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益界应对“金融寒冬”的三个样本

        席卷金融机构的金融风暴旋风已经吹向实体企业,而现在,公益机构亦被卷入其中,未能幸免于难。欧美几大公益组织先后削减公益支出以应对筹款困境。

  在中国,慈善基金会也纷纷感受到即将到来的慈善“寒冬”。对于第一次经历金融危机的慈善机构,应对首款困境,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都是全新的议题。与此同时,一些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纷纷表示,不会因为经济困境而削减公益支出,对于外企来说,金融危机是一时的,企业形象却是长久的。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做好项目破解募款难

  公益时报记者 宋 扬

  身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国内发展部部长的葛振江,已经明显的感受到金融危机对公益组织的影响。

  11月30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与多个机构合办的“房地产慈善之夜”在北京举行,晚宴中,主办方以拍卖的形式筹集善款,用于救助西部农村地区的贫困母亲和城市下岗母亲,慈善晚宴最终募集善款总计96.3万元。

  这是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第三次举办“房地产慈善之夜”,而此前的每次“房地产慈善之夜”募集善款的额度都在200万元、300万元之间。

  “以往我们只是在北京的房地产界内募款,每次参加晚宴的人数大概是4、500人,而今年慈善晚宴面对全国的房地产商,参会人数规模达到800人,但最终筹集善款的额度反而比以前少。”12月11日,在基金会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办公地点,与《公益时报》记者谈起慈善晚宴的筹款情况,葛振江还是露出失望的表情。

  以不变应万变

  “金融危机对非营利组织的冲击是非常大的。”葛振江坐在沙发上,双手一摊,他背后的墙上挂满了基金会获奖的奖状。

  今年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与全国住交会合作举办“房地产慈善之夜”,葛振江本预料筹款额度会大大超过往年,但没想到,最终的善款还不到100万元,显然面对慈善捐赠,企业家们并没有表现出以往“一掷千金”的豪迈。

  葛振江认为,目前公益组织所遭受的冲击并不是来源于企业本身收益的减少,而是企业在“金融危机”的氛围中不敢行动。葛振江并不觉得经济界真正面临“寒冬”了,企业本身的收益可能并没有减少,但是“寒冬”的氛围让企业家们都紧缩腰包,不敢出手。

  “就像2003年的SARS一样,自己并没有感染,但是那种氛围会让每一个人恐慌。”葛振江说。

  虽然,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已经完成本年度的筹款任务,但是对于即将到来的2009年,却忧心忡忡。“明年对每一个非营利组织来说都是一个大挑战。”

  而如何应对挑战,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要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销售自己的产品,无外乎扩大宣传,做各种品牌促销活动,以争取消费者。面对2009年诸多不利因素,慈善组织要筹集善款,是不是也要加大宣传,多做项目呢?葛振江的观点是,公益组织心态上要“以不变应万变”。

  “金融危机只会导致企业和个人的捐赠行为缩水,而人们的捐赠意识是不会缩水的,而公益组织的公益品牌也不会缩水的。”葛振江说。

  在捐赠意识不缩水,公益品牌不缩水,而捐赠行为缩水的状态下,“公益组织的心态无疑是最重要的”。

  葛振江非常喜欢一句话,“从来没有什么胜利而言,挺住就是最终的胜利。”而对公益组织来说,在即将到来的2009年,坚持住无疑是最大的胜利。

  “任何事情都是两面性的。”投身公益事业十几年的葛振江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经济环境好的时候,未必就是公益组织最好的时候。经济环境好,企业可能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经济形式不好的时候,收益率低,企业反而可能控制投资规模,拿出闲置资金做善事。

  做好项目才是根本

  今年11月初,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在福建省召开会议,推广福建漳州运行“幸福工程”的先进经验。这正是该基金会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之一。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对于公益组织来说,公益项目无疑是决定公益组织生存发展的关键。

