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非公募基金会“青春期”

    一场汶川地震让中国的公益事业提前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场捐赠高潮,不仅掀起了平民慈善热潮,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整个公益产业链的蓬勃发展,最明显的标志莫过于非公募基金会数量的急速增加。

 

    据民政部统计季报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非公募基金会数量达到643家,几乎是两年前非公募基金会数量的两倍,占基金会总数的40.5%,其中,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达到39家。

 

    与此同时,地方性非公募基金会数量正在稳步上升,目前,全国已有7个省份的非公募基金会数量超过公募基金会数量,成为绝对的公益事业主力军。

第一季度

全国新增基金会17家

 

    据民政部2009年1季度显示,截至3月份,全国共有1614家基金会,环比增长1.1%,同比增长20.4%。而截至2008年,全国基金会共有1597家,仅三个月增长了17家。

 

    从全国范围看,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数量仍然较少,相比而言,地方性非公募基金会的增长数量较快。第一家全国非公募基金会是在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实施后,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创立的“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时隔3年,第二家全国性非公墓基金会——王振滔慈善基金会成立,从第一家到第二家,中间经历了近3年的时间。虽然,近两年,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增长的数量还是有限。

 

    据记者调查,除华民慈善基金会、海仓慈善基金会等,2008年至今成立的全国非公募基金会则较少。

 

    注册资金少成为企业优先选择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主要原因。当然,另一方面,双重管理体制也是阻碍很多个人、企业有发起成立基金会的最大阻碍。

 

    为破解这一发展局限,广东省民政厅决定担任公益慈善类基金会主管单位大大促进了地方性非公募基金会的成立。

 

    4月底,由广东大成基金公司注资500万元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广东省大成慈善基金会刚刚成立。

 

    5月8日,记者从广东省民政厅相关部门了解到,今年前三个月广东省新增长的非公募基金会有5家,其中,慈善类的有3家,教育类的非公募基金会有1家,艺术类的有1家。“而去年,广东省新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仅10家,今年非公募基金会数量有望超过去年。”一位姓骆的官员表示。

地震

“催生”部分非公募基金会

 

    如今,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升,企业家投入大笔资金做公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重要的是做公益的“技术含量”。与以往捐赠没有长期的、整体慈善规划相比,成立二级基金和非公募基金会成为企业首选。但鉴于二级基金的“不稳定性”,操作项目空间小,多数企业还是选择了时下最有发展潜力的非公募基金会

 

    天津社团处分管基金会的房新枝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相比以往,现在企业咨询成立基金会的比较多,随着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企业家对这个也比较关注。“以前很多企业都比较零星的做一些善事。现在更倾向于成立正规的专业机构去做。”

 

    当然,效益最大化也成为了企业家操作公益资源的原则。

 

    伴随着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很多人猜测去年地震期间,肯定有很多企业家向灾区捐赠时选择以非公募基金会的形式出现。

 

    5月7日,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与地震关系比较紧密成立的基金会有2个,分别是桂馨慈善基金会以及7月份成立的成龙基金会

 

    “去年地震肯定促进了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非公募基金会呈上升趋势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地震仅仅是推动这个趋势的一个助推力而已。”北京市民政局基金会管理处石怀淼处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基金会处长马昕也表示,去年地震可能会对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说是必然的趋势。因为,基金会整个趋势来说,都是呈现上升的趋势。她补充道,从民政部统计的数据来说,全国分布比较均匀。

全国7省市地方

“非公募”数量超过公募

 

    非公募基金会异军突起,促进了慈善市场升温。地方性非公募基金会的爆炸式增长成为近年基金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其直接结果就是带来了慈善净资产的大幅上升和慈善收入的快速增长。

 

    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7个省份非公募基金会数量超过公募基金会,他们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海南省。其中,湖北省非公募基金会数量与公募基金会持平。

 

    截至到2008年底,北京市非公募基金会共有81家,占全部基金会总数的78.6%远远超过公募基金会数量。而在2007年6月底,北京共有82家基金会中,其中非公募基金会62家,占基金会总数的75.6%。非公募基金会以绝对优势超过了公募性的基金会成为北京市基金会发展的一大特点。

 

    石怀淼处长表示,优惠政策是促使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增长的一大重要因素。

 

    记者了解到,2009年前四个月北京市成立了3家非公募基金会,分别是北京友好传承文化基金、华亚艺术基金会、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

 

    “与去年相比,同期相比少一些,但这不能说明问题,现在我手头等待审批的还有几个,从整体来看,今年的数量肯定多于去年。”石怀淼强调说。

江苏“非公募”遥遥领先

 

    截至2008年底,江苏省共有基金会208家,其中非公募基金会有115家。在地方省市非公募基金会总量中名列首位。而在2007年,江苏省已登记的各类基金会有100个,基金会数量同期增长占全国基金会增加总量的23%,发展速度跃居全国第一。当时,企业和个人发起的非公募慈善类基金会仅14个,一年间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几乎翻了7倍,发展速度之快创造了非公募基金会史上的奇迹。

 

    5月7日,记者从江苏省民政厅了解到,2009年前三个月江苏省新增长了4家基金会,其中1家为非公募基金会

 

    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实施后,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由此在我国掀开崭新的一页。条例首次提出鼓励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促进着非公募基金会的快速发展。

 

    当然,江苏“非公募”的迅猛发展与当地的民营经济也有着直接关系。

  

    截至2008年底,福建省非公募基金会共有72家,占基金会总量的79%,非公募基金会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上海非公募基金会总量为49家,占上海市基金会总量的51.6%,位居全国第三。

 

    业内一位专家表示,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直接与财富挂钩,所以从区域分布上看,沿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的势头也会呈上升趋势。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基金会行业分布不均

教育类基金会独占鳌头

 

    公益资源的分配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话题。虽然近些年,教育投入出现“饱和",但据民政部的调查统计,截至2008年底,在全国共1597家基金会中,除去其他类基金会外,各类基金会资助方向还是以教育为主。教育类基金会共有450家,占总数的28.2%,随后,社会服务类基金会为320家,比例占到20%。

 

    而在全国性基金会性质中,教育类基金会占据首位,在133家基金会中,教育类基金会共有20家。在地方省市中,有10个省份的基金会以教育类基金会为主。

 

    教育项目资助多、收效快、操作方便的特点让多数基金会极为追捧。而在卫生、体育、农业及农村发展等领域则相对资助的基金会较少。

 

    从全国基金会资助领域分布来看,基金会行业分布不均现象极为严重。教育类基金会呈现出了“堰塞湖”现象。业内专家表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类公益项目出现大同小异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全国性基金会来看,文化类基金会成为教育类基金会第二大种类。目前,全国性基金会共有文化类基金会14家。很多人表示,由于文化领域的“局限性”,很多项目出现单一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金会的发展,但随着国内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文化领域以及卫生领域基金会将在近几年间逐渐受到重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非公募基金会“青春期”  青春期  青春期词条  基金会  基金会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