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德国NGO的生存之道

  德国的NGO文化很丰富,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地就业市场。 

  德国法律甚至允许各个政党建立自己的基金会,且由政府给予资金。每年政府都会有一个专门的预算,按每个政党在议会中所占的席位,分配其所属基金会相适应的资金。比如绿党占有10%的议席,其所属基金会就在政府预算中获得10%的份额。虽然政党之间有竞争,但是隶属不同政党的基金会之间却经常合作。 

  基金会对从政府获得的资金有很大的支配权,虽然也有监督机制,但是原则上基金会不受政府控制,依然属于私人性质,其主要的职责是帮助其所属政党在海外扩大影响、宣扬理念等,并且开发、实施一些海外项目。虽然是政府买的“服务”,但这些基金会照样指手画脚,毫不客气地批评政府部门的工作。 

  不过,哪里都有异类,像绿色和平,就拒绝向政府或者大企业申请资金,而完全依靠私人捐助运行,以确保其独立性。 

  在德国,除了政党的NGO,还有许许多多资金来源不一得NGO,NGO在政府眼里甚至已经成为解决就业的一个不错的途径。但是,它也遇到了与普通公司一样的“劲敌”,那就是行业竞争。由于有太多的NGO,以至于其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相互之间都在努力将对方踢出局。 

  NGO在争取资助时,会想出很多点子,当然“投其所好”是制胜的关键。在气候变化议题还没有这么“得宠”时,人们关注的焦点比较多样,大约1993年前后,德国人很关注童工现象,所以涉及童工的内容就会较容易得到资助。一位德国朋友就亲历了一个小故事,他去香港出差,一位香港的NGO人员向他提交了一份项目书(方案),其间就提及了童工问题,这位德国人就问,你这个项目似乎和童工不大有联系,但是这位香港NGO成员毫不讳言地对他说;“我这样做可以比较容易在德国获得支持。” 

  现在气候变化是个热场,能吸引很多资金,于是哪个NGO要是对“气候变化”有个好主意,就像商业机密一样被珍视,试图瞒过其他NGO,因为一旦这个好点子被窃,那么就等于给自己建立了竞争对手。 

  大的、知名度高的NGO显然更容易获得资助,于是有的大NGO还发明了“业务外包”。据说一个非洲的教会组织在加拿大、新西兰、日本等国成功游说,获得了大笔资助艾滋病的资金,于是将这个大项目分成若干个小项目,分包给当地的一些小的NGO去实施。

   说服公司或者个人无偿资助你的理念或者主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现在大的NGO组织已经倾向于成立专门的筹资部门,独立于做项目的部门,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即这些没有深入做项目的专职筹资人对具体的实施工作不了解,在向公众做解释时,往往浮于表面,这使该组织与公众之间出现沟通障碍,对于一个NGO而言,一旦不能和公众有效地沟通,那可就是大麻烦了。 

  人们对NGO的理解也往往有偏差,认为在NGO工作,应该是一种类似志愿者的成员,而忽视了这些工作人员本身的生活诉求。德国的NGO文化如此繁盛,但也存在这样现象,比如,人们愿意向非洲饥饿儿童解囊,但不能忍受NGO的工作人员在这笔钱中花用一分,其实于大多数工作人员而言,在NGO做事,可能只是一种职业生涯而已。一般政府、公司或者私人资助的项目,会允许NGO提取20%左右的经费作为运行经费,但是NGO成员有时也会抱怨,这个额度太少,往往做得很紧张、很辛苦,而经费可能还是不够。 

  一个NGO即便已经成立了几十年,依然不能确定明天是否能得到资助,所以在NGO工作,是不能指望稳定的职业生涯。一位德国NGO成员告诉我,“做NGO最大的吸引力就是,你现在做的正是你想要做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德国NGO的生存之道  德国  德国词条  生存  生存词条  NGO  NGO词条  
公益

 2010年全国慈善捐赠超600亿...

 尽管捐赠总量提高,但增量主要来自于民政部门直接接受的善款,将近3倍于2009年的68.6亿元;相较于2009年社会组织接收的440.7亿元善款,流向社会组织的...(展开)