  “现在这个时候,正好是各个公益组织梳理自身项目的好时候,重新审视公益项目的优势、劣势,找到新的突破点。”葛振江说。

  年底是各基金会做明年发展规划、筹款计划的时候,葛振江和同事们最近几次开内部研讨会,研讨目前的状况下,明年做什么、怎么做。

  “说到底,做好公益项目是公益组织的根本。完善项目管理,提升善款利用率,才是提升公益组织竞争力的最佳策略。”葛振江说。

  当筹款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无疑是公益项目“优胜劣汰”的时机,也是各公益展示自身运作项目能力的最好时机。

  近几年,各公益组织都开设了大量的公益项目,一个组织的公益项目可能同时涵盖助学、助医、扶贫、环保等各个领域。一个公益组织的公益项目应该“专业化”还是“多元化”也一直是业内争论的焦点。而竞争的慈善市场无疑是考验公益组织的最好时刻。

  开发公众募款资源

  “以往公益组织和企业结合的特别紧密,但现在正好是开发公众募款资源的契机。”在葛振江看来,金融危机正好是开发公众募款资源的时刻。

  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大,对个人影响小。如果一个公益组织、公益项目是依赖企业捐赠,那么受金融危机影响就非常大;但如果是主要面对公众筹款,那么现在受影响就非常小。

  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公益组织大部分善款都来自企业捐赠,公众捐款只占公益组织收入的很小一部分。慈善很大程度上扮演着财富从少数“富人”转移到社会最弱势的群体中的角色。

  纵观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和少数富人的捐款,只占社会总捐款很少一部分,善款大部分依赖于公众的个人捐赠。这固然与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有关,即中产阶层人数多,这些人是慈善捐赠的最主要力量。而在中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一个“中间阶层”也正在崛起,这些人将来必定成为社会慈善捐赠的最主要力量。而现在正是开发这一阶层慈善捐赠资源的最好时候。

 

 

  多样化筹资方式降低风险

  做投资的人都知道,要分散自己的投资才能降低风险。将资金按比例分别投入到高风险、高回报,中风险、中回报,低风险、低回报的项目中,这样才能做到旱涝保收,而不是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一根稻草上。

  对于公益组织来说,也是如此。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的“幸福工程”有三大宗旨:“治穷、治愚、治病"。因此,除募集善款外,“幸福工程”同时募集各种物资救助贫困母亲,比如帮助贫困母亲治病的药品、帮助贫困母亲脱贫的车辆等等物资。

  “金融危机导致社会需求减少,企业产品销售少,库存积压多,那么企业明年做公益就十分可能选择向公益组织捐赠企业产品的方向。”葛振江表示,募集物资可能成为明年公益组织筹款的突破口。

  “最近就有企业联系我们,有意向捐赠一批车辆用于帮助贫困母亲脱贫,在筹集物资方面,我们明年会加大力气。”葛振江对2009年的募款形式,还是十分乐观的。

 

 

  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2亿元捐建计划的机遇与挑战

  公益时报记者 于佳莉

  12月中旬,北京深冬寒意颇浓,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以下简称“华侨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奇刚开完党组会议,又马不停蹄的赶回位于东城区北新桥的办公室。在接任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秘书长一职六个多月以来,刘奇每天几乎都处于这样的“奔波”状态。在这样一个灾难频发的关键时期上任,如何把基金会作大作强,提高基金会募款能力,有针对性地执行公益项目,无疑对他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有针对性地开展公益项目

  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是由中国侨联发起,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多年来,在海内外侨胞中有着较高的威望。然而,面对当下的金融危机以及灾后援建,华侨基金会将如何利用已有的公益品牌效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成为刘奇上任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

  “面对此次地震,华侨基金会主要设计了北川中学计划。”刘奇接受《公益时报》采访时表示,全世界是通过北川了解了四川地震灾情的,因此,北川中学的重建,客观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也是灾后重建第一个正式启动的项目。接着,他向记者娓娓道来该计划最初的设想。

