾后重建没有组织是干不好的,”王宪烈说,“重建这个话好说,做起来不容易。”

        当然,村民们对支书的“民主举措”也有微词。比如就有人提到,去年的村民大会,村支书王宪烈说,“赞成王洪建当监督组成员的举手”。很多人说好,举手表示赞同,于是王洪建就当选了。至于具体有多少人举手支持他,王洪建自己也弄不清。村里的文书刘应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选村书记和妇女主任的时候才要投票。”

        即便如此,王晓军依然觉得,对马口村的民主重建模式,“UNDP既有热情,也有耐心”。王晓军说,联合国对该村的“基层民主实践”起的作用,就是“观察”与“鼓励”。

        同时王宪烈支书也强调,政府还要起引导作用,“没有他们的引导,最后村民轰轰烈烈的运动还要失败的”。他认为,马口经验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马口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起的比较好……真正是‘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我们不设时间表”

        尽管UNDP在这里参与的灾后重建项目已经涉及道路建设、小额信贷、福利院、养殖小区等方方面面,他们与当地村民的直接交流还并不顺畅。

        5月13日午后,国务院扶贫办、UNDP的官员,和该村的妇女主任、资金管理组的组长、村里的文书等代表座谈。官员们鼓励村民们说说具体的问题,提出批评的意见,而村民代表们总是微笑不语。

        不过,从当地干部到马口村民,在记者问到目前的困难时,他们都提到了资金和人力的缺乏——该村约有一半的劳动力长期在外务劳,遍布辽宁、北京甚至新疆各地。

        只是,记者问及一名村干部有不同意见会不会直接告诉南书毕,他笑着说:“我不会英文,讲了南书毕也听不懂啊……”

        南书毕则希望项目的进度能再加快一些。“现在我们所做的毕竟只是在这19个村,而没有照顾到其他,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说。

        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何晓军也向本报记者透露,马口村的经验成熟后,国务院扶贫办将与UNDP合作,把这种基层民主重建模式,推广到整个震区范围内的4834个贫困村。

        但同时,南书毕说,垃圾分类等问题就像要勤洗手一样,是行为习惯的问题,不像建房子这么快。“改变人们的思想是要花时间的,我们不设时间表。”

        从去年9月算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国务院扶贫办合作项目的期限是两年,总金额为536万美元,其中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资金和加拿大政府资助的大约165万美元。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28380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当震毁小村“遭遇”联合国  联合国  联合国词条  小村  小村词条  遭遇  遭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