  当了解到北川中学伤亡和损毁的惨烈状况后,侨界人士多次致电致函中国侨联,表达参与援建工作的迫切心情。紧接着,侨联积极联络有关部门。5月底,与四川省委、省政府及国家有关部门联系。7月初,一大批侨界企业家和知名人士在侨联组织下赴北川县城、北川中学考察。当置身受灾现场、目睹震后惨状、聆听灾情介绍后,考察团全体成员的心灵无不受到极大震撼,情不自禁联名给总理写信,提出了希望中国侨联牵头组织广大侨胞、港澳台同胞援建北川中学的强烈愿望。

  “在这种情况下,侨联就拿到了这个项目。华侨基金会负责筹款。”刘奇说。据悉,新北川中学校址选在四川绵阳板凳桥一带。学校将在2010年9月1日前建成使用,学生规模5000人以上,占地面积200多亩,预计建设资金超过2亿元人民币。如何在短时间内募集到2亿人民币,这对刘奇又是一次考验。

  “压力肯定是有的,”刘奇缓了一口气说,“再加上北川中学项目任务很紧迫,这对基金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基金会原有的公益项目要持续开展下去,另一方面,北川中学的资金也需要及时到位。

  为了更好发挥华侨基金会的作用,刘奇为此动了不少脑筋。“以前,基金会的捐赠人基本都是‘老客户’,长期以来形成了点对点的捐赠模式,没有把华侨基金会全国公募的性质发挥出来。通过这次地震,我们收到了不少陌生人的捐赠,在这种情况下,基金会开始了点对面的募款方式,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募集的能力。”为此,刘奇提出了“两个一”的筹款方式,即倡导国内侨眷为灾区重建捐赠1元人民币,港澳台同胞捐赠1美元。

  此外,为更多吸引侨胞支持灾后重建工作,援建北川中学,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相关法律、政策规定,根据《中国侨联援建北川中学的意见》,出台了援建北川中学奖励办法。

  目前,援建北川中学已经成为全国侨联重点部署的重要工作。刘奇相信,凭着全国侨联组织的共同努力,北川中学计划一定会保质保量完成。

  困境中公益品牌更值得信赖

  像华侨基金会一样,迫于社会的需求目前国内很多基金会的重点工作转移到了灾后重建的许多项目,为重建量身定做的各种公益项目也陆续的进入灾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基金会之前执行公益项目的持续性表示了担忧,尤其是资金链的断截。

  “之前的项目肯定会持续下去,不会中断。”刘奇告诉记者,华侨基金会打造的公益品牌项目――侨心小学等一系列项目在华侨中已经建立了很高的知名度,“很多侨胞还是愿意参与到之前的项目,毕竟这些项目成熟度比较高。”

  由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发起的"侨(爱)心工程"是公益界的品牌项目,包括捐建侨心学校,资助科教项目,资助贫困学生三个项目。该项目运作七年来,华侨基金会直接组织获捐款接近1亿元,项目受益面遍布全国30个省(区),408余所侨心、爱心小学屹立在西部及贫困地区,一批科教项目建成,数万贫困学生得以资助,20多万学子受益。在侨胞意识中,侨心小学已经成为了他们值得信任的公益品牌。

 

 

  危机中的机遇与挑战

  2008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先后经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人民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然而在无情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显现了空前的团结,2008年,国内捐赠善款总额达到1000亿元,创造了历年来中国慈善事业的新记录。虽至如此,金融危机的到来还是对基金会的筹款带来了一定压力。

  “今年国内发生的事情太多,侨胞们捐了不少。在这种情况下,公益项目筹款力度肯定受到一定影响。”刘奇坦言,再加上,华侨基金会筹募的对象主要是侨胞,受到金融危机的震荡,美元贬值,如果之前4万美元能解决的事情,现在钱汇到国内,远远不能建一座小学。

  刘奇强调说,虽然华侨基金会可能今后一段时间内,面临着不少的压力,包括新公益项目的设计,转型,已有公益品牌的巩固等,但都会审时度势,有步骤,分阶段的解决每个问题。

  在金融危机造成慈善领域“僧多粥少”困境下,如何保证不伤“元气”的前提下,把援建北川中学计划顺利进行,这对华侨基金会来说,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

 

 

  汇丰银行:金融风暴不会改变企业公益策略

  公益时报记者 徐 辉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公司的一个基本策略,社区投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柱,所以只要社区的需求存在,我们的策略不会改变,依然去继续支持公益活动。”

  12月13日,由国际青年成就中国部(以下简称JA中国)和汇丰银行共同主办的“2008JA《经济学》中学生商业挑战赛”在北京举行,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丰)企业可持续发展经理王颖开门见山的告诉《公益时报》记者,在目前经济环境不景气的环境下,汇丰的慈善捐赠不会变化。

  不会缩减公益支出

  “汇丰全球的CEO和员工进行座谈的时候,员工都问他,经济环境不好,我们会否缩减汇丰公益方面的投入,他肯定的说我们不会的。”王颖说。

  在中国,汇丰银行通过汇丰银行慈善基金从事公益活动。“慈善基金1981年在香港注册,通过银行本身的注资而拥有它有自己的资产,这些资产由汇丰信托资金进行管理,其收入用来进行捐赠。所以,汇丰的慈善捐赠不会变化。”王颖说。

  汇丰银行慈善基金本身对每年的捐赠额度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其捐赠的数量更多的是取决于项目的需求。“我们在资助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项目的效果和合作伙伴的管理能力,所资助的资金的额度,并不是汇丰在支持项目时着重考虑的因素。”王颖说:“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会更加高标准,严要求的去选择项目。”

  公益促进品牌可持续发展

  在目前经济环境不景气的环境下,汇丰银行坚持自己的慈善捐赠和企业公民的发展策略不会改变,主要是因为汇丰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汇丰的基本策略就是要把自己变成世界上最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我们做这些(公益项目)的目的都是希望汇丰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特别成立了企业可持续发展部。”

  企业可持续发展部在银行内部主要从事五个方面的工作,通过这五方面累支持汇丰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个方面是管理自身的运营,减少因自身的活动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第二个方面是,通过商业信贷来对那些对社会环境有不良影响的企业施加影响;第三个方面是积极开发金融产品,引导客户消费者,让他们也来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的发展;第四个方面是善待员工,开展多元文化;第五个方面是进行社区投资,通过公益的项目活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只有社区发展了,我们银行才能真正得到发展。社区发展是我们企业的最根本的策略之一。如果社区不能发展,银行也没有存在的根本。”王颖说:“通过与JA的合作,学生们都得到了发展,这是汇丰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在前期,汇丰的员工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这个项目,通过做志愿者,员工对银行本身的认同度得到了提高,而且,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员工本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危机中依然舞动“双臂”

  在一定程度上,大的跨国公司有相对成熟的企业公民策略,他们将这种策略融入到自身的发展中,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中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与企业的盈利部门一起构成了企业发展的“左膀右臂”。即使危机来临,“双臂”依然需要同时舞动。

  JA中国执行总裁高阳对大企业的这种在危机中依然完整执行企业公民策略的做法体会很深。JA中国的全部资金都来自与大的国际性的企业。高阳发现,尽管企业面临的形势严峻,但是“对JA的影响非常小。”高阳主要是以下的原因。一个是JA和企业签订协议的时间较长,双方按照协议做事。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国际性的企业,他们对社会责任非常重视。”高阳说:“包括在这次金融海啸中受影响严重的金融业,他们也并没有说因为损失严重而不再做回馈社会的事情。”

  当然,高阳认为,从全球的公益行业看,这次的金融危机肯定对其有影响。不过,在高阳看来,对于公益组织来说,其实周围永远都有不可预计的事情的发生,公益组织其实就是生活在一个不断波动的环境之中。这次的危机,是“危”但也是“机”,公益组织应该抓住机会去开拓创新,而不是倾向于保守,为了削减成本而不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寒冬  寒冬词条  样本  样本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应对  应对词条  三个  三个词条  
公益

 日本NGO的薪酬困局

日本NPO/NGO起源较早,但自明治维新以来其发展大不如欧美。直到1980年代末,受“福利国家危机论”的影响,日本政府才开始将部分无法提供的公共服务交由NPO/...(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